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典庭院的流动性空间的特质
福建海山装饰装修工程有限公司 史家声
摘要:“流动性空间”也可称为“流通空间”,这一个概念在欧洲近代建筑史的发展中还是一个比较前卫的词,毫无疑问,这在当时属于创造性的突破,延伸了整个建筑史的宽度和广度。本文将结合理论和实际来剖析中国古典庭院流动性空间的特质。
关键词 流动性空间;古典庭院;设计理念
一、围而不密
中国古典庭院中的“围“并非是像西方建筑中那样用一块块石头堆砌成一个很大的喷泉、水池或者是很大的空间。而是将原本一个大空间,利用天然的屏障亦或人为的山或石或水来将其分割成大小各异、形态多变的小空间,即在大空间中再围小空间。经常采用的围的方式有天然的石头小溪所形成的屏障、以及人工设计的开凿的河流、假山或者是石拱门等。
对于“围”的运用一般人首先想到的必定是通过假山的方式,而拙政园却特立独行利用园内多水这一特点,构园者便从水上做文章,用水将整个园林围城一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之园林。园中用化整为零的方法,用水面作为主线将原本整块的园林分割为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小空间,进而形成不同氛围的多景区复合园。并且在假山以及屏风等“障碍物”以及柳荫路曲、小飞虹等长廊的协同配合下,将原本已被水所分割的小空间再一次的进行了分割,设计师巧妙的通过起承转合将空间序列很好的从:封闭、山石景、小空间转化成半开敞、水景、小空间再到开敞、山水主景、大空间。
所以,小小的拙政园之所以在中国众多的园林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有其原因的。整个园林在运用理水、叠山以及借景、借物、借自然事物来增添园林流动性空间的造诣不同凡响。是当世私家园林对于流动性空间的最好的诠释。
咫尺天涯就是他们对“流动性空间”出神入化的理解与应用,“沿岸步行、最得山复水转、柳暗花明之趣”可以说是对其最好的褒奖了。
二、透而不通
对空间不加以分隔就不会有层次变化,但完全隔绝也不会有渗透现象的发生. 只有在分隔中留有适当的连通,才能使人的视线从一个空间穿透到另一个空间,从而使两个空间互相渗透,这时才显现出空间的层次变化,这就是“透”的妙趣所在,相对于“围”那样的有点死板的棱角分明的对整个空间的分割和流动性的设计,“透”就显得更加柔和,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景物的变化,使景随人移。
由于江南古典庭院多处于市井, 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经营, 为了追求境的深邃,利用借景、框景、对景、空间渗透等手法来增加空间层次感。毫无疑问某一对象, 直接地看和隔着一重层次去看, 其距离感是不尽相同的, 倘若透过许多层次去看, 尽管距离不变, 但给人感觉上的距离似乎要远的多。园林中的空间渗透使人的视线能够越出有限的屏障, 由这一空间而及于另一空间或更远的地方从而获得层次丰富的景观。二其次, 江南古典庭院常借大量设置完全透空的门洞、窗口而使分割的空间互相连通、渗透。例如留园的鹤所, 呈敞厅的形式东临五峰仙馆前院, 在这一侧墙面上开了几个巨大的, 完全透空的窗洞, 人的视线穿透一重又一重的窗口、门洞、而且有一个空间看到一连串的空间, 使若干个空间互相渗透, 产生极深远的感觉。而且使空间形成联系,被分隔的内外空间本来处于静止的状态,但一经连通之后,随着相互之间的渗透,各自都延伸到对方中去,便打破了原来的静止状态, 产生一种流动感。在中国古典庭院的设计中,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园林中很多对于园林空间流动性的设计都采用了“透”这种手法。
又如拙政园的远香堂、浮翠阁也是把室外空间引入室内, 透过开敞的隔扇或者廊而摄取园中—外部空间—景物, 使室内外空间发生渗透。由于是自较暗的室内向亮处看, 不仅有丰富的层次变化而且外部空间的景物还显得分外地绚丽、明快。
又比如自狮子林荷花厅从内向外看, 少数厅堂前后檐均分开敞隔扇, 人们甚至可以从一侧透过厅堂看另一侧的景物—视线先由内而及外, 从而使更多层次的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如网师园的梯云室, 自前院的南侧透过前, 后檐可一直看到其后院内的景物, 内外空间互相渗透,层次变化极为丰富。当人看到之后,必然有一种想过去的欲望,这也就是所说的引导性,视觉上保持连续性,同时又存有一定的变化,使空间的艺术效果更加感染人,因此产生了一种韵律节奏感的美
3.1.3 融而不乱
相对于前面两种方法来说,若采用等级来划分三者的难度的话,那么“融合”则属于最高一级别的对园林流动性空间上的划分。“融合”不仅仅是单纯的将空间划分成不同的各个小空间或者是互相的渗透,而是回归到最初的状态,即最原始的一个大空间。就是这么一个大空间,利用“融合”的手法让人从上方看好似一个没有分割的空间,可是当你慢慢走入到这个空间时,你会发现一切每一处每一个景观都是一个独立的小空间,而当你慢慢远离某一处小的空间从远处望去时,这空间又好似消失了一样,与周围的其他空间又再次形成了一个新的空间。就是这样似有似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觉,让人感觉园林的空间似乎只有一个却又好似有无穷无尽个。可谓“园林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也正是由于“融合”这一手法的难度往往比较大,而且对于人们的园林鉴赏能力比较强,所以即使有类似的奇妙的园林出现也往往会被误以为是采用了“透”这一手法,所以当今中国的古典庭院中除了一些清朝时期建造的皇家园林如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以及像杭州西湖这样的天然园林中依稀可以看见“融合”这一手法外,在其他园林中很难看到。并且由于“融合”这一表现手法很难描述和运用,所以其具体的变现形式很难说清,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建于清代的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的较为知名的皇家园林。整个山庄以山而闻名,水为趣。山庄内的六湖七岛、层出不穷的假山以及亭、台、楼、榭、无一不体现出造园师在对整个山庄空间流动性方面的精巧心思,体现了整个山庄与众不同之处。承德避暑山庄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很好的运用到了水与山、山与廊、廊与阁、阁与水的互相融合。
运用水的多种形态的变化很好的丰富了整个山庄的层次性,或曲折或蜿蜒,人随水动,景随人移。水将山于阁的倒影映射出来,而在景与景之间用一道长廊做一个衔接,由于廊本身的多样性,能满足不同地形的需求,让景与景之间能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而廊本身又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景点存在。因此廊能非常好的与周围的景观融为一体。让游客在若有如无间,不知不觉在走完长廊的同时,欣赏了身边的美景。
除此之外,设计者还通过假山的运用很好的将建筑内的“静”与建筑外的“闹”天然的融为一体。其中尤以“”最为典型。文津阁主要建筑有外二层内三层的阁,阁前水池,环池而建的假山。文津阁的规划设计,很好的展现了它所独有的与嘈杂喧嚣隔绝的“优雅”环境。设计者为了实现这种效果,利用人造假山、水池、楼阁以及植物景观,在苍劲古朴、山重水复中达到“静”的感觉。更令人称奇的是,设计者还利用借景的手法,将自然界的日、月通过水池的倒影和反光很好的借入到整个阁内。进一步扩展了整个文津阁的意境和空间。可谓巧夺天工之作。
参考文献
[1] 张胜,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诗情画意[J],广西农学报,2007(03)
[2] 古东,论现代园林理水观的建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36)
[3] 章采烈,论中国园林的理水艺术[J],上海大学学报,1991(04)
[4] 冯晖武,涂娟娟,杨崑,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传承与创新[J],华中建筑,2009(06)
[5] 赵岫,浅议园林空间[J],吉林蔬菜,2002(01)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