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无限 | 2025,一“石”激起千层浪,再现家的“石”意美学
摘要:2025.3.16-19,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A7厅!
厦门国际石材展的石无限展览板块,聚焦国际级石材展会上,凝聚优秀的设计力量,将全球领先的材料资源、加工工艺和设计概念相结合。打造更美好的石材运用场景和方向,引领行业趋势潮流。让设计成为引领力量,合理利用珍贵自然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助力中国石材行业走向世界。
当快节奏被迫暂停,我们终于有时间思考,“家”的本质是什么?是冰冷的面积数字,还是被材质包裹的温度,这一次,八位设计师以最原始的“石”为语言,重新解构“家”的定义,让设计回归本心。
家,刻在人类基因中的永恒命题。从远古洞穴的篝火围坐,到明清院落的天井观星,人类始终在用空间编织归属的经纬。
石材,作为大地的骨骼,自旧石器时代便与人类栖居史紧密纠缠——燧石凿出第一簇文明的火花,青石铺就丝绸之路的驼铃古道,汉白玉雕琢紫禁城的帝王威仪。
而今,当智能设备将生活切割成碎片化的场景时,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方由石材构筑的“归巢”,让物理空间成为情感褶皱的载体。
在这快速变迁的时代,“家”的定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物理空间,它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涵盖了情感、文化、社会和个人经历。家,可以是一个具体的地点,一种温暖的感觉,一段珍贵的记忆,或者一种深切归属的状态。
家的载体是客观的,而对家的理解是主观的。
风格趋同的样板间让我们对家的概念产生误解。空间的任何细节,都随着人的需求而发生变化。路易斯·康曾说:“家应该像一个拥抱。”它像一个有温度的媒介,观照生活和成长的交互,记录空间里的故事。
家,是居者思想的延伸。每个人的家都在无言地传达着居住者的个性和态度。情感系于物,又在物外游移。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隈研吾说:“去掉一切雕饰后的,人类真正需要的建筑,并不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水泥盒子,因为人们不仅仅需要遮风挡雨,还需要心灵的安宁与诗意。”
原研哉说:“设计就是通过对物质的创造来解释生活和生存的意义及愿望的过程。”
乔纳森·伊夫(Jony Ive)说:“设计,从许多方面来说并不是设计一个具体的东西,而是在重塑制作流程。”
在土耳其哥贝克力石阵,12000年前的T形石灰岩柱上,浮雕着人类最早的家居幻想——狐狸、野猪与狩猎的图腾,暗示着石器时代的“家”既是庇护所,更是与自然对话的祭坛。
这种将石材神格化的传统,在福建土楼的鹅卵石基墙中得以延续:客家人用河石垒砌的墙体,既抵御倭寇刀剑,又以圆润曲线消解军事建筑的肃杀,让“家”成为刚柔并济的生命体。
现如今,当代家居中演化为玄关的泰山石影壁、书房的柜体结构和纸灯映衬下的砚台形茶几,让居者于日常中触碰永恒。
意大利 ALPE SRL石材公司研发的“丝绸大理石”,通过纳米蚀刻技术,在卡拉拉白大理石表面形成0.2毫米的柔滑触感层,让冷峻的石材化作“会呼吸的皮肤”。这个石材打造出来的波浪肌理如母亲子宫的褶皱,将视觉与触觉疗愈完美融合——这恰似海德格尔所言“居住的本质是让人诗意地栖居”。
英良集团推出的透光玛瑙板,能将石材打磨至4毫米,内嵌光纤网络后,整块石板化作会发光的山水画卷。
工业的进步让石材从原始地质材料转向更为多元的肌理表达和应用方式,从消耗品进化为与人类共生的生命体。
设计的本质是解决问题,更是唤醒感知。在市场步入冷静期时,或许以文化为根、以情感为脉、以可持续为底,是设计师的破局方向。
从阿尔卑斯山脊的花岗岩,到苏州河畔的卵石滩,石材始终在述说着关于“家”的原始寓言。当我们在家享受智能家电带来的便利时,脚下历经46亿年演变的石材地砖,正以地质纪年的耐心,等待某个凝视的瞬间。
或许,让设计回归本心,就是让我们重新学会像岩石般思考——既扎根大地的厚重,又向往星空的澄明。
本次厦门国际石材展石无限展区,戴昆、黄全、琚宾、梁建国、孟也、厐喜、孙建华、曾建龙,八位设计师携手,以“家”为题,从自身视角出发,借助石材这个载体,向观众展示空间的情感共鸣与设计背后的思考。
第二十五届中国厦门国际石材展览会
“第七届石无限产品设计展”
【展览时间:2025.3.16——2025.3.19】
【展览地址:厦门国际会展中心A7展厅】
厦门国际石材展 扫码预登记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