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们的书房 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摘要:汗牛充栋,未必是福。丧乱之中,牛将安觅?多少爱书的人士都把他们苦心聚集的图书抛弃了,而且再也鼓不起勇气重建一个像样的书房。藏书而充栋,确有其必要。
因为杨先生的仙逝,我们也想到其他几位令人尊敬的老先生们,搜索时发现,几乎他们所有的照片都跟书待在一起。对于作家来说,书房也许是家中度过最多时日的地方,他们的书房都并不大,也没有华丽的装饰品,可这些简单普通的地方,也许正是他们心中的小小乌托邦。
杨绛每天的生活简单而规律,笔耕不辍,深居简出。
“如今剩下我一人,我的书桌位置不适,撤了。南窗下、北窗下原先不属于我的书桌,都由我占用;各室大大小小的书柜,也由我一人掌管。我翻书、找书,还约略记得什么书在哪个柜里,但每当我坐在南窗下或北窗下工作时,往往忘了身在何处;我的书房在哪里已无从捕捉了。”
启功先生的书房
启先生晚年的书房兼作卧室,日常的起居都在书房里。他经常告诫年轻人,一定要珍惜大好时光,多看书、多学习。
冰心先生的书房
冰心的书房,书架上整齐有序地摆满了书。陈玙女士告诉我,冰心老人早已把她藏书的一部分捐赠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成立了冰心文库,另一部分就赠予了她的家乡福建长乐。书架上的冰心头像雕塑,和蔼可亲,仿佛在对着我微笑。
老舍先生的书房
老舍的书房在王府井这边的丰富胡同南口,那院子老舍先生生前称为“丹柿小院”,因为那院子有棵很大的柿子树,适柿谐音,老舍先生本来觉得能够适者生存的,后来,怎么适应也适应不了了,最后还是投湖而死了;
季羡林先生的书房
我确实有个书斋,我十分喜爱我的书斋,这个书斋是相当大的,大小房间,加上过厅、厨房,还有封了顶的阳台,大大小小,共有八个单元。册数从来没有统计过,总有几万册吧。
矛盾先生的书房
茅盾先生的书房在“中戏”附近,1974年从文化部宿舍搬过去的,住了七年直到去世,在那里写了六十万字百余篇的文章。
郭沫若先生书房
郭沫若先生的书房,在什刹海酒吧一条街旁边,这边傍着湖水,那边望着北海白塔,过去那里很清净,现在的那里只能是闹中取静了。
丰子恺先生的书房
丰子恺自1973年起都是清晨四点起来,他的旧居“日月楼”二楼阳台上,安放着丰子恺曾经睡过的一张短短的小床,长只有一米五十八,而丰老的身高,据宋雪君等家人根据1965年一张旧照片的考证,大约为一米七四。
林语堂的书房
“我要一间自己的书房,可以安心工作。并不要怎样清洁齐整,应有几分凌乱,七分庄严中带三分随便,住起来才舒服。天花板下,最好挂一盏佛庙的长明灯,入其室,稍有油烟气味。此外又有烟味、书味,及各种不甚了了的房味。”
周作人先生的书房
周作人先生在北平八道湾的书房,原名苦雨斋,后改为苦茶庵,不离苦的味道。小小的一幅横额是沈尹默写的。是北平式的平房,书房占据了里院上房三间,两明一暗。里面一间是知堂老人读书写作之处,偶然也延客品茗,几净窗明,一尘不染。书桌上文房四宝井然有致。外面两间像是书库,约有十个八个书架立在中间,图书中西兼备,日文书数量很大。
闻一多先生的书房
闻一多的书房,和闻一多先生的书桌一样,充实、有趣而乱。他的书全是中文书,而且几乎全是线装书。
上面的各位先生,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家中,坐在书桌边上笔耕不缀。他们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尽力给自己一个舒服的居所。
致敬每一位大师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