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望远山”周刚教授大展启思 ——扎根民族生性,体验人间世事,以水彩绘就生活真谛
摘要:扎根民族生性,体验人间世事,以水彩绘就生活真谛
2024年9月24日, “惟望远山”中国当代水彩艺术家周刚作品展在宁波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画展精选周刚教授近15年来的写生与大型主题创作作品120余幅,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和业内专家的关注。
在中国当代水彩画坛,198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周刚教授以其深邃的艺术洞察力、不懈的艺术追求以及独特的艺术语言著称。本次画展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经上海城市艺术博览会主办方引荐,跟随周教授的画作,新浪家居走进他生动而又深刻的艺术世界,也有幸在展前几小时聆听周老无垠而丰富的深度见解。
周刚
中国当代水彩艺术家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次画展以“岁月如金”、“花开的声音”、“阳光停在正午”三大主题展示了周刚教授的人物、静物与风景系列作品,也是他近15年写生的艺术创作心路历程。慢品这百余幅作品,从艺术中感受生活,周老用人物作品推敲岁月,感受人生如茶,烟火年年;而景物作品,能听花开的“声音”,让我们在画中产生对自然的敬畏,也能看到花的美妙容颜。对于周老,他的艺术生涯“没有画完的好时光,都存在正午的阳光里。他的绘画没有终点,每一幅都停留在最好的时机。”
01
“远山”
——遥望的目标 故土的牵绊 时代的感召
在专访中,周刚教授表示,“这次个人画展的主题‘惟望远山’取自庄子《逍遥游》中的‘望远山,知不足’,知不足而前进,望远山而力行。” 这一主题寓意着周教授对艺术永无止境的追求。对他而言,艺术创作是一个不断前行、不断探索的过程,就像永远在追逐远方的山峦一样。
他也坦言,“远山”是对故乡的遥望。生长于陕西榆林的周刚教授对故土有着深深的依恋,“我画了很多榆林的老乡,他们有些是矿工,有些是农夫,他们身上有我父辈、祖辈的气息,和他们在一起我很亲切,并且能够敏锐捕捉并理解他们的动作与表情。”正是周教授这样真切的看见,带来了观者真切的感受。
19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走进了矿井,那里的生活、那里的人深深地触动了周教授。从那时起,他决定用自己的画笔去记录这个群体,去展现他们平凡而真实美好的生活,他用细腻的笔触,捕捉了矿井下那不为人知的坚韧与光辉。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平凡的劳动者,平凡的英雄。
“艺术,首先要诚实。”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拍摄和创作,周教授选择与矿工同吃同住,甚至一同下井,这种深入骨髓的体验让他能够捕捉到矿工们最真实、最动人的瞬间。在他的画中,矿工们不再是简单的模版形象,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疲惫的真实个体。他们的坐、卧、沉睡、交谈皆是放下防备的日常状态,展现在周教授画作中的是时代劳动者的真实与鲜活,他说,“艺术家要对自己诚实,要对艺术创作诚实,作品才能更真实,更感人,更美好。”
割舍不下,心之所向。每一年,周教授都会前往矿区,他与矿工们之间的交往已经超越了艺术家与模特的关系,他们互相发短信问候,分享生活中的点滴,本次画展中矿工们也出席现场,这种亲密无间的互动让周教授对矿工们的情感日益加深,也生发了自然而强烈的作品表现。而这些矿工和矿区的生活的自然秉性,成为了周教授心中的“远山”,既是他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他心灵深处无法割舍的一部分,陪伴他走过大半生的艺术生涯,也将驱使他不断前行,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追求,以艺术家真实的生命体验进行创作。
《远山》,纸本水彩,200x130cm,2024年
02
坚守本土现实主义 以直觉抵达对象
“滋养艺术创作的秘土不是技巧、技能,而是人性的秘土,而滋养着人性秘土的雨露是直觉,他能够使我们的创作和我们的技能到达我们思想深处的的隐秘结构。”周教授在一篇论文中这样写道。
周教授与矿工之间的这种情感纽带,让他发现了矿工群体的“人本”,也让我们看到了艺术创作的另一种可能——那就是通过真诚的交流和深入的观察,去体验生命的挣扎与力量,去理解和表达那些看似平凡却又磅礴的精神,去看见那些默默无闻却值得赞美的时代建设者。
“内在精神性是我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矿工题材的作品中,周教授聚焦于他们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力量。他也希望通过这些作品,引领观众跨越视觉的界限,深入时代潮流的背后,感受那份源自内心的力量与美好,从而激发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不懈追求。
在他的艺术实践中,同样重要的是“本土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所谓“本土”,即是他深情描绘的那片养育了他的土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们。而“现实主义”,则是他坚持画下亲眼所见、亲身感受的,与他共同成长于这个时代的每一个生动形象、每一抹真挚笑容,乃至每一张代表着这个时代的独特表情。
《新阳》,纸本水彩,200x130cm,2023年 《矿工刘崔亮》,纸本水彩,105×75cm,2024年
周教授将笔触聚焦于当下,致力于捕捉并定格那些稍纵即逝的真实瞬间。“我真实地描绘我所看到的、我所感受到的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未来的人看不到,过去的人也看不到,只有我们能看到,它是最鲜活,最真实,最感人的。”这些鲜活、真实且感人的画面,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独特桥梁,它们只属于当下,只属于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这不仅是对艺术真实性的坚持,更是对时代精神的现实折射,对土地、对人民的深情告白。
03
生生不息 永无止境
在教学中,周教授偏向一大帮人组团去写生,也和学生们保持着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学生对我来讲非常重要,看到他们求学的样子就像看到了我的昨天。”他总是细心抚慰着学生们焦虑的心,鼓励学生们积极向上。然而,比起传授技巧方法,他的风骨、坚守与执着于一张张画作中展现,浸润着学生们的精神世界。
艺术创作的目的在于产生具有生性的艺术作品,生性的意义在于健康与活力,立足于本土,深切体验我们所面对的世界与生活,我们才可能拥有健康的有深度生命内涵的充满活力的艺术形态,并通过这种形式透出时代精神,为后人留下关于这个时代的深刻印记。这些个体形象都是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这些形象汇聚成河,便构成了反映时代总体现象与劳动者风貌的宏大画卷。
为了生动地展现,他致力于深入探究人性的真谛,那些看似简单朴素的思考——“他为何如此表情?”“他为何选择这样的装扮?”“他为何偏爱这样的行为方式?”——实则是人的生命痕迹,背后是对人性深度与广度的最高追求,也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不断追寻的终极目标。他期望从他的作品中学生们能够领悟到艺术家的坚守与执着——那是一种一生只专注一件事,即便面临诸多不确定与挑战,也依然矢志不渝的精神。他也希望通过这份坚持,激励学生们在艺术领域深耕细作,不畏艰难,勇于追求艺术的真谛。
在与周教授的访谈中,我们没有谈到绘画技巧、技法,事实上,作为中国当代水彩画坛的领军人物之一,周教授的画作大多使用了很难处理的深色调而同时做到了薄、透,他真正做到了把水彩的特性充分表达出来,实现了对水彩画艺术的新领域和新高度的探索。周教授的艺术成就充分展现了,水彩画与国画、油画、版画等其他画种一样,都同样在追求艺术的高度。
行文最后,周老师所说“绘画的风格和绘画的语言在画家的灵魂中浑然天成,是一切实践的总和。”仍在脑海中回响。对于艺术家而言,他们以独特的风格和语言为媒介,将深邃的精神世界细腻呈现;而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何尝不是以“行动与情感的交织”为笔,以“生活的点滴与感悟”为墨,在人生的画卷上勾勒出自己的独特轨迹。
“惟望远山”周刚个人画展不仅是一场视觉的享受和心灵的洗礼,更是一次对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当我们面对这些充满力量与美感的作品时,不禁会思考:在时代潮流下,我们是否也忽略了那些真实鲜活的人,忽略了生活最朴实的真善美。或许这正是周刚教授希望通过他的画作传达给每一位观者的最真挚的寄语!
记者:叶芦婷
监制:侯承承
标签:
周刚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