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空间设计师国际论坛大师――面对面(二)
摘要:这位就是我们今天要向大家介绍设计师、也是手绘大师,广东省建筑装饰行业协会副会长,星艺装饰、庐山艺术特训营、十方建筑创始人余静赣,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余工。
时间:2010年10月11日
嘉宾:梁景华,余静赣(余工),陈志斌
互动主持:李成成
主持人李成成: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就是我们今天要向大家介绍设计师、也是手绘大师,广东省建筑装饰行业协会副会长,星艺装饰、庐山艺术特训营、十方建筑创始人余静赣,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余工。首先让余工跟大家打一声招呼。
余静赣:大家好!
主持人李成成:大家下午好,我是亚太空间设计师(2010・北京)国际论坛“大师面对面”的互动主持李成成。
余工出生在江西,他的名字中的“赣”即是江西的简称。有关他的故事非常地多,也很动人,有些朋友可能知道其中的一部分,有一些朋友可能不知道,今天我们就和大家来一起分享。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余工对中国建筑和室内设计实践教育的贡献。余工创办了一所培养设计人才的学校叫庐山西海(国际)艺术学院,这个学院下属的培训机构――庐山艺术特训营现在在设计师手绘圈中口碑很好。庐山艺术特训营的来历是这样的,余工最初为广东星艺装饰集团的董事长,在经过成功的创业以后,他把企业放在了一边,去了他的家乡――江西九江武宁,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乡村。余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家乡的经济。他投资1.8亿在当地建了一所学校,让当地上不起学的孩子来上学。我们先让余工就这个话题跟大家交流一下。
余静赣:我在装饰界做了30多年,做到03年的时候就完全转入了教育,因为我看到了我们中国设计方面真正的缺陷在教育。当然,我也不可能像中央美院这样的高等院校经营全程的教育,我只能利用短训给学生带来两种课程。一种是哲学的课程,因为我觉得中国的设计界是需要有哲学来做指导的。这方面我们用了很多的心思,给这些来自全国高校到我们那里进修学习的学生进行教育。第二个是设计之本,画画的效果,艺术修养的培养。从我自己的本意来说也是想让中国的艺术氛围好一点。我到上海去,计划在每一个上海郊区开一个工作店,给上海郊区的居民提供艺术方面的服务。可能今天来听论坛的朋友熟悉梁志天老师,但讲到余工大家就不太熟悉了,这个没有关系,一个社会需要有一部分人默默的去做一些事情,他需要去施肥,他需要去播种。当需要出成果的时候,去帮助别人这是非常好的。
主持人李成成:余工的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手绘人才培养的故事。第二个故事和他在中国灾区的建筑室内设计的慈善义务奉献有关。刚刚提到的余工创办的庐山艺术特训营和庐山西海(国际)艺术学院培养了大批的人才,这些人才将要流向国家哪些岗位呢?答案是地震灾区需要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人才的地方。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余工带领着这些设计师到达了地震现场,他亲自驻扎在灾区的帐篷里,吃馒头睡木板,在灾区义务服务了三年,就这样和灾民一起度过那些异常艰苦的日子。跟在他身边一起的设计师和他的学生都这样评价:余工最爱吃的东西是馒头,最爱喝的水是白开水。生活中的余工非常俭朴,不追求吃穿用行,但在灾区最需要钱和人的时候,他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从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开始,余工带领三百多位设计师驻扎灾区为灾民做建筑设计方面的义务服务,其所在的星艺装饰捐献资金在当地捐建了很多学校。为此他发起了一个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公益组织叫做绿十方。“绿”字是和红十字协会相对应起的,其用意在于红十字是用来救助人的,绿十方是用来救助建筑的,绿十方的设计师会为灾区义务捐建设计和建筑。接下来我们让余工跟大家分享绿十方的故事。
余静赣:你讲的很到位。
主持人李成成:您和其他企业家不同,不是呆在企业中做企业,而是奔赴灾区一线做慈善公益事业。为什么您自己要在灾区呆一年,并且在今年玉树地震的时候第一时间奔赴现场,不顾当地的高原反应而给当地建房子?
余静赣:我觉得是跟2008年5月10日那天有关系。因为我刚好在四川,我们在成都市是没有问题,经历了汶川地震,13号就到了现场,到了都江堰,很惨,建筑和生命都非常地惨,天花板上挂着一些死人,一个手在外面,有一些是堆在公路的边上,特别是成批的小孩就好像超市摆的肉一样,7、800个,都是因为建筑而死的,这些景象对我的触动是很大的。我回广东开董事会就决定要帮助灾区的居民,我们在灾区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给这帮灾民设计了2万多套的房子,因为政府承认我们这个团队,只要在平面图上签字,我们就可以建房子。我们建了一些校园,有一部分现在仍还在建设中,帮助了一部分孩子解决上学的校舍问题。我觉得从自己的本意来说就是作为一个建筑师,如果建的房子不能保护生命那是一个罪人,所以就尽量带一些设计师去现场感悟和体会,我们两年多的时间带了700多个,多数是大学生经过培养在那里做,去义务帮助政府。我们在汶川七个地区每一个镇都有工作组,一直做到去年的7月份,现在还有两个工作组,一个在汶川的2600米高的地区,还在那里建一个校园,我觉得这些都是出于设计师的本能。
主持人李成成:我想余工在这里想表达的是这样一种愿景,想跟媒体交流的是关于绿十方公益慈善组织的故事,想通过媒体传达这样一种声音:作为民间的组织向当地的居民捐赠的时候有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力,所以希望通过媒体向社会呼吁,为灾民和中国灾区的建筑呼吁,希望绿十方这样的公益组织能够在媒体的帮助下,向当地的灾民和灾区捐助更多的建筑设计师和室内设计师,把他们义务奉献的力量切切实实地落到实处,我们希望媒体朋友把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公益组织――绿十方传达给社会,呼吁更多的设计师加入到建筑救助的行列,能够让我们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公益慈善顺利地在建筑受灾的地区落实,我想余工想表达的是这样一种心愿。接下来的话题是关于余工参与亚太空间设计师国际论坛,我知道您这次在亚太空间设计师国际论坛教育分论坛上有一个专题演讲,同时在9号下午还有一个讲座,其中的主题都跟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手绘有关。关于手绘,余工有什么样的想法跟媒体朋友们交流呢?
余静赣:这里头我觉得一个行业的兴衰跟媒体的引导、推动很有关。我觉得来参加这个亚太空间设计师国际论坛,我们是想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能让全国设计界的同仁重视手上工夫的表达。因为没有很好的手上工夫难以表达出自己想做的事情,方案也好、空间也好。我们想借助亚太这样一个氛围把全国的设计师吸引过来,通过展览和讲座,通过邀请150所高校的设计系主任和设计专业课的老师们过来,也是想借助亚太这个会,作为一种聚会可以交流,能够在手绘设计教育方面进行交流。一个国家的设计行业手绘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行业就废了,纯粹变成了技术性的东西,而设计跟艺术很有关联,又跟人的生活紧密相关。而我们的设计师团队不能在艺术修为上得到很好的培养,那么他打造出来的空间就很难说了。这是我们很担忧的一件事,这件事在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就想做。虽然现在老一辈的手绘高手还在,但人数毕竟是少数,无法在一个行业中大范围推广。当时我的星艺装饰有1.7万名员工,我想他们推广到全国会影响到其他的装饰公司,所以我可以办一个这方面的培训机构去推动手绘。如果当年不推动的话,如果我不在自己的公司推动手绘,如果不是在93年开始培训手绘方面的人才,我想中国的手绘可能就没有了。当然我没有那么大的功劳,我只是很担忧中国手绘的发展,如果不去早日推动,很有可能要等到某一天突然大家感觉到重要的时候再来推动,可能就有些晚了。所以做设计的手绘水平是必然要求的,一个国家的整个设计界都是用电脑仿制,那么设计界就废了,我很担忧。
主持人李成成:对于手绘可能一部分不学设计的朋友不是特别了解,我在这里补充解释一下。大家可以这样理解手绘,它和电脑绘图是相对应的,比如说有我们的业主想要去装修房子,他会告诉请来的设计师我想要什么房子。如果设计师能够通过现场绘图马上把想要的效果表现出来,这就是手绘,它和电脑绘图一个很大的区别就在于速度和人为的创意上。余工为什么要推广手绘呢?是因为他自己创立的星艺装饰,在最初创业的时候手绘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我们这次亚太空间设计师(2010・北京)国际论坛上有大批的设计师到达了现场,我们的分论坛中间也有一个手绘的论坛。余工参加这个活动的初衷是出于通过我们的设计师重视手绘或者是呼吁全行业重视手绘这样一个培训的项目,让大家认识到手绘在行业中的作用。接下来的时候我们交给媒体朋友们,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现场提出。
现场记者:余工你好,我知道您在庐山有一个学校,我知道其实有很多的大师他们也办够这样的公益学校,这个学校是不收费的,你的学校收费吗?费用是多少左右?普通的学生可以接受这样的费用吗?
余静赣:我们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有收费的,1-4期都没有收费。后来是收费的,只收1/3左右,2/3是我从公司里收的。因为我们的课程非常严厉不是一般人可以呆下去的,我觉得现在的学生缺少吃苦的精神,所以我们的要求非常地严格。他交了钱不好意思走,觉得会亏,一定会坚持到最后。应该说我们在广告上、推动上都有一条,永远不盈利。
现场记者:学生念学校是培训的那种形式还是以常规的、常年的念两三年为主呢?
余静赣:我们现在有600多所高校的学生过来。我觉得我取代社会是没有办法的,因为团队非常大。但我可以帮助他们,现在学设计的大学生缺少两个环节,一个是哲学的观念没有,在大学几乎很难学到这样的课程。而我们可以把世界级的哲学老师请过来,还有手上工夫没有氛围。明明就是两个人唱歌没有感觉,但1万个人唱歌的时候就有感觉。所以需要打造氛围,所以我们的本意是培养一些领头人。现在开始看得到了,他们有一些回到学校考研究生读博士,成为学校里的骨干,这点精神就有了。
现场记者: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以外,您还会开设社会上的实践吗?比如说带着学生把手绘图给业主看吗?还是说学校只是在学校里?
余静赣:我们有三种形式,一个是设计人带他的设计过来跟学生一起做。第二个课程是,我们有一些哲学课程,就是经过一堂课以后,做设计思路总会有,我们有这样的课。还有一个是艰难(音),作业量很大很艰苦。我们每一起都有三天到乡村的居民家里去住。
现场记者:您在汶川呆过,我想知道在汶川做建筑可能要考虑到当地的一些风情或者是本土的一些因素。您可能也有自己的一些建筑语言和建筑的体现在里面,您是如何来结合本地的一些建筑风格和您的建筑风格的?
余静赣:在这里面我觉得我们尽量地拿一些想法给这些村民,跟村民交流是很容易的,他们很信得过我们。我们可以轻松地搞定他们。基本上是我们怎么说他们怎么做。因为我们不是要建得很漂亮,但是空间感觉好,但比过去漂亮得多更好用。满足这三样东西不需要花很多钱,多花千把块钱就不一样了。但我们跟政府交流的时候就有困难,因为政府需要把政绩放在第一位,他希望小学要特别地气派,我们认为没有必要,因为小学要给小孩心理空间。因为他们经历了地震。我们建了60多所中小学,有一所学校有将近30亩是多余的地,政府就要把它盖成一个培训部,把这块地用了。但我就坚决反对。我说这些孩子特别需要亲近自然,需要把外面的渠道河流引入到森林,让小鸟归来,让小孩归来。有的时候还是要屈服于对方的意志不能太强调专业的专门。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