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实录:从老北京聊开的人居设计

icon 2016-06-03 20:03:39
icon 0

摘要:享·城市质感丨2016新浪家居&KITO人居空间设计大赛第三站于6月2日落地北京。在论坛环节,由新浪家居全国执行总编辑戴蓓主持,PAL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创办人及首席设计师梁景华与三位知名设计师展开对话,围绕“东方东方传统人居文化在当代的体现...

  享·城市质感丨2016新浪家居&KITO人居空间设计大赛第三站于6月2日落地北京,在论坛环节,由新浪家居全国执行总编辑戴蓓主持,PAL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创办人及首席设计师梁景华、北京市建筑工程装饰集团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李俊瑞、中国建筑设计集团 筑邦设计院副院长高志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冬江展开对话,围绕“东方东方传统人居文化在当代的体现”各抒己见,思想碰撞异常精彩,以下是论坛实录。

论坛实录:从老北京聊开的人居设计

  

话题一:北京的传统居住文化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戴蓓:刚才我们听了很多专业上的知识,梁老师讲得很辛苦。接下来的环节我们聊聊北京。我们在皇城脚下,我想起了20年前我来北京的原因,当时有学业的原因,但是为什么中国那么多城市我选择了北京呢?我想了一下,因为当时高中的课本里有一篇课文《秋》。北京给我的感觉是在南方无法感受到的,我的脑海里有一种民国时候的北平的印象,所以二十年前毅然选择了北京。像在座的李老师和高老师是老北京,梁老师是27年前来的北京。我们能不能从不同的角度聊聊北京,两位老北京先聊聊,你们印象当中,你觉得北京的居住文化是什么样的。

论坛实录:从老北京聊开的人居设计北京市建筑工程装饰集团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李俊瑞

 李俊瑞:各位同行,各位老师下午好,刚才戴老师说的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应该和我们设计能够沾上点边儿。我们今天不仅仅谈风土人情,因为当大家读建筑史的时候,你会发现建筑史如此之丰富,大量的谈到了庙宇建筑,陵墓建筑,还包括其他各种各样的建筑。其实,大家都知道,北京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地方,我相信每一个设计师来到北京之后,可能你刚来半年的时候不大喜欢,当你过了六个月之后就会慢慢的离不开。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我的一个美国朋友说的。刚来中国,真是不适应,来北京也不适应。但是过了六个月之后,发现这个城市有很多东西值得你去慢慢体会。的确是这样。刚才戴老师读的文章,可以说勾画了一个非常美的东西。她所说的画面中的东西,可能我们现在还能找到一些,但是实际上大量的东西我们已经找不到了,的确是因为中国的建设速度太快了。我简单的说一下,我就是在什刹海长大的,我简单的讲讲北京市的基本情况。我在荷花市场的对岸白米斜街那里长大的,我小时候伸手就可以抱出这么大的蛤蜊来,底下长的都这么大。我们把它的肉吃完以后可以放在坛子里。小的时候,乌龟可以沿着岸边排列,但现在排的是人。北京城的城市轴线和很多同学生活的城市不一样,大家对四合院了解可能都是从文章上知道的,但是实际上四合院的胡同通常一定是东西向的,所以能够看到东四是三条一直到八条,还有西四,胡同一定是东西向的,但是一般都在700米左右。所有的房子一定是坐北朝南,院子一定是这么排列的。东西向的一般是六到七米,纵向的是通常10几米。其实你仔细去研究,这种城市规划产生了精致的建筑。我觉得大家在下一步体会城市的时候,可以从城市的基本布局上去了解。另外,我觉得从材料上也可以了解一个城市,四合院真不是我们几句话能说完的。他们都非常熟悉,我相信大家也能说一些。

论坛实录:从老北京聊开的人居设计中国建筑设计集团 筑邦设计院副院长高志强

  高志强:北京城是个非常有名的城市,中午跟梁老师吃饭的时候聊过,香港人用普通话讲话很累,港普讲课是非常非常累的。所以我们探讨北京说话,这个儿话音,比如说二环路这一圈,离这比较近的是东直门,朝阳门,这些都叫门,但是有这两个地名不一样,东便门,西便门,这是在过去要加儿话音的,北京的语言是一个很大的特点。第二点,了解北京就是沿着胡同了解,现在开发旅游,很多是从胡同开始,像什刹海,这块有名的胡同非常多,因为有很多名人故居。比如说像烟袋斜街,这是非常著名的,过去是非常繁华的商业所在,今天有点搞的不伦不类了,但是这有很多斜街,有很多胡同,这里浓缩了北京很浓厚的文化。各位在北京生活很多年了,但是你们中真正了解北京的,我估计也不太多,无外乎是走到哪吃饭,走到哪转转,但是北京这个城市为什么有魅力,有味道,是因为背后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已经消失的一些玩儿的东西,推荐你一本书——《北京人的生活》,这本书在中国书店还能淘得到。过去大家放风筝,比如说在墙这边放风筝,风筝飞起来了,那边拿着镖打风筝。说到北京记忆,就是胡同,非常有意思的就是老百姓的市井生活。

  戴蓓:杨老师跟我一样,也是北京新迷。

论坛实录:从老北京聊开的人居设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冬江

  杨冬江:我来北京二十多年,我是很被动的来北京。当时是学画画的,那时候有3/4的人不太喜欢画画的。当时高考的时候,那个年代学校也少,考上哪个算哪个。那时候很被动的来的北京,我对北京也有一些印象,很小的时候就有印象,我爷爷奶奶在北京,我爸也在北京,后来去的哈尔滨。最小的时候,四五岁的时候,有记忆的时候,对北京有印象的时候,实际上是三个地方,一个是天安门,稍微有点失望,因为我以为天安门能闪光呢,因为那时候北京电影制片厂片头是金光闪闪的。第二个是故宫,把我震住了。我小时候本身个子就小,哈尔滨的城市也小,尺度不一样,到故宫里的时候总感觉自己要走丢。另外,我爷爷奶奶离李老师他们家很近,也在后海,对整个北京的建筑还是有很深的印象,但是总结不出来。后来慢慢的通过学习,通过自己的调研,才对北京的传统的建筑有了越来越深的感情。刚一来北京,我觉得这是个什么城市啊,很不方便,因为我们那学校在光华路,在大北窑,那时候三环没建呢,很不方便,不太好。但是慢慢的在这个城市真正深入下去以后,这个城市确实是尺度大,所以才感受到在文化和艺术方面,确实给了我们带来多样的文化知识。

  我觉得,可能待过半年以后大家都会喜欢和爱上这个城市。

  戴蓓:我们请梁老师发言,他是在香港生活的,经常在各地飞。对北京的印象怎么样,如果把家搬到北京行吗?

论坛实录:从老北京聊开的人居设计PAL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创办人及首席设计师梁景华

  梁景华:我们是第一批来北京做酒店的设计师,当时是中国政府邀请我们过来改造民族饭店。还有一个是西苑饭店,后来想建一个高楼。当时西苑饭店是一个项目,民族饭店是一个项目,1980年我们来的时候,当时我一句普通话都听不懂,我们公司的全是老外,我是公司中仅有的两个华人之一。但是我走的时候,很开心,因为来到了北京。当时不能直飞来北京的,我们要把回乡证寄到广州,然后从广州再坐飞机来到北京。我1956年出生,今年60岁了,当时我是23岁。当时所有的东西都是很传统、不能随便打的。当时我来出差一个星期,有三天我去故宫,我可以去故宫那个大殿,那个时候可以坐在皇帝的椅子上,现在不可以了。所以说,那个时候我对北京的印象很深,我第一次来北京,是我23岁的时候。

  今天的北京,我觉得完全是国际化的,跟香港没什么分别。所有建筑、状态都一样,大家都拿着手机,大家都是坐地铁,都是上班下班,现在的北京跟以前的北京是完全两码事,这是历史,也是过去。这35年一点一点的改变我觉得还是很正常的,还是很开心的。这整个过程的改变,包括我们搞了奥运会之后,到现在。以后我写回忆录我还会讲北京。


话题二:你觉得什么样的关键词是代表中国传统特色的住的文化?

  戴蓓:我们知道在中国不同的地域,民族文化是非常不一样的,比如说北方的城市,比如说像北京,和宁波这样的海边小城是不太一样的,包括和苏州又是不太一样的。总归来讲,你第一眼见到它的时候觉得这个是中国的,这个是欧洲的,还是有一定不一样的地方,几位老师能不能从你们的角度给我们中国的传统居住文化画一个像,你觉得什么样的关键词是代表中国传统特色的住的文化。

  李俊瑞:我们设计师从北京的建筑上能够吸收哪方面的营养,这对我们做设计的来说是很重要的。大家一般对北京的理解不深,我认为要学习的话,还是要从原始状态中去了解,而后再谈变化。我记得前几天有人告诉我说这是原种的,他说这是第一代的,后面的都是转基因的,甚至是几代的。所以我觉得我们学习一种文化,尤其是我们学设计,也一定要追溯它的本源,而不是从转基因入手。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过快,30年来迅猛发展的经济没有等人民思想的变化,等不住。所以把我们很多的传统东西就丢在了脑后,大部分是快餐性的东西,有时候会让你感觉到是一个不伦不类的东西。像我们书法的变化,是有传承的,但是建筑是不同的。我觉得建筑在现代科技里和传统上结合的非常好,它结合的是韵味,是空间的关系。其实四合院不是表面的形式,不是一个门当户对,它是院落空间的关系和街道之间的空间关系,而这些东西恰恰是天人合一的,而不是表面的一个图案。所以我觉得,我们要是从四合院或者是从北京文化上去吸收,我觉得一定要追溯它的原主,这样的话后面的“变”才是有根基的。

  高志强:我跟李大师一样。不知道在现场的有几位在北京的四合院住过,只有你真正住过,才能真正的感受到四合院的生活和节奏,以及四合院当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只有在那样的院子里住,人跟人的关系才会变得特别近,人的心与心的距离特别近。而且四合院在解放以后变成了大杂院,一个院子里过去住的是一家人,大杂院可能是不认识的一群人住在一块。大家在一起住,所有的爱恨情愁,所有的矛盾全在这产生。因为近,所以没有私事儿,一个家发生一点事儿,大家都知道。为什么说居住过的人才懂呢?四合院从建筑的角度来说,正房这间房子设计的很好,到了冬至的时间,眼光正好打到墙根,导致屋里没有暖气也很暖和。等到了夏至的时候,阳光到正屋的时候正好照到窗户,雨水绝不会打到窗根底下来。建筑背后其实有很多东西,只是我们只看到了三进的院子,看到了这些形式,事实上背后还是有它很深厚的过去古人的智慧,结合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地的建筑材料,最后形成这样的建筑形式,一定适合当地人的居住环境、居住习惯、还有当地人的文化。我觉得四合院,大家有机会可以真正去体验体验,现在有一些四合院的酒店和宾馆。不过如果它不是按照标准的规格来建的,可能还达不到这个效果。

  李俊瑞:1949年以前叫四合院,1949年到文化大革命之后叫大杂院,相当于香港的棚户区。

  杨冬江:北方的院落是住宅,按照中国的传统思想建设的。在北方传统院落里,按照设计的角度来看,我们首先看的是伦理的布局。这个空间,不只是室外,到了室内也是一样的。首先这个家的主人住在正房,从空间的布局上有伦理方面的。结构上来讲也是赋予审美的,中国的结构是暴露结构,这些结构里我们有很多变化的关系。在造型上也是追求这种审美的取向的。再到装饰上,这种表现的形式也是家族制的。中国传统社会的思想延续下去,对大事、小事,对建筑的制式都有很严格的规定。在装饰上,我们比较了解的彩画,只有皇家才能用。只有官方的政府才能用苏式彩画,普通的民间的只能用一些神话故事,用最普通的彩画来做。除了刚才说的布局、结构,装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在追求的,比如说在四合院里放一些小的盆景,虽然空间有限,但是可以把大的自然景观深入到生活空间里去,这也是我们在做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一些内容。我们不能只是泛泛的在口头上喊我们怎么样追求传统,实际上很多细节,很多做法都像一个规则一样,到今天还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梁景华:他们描绘的很准确,他们对过去的环境很了解。我觉得每个年代的发展,都是根据当时的建筑的技术,还有当时的科技,还有人的生活需要建房子。每个朝代都在不停的改变,像唐代、明代、清代一直在改。还有你的身份,有钱、没有钱的。我觉得传统的东西,基本上不太大,我关注的是未来,所以我对这个无法发表一些看法。


话题三:如果为北京的百姓设计房子,这个要有个性化,同时也要有老北京的感觉,几位会怎么设计呢?

  戴蓓:毕竟我们不是生活在以前的时代。端一杯茶,在院子里听戏的时代,这个太远了。现在的人们是在公寓楼里。在楼里,如果为北京的百姓设计房子,这个要有个性化,同时也要有老北京的感觉,几位会怎么设计呢?

  李俊瑞:传统的东西如何有?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如果说过于现代,你会感觉文化有一种割舍;如果过于传统,你会发现不符合现代人使用。实际上我们在这上面徘徊。但是传统的东西的确是很好的,你们可能了解北京传统的东西,其实软件非常重要,我估计你们可能听过相声,侯宝林先生说了很多。我觉得一种建筑也好,一种文化现象也好,一定是在当地所产生的,所以我觉得我们设计师最重要的是了解一种文化的产生背景,不要仅从表面形式上了解它。我觉得包括北京,诞生了很多地方戏,包括京韵大鼓,我给你们唱一段,讲了半天的硬件,我觉得不是京味。我在胡同里长的,我给大家唱个京韵大鼓。(唱歌)

  高志强:还有北京琴书,大家有时间可以再来一段。你们要看张艺谋拍的《有话好好说》,这有一段就是北京琴书,这是典型的具有北京韵味的。咱们不能倒着走。我得有七八年不接任何古典风格的设计了,我认为古典风格这对于设计没有启发性。戴老师提的这个问题,我觉得提的也特别好,也是我们跟设计师都面临的问题。我们这两年开始在提一个概念,不叫新中式,叫现代中式,一定是现代主义为主的中国文化。就是这里面的气韵,如果用三个字来形容,就是神、义,气,这是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很精髓的东西。如果你在你的设计当中,能把这个内涵的东西给传达出来,就能感受到现代当中里面有了很深厚的文化内涵。什么窗花格最好都去除掉,没有什么意义。如果你要弄一样中式家具,如果不是很名贵的红木,收藏来讲也没有什么意义,跟你的生活都离的很远。现代人的生活,衣食住行都是现代的。但是中国人过去的生活有着很多的生活的智慧,我觉得这个是可以学习的。那个也叫做中国的生活方式。里面既有很多很科学的,也有很精雅的,非常雅致,对于大家设计,对于指导大家更优雅的生活都能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这才是咱们设计师应该追求的东西。

  杨冬江:在具体做设计的时候,现代的住宅空间有限,如果做一个完全复古的方案是很难实现,但是我们还得做,可能也有人喜欢这种风格。我想做的时候,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或者是色彩,但是更多是对生活方式的一种解读,对传统的认识融入到客户的生活里去。对于设计师来讲,应该更懂生活,也更热爱生活。我们在设计当中应该更多的把传统的思想引入进来,比如说即白当黑,不一定笔墨多就一定能体现出这种丰富性的,像中国传统绘画,有很多的的思想精髓。在生活当中也是一样,更多的是要传统的东西,更多的是让他体会传统的生活方式对他的意义。

  梁景华:我今天下午的演讲都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设计师永远是走在当下,当下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生活方法,很多生活空间,生活爱好。比如说家装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满足业主的要求,他喜欢传统的,我们要尊重团体,给他传统的元素,如果他喜欢时尚的,我们推荐时尚的东西给他。现在很多科技,很多材料都是新的东西,我们利用新的东西去做成传统的元素,并不是把传统的东西一模一样的东西搬过去。我们现在跟国际接轨,不能没有手机,也不能没有电视,不可能没有汽车,所以我们要活在当下,用当下的条件保持我们的精神。我们中国人是家庭观念比较重的,所以我们很多人选择跟父母一起住,房子就不能太小。所以,我们要用现代生活的状态去设计。香港跟北京不一样,香港到处都是高楼大厦,香港地少房价高,房子一般都很小,而且没有采暖措施。今天的建筑就是以后的古董。我们要创作一些东西,可以借鉴以前的东西,但应该是放开,往前走,做新的尝试。我们要学人家的技术,我们可以怀念我们的文化,毕竟我们的文化是很好的东西。我们要接受不同的东西,让自己丰富,然后业主才可以享受你的设计。

论坛实录:从老北京聊开的人居设计

  享·城市质感丨2016新浪家居&KITO人居空间设计大赛,通过征集全国各地的住宅设计作品,反映中国人生活方式的诉求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挖掘和推广优秀的住宅设计作品,为更多优秀设计师提供展现的舞台,并提升大众的居住审美和对质感生活的追求。

  从2016年6月2日北京站的盛况来看,继深圳站和武汉站成功举办后,享·城市质感丨2016新浪家居&KITO人居空间设计大赛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组委会定会再接再励,在接下来的10个城市宣讲中,为各位热爱设计、关注人居空间文化、致力于提升人居审美的设计们带来更多大咖名师的设计干货,敬请继续关注享·城市质感丨2016新浪家居&KITO人居空间设计大赛。

  扫以下二维码,里面有您想知道的关于“享·城市质感丨2016新浪家居&KITO人居空间设计大赛”的一切信息,组委会期待您的参与。

论坛实录:从老北京聊开的人居设计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

申请免费量房验房

icon

请输入1000以内的建筑面积

icon

请输入您的姓名

icon

输入您正确的手机号码

icon
获取动态密码

请输入验证码

icon
5
恭喜您预约91装修服务已成功
稍后会有客服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