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教育的起点打破家居原创的藩篱
摘要:家具设计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从学校到企业以及整个社会都有一定的责任。
有人说“中国的家具没有设计”。这句话虽然过于绝对,也反映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乃至现在,中国家具业在原创设计上的缺陷。
设计是有的,但大多借鉴甚至抄袭而来;原创也是有的,总让人感觉“不土不洋”,不知所谓。概言之,我们的“设计”既缺少能力,也缺乏思想。
过去的9月,上海两大家具展开启了本年度最后一次大型的品牌和设计盛宴,我也参与到了这场盛宴当中。令人欣慰的是,展会上丰富的设计类活动显示出行业对设计的重视,原创设计馆内的诸多品牌成为最热闹的逛展打卡地,展会上也极少曝出设计雷同或抄袭状况,但不是没有。
热闹之外需要承认的是,家具行业的原创设计依然面临很多问题。我们不禁要问,将原创进行到底,我们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维权无力背后的失望:专利赔偿与申请时效
《今日家具》中文版采访了七位家具业设计品牌创始人或原创设计师。他们分别是:澳珀家具创始人和艺术总监朱小杰、梵几创始人高古奇、如翌创始人袁媛、吾舍创始人任鸿飞、厌世房间创始人张厌戈、木墨创始人李思恩,以及“MARIO TSAI STUDIO”工作室蔡烈超。
国内原创设计的现状如何?相信大家有目共睹。“中国设计之所以弱,不是物质的缺乏,而是精神上的缺乏。没有人可以抯挡拷贝之风,山寨不仅没有羞耻感,会越演趣烈,还会成为山寨英雄。”朱小杰老师对《今日家具》中文版这样说道。
而在原创设计的保护方面,许多设计师普遍持“消极”态度,但也逐渐看到这方面的进步。设计品牌“如翌”创始人袁媛认为,“现在国内政府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是有在加强的,包括专利、优惠政策等各方面都在鼓励原创设计的。但是希望这个保护力度能持续加强,执法力度能更加严格,侵权的赔偿金额更加大一些。只有这样,才会让侵权的成本提高,原创的产品才能得到相应的保护,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加入到原创设计的队伍中去,持续的为之付出。”
我们发现,美国在1793年就颁布法案,规定专利权人在受到专利侵犯时,可按销售或许可他人使用其发明的价格为基准,允许至少三倍于价格的罚金(后来调整为至多三倍)。而国内对于专利侵权的赔偿,在不能确定实际损失、侵权人获利多少或许可倍数的情况下,多使用“法定赔偿”方式,法定赔偿金额在1万元至100万元之间,空间很大。
据统计,在2005~2010年间人民法院审理的584件专利权人胜诉案件中,其中546件判定以法定赔偿额执行,占比93.4%,赔偿金额均值仅为8.366万元。相比欧美的惩罚性赔偿制度,这的确少得可怜,对专利权人来说损失极大,也很难做到公平。
更多情况下,专利的申请过程就是漫长的等待。在我国,外观专利需要等待6~8个月左右审查通过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在8~10个月左右审查通过并授权;而发明专利一般在两年左右。
设计师品牌“吾舍”创始人任鸿飞向《今日家具》中文版表示,“我最近一款卖得很不错的书桌就刚好遇到了这个问题。一个很知名的电商在抄袭我的作品,而想要维权就要做知识产权认证证书,这需要折腾很久,所以在维权的时候感觉很无力。”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在立法和法律裁定上的与时俱进,行业建立起有力的反抄袭、反侵权组织和相关协会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比如通过建立和共享黑名单,并联合全国各大家具展会、家居卖场甚至电商平台等力量,让抄袭品牌无处招商、无处开店、无法销售、无利可图,自下而上的为原创设计扫除不必要的障碍。
家具设计不仅仅是造型,更是结构和功能
在呼吁原创设计保护的同时,提升设计水准和产品工业能力或许更加重要。虽然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也有过抄袭或模仿的历史,能不能从这个阶段华丽转身,发展出具有本国特色的设计体系才是更重要的。
梵几创始人高古奇在回答《今日家具》中文版的提问中认为,“我把原创分为三个部分,品味、灵感和转化。现在中国设计师的品味都不差了,主要是灵感和转化能力的提升,这会让中国原创更加独立和有生命力。”而转化,要靠设计力的提升。
设计能力包括两个方面,我姑且将其称为“审美力”和“工业设计力”,一软一硬,而后者在当今尤其重要。设计无疑是一种审美上的极高凝练,背后是设计师对生活和世界的观察思考。缺少了这种支撑,设计就没有了“灵魂”。
厌世房间创始人张厌戈认为,“设计并非流于表面的形式变化,不是简单效仿西方,也并非肤浅地贩卖和消费东方传统造型和文化符号。而是通过思考做真正的创新,为生活提供更多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这才是设计最为重要的意义。”
如翌设计师袁媛也认为,“设计应该是面向全球的,面向当代的,同时要有民族自信,更多的需要我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和深入研究。”而“工业设计力”,则是能否将设计图纸转化为耐用、美观产品的能力。本质上,家具设计更是一种工业设计,是为解决问题而生,不是纯粹的艺术创作。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导林作新教授曾专门撰文指出,家具设计必须是造型、结构与功能三者的平衡,而结构问题尤其受到忽视,并与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李黎等一起,翻译了卡尔·艾克曼(Eckelman C.A.)所著的《家具结构设计》一书。
卡尔·艾克曼教授也是第一个将家具的量化结构科学介绍到家具设计领域的学者。不久前在一次全国范围的家具设计大赛现场,一位青年设计师展示了其3D软件制作的设计成果图,从画面来看十分完美,令在场观众赞叹。
而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界前辈却一眼看出了其设计的问题——从力学结构来看它无法保证产品自身的稳固性,也就无法量产。
当然,创造一件产品和运作一个成熟的设计品牌之间还有很长的距离。独立设计师品牌在呼吁原创保护的同时,也需要提升产品原创度和品牌辨识度。
“MARIO TSAI STUDIO”创始人蔡烈超认为,“品牌方本身要把自己做强大,需要被保护,说明自己内核做得还不够好。从整个市场来看已经有不少品牌做得不错了,能发展是因为工作的人、整个公司在运作上和品牌属性都做得比较不错,才会达到那样一个认可度。”
打破藩篱,设计教育要与世界接轨、与实践结合
1986年,国家教委正式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首次确认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1987年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学院等院校同时开办了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本科。
作为一个年轻的复合学科,家具设计专业或挂靠在工业设计专业名下,或归到了艺术设计专业名下。前者偏重木材加工技术、属于工科技术型;后者起源于工业设计、室内设计,侧重艺术文科性。
而欧美国家的家具专业多起源于建筑学专业,注重建筑与室内建筑和环境的整体空间关系,文理交叉、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更为科学合理。
我们向设计师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原创设计的教育、引导和培养方面,中国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您觉得目前中国的大学教育要如何满足当今设计领域的需求?
朱小杰老师认为,思考的方式有两种:用脑和用手思考,用手思考更重要,但现在的学校似乎更注重前者的教育。一句名言,工艺的极致便是艺术。培养手艺人,用手去思考设计,也许是目前教育最缺的。我们的家具往往更注重造型设计,在舒适和耐用方面考虑不足,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比较欠缺。
现实情况则是,家具企业要求毕业生能够快速熟悉并上手,而大多数高校或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普遍知识面不够宽、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和企业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一位家居企业高管透露,在与一些学校进行交流时发现,他们所使用的软件早已是企业多年前淘汰不用的,而大部分学生也没有经历家具作品从设计到制作完成的完整过程。
即便实现了校企对接,很多员工也需要从头培养,对企业来说其实负担很重。家具设计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从学校到企业以及整个社会都有一定的责任。如何让我们的原创设计之路走得更好、更远,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来源:美国今今日家具)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