宋春华:新中国六十年建筑设计情况回顾

icon 2009-10-26 21:24:49
icon 0

  宋春华:各位下午好,今天我跟大家做一个交流,我讲的题目和刚才主持人主题说的差不多。就是主要对这次中国建筑学会,我们建筑创作大奖赛的情况跟大家做一个情况的通报,另外也讲一讲我自己的看法。这个实际上是对新中国六十年来建筑创作的情况回顾和总结。

  这次建筑创作的大奖赛一共评出了300项建筑创作大奖,这次评奖和以往是不一样的,以前我们搞过五次的建筑创作评奖。不一样在什么地方?我认为这次是一个“有序的记忆、历史的珍藏”我们的获奖作品展示了国家的面孔,城市的表情。所以我们品读这些作品,建筑师们引以为自豪,这是建筑师献给我们新中国六十华诞的礼物。我们评出这些作品也深受鼓舞,而且得到深刻的启示。就是当代中国建筑师肩负的重任,在难得的历史机遇面前我们要勇于担当,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责无旁贷的精神继往开来,传承创新,以加快的努力跟随新中国发展脚步去创造新的业绩和辉煌。

  下面我讲三个部分:第一,这次评比是一次有序的记忆,历史的珍藏。刚才讲了中国建筑学会,我们已经举办过五次的全国建筑创作奖的评选活动。学会决定在这五次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评出少量的大奖作品。这些作品就是我们国家建筑创作的最高奖,也是我们要角逐国际建筑师协会金奖的一些主力项目,今年又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所以这次大奖的评选活动是很重要的,也得到了业界和社会上的广泛的关注。

  但是要对六十年来我们那么多作品去进行评比和遴选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既要考虑到全面系统,又要历史客观的去评价,既要考虑到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建筑门类和特点,又要考虑到当时当地的物资,技术等方面情况,总之就是要做出一种可比较的评选。我们觉得建筑创作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建筑设计,建筑创作既要看物这种行而上之意,又要落笔于行而下的建筑之物所以这些都离不开历史的政策环境,社会所提供的物质条件,以及行业本身的技术水平。

  鉴于这样一些情况,我们把建国六十年来的作品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分界点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以后,大体上是两个三十年。这中间又分为四个具体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建国初期,这是我们的恢复性发展时期,从1949年到1999年这一阶段。

  第二个阶段就是调整发展时期,是从1960年到1978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三个阶段是我们转折性发展的时期,就是从1979年到1999天,从1979年到上个世纪末。

  第四个阶段就是我们进入到科学发展时期,就是本世纪的这十年。实际上是九年,从2000年到2009年。

  按时期分阶段进行评选比较好的体现了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原则,也比较好的解决了差异性和可比较性的难题。我们认为不能用当代的理论,当代的理念标准去要求和度量评选历史建筑,我们应该承认不同的年代他们之间是有代沟的差异,但是作为同样评选建筑创作奖的建筑,他们也是有可比较的部分,尽管不同的时代东西,但是它们也是可比较的。那就是要在不同的条件下怎么处理好建筑最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出经济、实用、美观的统一。所以这是利于差异性理念的共性和比较性,这是可比较的。

  这次建筑创作大奖的评选再次深化了我们对新中国六十年来不同时期优秀建筑的记忆,而且这种记忆是有条理的,是有序的一种记忆。我们这些建筑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脚步存入了长长的历史记忆链条当中,这些优秀的建筑将珍藏在共和国档案里面,我觉得这次评选是一次有序的记忆,是一种历史的珍藏。

  第二,我们这些获奖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展示了国家的面孔,它也展示了城市的表情。我们这300个获奖的项目可以说每个时期都产生过属于那个时代的精品和佳作,我们评出这些作品让我们再次感悟到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建筑和建筑艺术所具有的独特的魅力。首先说建国初期的十年,就是1949年到1959年,相对于其他三个时期我们这个时候的建设规模并不是很大,获奖作品也不是很多,只有34项。但是这34项,这个时期的作品是经受时间检验,检验最长的一批,因为最早建成的。所以也堪称为新中国建筑的精典作品。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应该以国庆十周年时候出现的北京十大建筑,这是最具代表性的。大家知道建国之初我们国家百废待兴,我们迅速的恢复了遭受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合资本主义工商业顺利改造,我们顺利执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从53年到1957年。但是面对当时的基础设施和各类建筑很破败的不适应需求的情况,也是为了战士心中国,我们新形象和新面貌,表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巍然屹立这样一个气概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意志,所以1958年在北戴河会议上中央决定要在首都兴建十大建筑,来迎接国庆十周年的庆典。

  十大建筑的建设是由周总理直接领导,由当时的北京市委书记处的书记、副市长万里同志担任总指挥。有来自全国十七个省市三十多位顶级建筑专家,比如说像梁思成、张波等等,一大批顶级的建筑师集中到北京。当然还有更广大的建筑师、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十万之众的建设大军投入到十大工程的建设。到了1959年的9月,历时一年建设的十大建筑全部峻工,而且投入使用。像我们的人民大会堂功能非常复杂,建筑面积十七万平方米,我们仅仅用了十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所以这就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我们建筑创作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六十年已经过去了,我们这十大建筑除了华侨大厦被遗憾的拆除了,又新建了一个华侨大厦。我们其余的九座,当然现在也叫华侨大厦,但不是原版了。现在这些建筑仍然是光彩照人,熠熠生辉,不少的建筑已经成为首都地标式的标志性建筑。这次评选大奖,十大建筑里面剩九个,九个里面有六个获得了我们这次创作大奖,那就是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北京火车站、全国农展馆和革命军事博物馆。特别是获奖的这六个建筑,如果从学术的观点可能大家还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这个我觉得很正常,但是总体来看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建筑集群,特别是在现代建筑的民族化方面做了一些非常有意的探索,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显示了中国本土建筑师这种非常深厚的造型功底和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所以十大建筑对于我们国家后来的建筑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实践经验,也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这个时期除了北京的十大建筑以外,也还有优秀的其他的建筑作品。比如说像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百货大楼,王府井百货大楼,首都剧场,保证现在建设部大楼,当时是建工部办公楼,以及上海的朝阳新村等等都是一批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我放一组图片,这些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人民大会堂十个月建成十七万平方米。这是革命历史博物馆,现在叫做国家博物馆,现在正在进行扩建和改造,但是立面什么都没有变。这是民族文化宫,北京站,北京火车站,农业展览馆,军事博物馆,革命军事博物馆。以上这六个都是十大建筑,当然另外不属于十大建筑,但是也是这次获奖的,比如说人民英雄纪念碑,王府井百货大楼,这也是知名度很高的一个建筑。北京儿童医院,当时手法是很现代的,尤其是这个烟囱,中间高的是一个烟囱,设计非常巧妙。这个是首都剧场,在王府井附近。这就是当时的建工部办公楼,现在住房和建设部办公大楼。这是重庆的人民大会堂,这是上海的朝阳新村,是一个工人的居住区,我们在五十年代,特别是上海作为产业工人最集中的一个城市,那时候已经成片开发功能住宅区。

  这个时期还要提到很重要一点,就是我们第一次明确提出来实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这样一条建筑方针。这条方针在当时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和国际环境下,为了指导方兴未艾的建筑业的发展,无疑是正确的,这条方针指引着我们建筑设计向着正确的方向,在发展校正了当时不适当的追求民族形式而造成的不经济的偏差,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我们建筑设计遵循的基本方针。我觉得对这个方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它起到了应该起到的历史性的作用。

  另外在上一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我们和西方基本上是隔绝的,设计市场也处于一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封闭状态,所以在建筑设计的交流方面我们当时主要是学习和借鉴前苏联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我们有些工业建筑,当时主要是苏联援建的,比如说在一五其中156项工业建筑,比如说有一些民用建筑也是以苏联的建筑师为主创,由中国建筑师参与做这种合作设计。很显然这样一些建筑在建筑形式上有着很明显的苏式的,当时苏联建筑的一些痕迹。而且这种建筑形式也影响着中国建筑师创作的作品,所以像这次获奖里面的北京展览馆,我们的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央广播大厦,上海展览馆等等都是受苏联影响的很明显的迹象。但是他们都是很成功的,在建筑性格的把握,在形体立面,装饰细部处理上推销很仔细,很到位。

  这就是当时的苏联展览馆,现在叫做北京展览馆。这是广播电视大楼,这是上海展览馆。这一时期,就是新中国第一批建筑,第一批新建筑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可以讲初步显示了中国建筑业,建筑创作的繁荣景象。这批建筑的出现改变了旧中国形象,为城市注入了新的表情。特别是首都北京,首都通过十大建筑这样一批新建筑诞生,崭露出新中国首善之区的姿态和表情。我印象非常清楚,因为我是1959年到北京读大学的,一到北京看到十大建筑,又是学建筑,学这个专业的,真是兴奋不已,感到非常震撼。现在每每看到十大建筑,总是想到五十年以前的情景。

  进入到六十年代,我们新中国进入到一种艰辛探索道路坎坷,曲折发展的历史时期,特别是从1966年到1976年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给我们的经济、社会、意识形态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我们的建筑业和建筑设计也是处于一种低潮的时期,建筑创作的实践机会大大的减少,而且建筑的交流处于一种更加封闭的状态。可以讲这一时期是我们的建筑设计最不景气的时期,这一个情况也可以从获奖的比例大概能看出基本情况。从1960年这个时期到1978年有20年的时间,是上一个阶段两倍,但是获奖项目只有24项,还不及50年代,因为50年代获奖的项目是34项。尽管如此我们新中国的建筑创作的探索之路并没有停止,这个时期仍然产生了像中国美术馆,上海体育馆、广州白云宾馆等等一批优秀的建筑。

  这个时期的一些作品难免带有鲜明的解读政治的色彩,比如说南京的长江大桥,桥头堡就得三面红旗,我们长沙火车站,必须得有一个火炬。包括二七纪念塔,就得两个塔,二就是两个,七就是七层。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历史的记忆,新中国的重大转折是出现在1978年,我们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一个标志,我们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此神州大地生机勃发,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发表以后,我们的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作为先导性、基础性的建筑业和建筑创作,我们又走上了一种快速发展的轨道,建筑师有了更广阔的创作的舞台,所以这一时期的获奖项目有94项,其中在80年代,就是从1979年到1990年一共有43项,后半段就是从1991年到1999年是51项,总的是94项,还是不错的,这个确实是一种转折性的发展。这是建筑创作蓬勃发展新时期,我们建筑设计也逐渐的呈现出从封闭走向开放,我们鼓励大胆创新,鼓励活跃的建筑设计的思路,也鼓励建筑风格的多元并存,所以是一种生动活泼的局面。

  我觉得这一时期我们的建筑创作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就是我们继续探索现代建筑民族化的创作道路,而且出现了一批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建筑作品。这些作品不是简单的模仿、拷贝,而是侧重于继承民族传统上的创新,并且要着力去表现地域环境和地方文化的特质。比如说像上海的方塔园,陕西的历史博物馆,北京图书馆,炎黄艺术馆,敦煌的航站楼,新疆的大会堂,西藏的博物馆主馆等等,这批建筑在民族化方面做了很有益的探索,做的都很不错。这个时期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成果。

  二是,运用现代建筑的语言探索既有时代精神、又蕴含着中国风貌和品格,具有中国封堵和气派的现代建筑。这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建筑创作的主流,就是用现代语言去设计中国的风度和气派,比如说清华大学的新图书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T2航站楼、外研社、上海东方明珠、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82年的体育场、白天鹅宾馆、深圳的国际贸易中心,这也是深圳改革开放一个标志性建筑;这是山东威海甲午海战馆、河南省博物馆、杭州铁路新客站。我觉得大量的还是现代建筑,但是这种现代建筑还是中国的风度,中国气度,中国的风格。

  三是,境外建筑师陆续的开始进入大陆,他们的进入主要是以中外建筑师合作的方式。当然是以国外建筑师来主持创意出方案,由大量的国内设计师完成施工图,同时中国一些建筑师完成境外的一些建筑设计。比如说国外建筑师为主的香山饭店,包括后来的中国工商银行,包括上海经贸大厦,上海剧院。中国建筑师也在国外完成了一批公共性的公共建筑,比如说肯尼亚的国家体育综合设施、开罗国际会议中心、加纳国家剧院,以及马里共和国的国会大厦等等。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我们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我们就更比较熟悉了,各个方面的各项社会事业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所以这个时期的获奖作品,我们短短的从2000-2009年这十年,我们一共有148项获奖作品,这十年差不多占到一半,这也反映出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建筑创作的繁荣,很多精品出现了。这些作品基本上代表着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现状和水平,可以从建筑这个侧面真实而生动的反映出二十一世纪国家城市的新形象。在这次通过获奖作品里面,我们看到这个时期有一些新的趋势和新的走向。

  第一,就是改革开放以前我们获奖的作品主要是集中在北京、上海等等一些少数的城市和地区,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其他的地方获奖的项目多了,就不仅仅是北京、上海的好东西多了,全国其他的地区,包括一些中小城市都有获奖作品,因为时间关系就不细讲了。

  建筑的类别,我们原来主要是一些大型公共建筑,现在的获奖项目,从类型的覆盖率来讲有几个有明显的增多。一就是学校,学校增加了很多。第二个就是机场和火车站,候机楼和车站。第三就是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第四就是体育比赛场馆。第五是高科技的园区和研发建筑。这些门类的建筑增多,说明了我们国家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各项事业都在全面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这也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真实的写照。

  第三个特点,就是以前的获奖作品,前五十年几乎是国有设计单位的一统天下,以前全是国有单位,这十年来的获奖机构,当然改制后的设计院作为主体了,另外还有不少民营的设计事务所,他们的设计项目也有不少获得了大奖。

  当然这个时期与境外设计机构合作的项目也增加很多,大体上有这么一些特点。进入到新世纪,我们国家通过建筑来讲,确实是展示出我们新的形象,国家的新形象。我们知道建筑是城市物质实体的主体,它承载着一种政治的诉求和民族精神,以及审美的气质,是塑造和展示国家形象很重要的方面,是国家和城市的一张名片。

  以前我们的文化符号,我们这张名片主要是故宫、长城、天坛,现在我们有了新形象,有了新的标识,特别是2008年举办了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一方面使圆满实现的有特色、高水平的奥林匹克既定目标,获得了无与伦比的赞誉。作为奥运的重点场馆,特别是鸟巢和水立方,在这次大奖中间获奖是当之无愧。另外还有像国家体育馆,五棵松体育中心篮球馆,另外农业大学体育馆,国家会议中心,北京数字大厦,奥林匹克公园以及配套的T3航站楼等等,也都获得了这次建筑创作的大奖。它们不仅出色的担当了相关的赛场和有关奥运服务的功能以外,也作为一种耀眼的文化符号呈现在世界面前。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世界看到了经济更繁荣,城市更文明,社会更和谐,环境更宜居的北京的表情,显示了快速发展、实力增强,开放包容的这样一种国家的形象。

  以鸟巢和水立方为标志的奥运建筑,在展示国家形象和城市表情方面起到了特殊的作用。所以北京在总结奥林匹克发展论坛上,刘淇同志就讲,鸟巢和水立方已经成为北京新的地标和最负吸引力的旅游景点。今年在网友海选出的60家北京景区中鸟巢超过了八达岭长城和故宫跃居首位。北京现在知名度最高的旅游景点是鸟巢,所以建筑作为国家名片,反映国家形象,国家面孔,崭露城市表情的作用的确是非常之大,所以我们建筑师也为此感到非常的自豪和光荣。

  因为148项太多了,我不可能都放,大家也比较熟悉,我就放几张跟奥林匹克有关的:国家体育中心――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五棵松篮球馆、摔跤馆、会议中心、数字大楼、T3航站楼。

  这次创作大奖的评选给了我们一次回望历史、品读精品,总结思索的过程,我觉得获奖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意义是通过评选看到成绩和经验,从而增强我们的勇气和信心去创造新的业界和辉煌。

  当然评选的结果是很重要的,获奖当然重要,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评选的过程,在申报,在遴选,对每一个设计者,设计单位和评选的专家来讲都是一个思索、解读、比较和总结的过程。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建筑师我们当前的建筑设计缺点和不足,找到我们的差距所在和需要破解的难题。我觉得更要看重这个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总结。评选也是评论,肯定要评议,缺乏积极的建筑评论是我们建筑设计领域里面多年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缺少建筑评论。这次通过初评,我们一共有六百左右项目入围,对他们评议,特别是对入围项目里面再选出300个大奖这个过程中间,我们整理和分析了六十年来我们建筑实践,大量优秀的案例,从这里面会体悟到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觉得这个很宝贵,通过这次评选增加了。

  这次获奖项目门类多,时间跨度大,建筑差异也明显,建造地区的经济状况,市场的条件和经济背景也不相同,但是作为建筑创作中挑选出来精品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些获奖的作者都是经过长期的,通过他们成长经历,专业背景和价值创作也不完全相同,但是他们又恪守相近建筑理念,建筑师背景不一样,但是他们理念有相近的理念。对这种反复出现的实际上就是规律,我认为创作是有规律的,我们研究这些东西就会形成共识,就会树立起我们现代的设计意识,意识很重要,所以我觉得这种总结是不是应该成为我们评奖以后的一种延续和延伸,这样的认真总结会对我们今后的创作实践有好处。所以在这里我讲讲我通过参加这次评选的几点感受。

  第一,我们应该要有原创意识。我们注意到这次评选脱颖而出的作品大都有鲜明的或者比较强的原创意识。这是评委在遴选过程当中最看重的,就是你这个作品有没有原创精神,原创意识。因为创作是创造性的活动,创新是创作的灵魂,而原创是创新的本体和核心,必须要有原创。因此建筑创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看是否具有原创性,缺乏和不具有原创性的设计,严格意义上讲勾不上创作,只能叫做利用我们的工程技术的手法去模仿或者是复制,原创的本质在于提升建筑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内涵,而模仿和复制只是在原来水平上一种重复,所以是难以前进的。你要原创就必须突破思维定式,要进行创造性思维。在遵循建筑创作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应该结合个案的具体条件据调度和整合建筑的基本要素,创作出新的建筑实体和实用功能,建筑的意向和艺术形式,这就是原创。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标新立异,要做到有所不同,有所突破,有所提升,有所前进。所以原创的意识,我觉得应该强调。你如果没有这种原创,在同一个市场里面可能就缺乏竞争力,我们总不能安于由外国建筑师来主持设计方案,我们要改变这种状态,就是要有原创。

  怎么样才能够创作出有原创意义的作品呢?我觉得首先要从影响和阻碍创新的一些旧观念里面解脱出来。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我看包括建筑教育,我们是重灌输而轻培养,重硬式,而轻素质,重趋同而轻个性,重服从而轻创造。所以中国的建筑师长期以来,这种创新的精神、批判的理念是比较弱的,而挑战和进取的信心不足,所以中国建筑师比较勇于比拼,敢于竞争,勤于学习,乐于创新,要不墨守陈规,不因循守旧,大力提倡敢为人先的敢冒风险的精神。你要创新就要有点突破,我们要大力的去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要营造和尊重创新,鼓励原创的学术氛围和政策环境。

  其次,要提高建筑师捕捉灵感和创意的能力。创作这个东西,我看艺术创作都是一样的,确实有一个灵感的问题。别人想到你没有想到,别人出来的东西你觉得好象我怎么没有想到,我觉得创作的灵感还是要承认它,我们应该提高捕捉灵感、增强创作能力,原创就在于有新颖而富有内涵的创意,这种创意往往源自于设计灵感。灵感是一种稍纵即逝的意识的升华和思维的亮点,这种亮点的迸发和出现不是仅靠你冥思苦想就能得到的,你拼命想再拼命也没有用,这是要加强,他是你主创者长期创作实践积累的结晶,是广泛而深厚的反映,是在记忆中大量创作元素互相撞击产生的思想火花。建筑积累非常重要,建筑师的修养也飞机仲尼积累多了各种元素互相碰撞就能出来火花,你的灵感有了,创意也就有了。

  只有加强修养,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才有原创,才是原创活力的源泉,才能够给你带来无限的创意空间。

  再次,要善于表达创意。精彩的创意必须有良好的表达,作者的意图要有准确的输出。你这个东西要表现出来,眼下我们现代化的表现技法层出不穷,为显示我们创作意图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是我也发现越弄文本越厚,多媒体越做越全,天上看,地下看,钻进去走出来。你看文本说的越来越玄乎,我是不太主张这么做。我认为文本不是越玄乎,视频不是越刺激,凸面不是越华丽就越能表达出原创的奥妙和你的精彩所在。反过来讲越是哗众取宠,越可能适得其反。真正有水平的评委是不看你这个东西的,那是给外行看得,内行是不看这个东西。所以我觉得设计师要学会准确而不是夸张,简洁而不是烦琐,突出重点而不是面面俱到的去表达你的创意。其实原创都没有那么复杂,原创的东西最后回过来总结都是很简单的东西。你就把最独到的那个地方能够表现出来,你就会收到好的效果。罗利罗嗦的撤东扯西评委反而冲淡对精华东西的意义,讲话也不要罗利罗嗦的,讲最主要的东西就对了。

  二、树立经典意识。当前我们国家快速的城市化和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使得建筑设计成为了一种热点行业,大家都看好这个行业。我认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和谐的社会,大规模的建设应该产生有深远影响的精典作品,应该是精典的,正如这次大批获奖项目说明我们确实产生过一些优秀的作品,但是不得不遗憾的指出,我们更多的作品是评优,也步伐低劣,纠其原因有业主逼迫的问题,缺乏设计周期。另一方面我认为还是设计者没有树立起这种精品思想和精典意识,我们追求数量,追求进步,忽视了设计的质量和品位,我们甚至于再工程里面玩起了快速设计,去捞取快钱,结果曹操成图这种情况是屡见不鲜的,我觉得这是很不好的倾向。因为建筑是不动产,它的区位是排他的,一个地段你设计的东西在这建造起来的,其他的建筑不可能立在这里,所以一定要珍惜我们的设计机会,用严肃的态度去对待我们接手的每一个项目。我觉得首先我们是要做能够留得下的建筑,你这个建筑做成没有几年就拆掉了,我觉得首先是要留下,所谓留下就是要做达标的建筑,就是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强制性标准,这是设计必须遵守的底线,这样就不会出现在正常合理使用时间内,因为我们的设计问题而被拆毁,建筑遭到夭折,这是最低的要做留得下的建筑。

  其次要做能够记得住的建筑,要做优秀的建筑,重要的建筑,包括位置很重要,功能很特殊或者规模很大,不但要能够留下,还能够让人能够记住,要过目不忘,在人们的集体记忆里面能留下美好的一角。光符合标准是不行的,应该做更优秀的东西,让人家记住。

  第三,就是要做可传世的建筑,就是精典的建筑。少数的特殊地段纪念性标志性建筑应该精心设计,要呕心沥血在所不惜致在创作出具有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具有持久魅力和深远影响的精典作品。我觉得设计师有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要当做精典来做,至少要有这个意识。所谓精典就是不仅服务于当代今人,不仅在一省一市得到本地受众的肯定和欢迎,还要在全国乃至世界上能够产生久远的影响,我认为这就是精典。精典绝对不是这种流行的东西或者是很时尚很短的时间,好象很吸引眼球,时间一久就忘掉了,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经得起考验的。

  当然精典都是相对的,我们讲的精典也是相对的。精典只能是少数,而精典所以之成为精典是经受历史的检验和见证,精典是存在过程之末,但是精典的理念应该置于过程之前,你设计的时候应该有这个意识,这是我的精典观。

  三,强化特质意识。这次创作大奖的评选经过数轮筛选,最先胜出的一批都是具有特质的项目。建筑的特质是建筑本质的一种文化特性,建筑的文化特性是反映民族文化传统和地域建筑特色一种独特的表征。我觉得特别是在现在市场开放以后,我们世界上文化交流非常活跃,我们不同地区民族之间建筑语境也在逐步的淡化,交流非常通顺。

  另外我们借助于计算机,我们拿出几个很新颖的方案我看并不困难,因为有计算机了。问题是你这些前卫的东西有没有文化底蕴来承托,不然的话只能是吸引眼球,而显得单薄和浮浅。我不是简单的排斥前卫和时尚,我们现在需要这个东西,但是我希望这个东西能有特质,就是看到中国是这个民族,是这个地区的。当前我认为有不少新建筑,只是在表皮上做文章,怪异的体型,亮丽的表皮可以传递出建造技术,新型材料和设计手段,但是缺失地域的韵味和人文的感召,这正是某些现代建筑的软肋,是缺乏文化特质的问题所在,因此我们要创作有特质的建筑作品,在原创的价值体系和生理取向上,我们不是主张简单的复古,我不主张这样的。那样弄来弄去都是那个东西,不要克隆,也不要克隆古董,但是也不能靠赶时髦和跟潮流能够创作出这些东西,我主张在传承文化基础上创新和发展。

  怎么办呢,就是要从传统出发,借鉴和吸收精典的精髓和精华,用现代建筑的语言和语汇使传统文脉得以延伸从而可持续。如果大家都这么做世界上建筑就是丰富多彩的,如果缺少这个东西,世界上的建筑都一样,我们以后不要参观建筑了。

  强调创作的特质意识,我觉得还是那个老话,就是处理好两个关系,一个就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第二个就是传统和创新的关系。总的就是要处理好天下大美与各美齐美的关系。我认为传统不排斥个性和创新,因为传统是一条从远古流淌过来历史长河,这会不断激发出精彩浪花,而不是一潭死水。所以我们高兴的看到在新中国六十年,我们创作的过程中间,建筑师对中国建筑特质美的探索和追求,这是有建树的。在现代建筑的传统体现上,无论是形式还是神式,我觉得都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其中的佼佼者,我觉得他们也具备了这种新精典的雏形,希望他们能够得到历史的检验,获得多数人的认可,成为新时期的经典,我认为中国建筑师应该有这个志气。

  四、强化技术意识。现在对建筑师来讲可能是一个新课题,因为建筑创作、创新是一种多维度的构成体系,我们现在谈的比较多,或者建筑师之间比较多的是讲功能,讲形式,我认为创新也包括建筑技术的创新。首先是结构技术的创新。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的结合,我认为已经到了整体创立的阶段,以前都是什么呢?是结构配建筑,建筑出来了结构给我配,我觉得现在不是,这是整体创意,结构已经成为建筑创意中重要的甚至于在个别建筑立面是主导的因素。我们看罗曼富思特,他很多东西是结构先行的,甚至于本身对结构的大的工艺自己就有这个创意。

  这次获奖项目里面一些大跨度超高层和共同类建筑,在结构创新和结构创意上都有出色表现,这也为建筑造型多样化提供结合。另外我们建筑师应该要更多的去了解结构,学习结构,特别是新结构,这样的话可以和结构师有一个非常默契的结合。

  其次是技术节能,现在建筑节能对建筑形式带来了一些新的影响和变化,特别是像太阳能一体化,包括光伏发电,这对建筑形式影响非常大,包括一些生态问题。这主要是节能的角度来考虑,我觉得节能对建筑的形式影响很大,我们应该钻研节能技术,和节能专家有一个很好的结合。

  另外设备技术,这个就包括我们的采暖、空调、通风,电器智能化,这些设备创新也是层出不穷,建筑师要及时的了解新技术,然后纳入到我们创新的体系中来。

  五、增强开放意识。我们这次评选包括外国建筑师设计的,主创的,只要是建在中国大陆的,我们都可以获奖。当然也包括中国建筑师在国外,大陆以外建筑,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在当今时代是经济全球化,世界国际化,各种思想文化渗透的时代,谁也不可能关起门来发展,建筑设计也是一样,我们的建筑设计的大门必须打开。所以要增强开放意识。

  我觉得首先要认识到,我们不能走回头路,不能把设计市场再封闭起来,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加入了WTO。当前对于建筑市场的开放不是没有争论的,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比如说崇洋媚外,你们开放就是这样。外国人来到我们做试验的,你不说为什么选择这个,你老说是建筑做试验。还有机会丧失说,这些机会留给我们自己怎么好呀,大家会有不同的看法。

  我觉得有一个基本事实不能否认,就是由于市场的开放,我们在和国外同行交流、合作中,这种新的管理模式,这种新的设计理念,设计技术、材料设备,我们会接触到前沿和当代,这是最直接的,特别是搞过合作设计的单位,他们体会最深,我们知道什么叫前沿,什么叫当代,这就缩短了我们本土设计和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所以我觉得要承认这个东西,但是在现在对某一些大型的标志性的公共建筑,我们在业界和社会上有不同的看法,这也不用讳言。包括评价体系,大家评价标准不一样,价值取向不一样,审美的标准不一样,另外还有一些非专业性的制约,所以大家对这些有不同的看法。

  不同的背景的评论者会从各自的角度和参照系数去做出不同的判断和评审,另外有一些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东西,比如说美和丑,雅和俗,土和洋,这些东西都是不能量化的,他说是土,他认为很洋了,他说这个太俗,他说挺雅,他说是很美,他说很丑,这个东西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我认为都不是那么绝对,其实大家看看那些国际级大师他们的作品,现在也不是同口一词,大家都做的好吗,不是。包括得普利斯奖那些也是有不同的看法,这些就不说了。我觉得某些经受过历史检验的所谓的经典,现在有不同的看法也是正常的,我们大可不必为目前几座有争议的项目就否认市场的开放,就要把大门关起来与世隔绝,我觉得没有必要这样做。争论的结果是要靠时间来画句话的,悉尼歌剧院就是这样,争论多大,最后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我觉得不能因为有争议就封闭起来,你封闭就要僵化,隔绝就要落后,开放就意味着竞争,竞争才有机会,而机会给有准备的人。所以我觉得企图用行政权利搞市场壁垒,来拒绝我们对手入场,这是造就不出一支高水平的中国的设计师来,所以我的观点非常明确,我们应该调整好心态,以平等的地位,我们不比他们低一头,心态调整好,以平等的地位,放松的姿态在竞争中激发我们的活力,增长我们才干。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竞争中有合作,也有学习,我们要正确的对待竞争中的同行,包括对国外那种国际级的大腕儿,我们不要盲目彭秀,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不可能有真正市场意义上的竞争。对外国好的就是好,不好的也不要迷信他,我们有一个地方城市搞一个歌剧院,搞国家级招标,中国建筑师第一轮招标了就不用,非要搞第二次竞标,为什么呢?因为这不是外国设计的,我想这个太过分了,一个市场两个标准。但是反过来讲,对于境外设计我们故意的贬损也有失市场的公正和学术道德,本来一个很好的作品你故意说不好,我看也没有这个必要,也不道德。至于蓄意的恶搞,我看那已经离开了建筑评论的轨道,这是不足取的,我们也不参与评论它,因为本身就是恶搞吗,不是我们的学术范围。

  总之,我们就是要增强我们的开放意识,要树立我们的世界眼光,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去学习和掌握先进的东西,大胆的借鉴和吸收优秀的东西,这样的话我们就会用开放的形象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去开辟中国建筑设计的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最后,我还要说几句话,这次评审我们有一个发现,中国近现代建筑生存状况令人担忧,据统计1900年那个时候重要建筑到2000年已经有50%没了,全国范围里面这是文物部门统计的,40%工业遗产已经消失了,我分析了一下,首先是我们的大量的近现代的东西没有列为遗产的保护范围,我们一讲遗产就是古代,这是错误的观念,近现代也是遗产,这样你不是遗产,大拆大建没有护身符,首先把近现代的就拆掉了。

  第二,就是业主和使用者为了利益的需要,商业的需要,回报的需要,大量给你加层,本来是五层的之后又加两层,改头换面,改建扩建,装璜装修,结果对优秀的建筑造成严重的伤害。刚才我谈到了儿童医院烟囱是一个设计亮点,现在去看拆掉了。

  第三,大量非建筑附属物依托在建筑上,特别是广告,这个广告简直把立面,透视的效果全部破坏掉,非常可恶,这个造成很大的伤害。我建议对于优秀的近现代建筑,我看至少这些大奖作品怎么样列位保护对象,不然的话好东西过几年没准又拆掉了。

  怎么办呢?要普查,要搞近现代建筑普查,在这个基础上列出保护名单,我看这些优秀的设计项目,我们是300个,我觉得应该优先给予考虑列入到保护名单里面来。

  对近现代建筑的学术价值,文化内涵,保护的方针和保护技术要搞研究,充分肯定近现代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和重要的历史价值,我这是值钱的,不光是古代的依存值钱,现在服役这些建筑也是有价值的,要探索和提出保护的契合点和必要的政策、技术措施,这是要搞研究。

  第四,要宣传,宣传近现代优秀建筑,包括这次获奖建筑,提高全社会建筑遗产意识,好的室内设计也不能改,另外全面清理建筑上的户外广告,还建筑行上原貌和风采,你的广告立面全部破坏掉了,所以今天可能讲的时间有点过长,感谢大家耐心,谢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

申请免费量房验房

icon

请输入1000以内的建筑面积

icon

请输入您的姓名

icon

输入您正确的手机号码

icon
获取动态密码

请输入验证码

icon
5
恭喜您预约91装修服务已成功
稍后会有客服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