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曙旸精彩观点:建立科学的住宅理念 传承中国设计文化精华

icon 2014-04-28 11:03:06
icon 0

文章来源:郑曙旸、筑客网整理

由筑客网主办的“筑客网名师讲堂”,于2014年4月21日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启。“名师讲堂”的第一堂课,筑客网力邀筑巢奖组委会常务专家评委郑曙旸教授,以“住与宅”为主题为大家解读中国设计的价值所在,即“诗意地栖居引发对现在居住文化的思考”后,郑曙旸老师又阐述了他对中国住宅文化的又一精彩观点。

 

郑曙旸精彩观点:建立科学的住宅理念 传承中国设计文化精华
郑曙旸

 

在中国的万物说法中,有两种说法:一种叫“衣、食、住、行”,一种叫“衣、食、住行、用”。不管是哪种说法,在这里边只有“住”代表环境,其他四个都代表产品。那么这个概念是从什么时候来的呢?就是从人类懂得搭建挡风遮雨的住处的时候。从那时起人们随着文化和思想观念的进步,人们对“住”就有了两个方面的需求:一个是功能,另一个是审美。

 

人之所以形成既要功能又要审美的思想观,关键是对环境的体验。如今中国现代的室内设计,始终没有达到中国在历史上所达到的地位。如果说“家装”这个词还能在专业设计的理论中立足,那么“软装”这个词是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错误的观点。因为错误的认知,让人们把很多概念混淆,如艺术等于设计、设计等于装饰、装饰等于装修,正是这些错误认识的积累,让“软装”这个错误的概念产生。除此之外,产生错误理论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我们把“住”的功能全部让给了“宅”,于是一切付出都是为了房子,而不是为了人。

 

“住”与“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住”是动词,代表了人的居住形态,“宅”则是名词,代表了供人居住的环境。“住”是人的生活方式,“宅”是人的行为模式。安定舒适是人对居所的基本心理诉求,住有所居的反面是居无定所,而对居无定所的解读却有很多面。

 

如今人们对房子好与坏的定义,取决房子空间的大小。那么多大的空间范围是好呢?仔细研究下来,空间的大小与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状态有关。在这方面我认为中国的住宅建筑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只有下限没有上限。以中国的国情出发,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只有下限没有上限,就导致了中国的房地产出了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做的最失败的一件事情,就是把住房设计市场化。

 

郑曙旸精彩观点:建立科学的住宅理念 传承中国设计文化精华
 

 

那么为什么中国不限上只限下呢?这是有深刻历史渊源的。故宫——明、清两朝皇帝的冬天居所。故宫中轴线上的三大建筑,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在故宫的中心部位,在一个皇帝的一生中,也就用两次,一次是登基大典,一次是婚庆大典,平时很少用到。但中国的历史剧在这方面就对民众产生了误导,让人们以为似乎“皇帝老子”天天在太和殿办公。于是就出现了中国的很多办公楼都按照故宫的模式来建。下面我们就来还原一下皇帝在皇宫中的生活。实际上皇帝在紫禁城住的时候,主要住在养心殿,到了晚上就睡在养心殿后面的冬暖阁。以康熙到乾隆的三朝为例,皇帝的大部分时间就在三希堂,这个大约八平方米的地方。因为皇帝住在故宫的时候,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养心殿,所以养心殿的房子完全从功能出发,两层的结构不仅夏天挡太阳,冬天还保暖。

 

郑曙旸精彩观点:建立科学的住宅理念 传承中国设计文化精华
 

 

说完中国皇帝的生活,我们再来说说外国的皇帝。我选了和故宫同时代的建筑——凡尔赛宫,它是路易十四到十六的皇家公园。因为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造成了中西方建筑形式上的巨大差异,从大门进来以后就是一个大广场,其建筑群也是把礼仪性和居住性合为一体。从居住状态上讲,住在凡尔赛宫里的皇帝远远赶不上中国皇帝舒适的起居生活。从皇帝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他几乎就和演员一样,向他人表演着自己的生活。凡尔赛宫最具特点的并不是它的建筑,而是他的园林,凡尔赛宫是典型的西方园林的代表。与中国的园林不同,中国的园林讲求模仿真山真水的,而西方则是通过规整的园林,表达出人文气息。

 

郑曙旸精彩观点:建立科学的住宅理念 传承中国设计文化精华
 

 

所以说不同的社会状态形成的模式虽然不同,但是作为本真的人来讲,在空间占有的尺度概念上,皇帝和老百姓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同样,“住” 所通过空间表象显现的尊贵奢靡氛围,是“帝王人”以牺牲“本真人”的自在为代价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许多事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农耕时期,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曾在世界上达到一定高度,在那个时期,中国的文化水平绝对要比西方高一层次。而如今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住宅成为高端商品的顶级。无论何种地域、民族、国家的人,都以拥有商品形式的住宅,作为私有财产的标志物而奋斗终身。住宅在商品经济的运行方式下,其不动产的保值概念,成为投资渠道的重要选择。房地产业的巨大利润空间,导致住宅建设面向普通劳动者的人性化目标越来越远。

 

郑曙旸精彩观点:建立科学的住宅理念 传承中国设计文化精华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经过17——18世纪的工业革命至19世纪,科技的发展已经使住宅内容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干净的自来水和排水系统,使生活环境更卫生;煤气和电力的供应,使生活更方便;交通的发达则使城市加快向郊外扩展,“住”并不一定要靠近工作的地方。社会化大生产使构造复杂的家庭用品变得价格公道而大受欢迎,1900年,一般人都有能力购买电风扇、炊具和电水壶、暖炉等。到20世纪初,住宅里已有电灯、冷热水、抽水马桶、电话和洗衣机等各种现代化的设备。家用设施的机电化与环境系统运行的人工控制,成为住宅作为商品的基础条件。然而,这一切都发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西方世界住宅中。

 

商品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推动住宅建设的速度。但是,并不一定能够轻易解决全民“住有所居”的问题。已建商品住宅的空置率和数量庞大买不起房的低收入群体形成反差。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破解的难题。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

申请免费量房验房

icon

请输入1000以内的建筑面积

icon

请输入您的姓名

icon

输入您正确的手机号码

icon
获取动态密码

请输入验证码

icon
5
恭喜您预约91装修服务已成功
稍后会有客服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