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周平:以设计提供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icon 2017-04-12 20:21:10
icon 0

摘要:大自然家居和新浪家居联合主办的“从心发现大自然”设计沙龙4月10日首站落地福清,在中国拥有超高人气的日本建筑师青山周平担纲主讲嘉宾,引发大量粉丝围观。在两个小时的演讲和互动中,青山周平通过诸多案例分享了他对人、空间、生活与自然结合的各种可能...


大自然家居和新浪家居联合主办的“从心发现大自然”设计沙龙410日首站落地福清,在中国拥有超高人气的日本建筑师青山周平担纲主讲嘉宾,引发大量粉丝围观。在两个小时的演讲和互动中,青山周平通过诸多案例分享了他对人、空间、生活与自然结合的各种可能性,以及他对“家”的思考,未来居住模式的研究。



 以下是青山周平演讲的内容整理


昨天我到福清,听说日本有很多福清人,在日本中国菜的味道跟这边的味道很像,我觉得这是缘分。我今天讲的内容并不是你明天在设计过程中直接可以用到的技术和方法,我更愿意分享一种理念,比如说我在用什么样的思维或者理念来开始设计。

我最近一直在研究时代发展下“家”的概念和形式的变化,家的背后有城市、自然,还有生活。我为什么一直关注家,因为我觉得现在中国也好,世界其它地方也好,“家”的概念不断在变化。近几十年很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很多人一个人在城市生活,在小小的房子里,虽然我们有房子,但是越来越失去了“家”的意义。这也是我们现在考虑的问题,“家”和“房子”有什么样不一样?


我在北京生活的十二年间,有七八年的时间在北京的胡同里生活。我现在住的房子在北京比较典型的一个胡同里,从外面看是比较典型的北京大杂院,我房子很小,大概40平米,小小的餐厅、厨房、洗手间,没有餐厅。我家大概走路两三分钟就是一个小市场,这个地方对我来讲,就是我家厨房的一部分,我的冰箱的一部分,所以我的家里不需要很大的冰箱,不需要很大的厨房。这个共同空间对我来讲是我客厅的一部分,我自己的客厅比较小,但是外面有一个大家一起用的客厅。我家没有餐厅,但是我可以在外面选择不同吃饭的地方。我家没有书房,要工作可以去附近的咖啡厅,对我的来讲这个咖啡厅是我书房的一部分。这是胡同生活的特点。


我的家很小,但是我的生活,我的家的范围不仅仅是这40平米的面积,我家周围各种各样的点都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家的一部分,这是我在胡同里生活慢慢学到的。这个时候家和房子是不一样的,你的房子可能很小,但是你的“家”可以很大。在胡同里面经常能看到不穿上衣的人,我刚刚来北京的时候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在城市的公共空间里不穿衣服,后来慢慢感觉到,对他们来讲这个空间在他家的范围里面,他在自己家的时候可以不穿衣服。我相信如果是超过他心理中家的范围的时候,他一定会穿衣服的。


另外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家庭和家。我们觉得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家,但是现在越来越不一样。过去的家庭很多人一起生活,奶奶、爷爷等一家子几十个人一起,现在变成三个人、四个人的小家庭甚至是一个人的家庭。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很多人是一个人生活。东京最多的家庭结构是一个人的家庭,然后是两个人。大城市里越来越多这样新的生活方式,以个人为单位的家。这是日本共享方式的一个家,他们三个人不是一个家庭,原来不认识的人一起住。在日本越来越多,中国也越来越多这样的共享居住模式。日本有网站专门介绍共享方式的住宅,上面会有各种不同的共享居住模式。也有很多给家庭设计的共享居住,比如单亲妈妈、单亲爸爸,或者三口之家,针对他们的共享社区也越来越多。


我们觉得家应该是两室一厅、三室一厅,但我们的生活真的一定是这样吗?我在上海拍到一张图片,高速路边这栋楼的窗户边上,一位阿姨在窗户边上站着吃饭,我觉得这种生活看起来很自由,我们不一定在餐厅里坐着吃饭,可以在窗户边上站着吃饭。

 

养过猫的人都知道,猫的生活其实很自由,对它们来讲没有卧室、餐厅、书房、主卧、客卧这种概念。猫能很敏感地感觉到现在房间里最舒服的地方是在哪里,然后它可以去那待着。人在餐厅里吃饭,在卧室里睡觉,客厅里看电视——我们很多事情可以向猫学习,我们的生活本来可以更自由、更开放,不需要用这种两室一厅、三室一厅的平面来限制我们的生活。


然后谈谈私密性。我们觉得住宅应该是私密的空间,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将来也是这样吗?我们现在这种高楼的模式历史不是很长,对我来讲是一种临时的状态。工业革命时代之后才出现的居住模式,这样的模式就是以家庭人员为单位的私密生活空间。


在工业革命时代之前,家是没有那么封闭的一个地方。这个时候我们的家开放的空间慢慢失去了,我们居住的地方慢慢变成这样一个单纯的生活空间。这是我在中国看到的房子,中间这个房间一直是开着的,里面是工作的地方,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我们过去的房子对外开放跟城市、社会连接,现在我们慢慢失去了这种连接,失去了这样的小空间。日本的房子也一样,这是京都老房子的平面,这个红色的地方是他过去做生意的地方,这个红色的地方也是对城市开放的一个地方。过去的房子我们都有对外开放的一些区域,不是那么私密。所以住宅的私密性,也是可以再探讨一个问题。


我们觉得房子应该要大,真的是这样子吗?建筑大师柯布西耶设计过很多大的房子,甚至是城市规划,但是他最后的人生时间为自己设计的房子是这样,大概13平米左右的简单小房子,他在这个地方结束他的人生。

柯布西耶的滨海小屋柯布西耶的滨海小屋

另外一位十三世纪的日本歌人,在他人生最后的时间他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小房子,9平米左右,这个房子很简单、很小,所以他可以用一天的时间拆卸,放在推车上推到另外一个地方,用一天的时间再组装。

这是最近一位日本建筑师的作品。这个房子大概6平米左右,是一个茶室,因为房子很小,所以他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抬高,抬高之后可以跟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跟周围的自然环境有很亲密的关系。

 藤森照信设计的房子藤森照信设计的房子


日本茶室的空间很小,一般都是56平米,这个比较典型的京都的茶室大概3平米左右。为什么茶室那么小,不是因为没有钱,没有空间,一般是有钱人才会在大房子旁边造一间这么小的茶室。为什么他们故意做很小的茶室呢?如果是小空间,大家的距离很近,不需要说话,小空间里一起喝茶的行为已经有一种不同的交流方式,不同的体验,跟讲话完全不一样的交流体验。


这张图看起来他在自己的客厅里面看书那样一个放松的状态,其实不是,这是澳大利亚的一个办公室。现在的人,今天在北京,明天在纽约,后天在伦敦,大后天在上海,很多人经常在飞机上、在酒店。对这样的人来讲,飞机、酒店房间也是他的家。他可能一个月只有几天在自己的家。现在,人慢慢从自己家里走出去,延伸到公共空间各个角落里。


这是日本的书店,现在的城市里面的书店也慢慢变成我们的客厅,我们家的一部分。大城市我们房子的面积越来越小,现在北京普通年轻人可以买的房子越来越小,比如20平米、30平米的小公寓,所以书房、健身、吃饭、交流的功能,很多家里的功能慢慢延伸到城市的公共空间,城市的各个角落慢慢变成我们的家。所以,家和房子的概念,一个家庭一个家这样的概念,两室一厅、三室一厅这样的概念,在发生变化,值得我们重新探讨。接下来介绍几个我自己的一些作品,这些设计的作品具体的空间的背后都有这样的理念和思考。


第一个项目是北京大宅院的改造。我考虑的问题,一是小空间的利用,另外一个是改造,这两个问题对我来说比较重要。这次改造的是两个家庭,三个房子,其中两个房子是两个年轻夫妇的房子,他们的房子很小,跟我家差不多。其实原来的房子也有很多特点,比如说卫生间和厨房中间没有门,没有隔断。他们是五个人的家庭,但是餐桌很小,只能坐两三个人,一般让小孩子坐,其他人站着吃饭。洗衣机的空间平时是吃饭的一部分,阿姨做饭的时候用洗衣机上面的空间放东西;洗澡的时候,把脱完的衣服放在上面。有意思的是,他们已经在这个地方生活好几十年了,他们已经变成小空间利用的高手。这个年轻夫妇的房子,大概3平米,原来是一个杂物间。

   


我们的改造除了原来的结构,基本上都是重新做。改造之后大概是35平米的房子。北京老房子比较共同的问题是采光、通风不好,因为密度很高,一个房子有四个面,一般两三个墙面都是跟邻居共用,所以没有办法开窗。我们通过大量的天窗解决采光和通风的问题。另外一个房子的特点是相对来说高度比较高,可以做一个小的二层,虽然很小,但是可以作为生活的空间。

 

他们一天只有晚上的时间五个人才在一起吃饭,早上、中午都不是五个人一起吃饭,所以餐厅可以通过变化的家具来解决。平时做饭没有那么复杂,不需要那么大的空间,但是春节的时候要包饺子,需要很大的工作台,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增加工作的空间。



另外年轻夫妇的房子很小,3.7平米,我觉得很难改造,而且需要在这个房子里解决睡觉、淋浴、卫生间、吃饭、客厅各种功能都在1.2米×3米左右的空间里解决。看起来很头疼,但是后来发现中国古代也有这样的小空间,中国科举考试,考生大概三四天的时间都在自己的小房子里面待着,这个小空间也是需要满足考试、睡觉、吃饭、休息各种生活的需求。他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在墙面的左右两边可以看到两个不同高度的木条,中间有两张木板,前面的木板高一点,后面的木板矮一点,这样可切换吃饭、考试的模式。如果两张板放在同样高度的时候,变成他的床。通过这样巧妙的、很简单的设计,可以满足不同的生活的场景。我做了几个不同高度的木条,四张板,可以选择综合的模式。如果两张板放在中间,这放在矮一点的地方,这是吃饭的模式;那样是看书、学习的模式。如果所有的板都放在一个高度,变成一张床。另外一张床在上面,不用的时候在比较高的地方,他需要的时候拿下来用。我们做了一个电动的装置。这个小房子有点像中国古代空间的感觉,电动的部分就是现代技术,我们做了现代技术跟传统结合的一个空间改造。


另外一个3平米的房子是在院子里,很小很小,但是所有院子周围邻居们都很讨厌这个房子,因为占着公共空间,而且是违章建筑。这个房子怎么改来增加使用空间?房子前面相对来讲有一个小的空间,我觉得这个地方可以用。这个空间的功能主要是做饭、洗衣、吃饭,所以有一个吃饭的台面,洗衣机也在里面。两个人、四个人、八个人吃饭可以切换不同的模式。所以根据时间、功能,你的空间也是可以变化的。这个项目探讨的问题是私密空间和城市的关系,我们的家是不是可以更开放。

   


这个房子比较奇怪,是一栋住宅围墙中间夹缝的地方,过去三十年他一直住在这个地方。中间3平米的空间,是爷爷、奶奶两个一起住的空间。原来是通道,所以有两个入口,可以直接通到另外一个胡同。他们跟邻居的关系挺好的,邻居不用敲门可以直接进来。没有办法开窗,很潮湿,白天都很压抑。我们设计的想法是,我们希望做成外面胡同那样开放、交流的空间,直接引入到他们的房子里面,从这边过来进到他们的房子,这边拐过去直接通到另外一个胡同。虽然是他们的私密的空间,但是有点像室外的胡同空间延伸过去的一个空间。


我们改造的想法是高低空间的立体利用,因为这个房子只有33的高度, 33做二层很难做。所以我们这次考虑的是每个房间最低的高度是什么样的高度,比如说我们的卧室不一定需要2米的高度,因为我们用卧室的时候一般是躺着,所以卧室其实不需要很高。包括客厅的部分,坐在沙发上,其实不需要很高。但是卫生间要站着使用,需要高一点的层高。这样空间出现高低不同的二层空间。二层空间是给儿童的。奶奶、爷爷卧室的地方,一层比较矮,二层比较高;奶奶、爷爷的活动空间一层是比较高,二层比较矮。这样空间功能重现分配。


他们的房子我也做了一些变化的设计,比如后面的院子,平时他使用的时候用这个小门。天气好的时候可以把窗户一起打开,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变成完全是一起,这个时候你的房间变得很大。包括餐厅和客厅,也可以通过这种移动的家具来切换。这个房子没有隔断,没有门,我们用这种比较简单的方式来隔开他的卧室和公共区域。所以可以保留这样的小门,小孩子跟爸爸、妈妈也可以简单的交流。


下面是更概念性的项目,关于新的生活方式,共享的生活社区。我们的生活方式在发生很多变化,手机支付、滴滴、Uber、摩拜单车这种新的方式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不用开车,不用买自行车,不用带钱包。

   

在个体化的时代,很多人独自生活,我们的家庭慢慢延伸到城市的公共空间里面,所以城市公共空间慢慢变成我们的家,我们的生活空间。“未读”这个书店的项目也是类似这样的概念。现代的书店跟过去的书店是有一点不一样,过去的书店需要通过售卖书来赚钱,但是现在的书店越来越成为交流体验的空间,它可以通过其它渠道赚钱。


这个书店只有这种椅子,可以360度随便旋转的椅子。年轻人来这个书店看书,他们不认识,但是可能我看的书和他看的书是一样的书,这样可能会有可以交流的一些机会。椅子可以简单地旋转,转换角度,他又可以跟另外一个人聊天。通过这样简单交换的方式来解决不同的人交流的需求。很多人说如果是那样的需求,那不如把椅子做成可以移动的,三个人聊天。这个椅子不能动是很重要的,三个人聊天如果一个人比较害羞,他很难参与进来。如果这个椅子不能动,角度可以变,他就可以参与不同的聊天。

    

原来商业空间主要目的是卖东西,现在变成体验、交流的空间,这也是我们这个项目探讨的问题。失物招领国子监店虽然这个是商业空间,但是我们做得像是一个家。有餐厅、厨房、客厅、卧室、儿童房,我们模拟一个家庭的空间。这是一个普通老房子的改造,我希望外面的空间跟室内空间连结在一起,天窗、树,室外的感觉引进到室内空间里面。在北方,环境现在越来越不好,所以在室内营造室外的感觉越来越重要。


他们原来店的问题是只是卖东西的地方,客人来店里看一遍产品就走了。所以后来改造的时候希望客人进去之后待的时间长一点。有客厅,有咖啡,书架上有书,客人可以待的时间很长,他们会在这个沙发上看书、喝茶,体验这个品牌的理念。新的商业空间需要考虑怎么让客人在空间里待的时间长一点。


这个也是书店,在住宅小区里面。这个小区很多年轻人,他们的房子也是小面积,他们没有书房,所以我希望这个书店成为大家共享的空间。我做设计的时候,没有按照书店的功能设计,是按照书房的功能来设计的。书店大概一百多平米,特点是中间的地方有一个桌子,大家可以来工作、看书,交流。没有收银台,可以通过手机和电脑支付买书。为什么我们现在还去书店,不是因为买书,书已经变成一种媒体,一种平台,我们在书店可以交流,参加分享会,也可以喝茶、喝咖啡。


一层是工作、看书的地方,二层是放松休闲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可以做一些活动。我们用老木头做地面、墙面、天花,营造我们小时候比如说在奶奶家看书的快乐的记忆。灯光也一样,我们故意用老气的灯泡来营造怀旧的感觉。

   

这是建筑改造的项目,在北京白塔寺一个胡同里面的房子。改造的方案是表现胡同建筑开放性跟城市的关系。要改造的这个房子的地理位置比较有趣,正好在白塔寺的东面,房子的形状比较奇怪。白塔寺的灯光很突出,所以我希望改造完之后有一种特别的光的效果。所以我们做了两面这样的墙,通过这样的墙,一是跟白塔寺的光连起来,另外一个是胡同的延伸,通过中间这样的光连起来,把室外的胡同引进到自己的房子里面。


不管是个人住宅还是商业空间、城市公共空间,我设计的理念和背景都是基于家、生活、城市、自然的关系,家和城市的概念不断变化,希望我们能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

申请免费量房验房

icon

请输入1000以内的建筑面积

icon

请输入您的姓名

icon

输入您正确的手机号码

icon
获取动态密码

请输入验证码

icon
5
恭喜您预约91装修服务已成功
稍后会有客服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