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生活中的设计,如何能不搞怪?
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大大特意对中国的建筑提出一个方向性的指示,即“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诸如北京城东三环里著名的“大裤衩”、长安街上的“水煮蛋”以及北四环的“唐僧帽”等,这些建筑都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要求。筑客网联合全国百余城市近千名设计师推出《中国人生活方式——百城十大设计师挑战赛》, 希望每一位设计师参与进来,不搞“奇奇怪怪的设计”,为推动中国设计、探索更为适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而共同携手努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教授柳冠中
中国元素并不能代表中国人生活方式
西方设计界一直流传着一句名言:“没有中国元素,就没有贵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的柳冠中教授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设计的关键不在元素,而在于系统。这个系统指的就是设计所处的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
在参加国际性的各大家居展会时你会发现,只要融入中国元素的设计,都会让你惊艳,并且你会因此坚信西方设计界一直流传的那句名言。但是,反过来思考一下,难道所谓的中国人生活方式,就仅仅是红砖绿瓦、明清家具、唐衣汉服这么简单吗?
在接受筑客网记者采访时,柳冠中表示:“目前,我看到很多设计师对于新中式做法,要么把家具材料变一变,用有机玻璃、不锈钢来变个尺度;要么就将中国的一些闲情逸致的玩物摆上,以为这就是创意。”他指出,中国人看设计不该太注重表面,应该去除浮躁,深刻地去解读设计背后的故事和语境。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常务副院长郑曙旸
中国人生活方式离不开传统文化之根
中国设计行业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间迅猛发展,整个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脱节,导致中国人在走向世界、面对国外先进和高科技设计的同时不得不仰望,而由于文化根基的不稳固,难免会变得迷茫、不知所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常务副院长郑曙旸曾在筑客网记者面前,用几个关键词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作了简要的概括,即追求表面,忽视本体,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
“从另一层面来讲,欧美风格设计并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这是中央美院副教授卓凡老师所提到的。他认为,这是由中国人和欧洲人不同的人文成长环境所决定的。作为策展人、设计师、水墨画家的佘文涛曾表示,当代中国人只有从生活中去觉悟,才能找到最佳适合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让设计回归生活,用设计的精神去关照日常的生活。因此,只有根据中国人的文化底蕴和当地的习俗进行设计,同时融合现代的工艺和创新元素,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是附带深厚感情的,是符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实际需求的。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设计总院执行院长姜樱还强调:“作为中国人,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流在血液里的东西永远也割舍不掉,也无法割舍。”所以,最终也只有中国人最清楚自己的文化在哪里,自己的生活方式中最需要哪类型的设计。
北京筑邦建筑装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孟建国
设计高于生活,是改变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最佳途径
设计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又为设计带来诸多实践性的启示。在接受筑客网采访时,北京筑邦建筑装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孟建国表示,要通过设计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因为在他看来,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可以说是被割裂的,在生活方式上丧失了很多东西,甚至可以说还停留在生存的状态,并没有达到真正的生活。所以,他希望通过设计引导中国人生活,让中国人的生活在本质上得到提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常务副院长郑曙旸也曾表示,设计师一定要想清楚现在中国最缺的是什么,因为室内设计不像其他职业,它是一种完全主导人生活方式的设计。
中国设计发展到现在,面临着一个不得不解决的难题——如何引导和解决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设计从根本上讲就是如何去关注人,故而探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无疑成为了中国设计师想要走得更远所必须面对的问题。相对于设计其它领域而言,空间设计与人生活的联系则更为紧密,探讨并解决该问题,就要求设计师尤其是室内设计师要通过设计,直接影响和引导中国人回归到中国式生活。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