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育,共话未来|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教育委员会第一届年会圆满落幕
摘要: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教育委员会第一届年会暨学院杯中国室内与环境设计大赛颁奖典礼圆满落幕。
2022年1月15日—16日,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教育委员会第一届年会暨学院杯中国室内与环境设计大赛颁奖典礼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室内装饰协会主办,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教育委员会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采用线下线上结合的形式举行。
线下会场出席的嘉宾有:中国室内装饰协会会长张丽,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副会长、设计教育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冬江,中国室内装饰协会秘书长、设计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东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设计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崔冬晖,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编审、设计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东禧,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副主任、设计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于历战。
线上出席年会的副主任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宋立民,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凯生,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学院院长、建筑学院院长沈康,上海大学总建筑师王海松,四川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院长黄耘,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学院院长周彤,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主任周维娜,东华大学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鮑诗度,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赵军,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杜守帅。
线下参会的还有设计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唐旭、韩风、石硕、谢明洋、张熙。来自全国171所高校的358位委员通过网络会议的方式共聚一堂,近万人次通过哔哩哔哩网络平台观看了年会直播。会议由设计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崔冬晖主持。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会长张丽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会长张丽在开幕式上致辞。张丽会长指出,疫情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线上线下相聚的交流形式,可以说疫情深刻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理念,也深刻的影响着各个行业。虽然疫情带给世界诸多不确定性,但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是确定的、是不变的,因此室内装饰行业依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朝气蓬勃的大市场。在新形势下,人们的消费理念更理性、更健康,更要求空间的安全、绿色、环保,更追求文化、艺术、时尚等精神层面,这都需要我们设计师不断去思考行业发展的方向。最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稳中求进、稳步增长的总基调,强调要稳就业、稳民生,强调稳定主体市场。协会根据中央精神也确定了人才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2022年协会的工作也是围绕这两条主线来开展的。本次年会邀请了诸多行业资深专家、重要学者和一线教师,共同探讨新形势下设计教育和行业未来的发展,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收获。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副会长、设计教育委员会主任杨冬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副会长、设计教育委员会主任杨冬江在年会上发表题为《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探索中国室内设计教育发展的新维度》的主旨演讲。他从角色、特色、本色三个维度出发讨论信息化时代室内设计行业及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杨冬江教授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65年的发展历史和课程体系建设为例阐述了室内设计专业的“角色”,指出室内设计专业一直在积极回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一直在积极探索专业建设的道路。得益于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室内设计专业在进入新世纪后迎来了井喷式的拓展,这种拓展不仅仅呈现在行业体量上,也呈现在专业内容、专业属性的拓展上,今天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涉及室内、室外、景观等方面,在专业探索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它应该承载更多的内容。
在专业拓展融合的大趋势下,室内设计专业应该去发现、保持、发挥自己的特色。杨冬江教授基于中国室内设计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数据,指出室内设计专业整体来看蓬勃发展,教师团队的年龄结构、专业背景、学历构成整体呈现出良好趋势。与此同时,学科目录调整、学科评估的变化都呈现出国家人才需求的变化,在我国庞大的建筑装饰行业总产值之下,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结构来支撑?如何来培养这些人才?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室内设计专业的本色是跨学科。杨冬江教授分享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跨学科培养项目的经验,指出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专业结构和定位来探索发展路径,培养国家需要的专门人才。对于中国室内设计教育的未来,杨冬江教授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来探索:第一,加深室内设计专业理论的研究深度;第二,发挥室内设计专业实践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带动和示范作用;第三,建立一套行业公认的、高水平的、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专业教材。
总之,创新型国家的转型需要一大批创新型人才资源的驱动,教育要与国家发展的目标需求同步,要为中国文化传承创新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是时代赋予中国室内设计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梁志天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国际室内建筑师/设计师团体联盟(IFI)前任主席梁志天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梁志天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国际室内建筑师/设计师团体联盟(IFI)前任主席梁志天通过线上会议发表了题为《反思、重启、重建》的主旨演讲。他提出,本届年会主题“空间与人文”促使大家在经历全球健康危机的时候重新审视人与空间、自然、社会的关系,探讨如何去构建更好的未来。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尼·古特雷斯所说:“人类正在面临一个十字路口,是选择失败和放弃,然后面临无止境的危机?还是选择突出重围,引来一个对所有人来说都更绿色、安全且美好的未来?我们的选择将塑造未来。”梁志天先生提出,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的生活正在面临的危机。在疫情以前,人类已经在面临种种挑战,包括因为全球变暖、环境破坏所引起的连锁问题:比如台风、地震、干旱、海平面上升、洪水等等,以及过度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等许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显示出我们的环境早已严重失衡。
梁志天先生指出,新冠疫情的出现是对全人类的警告,让世界停摆,让我们和生活都停下来好好反思,重新去探索人与自然、空间、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重启生活、绘画未来。这两年人们通过不同的研究、对话探讨过去与未来,一些关键词被反复提及:比如说可持续、环保、健康设计、人工智能等等,这些关键词都是年轻设计师应该去思考的构建未来的方向。在这些关键词中,生态智慧与自然共融是最底层、最核心的理念,人类要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去改造环境、和谐共生、构建更好的未来。
梁志天先生认为,现在是一个数码化、科技化的新时代,要重建美好的环境,构建一个健康、环保的未来,需要更多人的创新思维。因此,设计师除了要通过作品去表现环境,也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引导全社会一起,用多元的思维、多维度的设计来建立新的生活,以设计思维来构建更好的未来。梁志天先生以“国际设计家年华”活动为例,指出美好的未来源自对生活的新态度,设计师应该引领全社会一起重启世界,重建美好的环境。
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副院长,现代设计理论和历史专家,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奠基人王受之
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副院长,现代设计理论和历史专家,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奠基人王受之教授通过线上会议发表主旨演讲《室内设计教育的当下与未来》。王受之教授结合自己的求学和研究经历探讨了关于室内设计教育教材与课程建设的思考。他指出,室内设计是一个涉及诸多门类的交叉性学科,关系到功能、审美、安全、节能、智能等方方面面,因此这个行业涉及的参考书可谓汗牛充栋,室内设计专业应该用哪些教材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教材作者的思想脉络基本上就是教育的脉络。王受之教授分析了西方室内设计教育的核心参考书目,指出教材的译介、一般性设计读物的编辑出版都是当前亟待展开的工作。从书籍题材来看,一般设计类书籍聚焦宗教建筑、公共建筑,对私宅建筑关注较少,这也是需要补充的内容。室内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教材建设也要考虑到交叉学科的特点。
在课程建设方面,目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也越来越细分。比如室内设计专业对声学、光学、热学、材料、能源等问题都要有一定了解。对于这些领域,学生不需要掌握,但需要知道一些基本知识,这些都是我们目前的教学中不会涉及的内容。王教授表示,目前很多老师上课以案例为主,既没有系统的历史风格分析,也没有系统的对形式分类的解释,这些内容的缺失造成设计风格的模棱两可,由此造成市面上出现大量“混合风格”。设计师应该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风格有清晰的认识,这也是我们教育中欠缺的内容。另外,目前我们对人体工学、人因工程学的理论研究也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总体来看,我国室内设计教育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课程体系,亟待设计教育工作者展开相关工作。
王教授指出,本次年会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应该逐步建设起室内设计课程的教材体系和课程体系,把行业规范、文脉规律、史论框架清楚的呈现在教学系统中,推动我们的设计教育走向更加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委员宋立民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委员宋立民教授通过线上会议发表主旨演讲《室内设计专业共同体的当代议题》。演讲从室内设计专业共同体的构成、发展与问题、新时代的新任务、室内设计专业共同体的当代新进程四个方面展开。
宋立民教授提出,室内设计专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时间节点,需要梳理这个庞大共同体的构成,明确它的历史任务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室内设计专业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基于社会认同论。该理论认为,当人们采纳了某社群的成员资格来建立自己的社会身份,自己的社会属性与该社区内典型成员的属性或会呈现相同关系。专业共同体指有共同或相近专业或学科目标的人员组成的或松散或紧密的团体。一个专业或者学科成功的标志,是它在理论或实践层面的成就能够激发专业共同体对其的忠诚度与追随,同时专业的生存与发展也依赖专业共同体全体参与者的不懈努力与投入。宋立民教授认为,1957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装饰系成立,标志着室内设计这一专业领域在中国学术研究与实践层面得到制度上的确认,标志着设计专业共同体的话语权开始确立。
宋立民教授提出,当前室内设计专业共同体的核心构成是设计教育者和设计师队伍,此外还有松散的共同体的成员。伴随国家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室内设计专业共同体曾创造了一段史诗级的辉煌,为满足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做出了出色的贡献。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过度追求奢华、以创新为名的怪异设计、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带来的一些浪费等等,这些现象都是室内设计专业共同体需要直面的问题。
新时代赋予了设计师新的任务,比如可持续发展、疫情防控、低碳与零碳等等,如何结合新议题回应国家战略,实现新进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突破,这是我们这个共同体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
清华大学全球创新学院院长、自动化系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主编刘云浩
清华大学全球创新学院院长、自动化系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主编刘云浩先生通过线上会议发表主旨演讲《万物相联万物生:从人工智能与计算思维说起》。刘云浩教授从计算机之父图灵的“思想实验”讲起,介绍了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刘云浩教授提出,人类的发明不会超越其所见过的东西,换言之,所有的发明不过是人身体器官的各个功能的延伸。图灵引导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是否有一个设备能够用以延伸大脑的思考能力?图灵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重新定义“机器”和“思考”,因此我们称其为人工智能之父。刘云浩教授提出,互联网深刻的改变了我们的社会,改变了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模式,今天互联网已经使得万物的互联协作成为现实。
刘云浩教授将计算机对人智能的延伸划分为如下阶段:第一阶段是计算智能,计算和处理所有的数据;今天处于第二阶段感知智能,让机器能够听得懂和看得懂;下一阶段是认知智能,我们离这一阶段还很远。刘云浩教授通过煤矿感知系统、海洋感知系统、碳排放测量系统、石油物联网系统等案例说明了感知智能的应用现状。通过汽车玻璃印花案例说明了工业信息化指导生产的可行性。刘云浩教授提出,当前的工业信息化要比“数字的后行”、“数字的并行”更进一步,计算机要能预测未来发生什么,即达到“数字的先行”,通过先行推演与仿真验证变被动为主动。
人工智能和计算科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要承认它是一把双刃剑;第二要明确我们目前用于消费管理的信息技术走在了生产管理的前面;第三马斯克的思考与实践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万物互联之后肯定就会有万物生,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但无论怎样,这是不可阻挡的,因此可以总结为:无处不在的设备,无时不有的连接,可能产生无可比拟的价值。
会议由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设计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崔冬晖主持
分论坛
分论坛1技术时代的空间文化实践和环境设计教学
分论坛由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凯生、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杜守帅两位教授主持,邀请徐大路、许牧川、程雪松、张希晨四位嘉宾就论坛主题展开了精彩的分享。
杜守帅教授提出,本论坛旨在以建筑学和多学科的交叉领域为基础,探索如何通过“空间”调节生产和生活方式,提出新的设计教育教学方法,探讨技术背景下未来城市生活的无限可能。李凯生教授以“新技术时代的总体空间理念”为题,对中国环境艺术专业学术现状进行了阐释,倡导将环境整体作为艺术来处理,实现空间环境的虚拟性(知觉属性和文化属性)和实体性并置。
中国美术学院的徐大路老师以“环境的剧场”为题,倡导面向环境的设计活动是一种对总体空间艺术的实践,是对时间中的既有场所的转化与改造;广州美术学院的许牧川老师从多个毕业设计教学成果切入,认为设计实践和设计教育可以作为一种认知的路径来帮助我们呈现问题、思考问题;上海大学的程雪松老师从城市更新视角,结合其院校课程体系改革,展示了在教学中将基础素质与综合能力培养进行融合,使环境设计教学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于城市实践活动;江南大学张希晨教授认为跨专业设计教学要跳出专业界限,基于系统观看待设计问题寻找创新设计视角,建立系统设计框架,同时需要关注设计的落地性,并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解决问题。
分论坛2 对当代中国设计教育转型的思考
分论坛由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沈康、四川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院长黄耘两位教授主持,邀请了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系主任康胤教授、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林海教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创意工场主任周洪涛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助理王铬副教授四位嘉宾展开了精彩的分享与讨论。
沈康教授及黄耘教授围绕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所面临的变化与挑战,以及在新的设计学科调整背景下未来发展发起提问,林海教授以“艺工融合,协同育人”为题,介绍了广西艺术学院立足地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与人居环境产业设计人才培养实践。康胤教授则详细介绍了“以建筑为本体,内化空间,外延景观”一体化教学定位的基础上,“既有建筑有机更新及其场所艺术再造”的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对后城市化时代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再定位。周洪涛教授详细介绍了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在跨学科背景下的设计教育探索。王铬副教授以“艺筑集成——空间设计形态基础课程群建设思考与探索”为题,介绍了广州美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在面向建筑学、环境设计、风景园林三个专业一年级在空间设计基础训练中对于艺术感知、逻辑思维、阅读视野、动手能力、专业语汇、探索精神等共性问题,开展的一整年课程群建设。
两位主持人对整场讨论进行了精彩点评,提出设计教育需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最前沿,人才培养应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第一导向,设计正以一种不同以往的方式构建新的文化认同,在更深远的层面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
分论坛3:先有故事,还是先有空间?——空间叙事方法论
分论坛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王海松教授和中央美院的杨宇教授主持。与会嘉宾董春欣、罗曼、崔冬晖、管沄嘉分别来自上海和北京地区高校,形成了精彩的南北对话与碰撞。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副主任董春欣老师认为空间是“人与故事的容器”,从展示环境中展示语言的表意与设计角度分析了空间陈列与陈述的逻辑关系,提出“按照故事内容组建信息团块——建构信息链”的具体方法,并以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博物馆等本人的设计实践案例具体说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罗曼老师认为艺术从某种被看的形式转而成为一种主动干预社会及空间意义变迁的装置、媒介、工具等,是我们日常生活环境中最直接且令人惊艳的信息载体,高效地调和了空间相互交叉或融合的关系,并展示了带领学生参与的“吾观5Sclub”等沉浸式艺术体验空间的设计实例。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副院长崔冬晖老师以《再生与活化:北京胡同改造》课程为例详细介绍了以空间叙事为主线贯穿的设计工作坊全过程及教学成果,提出将叙事图像化、模型情景化,结合深度图纸绘制实现对空间“二次认知”的设计方法。清华大学的管沄嘉老师从理论层面系统梳理了空间的互文性与空间意义的传达的三个层次:符号学、类型学、现象学,并介绍了中国园林博物馆的实践设计和“非现实空间”设计课程的内容。
两位主持人对嘉宾的发言给予精辟的点评和总结,指出空间叙事是具有普适性的环境设计方法,应当以情境代入的方法激发设计的想象与创造力,才能创作出真正“人文”的空间。
分论坛4建构新融合的设计课程体系
分论坛由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学院院长周彤教授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赵军教授共同主持,东南大学张宏教授、武汉纺织大学曹凯副教授、广州美术学院何夏昀副教授、湖北美术学院何凡副教授、前英国西伦敦大学讲师蔡柏舟作为嘉宾进行了演讲。
张宏教授指出,从审美走向大善需求“真”和跨界融合,拓展更新设计学知识内容,用产、教、学、研新模式,创新人材培养方式。在推动建设行业可持续发展和老百姓生活品质提高的新需求下,与新技术结合发展室内设计,成为专门化学科;曹凯副教授认为,沉浸式体验为核心的沉浸式产业正在成为未来设计领域新的制高点和核心竞争力。场景力的植入要求我们对现有的课程体系重新思考,加入以场景塑造为主题的设计课程与沉浸式体验为感受的实践课程;何夏昀副教授以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为例,介绍了专业内涵平衡与融合并重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分享了媒体空间工作室跨专业融合毕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提出跨专业协作能力培养、强化创作的跨界创新;何凡副教授提出,新思维、新技术带来的社会变革反复洗涤着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经历过多次变革的社会告诉我们,社会、城市、空间、物质依然是相互有序的,物质、非物质、再物质是需要思考的;蔡柏舟老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析了英国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的机制,提出建筑室内设计合并教育,无边界无限制跨学科合作,从课题上融合与企业的合作是“产教融合”的主要内涵。
田密蜜、晏以晴、何东明等老师与嘉宾展开了互动讨论,分享了对设计课程体系相关问题的思考。
分论坛5 设计教育与产业创新
分论坛由西安美术学院周维娜教授和东华大学鲍诗度教授作为学术主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于历战教授首先做了《设计教育的职责与社会适应性》的报告,从培养理念、课程体系等方面全方位介绍了清华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基本情况,梳理了不同年代、不同学校设计教育的职责;四川大学的周炯焱教授作了《从塔尖到地里——新时期环境设计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报告,从调研的各类数据分析了环境设计专业现状,分析了行业发展,从几个落地实践项目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朱力教授作了《设计伦理驱动环境设计“思产学研”融合发展》主旨发言,讲述了“思产学研”的行动逻辑,通过培育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价值共同体,实现成果转化并创造性地解决社会问题;西安美术学院王娟教授作了《在古建筑群落里搞教学——关于体验、合作和主动权》报告,通过两门走出校园的课程教学与两项校地、校企合作设计案例,分享了西美环境设计教学团队的成果。学术主持周维娜教授、鲍诗度教授分别对演讲嘉宾的报告进行学术点评。
来自设计院、高校的杨文杰、周靓、刘晨澍、李学义等老师与主持人、嘉宾展开了热烈讨论,分享了自己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体会,共同探讨了环境设计教学的发展,激发出更多关于设计教育的思考。
颁奖典礼
1月16日下午1:30,首届“学院杯”中国室内与环境设计大赛颁奖典礼通过线上形式举办。大赛终审评委梁志天先生、王辉老师、姜峰先生、杨冬江教授、阮昊老师、崔冬晖教授通过视频形式向颁奖典礼致辞。设计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为获得金银铜奖的同学线上颁奖,部分获奖同学通过线上形式发表了获奖感言。大赛获奖名单在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教育委员会官方公众号公布。颁奖典礼由设计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石硕老师主持。
设计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石硕
交接仪式
年会最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副主任于历战老师代表第一届年会承办单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致辞。于历战老师指出,设计教育委员会给一线教师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本次年会的主旨演讲和分论坛涉及到对教育问题的探索、对课程建设和方法的讨论、对教育领域前瞻性问题的思考,可谓成果丰富。希望下一届年会将继续推动我们对室内设计教育的深入思考。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副主任于历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副会长、设计教育委员会主任杨冬江教授正式宣布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为第二届年会承办方,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王小红教授通过视频致辞,郑重接受承办2022年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教育委员会第二届年会。年会承办单位交接仪式由设计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建筑大学韩风老师主持。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