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爱焕新达人秀】北京林业大学 升级再造发现物料之美
摘要:2016年,曲美家居延续为期五年的“旧爱地球以旧换新”活动,开展全民绿色环保行动“万众设计绿色觉醒”旧爱焕新达人秀,邀请知名设计师、艺术家、设计院校,征集社会旧物改造达人,对回收的废旧家具进行再设计,让旧物焕发新生。本次“万众设计绿色觉醒”...
2016年,曲美家居延续为期五年的“旧爱地球以旧换新”活动,开展全民绿色环保行动“万众设计绿色觉醒”旧爱焕新达人秀,邀请知名设计师、艺术家、设计院校,征集社会旧物改造达人,对回收的废旧家具进行再设计,让旧物焕发新生。本次“万众设计绿色觉醒”旧爱焕新达人秀主题活动将举办主题展览活动并进行拍卖,拍卖所得将以改造人的名义进行公益捐助,以此让以旧换新的绿色环保概念在全国形成新风尚。新浪家居在此期间先后对25组参与的设计师进行系列采访,聆听他们的设计智慧与旧爱故事。本期我们将分享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张婕老师, 以及她带队的参加本次活动的学生们的采访,关于up-cycling,升级再造的设计理念。
【新浪家居专访】
Q1 新浪家居:张老师是第一次带学生来参加曲美旧爱设计的活动?觉得这个活动哪些方面吸引你们?
张婕:我们来自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也一直是我们学校、学院的重要研究课题,和旧爱的主题也非常贴切。可持续性设计这个主题,我在一门课程当中有过体现,这个主题实际上是受到我的德国导师Volker Albus先生的影响,他倡导一个理念就是Upcycling,在原有的旧物基础之上升级再造。2014年,我在创新快题设计这门课当中就融入了这个概念,把这个理念传达给学生。当时正好是第一次“旧爱”活动,我关注了这个活动,学生们也都去看过那次的展览。
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展示的平台,现在这样一个非常浮躁的时代,中国人现在的消费观念,真的应该有人去做这样的事情去改变人 的意识。家具产品,它用久了之后它本身有一种温度,有一种情怀在里面的。我给他们上课的时候曾经给他们看过一个案例:瑞士设计师Cordula Kehrer,有一个作品Remember me chair,他用废旧的牛仔裤,还有衣服,把这些通过硬化的处理方式做成了椅子桌子,你在这个桌面上就可以看到这衣服原来的面貌。也许它上面曾经呈现过一块红酒的印记,它其实是讲述了一段故事了。所以我觉得这个旧物本身,或者这些材料本身具有很大的魅力。
Q2 新浪家居:张老师平时有旧物收藏的爱好能与我们分享吗?或者家里有什么老物件舍不得扔的?
张婕:因为小时候物质条件没有那么的丰富,只有一些洋娃娃之类的,到今天为止,你看到它就想到它跟你相依为伴的那个时代,不像今天小朋友的玩具很多,有很多可以选择的,也许一个玩偶一个娃娃对他来说不意味着什么,但是在那个年代,那就是我唯一的伙伴。还有我父母结婚的时候有一个坐钟,是放桌子上的。我父母还特地在八十年代结婚的时候给它做了个玻璃的罩子,把它放在里面,在当时应该算一件挺不错的产品吧。这个东西我们家现在还有,虽然不用了,淡黄色的好像叫上海牌,看着它就想起父母讲述的那个年代的事儿。那个时候真的是物资匮乏,有一件好的东西,他们对物品的珍惜程度和一个持久使用的态度,我觉得都是非常珍贵的。
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讲师 张婕
Q3 新浪家居:那您觉得现在这个年代,我们应该抱着什么样的消费理念?
张婕:当大家渐渐有了一定消费能力之后,我们应该渐渐地去选择一些好东西。好东西肯定不是快消产品,比如说我买了一个杯子,但我家里已经有三十几个杯子,实际上你的利用率很低,我们真的需要三十多个杯子吗?我宁可选择一个很贵但质量很好的,我又非常喜欢的,甚至我买它的时候都要咬一下牙,斟酌一下。这个杯子是可以持久的,甚至可以传承的。我想起来,我出国的时候带走了一把小刀,这把刀是我奶奶给我爸打的,就是找铁匠打的这么一把小水果刀,特别有手工的痕迹,然后我从国外回来的时候也没舍得扔,这把刀又带回来了。尽管它是一种这样看起来其貌不扬,有些粗糙的小刀,但它是有情感在里面的,所以我愿意继续用它,甚至将来有一天可能给我的孩子。
Q4 新浪家居:那我们来聊聊这次您的学生团队参与这个展览的作品吧,这个学生族有统一的主题吗?
张婕:统一的主题就是up-cycling,升级再造。其实是从一种所谓叫物料美学的角度,也就是说实际上一份报纸放在我们报刊亭里面就是每天的读物,放在垃圾箱里它就是一个废品。实际上报纸本身它没有任何的变化,只是它放置的环境不同。所以我觉得从这种材料本身的特性来说,所谓的废品只是因存放在有废物标签的区域里。实际上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本来很多资源就是有限的,我们一直在制造,很多东西可能要经过几千年才能够被消化讲解掉,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东西吗?所以这些被定义为废的材料是应该为我们所重视的。我觉得中国在过去不太重视这一点,我们评判一个设计是否是好设计的时候,首先就要看它是不是在环保意识上,或者在环保上做出了一些贡献,这个意识我们刚刚开始有。
Q5 新浪家居:三位同学的升级再造作品是怎样的理念呢?
骆禹羽:我的设计是用一个废旧的耳机线和数据线做的,我就希望是物尽其用。虽然说那个耳机线和数据线,可能现在年轻人比较喜欢更换新的电子产品,或者它里边的芯坏了,但外边的橡胶这部分其实还是好的,扔掉了之后,回收系统其实也不是很完善,所以我就想利用它外面这个还是很好的皮,把它做成一个新的产品。因为它很柔软,摩擦性又很大,那么我就根据这个材料特性,就把它编织成了一些图案,做成一个灯罩。这改造之后也是反差蛮大的,从线性的东西,软性的,然后变成了一个很实在的三维立体的产品。
张姝婧:我是用橡胶轮胎做的材料,出发的点也是从物料的角度去考虑,因为轮胎它回收再转化为原料,这中间要耗掉很多原料,生产过程也会消耗大量能源和对环境的污染。然后以它现有的形式去做一些变化的话,会减少后面回收这部分的资源,让它以它现在已有的形式再存在一段时间,等于是把一个工业产品转化成一个手工的作品。那我们这一次就是对椅子重新做了编织,从内胎上剪下来的橡胶编织的椅子。我是去那个旧货市场淘的二手的椅子,它原来是塑料的椅子,它的塑料已经老化了,从美观和功能上来说都是大家不能接受了,然后我就把那个旧的椅子框架留下,然后利用这些轮胎条编织成新的椅子。而且原来这些轮胎的构件,也可以让它成为椅子的一部分,轮胎后面的气门心直接作为椅背后面的挂钩,就很巧的一个功能性的设计。
季晓宇:这次我第一件也是使用了汽车内胎的部分,做了一个人字拖。因为我的整个作品全部都是用不同的物料,最后做成了一样的形式,都是人字拖。第一件黑色的作品也是使用了汽车内胎,然后对它进行了冲洗,然后剪,进行材料粘贴。因为它本身是有很软的特性,还有一些纹理在里面,有一防滑的功能。另外的两件作品,其实更是一种比较人文的,更旧爱的感觉。因为现在,我查过就是全球可能每年大概会有五亿多双鞋子被扔掉,但其实很多鞋子只是表面破损了一点,但是鞋底是完好无损的,或者有的就是人们不喜欢了就淘汰了。那我这一件作品,其实相当于利用这些鞋底,把它的鞋面切掉,然后给它进行了新的鞋面的处理,做成了人字拖的形状。这个有一点好处,就相当于是每一双鞋都有它过去的故事,可能你拿的这双鞋,也许是以前一个运动员的运动鞋,他带着这双鞋跑,然后你又继续穿着这个人字拖又走了一段新的路,就相当于是把它这双鞋的使命又往后延长了,可以说是更丰富了。
Q6 新浪家居:同学们都找到了独特的角度去思考废弃材料的再设计,想法很棒,那张老师怎么评价这次学生的作品呢?
张婕:实际上我们是三十个人的班,每一个同学在这个课题上做了至少一件,那这个活动肯定是筛选了一部分,其中很遗憾的就是因为这个课程毕竟还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有些同学很好的实物就找不到了,我觉得没能展示出来有点遗憾。但总体来讲,这次参加的学生她们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了这些材料的美感,或者把它过去的一段故事做了一个新的诠释,我觉得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亮点。
所以其实对于我们的概念,它分了两个方向,一部分是从对这个产品难以舍弃然后加以利用,再把它焕新。另外一个角度就是从物料的美学的角度,我们单纯就把它当成一种材料来看待,我们不去想它过去曾经是什么,我们就把它当成一种材料,我们怎么去应用它?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角度,,由学生们自己选择,我只提供给了这种可能性,让他们自己去针对他们所想表达的点,去寻找和表达他们的创意。
Q7 新浪家居:公益事业往往跟校园学生还不是很亲密,极为同学怎么看可以用设计去支持环保公益这样的社会活动呢?
学生1:我觉得这肯定是好事,通过拍卖让更多的大众知道,原来可以用这种方式去做环保,那么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些消费观,或者他们家里的一些产品的使用态度。比如说有的年轻人很喜欢酷绚的东西,那么他可能以后慢慢会考虑,这个东西是不是我不喜欢了我就把它随意抛弃掉,这样是不是不太好?也是从我们设计的角度给大家更多的可能性和引起一种意识。
学生2:从设计这点出发来考虑整个活动的话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在学校里做了很多设计,但没有运用到外面让大家看到我们的想法和我们的努力,这个活动让我们与社会交流,不管是给人带来了对于设计的新看法,还是对材料的新看法,或者对于旧物的看法,有这样的活动能让我们参与进来,让我们为这个公益去思考或者是做一点点努力,都是很棒的。
学生3:通过这个行为我们要传达给大众的一种消费观念。我觉得也有可能这个事情也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乐观,会真的能有那么大的影响。首先会去看这种类型的展览,还会去买这个东西的人可能就已经被确定了。比如说行业圈内人,本身他关注这个事情的人,他会去做这个事情,拍卖的作品也不一定真的摆在一个普通人家里去使用,更多可能像艺术装饰品一样的,但一个活动可以引起人们一点点的意识提高已经是很值得去做的了。
张婕:有一个案例,我的德国同学Cordula Kehrer,她把收集的破塑料桶,还有类似于纸篓一样的桶,她把它们坏的地方切掉了,之后用一种很手工的方式,藤编、柳编这样的方式,把另外那部分修复好了。一个新的量产的塑料桶大概也就是四美金,但是她修复完了之后,在美国已经变成商品了,是有公司投资的,五十美金一个。我给学生讲的时候,大家第一个的反应就是,我们中国人会不会真正去买?其实我觉得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和这样的认知差异,我们首先对这种产品它的认可度是怎样的?我们是愿意去消费一个四美元的全新的塑料的东西?还是我们愿意去消费一个五十美金的一个经过设计师赋予一种更人文的方式以全新方式呈现出来的旧物?这个意识的选择需要时间。也许今年还达不到,但是继续这样倡导和引领,也许再过五年十年之后,这个状况就会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会接纳这个观念,接纳全新的生活方式。
第二季精彩即将开始,敬请期待!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