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曙旸:中国建筑应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icon 2014-10-30 11:33:51
icon 0

  ——筑客网名师讲堂第四期《设计艺术的审美取向》精彩观点一

  

郑曙旸:中国建筑应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郑曙旸教授

  2014年10月22日,在广东省博物馆报告厅举办了第四期筑客网《名师讲堂》活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郑曙旸老师,为到场的设计师带来了主题为《设计艺术的审美取向》的演讲。“精彩观点一——中国建筑应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现摘录如下: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设计艺术的审美取向》,之所以选这个题目,言下之意就是我们现在的审美取向或多或少的有一些问题。我这个题目实际上是基于这样的一个现实,习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之后,“美丽中国光荣梦想”实际上是我们设计师为之奋斗的阶段性的目标。而对于设计界来讲也有三观,就是审美观、设计观和价值观。

  我们这个时代的设计艺术究竟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审美取向,这是我今天要讲的命题,这个题很难,所以我讲这是一个交流。有两个问题,我需要解释一下。环境设计这个词,不是我们行业的一个词,大家一定要清楚,如果我们现在的行业要按照环境设计做,这个设计估计就没法做了,为什么?因为我们整个社会的运作不是按照这个来的。我们过早的在行业上打起环境升级的旗号,这个设计基本是没法做的。那么这里所说的环境设计,是高等学校的专业定位,因为我们培养人是面向未来的,我们不能在大学讲课还按现在陈旧的,你都要超前,所以大学是叫环境设计,这一点是在2011年最终认定的一个专业新的目录,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在这个专业,不叫室内设计,也不叫景观设计,叫环境设计。那么环境设计的艺术观念应该是超前的,它能够引领我们走向未来的一种设计观。这是第一个问题。

  还有艺术观,是生态文明的一种理论特征。我们国家整个的政治体制来讲是五位一体,到十八大最终定的很清晰,五位一体,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这是四个建设,然后要建设什么?建设未来走向生态文明。像我前天离开北京,正好北京雾霾,到石家庄比北京还要厉害,到了武汉也照样,其实广州也会出现,这就是发展带来的代价。人类最终只有走向生态文明,才是自我解救的一条道路,否则的话,我们可能就生存不下去。生态文明的美学特征是什么?这是我今天要讲的。

  中西方环境艺术的观念

  首先讲一下环境艺术的艺术观念,简要的回顾一下,包括西方与中国观念的一些传统,包括西方近现代的一些环境和观念。简而言之,中国和西方走的艺术研究道路是不一样的,华夏文化是一个稳定的社会形成的,而西方的文化相对是一个动荡社会导致的,体现在中西文化的环境观念,包括建设的形态都是不同的。而且从理论到实践也是完全两条路,甚至于在宗教的这个影响力上面,西方也是占主导的,中国虽然也有人信教,但是很奇怪,我们几个教都能相融,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在其他国家是不相融的。我们本土来讲,现在占主导思想的是儒家的传统思想,我个人认为与宗教还是有所不同。简而言之就是说,中华文明的时空坐标是汇聚一国的千年文明专制,它是统一集权内的文化,而西方时空坐标是指向多国的一个千年文明传承,它是一种多元分权的文化。

  下面这张图,就是解释我刚才要讲的问题,这个图很有意思,把当今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列出来,然后遵循它的历史,通过这图我们发现,中华民族的这个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到了近两千年的时候开始进入大一统,起点是从秦始皇建立秦朝开始,形成了三个时期,秦汉、唐宋、明清,是一个稳定的集权的状态,一直到今天。我们看西方,西方出现过一个大国就是罗马帝国,历史倒是挺长,从公元前五百年开始一直延续到公元一千五百年,那么你会发现它最宏大的一块对应今天的国家是亚洲、北非和欧洲,欧洲占了绝大部分。另外一次是神圣罗马帝国,但是这个国家严格意义上的版图对于今天就很小,基本就是两个国家,奥地利和德国。

  

郑曙旸:中国建筑应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中西文化历史背景的时空对比

  我们华夏文化,这三个时间段,稳定很长时间,秦汉稳定了440年,唐宋是最长的660年,按一代人来讲,以前人的寿命没今天长,所以唐宋这六百多年已经繁衍多少代人了,大家一看就明白。因为我们一直是稳定的,观念也是只有一种,所以尽管艺术风格上我们有南北方的差异,但是差异不大,以建筑为例,就一直按照一条线往下走,所以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的国家,但是标准化有一点,稳定就固化了,固化以后不发展了,也不想建造了,于是最后走向僵化,这风格一以贯之,祖先定下来的不能变。而西方不一样,西方从开始的哲学思想体系就不一样,就是一个不安分的,要不停的去经过战争、掠夺或者怎么样来导致,所以国家面积不是很大,生活方式就相对比较统一,于是产生的艺术样式和各方面就有它的特点。我们后来看到西方在两千多年前,艺术风格居然从大类分就可以分成这样五个,你说中国能分吗?说这是唐朝风格,那是汉朝风格,太难了,说不清楚。

  以前我们曾经在上大学做过历史,非常的难,最后纯粹是表象,你说这是汉朝的,只是图案式,内在的东西未必变化。而西方不是这样的,古典特指古希腊到古罗马这样一种典型的风格,而中世纪主要指的是基督教的这样一个理念,然后接下来就有巴洛克与洛可可。它实际上要有点铺张了,不能瞎折腾,到了人性解放以后,其实现在所说的奢华的概念是从巴洛克、洛可可这个反映出来的,后来就是古典出新,又要回到复兴,认为最好的是古希腊、古罗马,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为什么会是这样?其实与地理环境有直接关系。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罗马帝国的整个的版图,最北到了英国,最南到了埃及,最关键的一点它是一个面海的国家,于是坐船这件事成为一个必须的。至于罗马帝国版图很小,但是这么小的一块土地上,分割成这么多国家,由于这样一种状态,导致中西文化在环境观念上和形态上完全不同。我们日子过得很好,地大物博,所以我们是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它表现的是平和的、舒缓的、优雅的和内敛的,而西方就是以人为自然的环境观,是极致的细腻、张扬和掠夺的,从图像来看,中国皖南的农村和奥地利的哈尔斯塔特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图像。

  我们的文化是统一、系统的思想观念,而西方的文化是发散、对立的思想观念,最后就导致我们对正统、固化的维护,而西方通过民权变革和开拓,包括科技,造成了今天两种文明的一个巨大落差。我们现在讲的中国梦,又恢复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有很多很深的意义,不是要倒退。我们对传统的研究很不到位,在这方面,我们做的工作太少,我举个简单例子,你们如果去看西方建筑史,到世界去看,成千上万多少学者写,还在不停的写;还有你到意大利的建筑院校去看一下,恐怕有一半以上都是在研究传统建筑如何修复、维护。我们建筑是屈指可数的两三个版本,没了,现在上高校你看中国传统的建筑,那基本上不是梁思成那个版本的就是刘文珍那个版本的,你到网上一查,最后的出处也基本是这两本书,没了,而且这两本书也没说全,只是刚刚接触,要按西方的水平比,才达到小学水平,你说怎么能够创新?那么我们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是儒家传统的三纲五常,导致我们的艺术观念就是绝对均衡的原则,循规蹈矩的装饰手法,而我们这个路走得太长,要试图颠覆它,于是就喜欢走比较张扬的路。

  

郑曙旸:中国建筑应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圆明园

  我们建筑的布局最典型的就是紫禁城,这反映了封建宗法的最高范例,但是紫禁城的中轴线所影响的又并非到了清代以后,并非是皇帝天天在那住,因为紫禁城是以天人合一的观念来体现皇权。还有一个建筑,我们比较淡漠,甚至于不知道,就是圆明园,明代的时候建的,但是到了清代,因为它是一个游牧民族,不愿意被禁锢在这,它的传统其实是向往纵横驰骋的、天宽地阔的,北京到了夏天紫禁城非常闷热,很不舒服,所以从康熙皇帝开始,到雍正开始建圆明园,如果圆明园要能存下来,也许我们对皇家文化的理解就是另外一个概念了,绝不是像现在看的那些清宫历史剧,皇帝天天坐在太和殿办公,不是那么回事。圆明园的建筑,实际上更像民居,尺度也小、也很平和,甚至不是红墙黄瓦,所以说我们有两种美的理想,一个叫做标配之美,还有一个叫出水芙蓉之美,这是宗白华总结的。前者是体现宫廷装饰原理,后者体现民间装饰原理,假如我们真能够穿越的话,我最愿意穿越到宋代,因为宋代是中华文明达到最高峰的一个,宋代的美,更多是出水芙蓉之美,而且它延伸到很多层面,很遗憾没有延续下来,没有成为我们的主流。所以说我们的装饰主流概念是来自宫廷的,华贵、富丽、繁荣一些,其中典型的就是李煜的这段话:设计师的秘密,就是你没有设计的素养,你只能是在上面涂脂抹粉,极近奢华,这个东西我们在一开始就有。而如果我们回到最早这个理论是从什么时候就有了呢?是从墨子最初就有这个理论,按我们今天所讲的,在当时是关于节俭的概念,从墨子就讲的很清楚,如果我们要讲中国设计师的祖师爷,我个人认为就是墨子,有关于他的理论,被研究的太少,甚至说没有传下来,我们这四大家,道儒墨法,到了汉代独尊儒术,然后虽然经过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了文化大革命,我们现在什么情况呢?儒家的传统,我们把糟粕全部继承下来了,而儒家传统的精华,我们几乎没有。

  而西方是宗教艺术的影响力,但是大家要明确一点,它不是铁板一块,它有正统的、保守的和革新的三个,东正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是三个不同的理念。保守的罗马天主教的一个教堂,在梵蒂冈,它实际上就是处于巴洛克艺术样式的一个典型,而中国后来照搬西方的所有要素都可以在这个教堂找到原型。而另外一种像赫尔辛基大教堂,它是新教的教堂,非常朴素,非常简洁。总而言之,东方跟西方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与自然和谐,一个是人驾驭自然。因此我们的很多建筑,在大自然当中不是像西方那样要突出来,是隐没在山林里头,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杭州西湖花港观鱼魏庐,这张照片是有建筑的,但这个建筑不是很张扬、很独特。西方不是这样的,即使一个树也不让它好好的长,一定要按照人的意志修得整整齐齐。总而言之,上半段讲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中国艺术和欧洲艺术的哲学理论体系不是一回事,当然以这个完全是我个人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郑曙旸:中国建筑应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中国杭州西湖花港观鱼魏庐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

申请免费量房验房

icon

请输入1000以内的建筑面积

icon

请输入您的姓名

icon

输入您正确的手机号码

icon
获取动态密码

请输入验证码

icon
5
恭喜您预约91装修服务已成功
稍后会有客服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