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直播|环球酒店设计之旅第十三站北京-城市的自然守望

icon 2017-06-28 12:52:51
icon 0



2015年,新浪家居与简一大理石瓷砖联合推出“环球酒店设计之旅”年度策划,致力于为中外顶级酒店设计师打造最有效的交流平台。2017“环球酒店设计之旅”第13站启动,走进中央美术学院,我们在北京,不负设计,不负盛夏之约!


--- 城市的自然守望--- 


世界杰出建筑师马岩松

新加坡设计师Colin Seah

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副教授韩文强

万达商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沈文忠

6月28日,环球酒店设计之旅第十三站

“城市的自然守望”

点击查看新浪家居全程视频直播

主题:城市的自然守望

日期:2017年6月28日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报告厅 (北京市朝阳区望京花家地南街8号)


13:30—14:00    论坛签到

14:00—14:10    主办方致辞

14:10—15:10    Colin Seah主题演讲 

15:10—16:10    马岩松主题演讲

16:10 —17:10   马岩松、 Colin Seah、韩文强、沈文忠对话沙龙

17:10—17:30    现场互动+提问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活动现场

▲环球酒店设计之旅第13站在中央美术学院如约而至,活动开始前,从五湖四海赶来的设计师们已经早早来到现场与我们继续探讨“诗意的栖居”。

本次活动的后台报名早已饱满,慕名而来的设计师们带着对设计和栖居的无限热情在盛夏与我们相约!

▲主办方与嘉宾们如约而至 在入场前合影留念


 - 活动开始 - 


「主持人:新浪家居全国总编 戴蓓」

▌戴蓓:今天,我们把论坛的主题定格在“城市的自然守望”上,源于这几年对生态城市的深入思考。经济发展推动的大规模城市开发,正在逐步逼近传统城市的肌理。


速溶般的快餐文化快得消磨了城市的自然脾性,也消磨着我们的栖居环境。那山、那水、那城仿佛只存在于我们的憧憬和口号里。我们的城市真的如纪伯伦说的那样,是因为走得太远,以致于忘了开始时出发的目的? 一座城,应该是建筑与自然充分融合的生态良性循环。生态城市才是最理想的城市模式,也是最适合栖居的模式。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城,它是我们的城市,更是我们的家。每一个优秀的设计师,都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座城最好的守护人。     

 到场嘉宾:

世界杰出建筑师,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 马岩松;

新加坡设计师MOD 事务所创始人及设计总监 Colin Seah;

中央美院副教授,建筑营设计工作室创始人 韩文强

加拿大注册建筑师,大连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 商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 沈文忠

简一大理石瓷砖品牌总监 柯丽敏

简一大理石瓷砖北京品牌服务商 周微微

新浪家居全国总编 戴蓓

新浪家居华南区总经理 冀静

UED杂志执行主编 柳青


「致辞:简一大理石瓷砖品牌总监 柯丽敏」

▌柯丽敏:今天的城市属于权力,基本经济和金融,未来的城市应该就是属于人和自然,我想马老师对这句话太熟悉  ,这是他的山水城市的手卷语。讲了今天中国当代经济文化、建筑、设计在我们如何面对着我们今天所处这样一个宇宙的关系。北大的一位人文美学老师叫朱远志,曾经用八个字形容中国整个艺术的纲领,虽人做,宛如天成,今天这样一个文明时代,可能时光确实是缔造艺术很美的重要要素。但是在面对所有的人文来给我们看到这一起的时候,如何在背后有人的动机的时候却让它了无痕迹,如何达到精品的境界。新中式之美都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心中流露出来的,道德经道法自然,自然何为自然,自然而然是自然。今天我们共同来探究这样一个话题,我觉得是我们个整个环球之旅走的非常有意义的。


如何去探索新的一种自然的方式,如何去找到每个人和自然的一个关系,我个人非常的期待。简一大理石瓷砖一直秉承着尊重自然取之有道的品牌理念和使命九年前开创第一代大理石瓷砖直到今天就是要用环保的天然的方式找到石材的神韵,用这种后天科技的方式能够把大自然的美让更多人去静享,让更多人去享受。

戴老师曾经跟我说,每个人在芸芸众生当中不断的前景,不断去攀越高峰,我们一步步往前走,并不是走向高峰别人能够看见我们,而是站在高峰之前,我们可以告诉自己,这个世界曾经看过,曾经守护过自然,曾经为自然 努力过。    

主题演讲:Colin Seah

著名新加坡设计师MOD 事务所创始人及设计总监

▌Colin Seah:北京对我来说就像是第二个家,我在这儿有一个工作室。因为我是一个基督徒,所以在设计的过程当中,我始终觉得设计是上帝给我们的一种天赋,我们要把这种天赋用起来去造福于别人,服务于别人。我现在做的工作是一个多学科的工作,我们仍然还是一个三十人左右的小公司。就我们公司的一个价值观来说,包括这图上的三个关键词:第一个词是质疑,我们希望能够对常规的一些东西进行质疑,第二是推敲,我们希望通过现有的一些工具把它运用起来,不断的推敲。最终能够达到第三个关键的词是效果,也就是重新的诠释,创造出一些新的事物,找出新鲜感,并且实现一种文化的新的适应一个适应。


因为我们的时代总是在前进和改变的。我给大家介绍第一个项目是在马来西亚的冰城一个小岛上这样一个酒店,这是一个相当小的一个酒店的项目,是因为它这个里面一共只有八间客房,但是它最后在完工之后却成为了当地最为昂贵的一家酒店之一。因为它的设计感非常的强,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希望不仅仅把它作为一个酒店的项目来做,更希望是能够突出一种家庭的感觉和官邸的感觉。所有来到这里的客人可以在里面尽情享用美食,可以办聚会,可以在里面好的睡上一觉。

这个酒店项目它的原址是当地的一百年前的一个总督叫做麦克斯特,这是麦卡斯特先生的官邸,所以在这个有一百多年的里面。按照现在居家的需求设计不同的场所,高级的餐厅还有起居室等等,根据现在的需求使得它更加具有当代的感觉,这是一个酒吧和雪茄吧,刚刚说到它有八个客房,我们对于这八个客房的设计每一个都不尽相同,比如说在这里看到的这一间可我们在衣橱设计方面把它做成一个入住客人展示自己美丽华商的地方,它考虑的重点就是入住这里的人,有可能是一个时尚界的大鳄,或者是非常喜欢时尚衣物的人,那么这个衣橱就可以让它得到尽可能的衣物的展现,这个效果类似于在商店当中的橱窗,这个部分是卫生间,卫生间给的面积非常慷慨,占到整个客房50%的面积,这样可以给到入住的客人有一种度假休闲的感觉。


第二个项目,是在新加坡的这个新大华酒店。这其实是MOD公司接手的第一个项目,在接手这个项目的过程当中,他们已经开始关注到传统和现实的一个结合。这个项目其实可以追溯到十余年年前当时那个时候公司已经有了一种保护旧有建筑的概念,所以在处理的过程当中,我们将很多原有的建筑部分是裸露的呈现在外面,而不是说像新加坡当时的很多流行的做法就是把它全部包出来,重新再做一个翻新的工作。考虑的方面是我们如何能够让艺术成为这个客房和成为酒店内部的整体的一个部分,而不仅仅是我们将艺术品叠加的附在这个外墙上面,我们希望艺术本身就是这个墙面的整体,或者是空间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这是一个大家可以泡澡的地方,大家泡在水里面的时候就成为了整个这个空间的一个中心,自从这个新大华酒店做好之后,开放之后,是被认定是新加坡的第一个精品酒店。


第三个项目是我们在日本做的一个餐厅,名字叫做收鱼,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解释,就是我们做餐厅的时候,餐厅不光是和食物有一种联系,它也可以带来一种艺术方面点燃的一种视觉的冲击。所以我们想到了联系日本的传统艺术当中,艺术人士他们脸上化的妆用到的颜色,白色、黑色、红色,所以在这个餐厅入口的时候我们采用的是红色大面积的使用,包括在吧台这块,再往里面走是一个全黑的空间,再往更深处走,又会变成白色。


接下来的一个项目还是在马来西亚的冰城,我们做的很多项目都是跟历史文化传承有关的项目,我们也非常有幸能够接手到这些老建筑,这个冰城的项目它是一个功能厅,原址它其实是一个冰城,这个地方历史最悠久的一个电影院,当时有人把它收购下来找到我们来做一个翻新。在设计的过程中,为了体系它墙面以及地面的一个特色,这个上面的条文还有它的形状会让人想到我们在拍摄电影的过程当中,会有人拿着一个牌子,导演会说第几场,第几幕,咔一下就拍的板子,所以这个项目如果你们有任何人去看过它的话,相信这个特色的话会是过目不忘的。    


下一个项目是Prestige酒店,它现在正在建设的过程当中,我们是着重的将它所处在的这个维多利亚区和当代的一些生活习惯和风格相结合,所以我们非常乐于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历史的背景下,给它赋予一个新的生命力。我们认为设计的确是要有一个历史的支点,一个历史的基础,但是我们不能够将自己禁锢在历史之上,而是需要带着旧有的这些文明和传统向前走,呈现出一种文明的传递和传承。


这是一个渡假村的项目,在印度尼西亚,周边的环境是非常的漂亮,我们在设计的过程当中融入了当地宗教的一些元素,同时希望呈现出一种放松的环境,让它有别于在城市当中我们能看到的一些传统酒店,所以在这个方面材料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希望能够打造出这样放松的空间,让入住的宾客坐下来,非常自在的喝上一杯小酒。


这是一个地下的空间,从窗户玻璃外面看上去,可以看到山谷的一个景象,同时也可以亲眼所见周边的土壤带来的厚重的视觉感觉,整个这个区域的材料的选择颜色的运用也都反映出了周边环境的一种呼应。在客房,我们也在图案的选择方面和当地的文化相契合,颜色也是和当地的文化有一个呼应。


接下来就会重点的介绍北京的VUE酒店,在泰国普吉岛休闲渡假村,其中包含大概八十个左右小的别墅的建筑设计,它们都有不同的类型,比如说有的我们是按照几何的造型来进行设计,有的别墅是位于热带的森林当中它就像林中小屋一样,有的别墅比较大,有的可以容纳两到三个房间,整个能够给人带来一种热带的风情,我们在设计这个项目过程当中,给自己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看到过很多在马尔代夫,看到过在巴厘岛不同热带地区的休闲渡假村,那么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怎样的方式来使这个普吉岛上的渡假村和其他都不一样呢?


中国正在快速的发展,所以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也需要和中国现在前进的快速的步伐发生一种相关性。我们希望能够在酒店的设计过程当中,也找到不同的可能性。在过去中国的很多高端酒店的设计过程当中,会运用到比如说能够显示他们地位的极其昂贵的材料,我们问自己,是否可以避免走上传统的这种高端酒店的设计之路,只用过去的常规的这些工具,是否可以找到其他的一些方式来进行设计。


我们平时能看到的桔子酒店集团,这是一个两到三星左右的酒店集团,但是它们在三年前找到我们,说想要建一个四星,甚至四星半这样的一个水平的酒店,一个奢华的酒店,所以希望我们能够帮他们来做设计,而不光是酒店本身的设计这块,还包括品牌的设计,以及这个概念推向市场整个一个过程。在正式开始设计之前,我们做一些调查研究。


第一个问题的话,其实我们觉得在做客户定位这块,并不是说只针对某一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针对来自某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人,或者说针对不同的这个阶层,阶级的人来设计,我们想要针对这群可能的住户他们应该是之前有过很多住宾馆的一个经验,一个住酒店的经验,他们体验过很多不同的酒店设计,这个时候他们需要能够有一种全新的体验,能够有一种非常地道的,同时又和过去的体验完全不同的这样一个酒店可供他们选择,这是他们追寻的一种热情所指引他们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来定位我们的品牌,我们的品牌是它要变成什么样的,我们先看了一下中国现有的一些奢华酒店,它们是怎么做的。这个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这些非常成功的品牌我们看见它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想要去模仿它们,做的跟他们一样,我们也可能会成功。但是研究了中国这些现有的做法以后我们一点也不想做成这个样子,因为我们想给未来的目标客户一种全新的体验,刚刚说到是希望它是一种地道的,所以它是能够反映这个酒店所处的这个地域本身的一些特征的。

在明确了我们的这个新的价值之后,我们可以开始为这个新的品牌创立它的DNA它的内在的基因,我们的价值观是希望能够通过相关的一些设计和呈现体现出中国当地的这种好客的精神,我们在社交,在空间的设置上面是希望它是有利于社交的,在这个酒店入住你是有一定的空间可以让你去认识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和陌生人见面和陌生人说话。那么第二个方面,因为它是一个中国的品牌,我们又不希望将它局限化只做一个中式化的一个品牌,这个时候我们就希望能够将目光看的更长远一点,我们要在这个基点之上往前走,实现一种更加灵活文化的传承。第三就是我们希望在这个酒店入住的所有的客人始终能够有一种非常愉悦的体验,他时常都是保持微笑,同时在这个地方能够找到非常多有乐趣的事情,最后一个重要的点是在这个酒店入住大家是身心放松的,同时能够感受到酒店这种热情友好的氛围。


为了准确的定义我们品牌的基因,花了两到三个月,也跟业主方进行多次的探讨,他们觉得可以接受之后,把我们带到场地去现场看了一下。我们先看一下在整个北京地图上面,VUE酒店一个位置,它实际上处在北京市中心,靠在后海的区域,我们再把它放大的话,可以看到它其实就坐落在很多胡同的交错之中,这个地区其实是让我觉得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选址,因为它能够一方面保证有很多的游客能够在这个附近活动,同时它还有当地的人们同时在这个地方生活。


地方不是特别大,但是能给对方真实的体验,很多里面的元素和风光都是今天我们失去这样一个文化部分,而这些重要的文化元素一旦失去就很难再次找回来了。当时我们是开车要走到这个场地去。这边是有小孩完的一个地方,当然在这些老的居住区大家通常也能够听到一些非常有趣的声音,比如说鸟叫声,当然还有一些比较奇怪的一些气味。


酒店的一侧,它是冲着街道,那另边一边它的门可以对着湖面,环境非常宁静,没有太多的喧嚣,有一些人就在旁边钓鱼。几个大树后面刚刚挡着的就是我们的VUE酒店,前面是有一块空地。这个地方也是挡在树后面的这块是我们的酒店的位置,那么它是处在一个从高处可以俯视到这块小的平地的一个地方,每天早上会有当地附近的居民过来在这个平地上做一些晨练然后他们还会吹拉弹唱,还有一些乐器。现在我们很快来过一下这个场地,当时我拿到这个场地的这个图的时候,觉得还是有一些设计的困难,因为我们可以看到从这个下方它是一个入口进去,里面有六到七个小的建筑,这些建筑形状不一大小各异,但是我们在设计的时候需要将它很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非常纯粹的一个整体。这个选址最早它其实也是一个宾馆,但它一个相当低端的一个宾馆,当时是用于银行的一些员工过量这边居住,它的外观它是采用了一种仿照中国古代传统的外观,但是它的建筑本身并不是算老建筑,最多也就追溯到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

你怎么也想不到,这会变成一个四星的酒店吧。施工的过程也是非常的复杂,需要很多经济的投入,主要是在基础设施这一块,包括拉着电线然后供水,供天然气还有空调等等这些都是巨大的工作量,在我们正式开工之前,其实没有考虑到这么大,没有想象到这么大的一个工作量。


给大家看一下关于设计方面的一些思考。大家可以看到名字VUE在这个上面的形象,其实是给人一种比较随意的感觉,它是用了小写,而没有用很严肃的大写,然后我们还为酒店里面的三个,餐厅、咖啡厅、酒吧三个部分分别进行了品牌的设计。接下来我带大家就是亲临其境参观一下酒店,我们走进去了以后可以到一个咖啡厅,咖啡厅的区域可以让你非常放松的进行社交,同时在这个地方你站在那儿似乎已经能够闻到咖啡的香味,附近不远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接待台。



在咖啡厅的这个装潢的选材方面我也是想到了将室外和室内进行一个联系,所以有一些材料它是运用到和室外的这部分是一样的,这样就能够给人一种感觉是室外和室内进行的一个交融,或者说进行了一个延展。离开刚刚的咖啡厅区域,然后走过这条长廊,接下来就能够到达我们的接待区,前台部分。大家可以看到这里面的色彩的运用其实是非常充满了意向活泼感,同时也有一种娱乐的感觉,桌子上放着的动物它其实为了表现出是一群动物,它现在也是住在这个湖边,我这样一个活泼的设计,是为了想表现这个酒店不光是建筑和空间,同时它也是能够体现出一种自然的氛围,同时也在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再来看这个从室外的角度来看,主要的颜色是黑色加上金色,我之前也说到过本身这个建筑并不是非常古老,所以我们也不希望将它故意的仿造出一种很古老的感觉。我们将大面积的这个黑色的运用是希望这一部分能够逐渐的消失在我们的视野当中,从而凸现出金色这一部分,那么金色的这几个部分,都是非常具有中国古老特色的这些建筑的部分。我们通过这两种颜色的相结合,就可以给人像是做了一本中国古老建筑的一本小册子能够让他们看到有不同的这种中国古老建筑的组成部分。

     设计方面的一个亮点就我们运用到了一种图形叫做裂冰射线晶格,它是在中国过去的建筑上用到,比如说这个门上面会有一个这样圆形的一个洞,然后这个洞上面是有就像一块水面上面结的冰,然后冰裂掉之后有这样冰裂纵横的感觉,我们将这样一种图形从中国古代门的设计上面借用下来我们希望把它运用到地面上,这样的话,扩大了它使用的面积,同时是将它放到景观设计方面。通过这样一个方式就把之前说到这一块地方六到七个小建筑怎么连接的这样一个问题都解决了。



整个酒店位于最深处的一个餐厅,做粉兔子餐厅,我们设计了很多兔子的形象,有不同的大小,同时以兔子的形象放在了餐厅的屋顶上,那么在餐厅的内部的话,我们是使用到了这样的一个金属的这样一个结构,我们是模仿中国以前建筑当中的梁的部分,有很多交错的这样的一个设计,我们把它拿下来,然后放在了用餐区域。在晚上的时候,这个环境音乐会更加的响亮一些,同时颜色也会更加多变,更加吸引人。在这个地方你可以享用非常美味西班牙食物叫做塔帕斯,同时它有一个开放的厨房,在整个用餐的区域可以选择坐在任何你喜欢你的地方。还有一些小的包间。

 

第三个用餐的区域,也就是月亮吧。如果天气好的时候,大家可以就是坐在楼顶的这个月亮吧,然后感受微风徐来这样一种惬意的感觉,从事放眼望去又是后海的场景,可以观赏到一场非常绚丽的日落。在夏季的时候周边的树非常的枝繁叶茂,可能你很难看得到后海的全景,但是到冬天的时候这个叶子都落光了,你可以透过这些光秃秃的实树枝然后看见整个后海。


当温度适宜的时候你们可以选择在户外户内吃一顿早午餐。最后是客房,在这个走廊区域大家也可以看到之前我说到的这个裂冰晶格就是这样的一些这折线,一共有九种类型的客房。在房间的内部设计上,对于怎样运用不同的颜色和材质来进行空间的分割非常感兴趣,这些平面设计方面的一些小的心思可以让你感觉到,一个空间虽然是一个传统的客房,但是现在天花板墙壁沙发地板整个都变得不一样了。这边是卫生间的区域,颜色比较跳跃,同时也可以给人带来一种新鲜的体验。这边是卫生间设计的一个小细节,我们在天花板上安置了另一个小动物,就是鸭子,给人一种错觉,鸭子在我们头顶游泳,这就是像我们现在身处在水底,向上才能够看见浮在水面的鸭子。这个房间是从客厅,以及浴室它都有一个这样的一个窗户,可以通过窗户看到外面的公园的样子。

        

主题演讲:马岩松

世界杰出建筑师,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合伙人

▌马岩松:建造,自然,这两个词挺矛盾的,很多人会觉得人造跟自然是一个对立的东西,人工的东西跟自然一直对立的。但其实我从东方传统的很多东西,比如北京城,很多的传统的园林庭院,你会看到自然跟人工之间的这种微妙的联系。


这是我们叫“胡同泡泡”的项目,它是一个卫生间加建在一个老的建筑里。我当时就是看到老舍的文章写老北京的美在什么地方,他说空白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中国传统的很多空间院落空间,庭院空间,胡同空间,还有城市里的这些空的地方,是生活发生的地方。当你有生活,有家庭,有情感,这个建筑才有意义。今天谈的古建筑风格的东西,谈的都是风貌样子,材质颜色,但是觉得如果从那些角度看,我这个好像有点很奇怪,就是一个研究,跟传统的环境好像不太协调,我想能不能我在院子里加一个东西,它消失到这个环境里面是一个不锈钢泡泡,它的反射就把周边的老建筑,天空,树全反射到里面,而且反映出来的图像是另一个现实。


在这个项目里面,新和老是非常的清晰的不一样的,但是它核心的院落并没有去改变。因为空间的感觉,然后空间里人跟自然的关系是被尊重的。现代城市,那边是北京的二环路,城市、楼房、马路,这些已经是现代文明的一些城市的特征。这个图左边是曼哈顿,纽约,右面是中国的一个城市,这是两个照片,但是你可以看到他们的相似性,其实也不止这个右边这个照片可以是任何一个城市,现在很当的城市的新的建设都是在以这个模式在进行,也就是延续着上百年前的北美的这种现代城市模式,在复制。在我们很多的城市中会觉得这是一个现代化的景象,一个未来的生活的一个愿景。 

我们当时在北美,应该是06年的设计的两栋楼,在加拿大的两栋楼可以看到跟周边的现代主义的建筑的不一样,它是好像从往天空生长起来的感觉,它是柔软的它是飘动的,它跟那种像纪念碑一样的充满着力量的高层建筑是不同的,在这个建筑里面,好多的阳台也没有一个很强有力的那种垂直的结构线条去表现它的力量。因为线条是在现代城市中那种一般的高楼里面是看不到的,那些楼更像是男人,所以它代表力量权威和资本,我说现代城市让现代建筑成为了资本和权力的一个代名词。现代城市中的这些建筑所表现出的力量,还有对空间对自然的侵占都是现代文明中有一个很主要的价值观,所以在这个里面谈自然,确实是一个非常奢侈的话题。但在设计里面,其实有对自然的憧憬,就是像建筑好像风吹过一样,像自然生长的一样,这里面也没有种树种草,种花这些非常客观的自然的因素,就是把一个很大的摩天楼设计成一个柔软的样子。


这是当地一个小孩可能画的这两个楼,看两个楼长的还不太一样,就好像一个生命一样,它重复往往是我们现在现代主义城市和建筑最典型特点的,每层一样,每个元素都一样,在降低成本,大规模制造,这个不仅在建筑产品家具都是这样,所以图上自然的时候希望建筑细节不一样,建筑跟建筑也不一样。


从上面往下看,你会看到建筑是扭转的,它的很多阳台变成了一个露台。很多人因为建筑就好像跟他有一种互动的感觉,会拍这个建筑,然后放在社交媒体上,因为这个在很多很有权威感的楼面前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后来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楼,这个楼同样也是高密度城市中的一个建筑,我们希望它是关于人在其中的生活,所以这个建筑里面设计了很多花园平台,导致这个楼整个长起来就像生长参差不齐的样子,它没有一个明确的完整的形式,好像是生长中的一个感觉。空中有很多花园,我们当时想能不能在这个垂直的一个建筑里,让空中有一个很多的社交空间,不是一层一层隔离的,从电梯上去以后,先到一个花园,出来以后通过一个楼梯走上两层下两层,这样在空间有一种人跟自然,人跟人能互相有亲密接触的空间。这个让我们感觉非常像这种一张山水画,因为你发现很多的中国绘画它不是风景画也不是临摹,它不是照着一个风景在画,这里面会想象,里面会有人,有小建筑,有亭子,不但变成一般庭院城市,很多种形式来追求人和自然的关系。

现在我们整个文化都断裂的,都变成把西方现代主义在延续,但是东方的传统的这种文化能变成什么,未来的形态我们不知道。所以在我们的很多实验中,项目中都在谈这样的问题。这是在安徽黄山的一个我们做的一个项目的景色,这是它的水边的一组建筑,在一个山坡上,所以我们又把这组建筑就做成了好像山体的一个,从上面往下看。我们就把地形的那些等高线都给延续变成一个建筑。


从山上看,这些建筑好像是从山体上长出来的,因为建筑每个都不一样大,每一块地点的等高线和地形有一个很直接的关系,另一面它在这个山坡上有一半是在山的侧面,有一半慢慢长到上面,然后有很多的这种平台面对着湖。从后面的里面的环境对于建筑的排布和它的一些曲线能让它跟周边的树,一些沟壑、桥,有一个很随意的关系,就是挺写意的,如果有一棵树就要绕一下,有一个悬崖就要退一下,调一下。所以你会发现这个建筑每一层都不一样,一层的形状挺奇怪。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从外部来的,我希望它能跟环境非常适应的生长出来的。有的是很高很瘦有的会矮一些,胖一些,所以每个形态不一样。再一个建筑群形成以后,这些平台推台会有互相看的关系,就有一点像村庄的感觉,所以我们管这个叫太平湖,这个太平湖边上一个村庄当然跟古典的村不一样,因为它的密度它是可能很多户人要住在这儿,必须当我们进入这个现代城市高密度城市,很多人要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就跟自然脱离不了。看到每一层的阳台都是好像在空中飘动的,没有一个明确的形状,感受自己跟外界的关系,看对面的山、水,个在城市中,或者集体生活中及在一个高密度建筑中非常重要,个人的位置在哪儿,怎么把个人的情感,个人的空间,有可能跟环境产生的,给一个可能。


我们在  06年的时候设计内蒙古鄂尔多斯,这个建筑其实很简单,就像一个很抽象的进顺壳降落在沙漠上的感觉,底下起伏的景观对我来说就是自然,它像好像远古就存在的一个环境,没有树,没有草,也没有这些绿色的东西,但是它就是当地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然后这个建筑里面形成一些很大的像洞穴,像这个空间是一个充满自然光的一个木制的洞,然后另一个可能是一个峡谷式的空间,上面自然光下来,这其实是一个博物馆的大堂,从两边的展馆有这些空中的人桥相连,你会不断从一个展馆回到这么一个公共空间。


它其实是把现代的所有东西给抽离了,什么叫现代?就是我们今天看到所有的这些城市里的东西,对一个博物馆来说,我觉得博物馆是关于时间的,如果我能用抽象来表达一种未知,用洞穴、峡谷、沙漠来让人产生一个对远古的一种想象,那这两个之间的东西就是远古和未来的东西就被抽空了,人就跳到另一个时空,没有任何你熟悉现实的东西。所以这个空间都是关于光线和洞,很亮,然后很暗的黑洞,很多这样的感觉。


另一个博物馆,像一个岛在水里一样。在福建的一个平潭,周围全是岛,这个建筑你要通过一个桥,从城市到达一个好像是半人工半自然的一个环境,到这儿以后,你发现这个岛好像是从水里边长起来的一样,因为它的边缘是没到水里面一样,就像沙滩一样。所以建筑和陆地和水界限全模糊,所以你可以不进博物馆就在上面走,随便看感觉这个好像在一个很大的山上,在水里面,给一个大的山上,同时又跟周边的环境有一种对话,因为周边全是这样的地形。


城市人工进去以后都是道路,网格化的,都是现代的这种用来管理,用来规范,用来限制人的行为的一些因素。但是自然中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用人工去创造一种自然中的意境。在哈尔滨我们建了一个大剧院,它在江边上一块湿地里面,所以你看这个建筑有点像雪山,好像它就是一个趴在地上一个大地景观一样,它不是一个自己独立存在的,它离开这个地方可能也就不成立了。两个剧院连在一起,同时又伸出来很多的环境,因为环境可能是一个广场,一个平台,一个过道,像长出来那条线就是一个坡道能把人慢慢的走到建筑的上面去。

当没有歌剧的时候,没有演戏不用进剧场的时候还是可以跟建筑有一个互动,从外面这个坡慢慢走到上面去。有一个室外剧场,可以看到外面的景色和天空。那个坡道里面还是没有绿色,没有树,没有一粒沙子,其实在很多微妙的瞬间,当地走到台阶上的时候,你会不移警力,看到不同的风景,看到它是一座山,但是又很明确这是一个建筑,可能觉得这是一个艺术品,但是你又能这么近距离的接触它,很多的情景,我就觉得是一个公共建筑,对公共建筑一些非常重要的品质。


建筑的内部有的几个落地点撑起来的一个非常好像飘浮起来的建筑,一个外壳。里面的自然光很重要,我很喜欢自然光,我们主要想模糊这个室内跟室外的空间,当里面变的很亮,跟周边的景色非常的联系的时候,你会模糊这种感觉,好像在室内又发生在室外。


楼梯其实非常有表现力,就是它好像像一个表演空间,就是当人接近建筑,进入它然后到达表演厅之前,好像有一种表演的感觉,因为别人在看你,你在看别人,你走在一个很有仪式感的空间中,让人在表演之前好像进入到一种被观看的状态,模糊观演的感觉。里面也是木头的,这是最大的表演厅剧场,整体的空间也是很多的洞,很多的岛屿,很多的带有深度的这种三维的像一个洞穴一样,然后每一组人都可以在一个小范围内有一个,好像有一个区域,坐在一起。它小剧场的厅也是同样有自然光,就是用光影来做一个空间的一个重要的元素。进入这个厅好像在进入一个山洞的过程,也是光的变化。光线变化非常丰富,然后里面我开始喜欢有些古典的东西,我觉得古典的东西,比如拱这种东西也是在过去传统的建筑里跟自然的一种对话。

 

这个空间很简洁,但是它的墙上好像有水波纹的效果,但声学的处理让这个墙反射声非常丰富,同时也是跟室外的环境好像有一种声音,从室外或者慢慢延续到室内的感觉。我现在北京设计一个音乐厅也是有同样的想法,这是中国爱乐音乐厅在工体的东门,这个建筑其实一个花红酒绿的是一个商业区,希望跟这个区有一点分割,所以设计进了一个半透明的幕布式的感觉,被一片玻璃围绕起来,内和外有一种连接,但是又是分割,是半透明的,白天自然光可以进去,晚上光线可以透出来,但是是看不清楚的,一种模糊的联系。

音乐厅内部做了一个葡萄园式的布局,下面是上下完全分开,上面全面白色的可以做投影的一个空间,就像一片一片声音反射板形成一个穹顶,我想如果人从一个城市里然后经过公共空间这种光线,然后这种跟白色的一种跟城市的区隔,进到这个空间能把他带到另一个时空,一个大海上,一个山里面,一个自然的景色,让人完全离开城市。把投影关掉就是一个正常的一个演出的空间。每一片反射板好像飘在空中一样。室内音乐厅是这样的,好像周边是木制的,但好像刮了一层布帘子,所以对材质都是特别,我不喜欢表现这个材质,本身特别希望把材质变一下,或者是没有材质,让人感觉到空间或者光线带给他的那种气氛。


谈到自然,不一定种树,不一定种草,东西方对自然的看法挺不一样的。左边那个是凡尔赛宫,对比如说中央公园柏林也有大的绿地,它是一种生态的物理性质的自然。中国不太一样,园林里面大家都知道,它是有人文性质的树、石头、水,这些每一个因素它的组合还有它的这种安排的都是为了一种意境,为了一种诗情画意的情绪,不是说我缺棵树我需要一些绿色。当然在一个这样的城市高密度城市里有这么一个绿地很了不起,但是北京也有什刹海、北海,一直到景山,颐和园,就是所有自然的因素都是人工制造在城市的中心。

我们今天看到很多园林它肯定还是苏州很多园林还是文化遗产,里面在谈艺术谈文化,谈人和生活的哲学,在城市里更是像北京,杭州,南京很多古城,这样的造成都非常少见,就在其他地方很难看到,西方和东方非常不一样,而且这几个图,很多人知道山水画跟西方风景不一样,园林也不一样,建筑也不一样,城市也不一样。那这个概念山水这个概念,如果发展成一个未来的城市理念是什么,这一个大的问号,因为 我们今天的城市,包括现在全世界你看到伟大的城市,都是西方的现代工业革命以后现代文明发展出来的一个结果,另一种文明就是东方文明,发展成一个未来的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高密度城市,或者是能量,怎么能够在未来的城市中与自然人文的情感联系。

我们后来做了一些实验,比如说我想把一些大的建筑景观化,我觉得传统建筑跟环境结合的好是因为小,一层二层就感觉很好,现在的建筑都特别大,我想是不是能够把它们景观化,所以我把一个山水的意象如果放到一个建筑里面,我做了一个模型,生长在苔藓里面,自己又有生长,又有山水画的感觉,把它变成一个建筑。我们在朝阳公园设计两个楼,那边是北京的CBD就是高楼林立,我觉得是一种曼哈顿的城市延续模式,看他们有什么不同。我们这些建筑,我们这样建筑放在现在城市里反而不是特别协调好像,因为我们所在的人文环境,历史环境都已经不存在了,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环境。所以在这个环境里,当你把一个山水画拿出来的时候它已经表现很出格了,我们做这两栋楼,好像有点山水感觉,然后后面想做这种有点很多的平台,村庄的感觉,里面有一个广场是对外界开放的。


建这个房挺费劲的,同时我们还希望它是一个基本的绿色建筑,就是像这些元素都是一些建筑通风的一些装置,那些树里面全是把这个自然风从下面能传送上去,这些玻璃不用开窗。我觉得理性逻辑、结构这些都是现代西方思维的一部分,感性、意境、写意这些都是我非常喜欢的。有人说这个楼太黑了,我觉得还好。我特别讨厌为什么CBD那些楼全是那种银的、蓝的、绿的。


我们现在还在进行另一个实验,综合体,听着特别可怕的一个名字,就是城市里现在很多这种大型的开发,商场,各种酒店,办公,非常大规模的一个项目。那我想能不能把它做成一个城市山水,也是同样的概念,这个项目在南京,当时也是从一个模型开始,种了好多盆景进去,想找到那种大象中的意境。后来发现这个树可能是比例超大,你要跟那些现代城市中的大楼比还是在是一棵树太难去跟它抗衡了。所以我就是想建筑能不能变成环境本身,因为这里面有十三栋楼,非常大的一个项目,那如果把所有的楼不管它的性质和功能怎么样都把它变成统一的背景,把它做成一个柔软的背景。后面实际是有街道有桥,有平台,有室外的商业,还有一个山。那边一个楼盖好,有一个塔独立存在,电梯每三层停一次,通过桥进入到建筑里面,里面变成一个共享的公共空间,然后走楼梯上,在这个楼里面就能形成一个既有自然,又有社会,社交关系这么一个空间。种再多的树也受不了你建这个大方块在那儿。所以我觉得可能在现代城市的一个尺度,让你必须要讨论大建筑不仅形式,而且在大建筑中的社会关系,还有自然跟空中的人是什么关系。

这是罗马的一个照片,我就想说,当这个理念我们发现能变成一个现代建筑的时候,能不能盖到西方,因为西方是现代建筑,先这些思想的一个发源,我学建筑都是学的西方,在罗马做了一个项目其实是在老城里面这么一块,当时拆了重建,做竞赛,我们有一个想法把建筑结构保留了,做一个改造,下面这个建筑它是在老城中的一个早期现代建筑,里边是住着梁和楼板,跟传统的楼房一样,把这个墙拆了,变成一个停车楼的结构,纯结构。然后在这个结构里又插入这些新的居住的单元,插入以后在剩下的空间就变成花园阳台这样的空间,建筑就虚了。因为不是用一个立面在分割内外,而是产生这么一个过渡空间,这里面有自然人的生活阳台,在这个街道里面就变成了一个突然就是打开的感觉,而它又是对一个老建筑的延续,不是完全重新来一个,不同的语言,而是说对于原有现代建筑中的改造。


这个项目在日本,我们建了一个幼儿园。跟中国项目不一样,他们小一点,但是在小建筑里也是在谈自然跟人的关系,就是建筑它是在这个里面有个生命。其实把这个打开以后它里面有个老房子的木结构,这个很清楚这个模型,右边是新建部分,左边是一个老的,然后老的就是被新的给罩起来了。因为它这个建筑原来是就是像它左边那个楼的建筑一样,它是一个传统的家庭,后来它想建幼儿园说把自己家给拆了,然后这个家庭里面是年轻的男主人想把这个做一个幼儿园。


在我们设计过程里面,因为他爸爸,就是说能不能保留老建筑的一部分,同时让它成为新建筑的一个灵魂,所以外面是一个最大的范围,就能在这个地盖的最大空间,像帐篷一样这么一个柔软的建筑外形。你上幼儿园,从这个山洞走进去,里面会看到一个老建筑。这个老建筑因为是两层它的屋顶又能被利用,新建筑业利用它原来的结构,儿子压力也小一点,因为它的造价也低了,用了一些以前的东西,这个建筑对我来说就是有生命,最重要后来他爸同意了,所以我们现在能够看到这个。

我觉得对建筑的情感,就刚才说老舍对北京的建筑,建筑是关于什么?是情感是生活,不是让建筑觉得关于材料空间,特别抽象的东西,它是生活。然后小孩进去也知道建筑从哪儿来好像不是一个艺术家创造的东西,而是有它的记忆,有它的历史,有它的愿景,这个东西让我觉得这个生命还有人跟自然的这些关系。如果我们未来在谈的自然都是关于人的情感,这就跟自然的物理属性完全不一样,就是我们可能一进屋希望有一片沙子,有一片泥我们要把鞋脱了,能开开窗,能让微风吹进来,感觉到温度的变化,而不是说我们要所谓的节能绿色建筑,我们在一个大的集体里去节能。它的屋顶变成一个小的图书馆,有小动物,小圆窗可以让小孩爬过去。


所以我们两年前,开始设计一个博物馆,在美国。是星球大战的导演要建一个博物馆收藏电影艺术、数字艺术,当时的选址是在芝加哥,那个是芝加哥的天际线,非常有意思的就是中国很多的城市都是把纽约芝加哥作为一个经典案例,希望未来的中国城市变成这样。但是这个对我来说它是一个建筑遗产,我们要在这儿设计一个新的建筑,我希望它能从现代主义走向一种自然主义,这就像是一个大帐篷趴在地面,模糊了墙和地面,物体跟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坡道达到建筑的最上面,建筑的顶端有一个跟天对话的一个环境,把东方人对自然的理解放在芝加哥跟现代主义对话。


那个项目没有机会建成,芝加哥还是有点保守,觉得我们现在建筑文明就是不能再往前走了,他们有人就是很多争议。这个时候洛杉矶说,你能不能把博物馆建到我们这儿,洛杉矶跟旧金山都在争,所以最后我们换了一个地方,在洛杉矶的博物馆区,建了卢卡斯新的博物馆。下面很多公用空间,像一个船,或者一个云,但它又没有落地,产生很多空间跟公园有个联系。屋顶又有一个自然空间,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云不知道从哪儿飘过来,跟周边的环境有一个挺戏剧的一个关系。

   

最后一个设计就回到了被我刚才一直谈的了不起的现代城市,纽约这个城市记载着现代文明最杰出的一个时代,这个建筑也是这一时代的代表。今天为什么要谈传统和传统对未来的启示,我们想有一个不同的未来,而且这个未来不是我们想不想要,时代的转变已经开始,从工业革命末期开始向自然文明转变,在自然文明开始的时候就要谈人,谈情感,谈人文跟环境的关系,在西方也有改变,一些项目赞颂自然,赞颂公共生活,但是总是觉得我们在传统中看这些问题角度是不一样的。这些不一样的角度能不能变成一个未来的对于未来有启发的一些作品。


这个项目,我们设计一个特别小的,像小针一样,像一个鸟,好像就在这儿稍适停留,好像就要走的感觉。它的底跟周边的这种好像很尖三角还有大方顶不太一样,它的天际线慢慢的变成一个透明的,里面有一个花园跟天空接起来,所以它的如果摩天的话,它应该是最高的,因为它跟天不分你我了。上面是一个花园,然后这个建筑就消失在天空中。我觉得在这个项目里你看我们并没有说反对高的建筑,并没有说反对技术,反对绿色,我们是希望这些东西不是现代建筑是一个归宿。我们希望它还是关于自然跟人的,让人能进到这个城市里,进到一个建筑空间,能对环境,对自我有一个不同的认识,有一个很敏感,很友好的感受。


新浪家居主编对话

▼ 戴蓓 x Colin Seah x 马岩松 x 韩文强 x 高志强 x 沈文忠 ▼

 

▲对话主持:新浪家居总编 戴蓓女士


▌戴蓓:我想先请刚才没有上台的三位嘉宾,高老师、韩老师、沈院长,三位在听Colin Seah和马老师讲自然和人,不同的关系,以及我们在未来的一种城市发展的眼光来看,高密度的人口状态下怎么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高志强 :前一阵我正好去朝阳公园玩,正对面就看到马老师新的山水建筑,看到建筑特逗的是,建筑像侯宝林领着捧哏对朝阳公园说,一个高的,一个矮的,一个胖一个瘦,那个建筑确实显得挺突出的。但是从鸟瞰的角度,那个建筑跟朝阳公园放在一起看的时候,确实就比较自然,但是放在我们的钢筋混凝土的城市当中显得不太自然。北大的老师驻样之先生写过山化十六关,提到古人绘画,叫做画者东西影,就是你用一幅画,是没办法把这个自然山川的气势描绘出来,后来出现黄公望非常写意的方式。不是像西方抽象,而是把自然的气象呈现出来,一种内在的生命力。


我同意马老师讲的,自然并非要用树,当回到我们内心的时候,内在的生命力反而呈现更强大,不一定非得是用传统的思维。因为我一直对现代主义很喜欢,它不能总是一成不变,但是变成什么样子,之所以能去迈步探索,去用不同的方式呈现,我觉得本身就是符合历史和自然规律的一个方面。

     

▌沈文忠:万达现在做了很大一部分工作是从原来大量的商业城市中心概念,现在变成一个造城的概念,就是造大型现代旅游城,形成一个城市规模类似于纹理的,加上酒店商业住宅本身自己形成一个衣食住行包含在内,但是有一个强烈的旅游和文化倾向这种新城。 我们反过来又要思索的就是,以前中国所谓的自然,主要是中国非常精粹这种园林,无论是你说是苏州园林,还是皇家山水比较大了,其实都是私家园林,其实都是给少数人在里面这种欣赏的,而真正大规模城市规模的这种自然,这种园林景观,实际上中国这方面思索是不太足的。因为你从中国发展越来越精细,尺度往精细化层次方发展,并不是从城市大规模思考。一下进入到现代城市,发展到这种程度,现在感觉就是从整个发展来说,是站再一个非常有点说是前无古人这种感觉,甚至没有一个参照,不能借助西方的来建设中国的,因为他的理解,意境,人文的山水实际上不是一回事。


将来建筑实际上也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可能不能更多的具像,通过抽象,有意强化人和自然对话,甚至是这种剪影式抽象的对话。Colin Seah他把中国小的文化可以做到很精,通过外国人的眼光分析提炼中国的文化,也很有看点,也很有意思。也很有这个人文感,所以这两个方向,我觉得可能都是中国城市将来中国这个建筑将来发展的方向。现在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期,在经济有发展,有建造这种量的情况下,一定要慢下来仔细思考一下,中国多大程度上可以有多少沉淀,多少程度提炼把它表达出来,如果错过了高度发展这个时期,你慢下来的时候可能有的时候,你可能在有想法可能你的这个机会就错过了。但是一定不能是照搬所谓西方的先进模式,实际上他们的模式也有更多也有它自身的问题,艺术必然是多元化的,必然是多指向的。


▌韩文强:我觉得这个城市本来就是一个特别不自然的地方,城市就是一个讲高效率的机器,所以这是它最大的特点,但是这个时间长了之后,人在城市里面呆着的时候,因为这种极度不自然,所以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就是怎么能够去拉近人跟环境的一种关系?像马老师的设计,我去过哈尔滨大剧院,但是很碰巧那天没有开,所以我看哈尔滨大剧院上的坡道,上面都是人,就像爬山一样,能够上到建筑的上边,并且能够在一个对天空的一个庭院,有一个特别强烈的印象,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建筑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它提供给别人了一些更多公共性的可能,这个就是和自然和社区开放的态度。


还有乌托邦的在里面,有非常明确对自然城市的意向,我觉得这是一个方面。Colin Seah先生所说的内容我觉得其实就是从他的作品里面能够看到,他对于新加坡这种地域文化的一种消化。可能这种设计语言的形成很难脱离它具体的环境。当这种语言的状态成形之后,其实它可以在城市的各个地方,与当地的文化有些更多的交融,这其实也是带来城市生活的一种乐趣,因为高密度各种文化的杂人,所带来生活的更多样的一种体验,所以这也可以理解成为一种自然的感受。

    

▌戴蓓:  大家都知道马老师少年成名,成名这样一种状态对你现在做设计觉得是一种什么样的激励?包括这么多年,你觉得自己的在做设计上,如果要分阶段你会怎么来界定你的这几年走过来的路?

 

   

▌马岩松:我觉得如果把这两个东西给混淆的话就是很大的麻烦,每天为别人活着,但是建筑的问题是真实的问题,不是媒体的问题。建筑有很多真实的问题,对每个设计师都有点个人化的,这个内在比如十年前回答这个问题,我可能会很幼稚,然后也有人鼓掌,然后过了两三年以后我就开始后悔了,再过七八年,就想清楚点,又过几年,完全是一个自己的过程。这个需要时间,所以我其实不太相信叫成名要趁早。成为大师是不可能早的,它是一定需要时间的积累。我觉得自己的世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特别重要,如果谈宏观的时候自己都没情感,是不是很可笑,所以我觉得每个人都进入到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特别重要的。

    

▌戴蓓:其实大家提到西方和东方关于对自然的理解其实是不太一样的,比如说在同样的东方,日本的很多的设计的语言跟东南亚或者是中国设计园区是非常不一样,包括Colin先生设计的酒店,会在这样一个外表之下会有很多的色彩缤纷等等这样表现方式,您怎么理解在现代氛围下的自然跟建筑,或者跟审美的关系?


   

▌Colin Seah:我们说到自然的时候,可能最开始会从它的资本的定义,还找它可能是在景观当中的一些植物也好,树木也好,还有一些有机体。自然其实不仅仅是有关于这些绿色的植物,我觉得自然这个时候会理解成为中自然的状态,它是一个人,它是作为一个个体它是一个自然的状态,一个地方是处在一个自然的状态,同时它也是涉及到一个情景和一个时间点上的这样的一种自然的存在。对我来说,设计它不光是要达到所谓的自然和建筑之间这样一种平衡,而是要在今天不断的快速的向前进这样一个社会当中在我们大量被消费主义包围的过程当中,能够和特定的时间点和特定的地方产生这样一种相关性和关联。所以更多的,我觉得应该有一种发散性的多样性的理解,能够找到和不同的地方的特性相联系这样一种设计。


在VUE酒店的设计过程中也是有这样的一个理念,首先有一些中国式的元素,但是这些元素运用过程当中,我又希望能够带来一些不熟悉的感觉和新鲜陌生的感觉。当我们看一个东西,久了的时候我们会形成一种对它越来越不能产生这样一种互动,它可能自动在我们脑子里面有一种自动的录入,后面自动的对应,而这样的一个情况,就会使得我们可能会对周边的这个环境变得麻木,而无法跟它有一个很好的情感上的互动。很多时候第一眼看到的人我们看到把第一眼的时候是会获得最深的印象,所以在这个时候我希望能运用到我们一些熟悉的圆元素在里面,一些大家似乎以前都接触过的一些语言,但是我们用另外一种新的方式来进行诠释,加上时尚的严肃现代新的文化,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人们看上去有新鲜感,并在当中找到一些似曾相识的东西。


[现场提问]相信各位老师都住过很多家不同的酒店,那么在城市当中最让你们感觉到有这种自然感觉的酒店是哪些?

    

▌  沈文忠:变成人们生活的方式和自然的方式,每个人都要接触到。在城市中,现在是酒店这种发展也从原来非常,以前谢润所有酒店是一样的标准,进去左手是门,右手是房。现在这种模式,包括以前国际的连锁酒店,它们的方式已经在很大的变化,以渡假酒店发展出来的比如悦榕庄、安曼,是从非常自然的环境里头发展出来的纯自然休闲的酒店,它也和城市酒店进行一些融合。

悦榕庄最早在曼谷开始建酒店,进去的时候那个气氛包括室内装饰像是一个落起来的渡假酒店,把别墅叠在空中,跟城市特别相连,目的通过直升机平台改造成一个酒吧,一览无遗城市面向夕阳的景观,你飘在空中的感觉,因为直升机平台本本身是一种无边缘的设计,那种感觉就非常在城市这这种城市里非常震撼。因为你不会期待在城市里头会有渡假的感觉,或者放松的感觉。悦榕庄新一点的例子在澳门,把中国一些元素,用一些非常鲜艳的颜色把它表达出来,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元素,还是文化的根基,给你强烈的印象,就是我们强化人的感受,强化人的感情方面的层次,作为渡假酒店来说,它应该就是成功的。实际上和你的这个环境体验,和你将来能够形成那个记忆,如果这些都能做到的话,实际上不管你是在城市中心,还是你在纯自然的环境里都可以做的很成功。

    

▌高志强:我想起来在意大利有一个特小的地方,基本游客不到的地方,这个酒店还真有一点在城市当中有自然感觉,酒店是老房子改造的,当我们下楼之后,到它那个小后院,后院非常小,大概有个两百平米,为什么自然呢?就是因为那个小后院完全是邻家修饰,残垣断壁当中长的很自然的花,当然我相信一定是那个酒店的业主还是对它进行了一些管理和修缮,否则它一定会长的杂草丛生。可是妙就妙在它把它做的非常自然,那些断墙和石块沙砾都没有进行给它做人工化的修饰,反倒让人觉得像是在一个特别老的特别自然的房子,像聊斋里头,突然间走进森林当中走进一个院落,有点破落,可能你要问我说,在城市当中出现的那个印象,也就那么一次有这种感觉。

    

▌韩文强:我觉得酒店是让人放松,让人产生差异化跟家不一样的感觉,脱离以往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状态,所以才会获得非常全新的印象。我的记忆当中,最可能有特色的酒店就是斯里兰卡有一个系列的酒店巴瓦设计师做的,酒店没有立面,基本看不到立面,走到不知不觉走到房屋的大堂的时候你会发现是一个山洞,然后你穿过山洞之后,会看到一大片水池是无边,前面是一个湖,旁边有演奏人演奏蛇舞的音乐。这样这个酒店以前是蛇聚居的地方,走廊甚至比房间还宽,走廊有三四米宽,一边房间,另一边就是悬崖。树长在房间里面,早晨拉开窗帘外边是猴子,这样一种结合自然地域,然后室内室外的差别极度消融容,在这个过程里有很多当地的可供你了解的一些内容,是一个有故事的酒店,这样的话,其实加强了一个人对于这种环境一个非常综合的一种体验,所以印象是比较深一点。

    

▌Colin Seah:我想起来当时我刚刚结婚,跟我太太一起去度蜜月,住在巴黎岛上的一个酒店,早上很早我们就起来两个人还穿着泳装,然后走到酒店边上,坐在那个椅子上,当时是有清晨的那个雾气正在慢慢的向上涨,雾气涨起来之后,再向周围看的话,只能看见一片茫茫的大雾,当时我和我太太两个人处在宇宙刚开始的时刻,混沌之中,只有我两个人,但是之后这个美梦被惊扰了,是因为我突然之间看到听到那个青蛙的叫声。

    

▌戴蓓:如果要问我说,城市里住过最好的酒店就是家,经常回家听到的欢迎词说,“戴老师你回酒店了”,这样一个调侃的这种方式。这也是我想表达的,我认为最好的酒店就是比如作为一个媒体人经常写稿子,你可以在家里蓬头垢面,不用任何限制你去居住在这里,好的酒店我觉得应该这样。它是没有限制的,就像在家里一样,你不会为了关这个灯,你要按遍酒店所有的开关,你想吃东西,一定要在限制这个时间之内怎么样,然后你要去生活的时候,你要被它所限制,所以我觉得就像家一样的酒店是最棒的酒店。

[现场提问]:建筑设计师他们的时间管理可能都是很无序,或者你有自己的时间健身,或者对整个设计工作的时间管控?我们可能都知道你跟Zaha的关系,你是从什么时间就是说认识到自己的风格转向城市山水的,从一个纯建筑学的,对带有一些人文情怀,东方设计的一个转变过程?

    

▌马岩松:我不健身,时间管理也没有,生活就是工作。我觉得个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文化环境里,没有哪一天突然转变。我小时候觉得北京城市就是一个大云,因为很多的记忆就在后海这些地方,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你换了一个城市,他会不一样。尤其到西方到了那些纽约不一样,这个城市的不一样,就是长久以来的历史跟文化和价值的一个载体,我已经感受到了,根本不需要我懂建筑,或者懂规划才能有感觉。对自然,我觉得我的兴趣就是因为这个城市带给我的,我觉得如果是一个从农村长大的一个人,可能会对其他的东西也会有兴趣,在一个大城市里,工业城市里面长大的,又会不一样的认识,有影响。我记得我大学作业,人家设计房子,我就种了一天树,我就觉得我觉得好像对那个房子没多大兴趣,设计一个建筑,又像树,就直接画这个树,我后来所有的作品,我觉得都是跟我的成长中对自然的理解相关,个人经验相关的。


山水是我后来看到的钱学森的一个提法,他其实算是一个西方科学家,但是他家里,他对中国传统文化、音乐这些东西感兴趣,所以他在后来谈跨学科的时候,他谈到建筑,谈到规划,谈到其他东西,就是说中国当时已经开始搞城市建设,然后模式就是西方的,那他从西方的一个科学家角度,他觉得应该有一个不同的道路,而且中国的传统的思想价值好像又没有被人认识和挖掘出来。我们城市还是就这么建造的。他所担心的东西全发生了。


杭州除了西湖其他都建成什么了。我就挺认同他的那些提法的,所以我其实等于是跟他隔着二三十年,好像我没这么老,反正就是有些年,我把自己当成一个实践者,因为我觉得他的说法,就是跟我自己对传统城市和自己的兴趣,有吻合的地方。所以我就想去实现这个理念,山水城市,我又重新去写的本书,用作品去谈这个到底是什么,因为它不是建筑,它是一个科学家提完之后,他也不知道怎么搞,其他人又不太买账。所以就我就想在实践中能实现一些东西。

现在我觉得开始有国际实践以后,就可能我看到西方文明,现代文明对自我的批判,然后会转型,西方的文明也到了一个新的危机,这些危机的问题在东方隐隐约约有些答案,就是传统的一些做法和思想,其实是显得非常高级有的时候。但是我又不喜欢那些搞中式建筑,也有很多这一类的,所以我就想用自己的方式去谈这个现代文明跟自然的一个新的关系。有这么一回事,非常个人的一个体会,一个心情,一个生活。

   

  

[现场提问]:我相信大家对于这个整体高品质设计的认知可能有一个共性的观点,就是说高品质的设计可能就是纯粹的,这种印象会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其他国家的文化,比如说刚我看见马岩松老师设计的建筑当中的一些内装一些材料的运用,让我对于这个日本这一块的文化印象非常强烈的。因为日本在基建这方面做的比较突出,但是放到中国国内的话,因为中国本身国家印象就像紫禁城这些都是所谓的红墙金顶这种色彩非常跳跃,不像日本用的黑白灰,非常理性。假如在中国去做高品质,这种建筑设计的时候,对于整体建筑外形,怎么样去把非常能够突出中国特色这种鲜明,亮丽的颜色进行有效的融合,或者说探讨纯粹设计的形态,今后是怎样一种预期和可能性?

    

 ▌ 马岩松:我不喜欢颜色,你说红墙金瓦这个,这个我是喜欢,其实这不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你就说北京吧,除了紫禁城都是灰的,南方又不一样,很多人画白墙灰,那个也是一种美。我觉得现在谈,如果是红墙金瓦首先是跟天得有一个光线,然后它必须跟灰在一起之间有的关系。白墙灰瓦南方的,也是一个整体,但是今天的建筑,我觉得有点像一个商场,像一个货架,就规划的模式就像各个城市相似的,这种模式不是一个整体规划,它是一个跟货架非常一样的自由经济的,就是曼哈顿画成格子,格子让每个人建自己想要的个性,这个是要考虑统一性,我觉得就是每个都可能不一样,然后在这个时候我觉得变成一个中性的,在色彩上没有性格的,我觉得是我喜欢的。

    

▌ Colin Seah:我觉得是不要单纯的去考虑是不是要用颜色这个问题,是要根据不同的项目我们来考虑什么样的。比如有的项目符合用大量的黑白这样的简单的,几乎没有颜色的东西来体现,有的时候是需要有少数的颜色,而有的情况又需要很当的颜色一种缤纷的这呈现。现在在杭州在做一个项目,它的90%的面积都是用白色刷出来,这是符合我们对于这个项目的一个故事的讲述的需要。我们每一个颜色选择背后其实都是有一个对对应的意义在,所以根据我们实际的需求来决定用不用颜色,以及用多少的颜色,没有一个单一的对,或者错的这样一个很武断,不管最后什么样的选择,都需要保证在这个项目当中的颜色运用可以真正帮助你传达你想要表达的情感。    


[现场提问]:对最初对马老师作品,东三环soho,当时也是不知道谁的作品,如果安东尼的在世的话,以为是他的作品,在一些传统的男性化,特别强烈的那种建筑当中非常的显眼。我想知道您在做设计的时候,怎么样把我这样一个设计的尺度,因为设计师总是要在客户的设定条条框框里去做一些设计,那么如果你花费过多时间在一个大胆的设计,然而客户也许最终他不需要这么大的设计的时候,那你投入的很多的时间和情感,或者当客户他一开始不会告诉你,我就要有一个突破性的成果,作为一个设计师,您是怎么样来进行这样一个沟通的过程?

    

▌马岩松:如果是那样就是悲剧,设计师唯一工具就是他自己的思想,沟通不上就沟通不上,没什么办法。但是我觉得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自己先知道自己是谁,我觉得要自己都没有很强烈对自己有一个认识,所有的这种斗争所谓的妥协无从谈起。你谈到高迪我觉得挺有意思,他在西班牙做了这么多了不起的建筑,就像一个横空出世的天才,就是他也不能代表西班牙建筑,因为还有一大批其他的人在做着一些所谓的西班牙建筑。这个人就是天才,就做出来这些想象这些东西以后,还有人给他建出来,给他建出来这个人他的金主,也是一个疯子,他不知道从哪儿挣了钱,特别着迷于他。这个时候我想,那可能有成百上千的其他人建造的西班牙历史那些人,考虑我是不是能这样,是不是能那样,这个人不知道认定了是什么,他认为这个是我想象的,我的感情所在,我就要实现它,他很幸运他实现,要不然他留下一堆图就实现不了。我们不能说高迪如果没碰到他的金主,他就另外一个样,他只能是他自己。幸运的是等着这么一个人实现他的建筑,历史有很多跨越时间的人有机会去了解他的想法。

这就是你的价值,等着欣赏你的人,然后愿意跟你有想实现你这个东西的人。建筑师也不是一个疯子,他在谈未来,虽然跟别人不一样,有一点所谓的胆量,但其实他认为他自己想,在想象一个共同的未来,他不是说我自己我要干吗,他批判现实,对未来有畅想的时候,往往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当梦想提出的时候总是会有一些人有共鸣的。所以他必须要成为自己,让别人去认识他,这样会有共同梦想实现的人。一个梦想实现的时候,不是某一个人的野心,一定不是这样,作为设计师的角度,他得首先了解自己,不是一个个人的事,然后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做出来就行了。其实有一段时间我就没有人接受我,我觉得还挺沾沾自喜,你不懂我,盖不了我的东西。后来就一段人家开始盖我的东西的时候,有一段我又沾沾自喜,有人喜欢我了,有人愿意,后来马上我了两年,我就开始特别后悔,因为这时候就觉得你开始在乎别人喜欢你这件事。就是你会无意识去做那些所谓喜闻乐见,有人会喜欢的事,你想变成一个好人的时候,批判性会减弱,前瞻性就会减弱的,所以就是忠实的成为自己是特别重要。

 

  时间就是答案,所以我们要还是继续在城市当中自然的守望,也是我们内心当中无限的向往,希望从今天这样的一个原点出发,去寻找我们心中的美好的城市,关于未来和居住,关于自然......

 
环球酒店设计之旅第13站圆满结束,下一期再见!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

申请免费量房验房

icon

请输入1000以内的建筑面积

icon

请输入您的姓名

icon

输入您正确的手机号码

icon
获取动态密码

请输入验证码

icon
5
恭喜您预约91装修服务已成功
稍后会有客服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