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冠中:设计是人类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

icon 2010-11-30 16:24:18
icon 0

摘要:11月28日,DOMO nature・2010“设计与生活”主题艺术沙龙在东辛店DOMO nature家居艺术陈设馆隆重举行,气温的持续走低,并没有阻挡住京城设计界权威及广大时尚、家居媒体在11月最后这个周日的倾巢出动。在诸多设计界权威或犀...

柳冠中:设计是人类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清华美院教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荣誉副会长 柳冠中

  柳冠中:各位嘉宾,各位同行,还有主持人下午好。今天下午这个机会我们交流一下,主要是想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分享。今天我讲的题目是《设计是人类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主要是想阐述我对设计和艺术的一些思维方法。我们大家都这么说,包括曾经有一位很有名的名人都说过,“设计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这句话咋一听好像没有错,但是这么一表述,“设计”就没了,实际上设计是人类最原始的智慧和冲动。下面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刚才主持人也讲了,我们今天来的是一个“产业链”,也就是说我们通常所说的任何一件物品,它在工厂里叫产品,在商场里叫商品,在家里叫用品,扔在垃圾站是废品。而我们设计师必须关照这个全流程,而不能仅仅从一个角度,从某一个角度去思考的话就会偏废。社会上各种声音必须整合在一起,这个整合的过程就是设计的过程。

  设计经常讲品牌,大家都在做品牌战略,但往往很多人提到品牌只讲牌,并不讲品。牌是广告宣传,而品是什么?中国人的文字是讲涵义的。为什么“三口”才为品,一个口不能叫品,肚子饿了,那没有吃相,那绝对没有品。第二口富了,我要显摆,我们国家目前正处在这么一个阶段,到处在显摆,到处在招摇过市,它谈不上品。我们讲真正的“品”是一种适可而止,是一种我们现在所说的要有节制生存,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而我们讲的设计的观念和如何评价一个好的设计,绝对要留有余地,千万不要做过头。

  真正生活的问题,被大家忽略的问题,这个才应该是我们所讲的设计的思路。

  我们到底用什么样的思考方式,我们中国的汉字讲得非常清楚,繁体字的“”,听是用耳朵听的,耳朵只是一个传播的渠道,台湾的说法叫管道。真正的听,耳朵是一个表面现象,要用眼睛听。通过看你的表情,你是在忽悠我?还是很真诚地在说话。实际上听,是用心灵,你的记忆,你的文化,你的素质,你对生活的态度,你才能把这个话听进去。我说简体字――“听”设计地更高明,他干脆把话说到底了,什么叫听,用嘴巴听,这正是设计师的思维方法。我要对所有的文化、所有的意识,所有的社会理解有自己的反馈,我要拿出一个方式来引导人们健康的消费方式。要用设计师的行为去表达设计师对生活的认识,这就是我们设计的本职。

  设计从专业的角度来讲是一种能力,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说是一个技巧,但是设计仅仅从这个角度认识的话,就太局限了。设计是人跟大自然,跟社会和谐的一种智慧,或者我们的思考方式。所以设计远远早于科技和艺术。当原始人拿起一块石头打野兽的时候,他会选择,选择那种拿起来合适,能扔到一定的距离把野兽打死。这个可能经过了千百万年,这个时候可能“设计”就开始了。当人们有意识地去打造石器的时候,这时候还没有科学,也谈不上艺术。但是设计的行为已经开始了,实际上设计一直在处理一种关系。我们说科技是生产力,设计就是生产关系,它将产生巨大的作用,即所谓“四两拨千斤”,关键在找准支点。设计一直在人类的进程过程当中起着催化、引导和调整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所以设计的本身,它的本质是一种整合的创新,它不是某一个专业的创新,靠的是整合广博的知识和资源的结构关系。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所说的传统是传统的精髓,不是表面的一个斗拱,一个四合院所能够代表中国的传统的。而这样理解传统就偏废了,它只是传统文化的结果,而不是真正的传统。

  真正的传统是精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一件事情需要利器。什么叫“利”,并不是最先进的最时尚的或者最原始的东西就叫利,或者是最“酷”的,而是应该从我们中国人做的“事”去评价,目的是做事。技术只是工具,只是一种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

  做事情,是物的造型和技术存在的合理关系的脉络。中国的设计的本质是在生活当中,在事的关系当中去研究发现,这样我们才能创作出合情合理的物来。我们设计师是在讲故事,在编写生活的戏剧。我们说家具也好,或者装修也好,建筑也好,只是生活当中的道具。目的是为了让生活更加有趣,更合理,更有意义。所以设计看起来是在造物,而我们都说造物,造物是一个现象,其实是在祁使性地叙事。

  我们人类对周围的客观事物会有反馈,我们要有主观的意志,这实际上不是在被动地、简单地描述。科学是描述,设计是祁使,是在无言地服务,但是它又是无声的命令,它是在讲理,也是在抒情。所以我们说确定设计艺术的要素,是我们要在生活中。时间和空间绝不是孤立的,我们应该叫做时间流和空间场,它是故事发生的一个背景。

  时间有主观性,生活当中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流中才具有确定的意义。不能孤立地看传统,孤立地看我们现在的某一个现象,或者一个时尚、一个潮流。生活在实践当中展现着过去,也预示着未来。所有的传统、习惯、风俗、文化、历史,都是我们曾经的过去,如果设计师对这些背景不理解,不认识和尊重这些背景去设计产品就会失败。

  设计是过去、现代和未来的统一,它不能沉浸于过去,也不能仅仅存在于现在,必须是一个连续。所以我们讲“情景”,设计师在创造一种情景,来组织物,组织物境来让人们产生一种意境,是这三“境”的统一。

  我们现在讲空间。空间不仅仅是生活的一个物理场合,同时空间也被人们赋予了目的。所以在生活当中,空间具有超越其物理层面的意思,不仅是大小、高矮,或者是色彩、形态这个关系。它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含义,比如在历史当中人和物的关系。

  所以在文化历史概念里,都具体体现了微观的人,就是我们说的消费者,我们的人民。

  我们怎么理解生活和艺术?物只是手段,它满足了人的目的。但是你应该看到,你选择的物,你组织的空间,它反过来影响人,是来制约人的。

  行为和信息是连接人物外部环境目标之间的一个纽带,是人类文明赖以进化和发展的一个催化剂。外部空间世界是一列人、物、事件、话语、行为、意义的综合。所以艺术的世界,每一时刻都在进行着信息的交流,打散、重组、混合。而我们每一个时刻都在进行着适应性的决策和行为。所以设计师们的行为是非常关键的,你要给别人沉淀下这个“意义”来。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生活艺术的结构里面,外部的环境世界是一个空间场、时间流,是通过信息进入人的意识世界的。而人们主体内在的意识世界又通过行为、我们设计师的行为,或者我们消费者的选择等综合因素去影响改变着外边的世界。   

  我们从生活的意义来说。在事的过程当中,主体意识沿着时间流动,因此在事的意义当中包含着情感的产生和价值的判断,所以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物,它反应了人的世界观和你的观念。为了强化我们在生活当中的意义,人们总是把事情的过程复杂化、精细化、或者神圣化。比如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又比如一些特定的礼仪场合,它是需要夸张的,为什么这么说?就是为了让人们记住它,让它沉淀下来。就像我们说的古代君王前面的座位,也就是大臣们坐的座位,绝对不是我们现在大家坐的座位,那个坐面是低下来了,你根本没有办法坐,你坐了屁股就要滑下来。这是为什么?因为君王要你扶着膝盖,小心谨慎,战战兢兢的在那儿保持一种姿态。它是一种社会的需求,是一种精神上的要求。

  特定的人物、道具、氛围构成了不同的空间,人们的空间被行为所规范,人们需要在空间和行为当中做到分析。我们设计师要处理一个关系,是在不同的空间上上演不同的人间戏剧,人们的角色行为被空间所制约,空间与其说是一个物理场,还不如说是一个心理设备的场。空间像磁场,我们的行为心理意识化,也就是我们在打造一个什么样的空间,影响到我们的人民,或者我们的消费者。

  比如这把椅子,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它的结构和材料和重量,或者坐上去的感觉并不舒服,但它恰恰是设计史上销售最好的椅子。这是为什么?因为有这么一个大师,这个大师代表着一种现代主义,这个设计师的成功是代表着象征意义,它代表着现代意义和现代设计。办公室放这把椅子,表示这是一个现代的设计公司,代表了设计师的主张。

  就像我们的生活用品,拿一双李宁鞋来说,这个鞋在功能和结构上真正能起多大的作用?实际上也是在它的功能性之上逐渐增加了实用性,逐渐把它的重要性体现出来,这样便产生出一种象征意义,形成了一种文化。所以说,我们的设计,往往整个的价值没有多少,为什么能卖这么贵,也是这个原理。物质沉淀下来在人们心中产生意义,是意义的价值,它不再是价格,而是精神价值。

  我们说我们的故宫,故宫代表什么,它并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群,它是代表了整个封建时代的一种要求。它把这种需求整合成一种建筑的形态,让人们进到里面产生一种庄严感。就是塑造一个精神空间,它是体现了整个社会当时的一个缩影,整个的社会的结构和生产关系。

  同样的道理,我们再来看看四合院,四合院是什么?我们现在研究四合院,但是我们现在能住四合院吗?13亿人口是不是每家都要住四合院?我们应该知道,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四合院就像大熊猫一样要被保护,我们研究四合院,实际上是研究它和人的关系,研究现代人的生活关系,我们在创造我们现在的交流空间。我们不可能把四合院搬过来,搬过来只是一个博物馆的东西,而不是真正用于生活。

  再比如说苏州园林,我们看大观园能不能这样,一个大企业弄一个小桥流水。我们现实的生活中大多数上班的白领白天匆匆忙忙上班,下班赶紧回去抱孩子、做饭,怎么可能像封建社会的士大夫那样悠闲地欣赏,三步一转,五步一换景?不可能了。

  我们必须创造现代的文化,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沉浸在过去的传统里面。所以我们说西方的教堂也好,中国的祠堂也好,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物境”、“情境”,完全是“意境”的不同所致,这是完全不同的文化。

  文化赋予的符号意义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符号,是深层次的,是抽象的,是难以把握的,但是需要设计研究和发展。因为它在与人的互动过程当中不应该是一个诠释型的,所设计的并非是分析,而是一种理解,是一种意会,是一个把握产品意义的历程,也就是文化存在的一个确定的联系。所以,文脉的意义是一种承接,形式只能作为一种手段,我们过多关注手段的时候,手段就成为目的。而人们往往忘记了最终的价值、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的很多设计师往往忘记了目的,都使用了手段。

  比如有一个灿烂的海景、一个粗糙沙滩、一个腐朽的木桩、一个充满力量的动作。这张海报,这一切都是为了宣传牛仔服,它想传达出来的是人们心里的预期,是年轻人的预期,他们希望过这样一种生活,希望成为这样的一种人。

  我们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未来。所以我们必须要创作新的文化,当文化存在的语境已经改变的时候,当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再穿着长袍当文化人。我们现在都穿短衣服,在过去认为短衣服是打工的,有文化的都应该穿长衫,现在这种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当语境改变了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创造新的文化、新的生活方式,这是设计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历史只是昨天,今天也是明天的历史,我们怎么样去书写这个历史才是肩上的重任。

  文化包含三个层次,就像一个冰山的海平面,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真正更多的部分在底下,是看不见的,底下是组织层次和观念层次,这是不可分的,是一个有机整体。设计师不应该只看上层,我们更应该看组织层、观念层,以及你这个观念层如何通过社会的组织体现出来,我觉得我们现在没有这个机制和组织层。

  刚才我们主持人说过,我们现在看起来好像文化创意产业,我们提倡创意,好像这个形式都很好,但实际上我们存在着很多体制上的问题需要改革,否则设计师的理念很难传递到消费者的手里。

  人和人之间存在着不同,最大的差别是存在着文化的塑造、个体的自我、人格思维关系、社会结构、习俗观念的不同,这些都是后天文化的产物。

  设计师在创造一种环境,我们在布置一个环境让人们在里面生活,我们的责任非常重大。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实际上我们设计师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即“春雨润无声”。当我们进入石头切成的教堂里面,人们开始膜拜、忏悔,于是他们理解上帝,这是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在花轿和婚纱、白事道场和葬礼仪式当中,人们明白了婚姻和死亡的意义。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小小的练习,是我的学生做的,非常有意思:小刘由于戴了眼镜,面孔发生了变化,他的追求也跟着变化,他变得斯文起来了。因为这副眼镜,他爱看书了。可是没多久,同学们说他的这副眼镜太古板了,他又换了一个塑料的宽边眼睛,大家说这样个性十足。因为这个评价,他觉得自己的行为应该更加酷一点,于是开始抽烟、扮酷。但是带眼镜生活太不方便,他觉得配一幅隐形眼镜更合适,因为有了隐形眼镜,运动很方便,就开始打球了,但没过多久,他又觉得墨镜很酷,就买了一个廉价的墨镜。没有太阳的地方他也戴上墨镜,在行为上扮演这种角色。逐渐的,小刘开始长期关注墨镜市场,最后决定用平时攒下的钱买一个名牌墨镜,以体现自己的地位。眼镜不断的变化,小刘不断地根据眼镜的变化来改变自己的追求。

  这种改变就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对企业来说就是品牌,或者社会意境;对于用户来说,就是意义和自我的认同,就是要做什么角色。

  有一个哲学家说过,“人们不被事物扰乱,而是被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所扰乱。”就像我们说的盲人摸象一样,你摸着大象的肚子像是墙,摸着象的腿像一个柱子,这种说法对不对?好像对,实际上不对。

  我们经常会从局部的角度,从自己的专业或者技巧的角度去看一个事物,忘掉了我们设计师的责任。科学是了不起的,它是发现真理的依据,它永远描述真理。但是设计师是什么呢?他做的是上帝没有做过的事情。

  我们必须理解,我们设计师引导人们的整个身份或者自己意识的变化。

  站在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大家都用着手机,它绝对不是一个简单、时尚的生活用品。再过去500年、1000年,挖到这个手机的话,可以破解我们整个这个时代,是凝聚了我们所有的文化,体现了我们的经济科技信息发达程度就在我们的手机上。

  就像我们的考古学家挖到恐龙的化石,就可以破解整个侏罗纪的奥秘。设计的本质是什么?是重组结构、整合资源、创新产业机制,是引导人在社会中健康合理、可持续生存发展的需求,而不是显摆自己,也不是追求消费者所需要的东西,这一点我们必须要理智,要清醒认识。

  社会的任何进步,首先一定是品行道德、社会风俗、政治制度的进步,这属于设计,是创造更合理的、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们经常说,我们站在巨人肩膀上看世界,站在巨人肩膀应该看得更远,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这恰恰是我们设计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要提出新的理念、新的观念和新的方式。

  看到一个好东西,我们常常认为将它买回去就行了。其实我们更应该鼓励和提倡的是,研究、思考。既然是好东西,就应当研究它是怎样产生的。打个比喻,这个过程并不是买鱼,而是研究鱼池,研究它的水温或气侯,或者当地的特点,然后便于我回去培育自己的品种,去创造新的品种,这是我们设计师的责任。

  在当代信息时代的设计更应该探索的不仅仅是物品,而是它的过程和服务当中对生活方式的创新,设计家更应该以一种整合性、集成性、理想与生活与艺术一体化概念去加以定义。设计也不仅仅是时尚、奢华和美化的载体,也不仅仅是有技术的推销术,我们现在基本上停留在这个层次,这是需要直面的。

  设计将承载人们的理想和道德的重任,而设计本来应该是以人为本的,这一点在近几十年的商品经济中被严重地歪曲。所以现在有的企业说它是以人为本,其实不然,他根本不是以人为本,这只是一个商业的口号。

  我们设计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吗?我们自己要反思一下,一些不深入的研究,设计师将无法抗衡现实世界的诱惑和抵制。所以我们设计师是飘浮的,是被变化的。

  我们看到,当前的经济全球化、技术潜能的扩展、需求的利益化、消费的个性化,让我们资源严重匮乏,人类未来生存方式的变革正在酝酿,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文化将发生观念性的革命,而我们正处在改变的十字路口。

  空间的一体化是设计的概念,空间是磁场,我们的行为、心理意识被磁化。设计师塑造人类更健康更合理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设计的情境就是要组合生活的物镜,才能够塑造生活艺术的意境。所以一体化的设计是未来设计的立足之本,否则设计就会沦为金钱和权利的附庸。设计应该是人类不被毁灭、除科学艺术之外的第三种智慧和能力。

  我们说我们现在的学科被分得支离破碎,好像很合理,但其实都是职业课程,并不是真正的社会本质。我们所说的理科无非是发现并解释真理,我们所说的工科无非是结构技术,所谓的文科是是非和道德的判断,所谓艺术只是鉴自然、人生、社会的途径。而我们设计是整合了这四种因素去创作人类更健康、更合理的生存方式,所以设计师的责任重大,绝对不是某一个分支所能代替的。

  我们必须要有这么一个观念:不能光看脚底下,必须有一部分人远眺未来,否则这个社会不可能健康地往前发展。

  最后我拿中国人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做为我今天主题发言的总结――“超以象外,得其圜中”,设计在设计之外,否则你只在庐山当中不知道庐山真面目,因为“只有你去了别的地方你才知道庐山是怎么回事。”

  先与大家分享这些。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

申请免费量房验房

icon

请输入1000以内的建筑面积

icon

请输入您的姓名

icon

输入您正确的手机号码

icon
获取动态密码

请输入验证码

icon
5
恭喜您预约91装修服务已成功
稍后会有客服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