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人居空间设计展 一石一生 | 十位设计师眼中的石材世界
2022年7月30-8月2日,厦门人居设计生活节 · 人居空间设计展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盛大绽放,本次展览主题为一石一生,以“生”为核心,希望借以空间展的形式呈现石材的生机、生长、生命力,最终传递美好人居生活的理想愿景。
展出当天,十位联合策展设计师梁志天(代表:黄启升)、谢天、张灿、孙建亚、黄永才、崔树、覃思、谢英凯、邓丽司、郑铮亲临现场,带领观者走进展位,讲述策展背后的故事与灵感。
“我们的主题是《石映人生》,大家可以看到外立面的效果像是一个盒子,寓意着在充满未知的生命旅程中,去打开人生之门。”
“人生会有很多不同的经历,进到空间里面,感受到的第一个场景,我们把它命名为“初生”,这是人生的开始,我们做了一个包裹性的设计,在我们小的时候,会受到父母、师长的这样一层一层的保护。第二个场景是象征人生的第二个阶段,我们命名为“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充满很多的挑战,在这里通过灯光的设计和镜面的反射,寓意我们在面对人生挑战的时候,看到光。特别是现在疫情,我们也希望展览会带来一些正面的能量。”
“第三个场景是经历过人生的历练之后,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感受,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顿悟”。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思考以往的经验,然后在某个转角看到这一道晨曦的曙光,也寓意着人生可以不断重新出发。同时,在另一个层面上,上一辈把宝贵的经验传承给下一代,生生不息的循环。”
“我此次创作的初心首要是关乎石头的观念,其次才是以空间的形式呈现。所以,在整个空间的塑造中,石材是点缀,用量很少。就中国传统观而言,少即是多。空间以《楚河汉界》为主题,引用中国传统的象棋为形志,意在双方各持选材价值观,志在传达给观众以如何使用石材的思考。”
“整个设计在视觉上的感受就是象棋的棋盘,两边看到的核心区位是两个帅位。西方建筑少者百年,多则上千年,基本是以石材构造的。所以,棋盘双方中一方是以欧式古典罗马柱柱头为“形”,代表的是善用、爱用石材的一方;另一方,是用钢筋做成的中国建筑传统柱墩,柱墩里堆积剩余石材余料,而这些余料是雕刻罗马柱所剩下来的边角料,代表的是材料的重复利用和可持续利用的一方。”
“中间的跷跷板寓意着设计师亦或业主在材料选择上的重复思考,不断切换,用多、用少、怎么去用?上下一周的LED屏幕播放的是大自然丰富多彩的视频,寓意着地球赐予我们的美好家园,我们如何更好地去珍惜。整个展览空间想表达的是关于材料或是石材的两面性思考以及可持续发展观,每位观众各有各的读解,给人们更多启迪!我们不绝对提倡这样或那样的主张,一切因人而异,但我们只是提出一个问题,触及以给更多人去思考。”
“在这个空间中,我把石材当做星球中的一种物质,而不是板材或者是日常中人们对石材的固有印象。我希望以物质的方式去体现石材在空间当中不同的感染力,然后大家透过这个作品,可以对石材有不同的思考,这个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是局限于一个材料的本身,创作就会变得很单一的。”
“装修材料是人为去演变去定义产生的,而石材是太空中、在我们星球中是本来就存在的一种物质,这是有情感的,当石材成为一种情感的输出,这个空间会产生更多的魅力。设计师们在做设计思考的时候,尽量去打开脑洞,不要局限于人们对物质定义的本身,而是去延展到任何物质的可能性。”
“就像这面墙如同水波纹一般,其实这个石材本身就是海底沉积下来的,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去表现物质产生的来源,去展现无限的可能性。”
“其实这个展览是我的第二稿设计,看完大家的作品之后,我发现缺少一个会客厅,所以我后来又改了一稿设计。展览的形式和手法有很多,我的思考主要是如何让不同的材料,如何让纹理这么繁复的奢石真正应用在空间里面?怎么样的运用会让空间显得更典雅?所以,大家现在看到的整个展是比较居家的感觉。”
“空间中运用的这块叫翠谷幽兰的石材,本身就有非常漂亮,有森林般的花纹,所以整个空间中将很多自然的元素融入到我们设计中,而且当我们呆在家,放松心情的时候,也会希望有自然的气息在里面。”
“这个是米兰白玉,在这里看起来像窗帘般,带着一点点淡淡的绿,很好地融入到整个空间的淡绿色调中去。因为石材最终还是会运用到空间里面,所以我希望以比较生活,更贴合实际场景的方式,让不同奢石自然融合于空间之中。”
“这个作品叫做《蜕变》,我们想呈现的是,从石头最原始的一个状态,矿山、矿石,经过开采,经过时间的洗礼,它以艺术的形式蜕变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地面、家具、台阶等等。石材不再像我们以前看到的那么冰冷,而是变成了我们生活的一种方式。”
“石材的可塑性很强,有很多呈现的形式,就像这样一个小小的展厅,涵盖了人的很多智慧。”
“石材,是我非常喜欢的材质,在以往的项目里面也经常用到石材,但是我非常抵触的是那种大面积铺贴的纹理或者把石材当成某种程度的装饰。石材最美的特点和性质,可能就是最早把它转化成材料的那些人,比方说欧洲的建筑历史中的工匠,他们找到这种材料的时候可能是喜欢它的质感,它透光的特性,所以我想用洞见这个概念让大家缩小角度,去发现石材本身的质感的美,把工业在石材上的附着,把加工及大量的造型除掉。”
“我们缩小了展厅的入口,做成了一个小小的门洞,后边还有一个出口,从入口到出口是一个Z字的动线。从入口进入,在人行走的过程中,我们把几片非常漂亮的透光云石,利用云石本身材质与颜色,光的组合,放置在一个个最基础的几何洞里边,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里,没有太多杂质,去观察石材本身的美,去简单的跟石材有一个对话。
如果能通过这个展览,对石材产生一点点兴趣,更好的去关注这个材料。我相信对设计师也好,品牌也好,甚至整个设计产业里都会有一定的价值。”
“石材的可塑性很大,但是我们又不想把石材很实际的应用到空间里面来,所以我们这个空间看上去很抽象,因为任何具象的东西都没有。”
“在禅宗里面,有一个思想叫十方一念,当你的思绪产生的时候,会有无数个念头穿插在你的脑中。那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比较硬性的材质,把那些虚幻的思绪,用空间效果呈现出来。同时在杂乱无章的穿插过程中,它也可以有趣的,也可以是规律的,从而去形成一个沉浸式又充满动感的空间。”
“人们对石材的普遍印象是又硬又重,但当我们站在空间之中,会看到每一种石材是完全悬浮,又互相穿插,这种悬浮的感觉其实违反了很多力学,所以我们尝试去突破结构的界限,呈现出石材在不同的空间纬度的不同感觉。”
“我们这个作品叫像素起居室,很现实、很生活化的一些场景。当时的灵感来源于采矿石的那个地方,从远处看像一个一个像素点,同时它也像我们生活在城市里面的人一样,生活在各种繁杂的像素里。”
“里面的家具、橱柜等生活里面使用的一些场景,都是用石材制作的。我们希望它不一定是看上去的那个功能,可能它就是一个装置,但同时它也是一个椅子。”
“石材,有很多的设计师常用的是一个巨型的版面,那我们觉得它其实还有很多可能性。所以我们这个L型块状的连接有些是接到天上去,有些就接到地上去,去体现石材更多的可塑性。”
“因为我的展位刚好是整个展览的中央区域,然后再加上这次其他策展老师都是男性,所以起初的思考是我能不能采用与其他老师不一样的形式呈现。”
“另外呢,大理石这种材料给到大家很直观的一个印象,可能都是应用在直线的面上,那能不能尝试通过一个弧形的结构,刚好是中轴对称的效果,在中央区域形成聚焦点,所以我们看到的整个展,都是以对称的形式呈现。”
“两边都是十字架的造型,可能每个人看到十字架都会觉得是西方的一种宗教信仰,我不想说这是宗教的隐喻,因为里面也有东方内核的体现,是一阴一阳的互补。我想传达的是,这个空间最后能给到人们安放心灵、安放精神的空间,这是未来人居我想呈现的状态,大家能够在空间里面慢下来,找回安静的力量。”
“现在的都市居住环境越来越拥挤,从而引发了我们对未来居住空间的思考。如果用石材重新构建一个自然森林,并且加入与人的互动会是什么样子?实际上,我们在展厅里做了很多立柱,形成空间中可穿插和游走的动线。在这些立柱上,设计了一些特别的造型,有些用木材做成了喇叭形状,播放从大自然中收集的鸟叫声、水滴声等;有些用木材做成了小橱窗,来表达石材洞穴与未来居住空间的关系。”
“整个空间希望呈现出一种纯粹的氛围,利用呼吸灯光源的一明一暗隐喻我们对未来居住环境自由呼吸的渴望。动态灯膜通过暖光源到冷光源的变化来模拟黄昏到天亮的过程,我们希望参观者进入到这个空间以后,可以在慢慢游走的过程中,细细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沉浸在对未来石林世界的无边想象中。”
结 尾
在本次人居空间设计展中,我们看到了石材的可塑性与创新性,更看到了设计赋予石材的全新生命力,提供了石材在人居空间呈现的多重样本,希望以此带给观众更多的关于设计与石材的创新实践。
全球性专业石材展览会,第二十二届中国厦门国际石材展于2022年7月30-8月2日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双循环新格局下,上下游全产业链,建筑、设计圈,跨界平台机构齐聚厦门,共同关注、探讨并推动石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业态。
厦门人居设计生活节,由厦门国际石材展、IHIDA人居空间设计师俱乐部联合主办。通过产学研全方位角度将石材与设计精准连接,以展览、论坛、产业游学三大板块联袂呈现。以探索理想人居空间、设计驱动产业发展、重塑城市生活美学为愿景,构建人居美好生活新时代。致力于推动设计产业发展进程,为石材行业提供更具开拓性及先锋精神的发声窗口,为中国石材消费市场带来新气象。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