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经据典 各界精英共话回潮之风
杨熙:今天嘉宾在这里我觉得谈的很有意思的,最开始谈到回潮,讲到怀旧,最后又讲到城市规划等等。我想在最后的时间我想让每位嘉宾用一句话或者说最简单的语言来总结一下,咱们还是紧扣在城市里面的回潮的主题,每个人介绍一下我们对回潮的简练的理解。或者说如果说你希望我们到底需要的是怎么样的一个回潮,或者说叫复兴吧。
宫铁军:我真心希望中国的建筑在未来能够找到自己的复兴之路。现在到日本去无论这个建筑什么样的形态,你总能在最后找到日本的感觉。其实是它是靠尺度,靠规划,靠它的一些骨子里的那些东西体现出来的。所以说中国一定能找得到,那么就靠中国这代设计师,相信在未来的十年中国的建筑一定会复兴。
陈炜:作为我们家居行业的,我们希望回潮能够真正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以及现代技术的结合能够做到这种新的创新。这是我理解的回潮。
孙群:我想感谢的是储社长,我在听你说的时候特别受感动,你说到舞台的东西,实际上这都应该是政府做的事,因为它们不在引导这些,所以导致了你的这些严肃艺术不可能有市场,所以我想如果说我们不要,我们今天在讨论回潮,我们希望在整个这个回潮过程当中,从政府这个角色的回潮不要是被动地发生的,希望它们更多的主动地发生去做一些事情。
赵路兴:好几个逗号的一句话,还是讲住宅,大家最近三四年关心的最多的都是住房的价格,
房价,去年又有一个比较大的跌,实际这是一个插曲,中国的房地产高速发展是没有问题的,经济持续的发展,中国最大的问题我也赞成大家说的能不能提出一些好的购房产品,特别是节能,环保型的住房产品。所以刚才宫总说我也很感动,我觉得企业家现在想的这个事应该说是非常占主要的事情,中国的第一个十年发展的就是解决有和无的问题,第二个就是节能环保的问题,有这个企业自上而下的发展,从上头强行地推你这个东西,我觉得这个想法很天真,所以弄的自己也很烦恼,因为我们中国东西是自上而下的东西,包括我们节能,税收这些支持,虽然有技术的支持,所以未来的十年应该是非常看好。
许力:我觉得我还是激动,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我刚才听完大家说我的感触也算是今天的收尾是多元化这个词不是抄袭和没文化的借口,多元化不能作为抄袭和没文化的借口,技术解决不了任何文化问题,文化只属于精英阶层就那么简单。
储兰兰:干净利落。我不敢批判,我只敢表达。我觉得回潮不是回归,因为社会是要变化,是要发展的,是要改革,要紧跟时代,所以我也希望就刚才您(孙群)比较同情,希望社会也好,政府也好,媒体也好能为咱们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搭建一个舞台。
王:我接着宫总来说,宫总说我们这代是奉献的一代,我心里一振。我是觉得我们的确是在一个转折期的一代人,但是我觉得这个机遇也是非常好的一个机遇,所以今天大家凑在一起讨论,我觉得我们这代人就像,就美国战后那一代,民权运动哪些人,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美国文化的繁荣,我想等我们五十年以后或者三四十年以后我们回首的时候,我们可能觉得我们这代人做的事情其实很有意义的,也许是几个世纪都很难遭遇的时代,我们虽然奉献但是还是幸运。
刘达飞:建筑回潮,以人为本。
段妍玲:我想今天有很多房地产的精英,所以我想表达一下我自己的,我其实从来不批判,我是非常爱提问的。我觉得房地产商十年的工作肯定要让大家认可的。第二个关于回潮我自己的理解,我觉得又回到刚才宫先生说的很积极而且很乐观,我也希望看到十年之后我们中国有非常好的建筑的项目,建筑师,大人物的出现,我想那个时候至少中国的回潮先把非常显性的中国元素的重新体现能够真的是消化,能够在隐性和气质上的真正的沉淀和理解之后出来的东西,真正的有我们的气质,而不是像今天继续讲风格。
杨熙:谢谢大家参与今天的论坛。我想在今天最后的话还是要感谢咱们九朝会给咱们提供这个场地,也感谢各位专家的参与,尤其是代表各个层面的,我想今天有咱们的赵处长,也有宫总,也有批判学者,也有文化人对咱们这个话题进行深入讨论。再次感谢大家的参与。谢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