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家居卖场陷入剧烈震荡
震荡景象三:瘦身缩减成本
要么继续亏本等死,要么瘦身求存。在震荡的市场竞争中,百安居选择了瘦身之路。
1999年进入中国的百安居曾呐喊“要以先进的超市模式打败传统摊位制市场,5年之内,统领中国建材市场全局”。5年之后,也即是2005年左右,莫说百安居,就是所有的在华建材超市加起来所占的市场份额还不足10%,距离“统领建材市场全局”的目标,百安居还差得太远。不过也正是在那一年,百安居收购了欧倍德在华的13家门店,使其规模空前壮大,百安居再次树立的目标是“到2009年,开出第100家店”。
然而,2008年巨大的市场压力之下,百安居被迫关闭了其在华63家门店中的22家店,规模骤然缩减,另有17家不盈利的门店也逐步面临调整瘦身的命运,百安居的目标屡屡受挫。
最新的消息是,一直不愿将北京门店纳入瘦身改造计划的百安居总部开始对北京部分门店进行改造,百安居马连道店、亦庄店相继面临调整。有业内人士指出,百安居亦庄店是收购欧倍德所得,一直盈利欠佳,但为避免“在京关店的负面影响”,一直维持经营,被定位为“特色店”,卖水泥、沙子等产品,与百安居其他门店大相径庭。
如今这家店正在猛甩货品,是否关张还不得而知。马连道店地处马连道茶叶特色商业街内,其楼上均是经营与饮茶相关的产品,没有形成家居消费氛围,生意一直惨淡,百安居总部正酝酿将其经营规模和经营品类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周边消费需求。
震荡景象四:关店撤离北京
适者生存,强者愈强,这是市场竞争的规则。这轮家居卖场的震荡中,注定将会淘汰一些品牌,毕竟北京的市场空间有限,而卖场真的是“太多了”。
去年11月25日,“好美家撤离北京市场”的消息让业界大跌眼镜:尽管好美家进京6年一直未曾掀起大风大浪,但前一天还在正常营业、一夜之间便飞快撤离、只留下些许人员处理退货、返款等问题,撤得如此快速、干脆,让人不得不感叹当时弥漫在家居圈表层的“危机论”已经实实在在地触及了部分企业的底线,惟有关店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今年“五一”之后,一直尝试转型的环三环家居也面临着与好美家相似的命运。环三环对外宣称:“受铁路施工影响暂停营业。”在现场施工的工人也说:“3个月后,铁路就能修完,届时环三环就能重新开业。”但环三环的商户们却不这么想:“现在市场情况这么不好,停业3个月人气更没了!”同行们也不这么想:“环三环一直革新不断,可每次革新都没什么效果,现在停业了还欠着一些商户的货款不给,有商户正准备拿起法律武器维权,这样的市场谁还愿意再跟它合作?”环三环停业成了业界的“心头之痛”。同行所说的“环三环革新”指的是,2003年环三环打出“家居名品折扣店”;2008年将建材馆租给苏宁、在院内另起一处大厅做建材超市。
时隔一年,建材超市招商工作还未全部缕顺,就遭遇了“修铁路暂停营业浩劫”,转型超市未捷遂又停业,环三环还能再营业吗?事实上,环三环早已名落京城主流家居卖场名单,它能不能再营业人们并不关注。
人们关注的是,经历这一轮市场震荡,谁能趁势崛起,谁又将遭遇没落?
权威声音
卖场需满足消费者和商户共同利益
北京市场协会家居市场分会秘书长刘晨
经受危机洗礼的京城家居市场正在进行强有力的结构“优化”,强势品牌会借势变得更强,而弱势品牌将逐渐变得不适应市场。正是这一轮“优化”促使强势家居品牌更加看重“满足消费者的利益需求和入驻商户的利益需求”,提升品牌影响力。无论是居然之家、城外诚调整经营结构,还是红星美凯龙、集美扩大经营体量,都是本着满足消费者与商户利益需求出发,同时提升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各自企业的市场权重,也就是提升其市场地位和销售额,始终在市场上占据属于自己的地盘儿。
反观那些撤出北京市场或关店瘦身的企业,一定是其运营模式、经营理念及服务体系跟不上市场形势,无法满足消费者和商户共同需求导致的。这就警示着我们家居企业一定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以适应市场发展的脚步,主要体现在提升企业的综合素质,包括对经营理念、运营模式的思考,对企业团队管理能里的提升,对驾驭市场能力的掌控等。
事实上,京城家居市场这一轮结构“优化”调整也说明了家居市场已经呈现回暖趋势,企业有力气朝着既定的目标迈进。我们应该相信,经历这一轮“优化”,京城家居渠道品牌将变得更加强势、更加能够满足消费需求和广大生产厂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