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难以承受的文化之重

icon 2016-09-21 15:15:39
icon 0

摘要: 照明界,至少是照明设计圈内,“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正越来越时髦。在很多照明方案尤其是景观照明方案的文本中,常常可以读到诸如“营造中国古典文化氛围”、“再现海派文化的风貌”之类说辞,大有“无文化不照明”之势。

  照明界,至少是照明设计圈内,“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正越来越时髦。在很多照明方案尤其是景观照明方案的文本中,常常可以读到诸如“营造中国古典文化氛围”、“再现海派文化的风貌”之类说辞,大有“无文化不照明”之势。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我们不妨从照明的用光和用灯两方面来分析一下其文化属性。

  1光的文化属性?

  光有没有文化属性?

  光从物理上来说,本身不具备文化属性。它只是一种物理现象,只是频谱介于 380nm 到 780nm 之间的一种波。无论是自然光还是人工光,无视国家民族无视历史地理无视思维方式无视价值观念,它是客观的存在。

  光从视觉上来说,一定程度上关乎地理习俗和生活方式。在东京街头更多见到的是偏冷白的光,而在赫尔辛基则更多暖白的光,这表明不同人群对光的色调有不同的喜好取向。不过这种喜好的区别,远不如南甜北咸东酸西辣那么明显,那么根深蒂固。并且,对光的强度、色温等的不同喜好个体差异比族群差异更显著。

  2灯的文化属性?

  作为照明的工具,灯可以被浸染上民族的、地域的、历史的元素因而具备文化特征。古代文化交流远不如现代发达,灯具作为一种生活器具,原始地域特征比较明显。但现代照明产品几乎完全消弭了民族地域文化的差异。

  现代的灯具可以分为两大种类,一种是功能性灯具,以实现光的高效合理输出为目的,其外观特征已经弱化,很难从中找出文化特征。另一种是装饰性灯具(灯饰),以造型的风格化为主要诉求,期望匹配不同风格的空间环境。此类灯具其实是脸谱化产品,作为装饰物,灯的功能已经弱化,充其量是带有光源的一种装饰物。

  在标志性文化空间内,设计师把经过提炼的元素风格化,刻意复原或渲染历史感,这时候是将文化脸谱化,还是文化将物事模型化,恐怕很难界定。

  3照明的文化属性?

  照明是用光的艺术,光自身没有文化属性,但用光的方式则受文化的影响。这在美术上体现比较明显。光之于照明,犹如颜色之于绘画,颜色是客观存在,但如何用色,则带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在西洋写实油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光的物理传播途径,而在中国写意山水中,光的分布则更随心所欲,并不一定严格遵循物理规律。

  现代照明中,体现用光风格的,主要是明暗、轻重、动静、冷暖、浓淡、节奏、韵律、锐柔等等手段……如何组合运用这些手段,并无民族的、地域的差异,而只是设计师个人的不同风格使然。统一规划过的法国历史文化名城里昂[图5]的照明,其呈现的风格特征与美国西部不夜城拉斯维加斯[图7]以及文化迥异的阿拉伯世界城市阿布扎比[图6],并没有各自贴上泾渭分明的文化标签。

  然而,照明与艺术不同,照明是功能性的,艺术可以是纯粹的心情写照,而照明即使是艺术化的照明系统,它的前提是功利性的,这就注定照明系统需要达到功利目的,也就是要遵循一定的规范,而规范化往往限制个性发挥,限抑制文化艺术特性的充溢。当然,利用光或灯来塑造一件艺术装置,那是纯粹的艺术行为,不在此列。

  照明也是用灯的技术,照明设计师对光的把握,直接体现于对灯具的拿捏。灯具之于照明,犹如颜料之于绘画,光是经由灯具表达出来的,正如颜色是经由颜料表达出来的。油画用颜料层层覆盖,而国画用墨色渗染,用法不同使得国画和油画具有明显的风格区别,带有强烈的文化烙印。

  尽管灯具自身带有文化特征,而用灯的手法却难有文化痕迹,而更多是设计师的风格体现。尤其到了现代,作为工具的灯具全世界流通,不同文化背景的照明设计师采用的几乎都是标准化灯具产品。用灯的手法也难以觉察到文化层面的烙印。

  法国建筑师在东方的帝都心脏埋下半截鸡蛋,让很多人惊呼文化的冲突,但在大剧院内部,他却笔走龙蛇,设计了龙蛇二灯,据说灵感来自古老的中华图腾。

  作为视觉辅助工具的照明,最好无视照明载体,无视是最大的尊重。下列建筑【图9、图10】的文化特征非常明显,但是照明本身具有文化差异吗?正是因为照明只是照明,并不因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而在照明上过于堆砌技巧和花样,这两座建筑才非常纯粹地呈现出自身的特征,充分释放两种文化的气息。

  作为欣赏对象的艺术照明,实际上也鲜有民族文化的特征。作为艺术作品,设计师个人风格的表现,优先于作品自身承载的民族文化特征。诚然,个人是浸润于某种文化氛围中的,但照明这类现代艺术,正越来越趋向于表达个性而非文化标签。见图11和图12的灯光装置。

  4难以承受的文化之重!

  人们其实大多因为主体的文化特征而对从属的照明展开文化想象的。照明永远是为空间服务的,当空间的文化特征很显著时,照明应该注意的恰恰就是退居幕后,把它的载体或者表现对象的特征凸显出来。有时候,如果恰如其分地根据载体的风格特征抽象出一个元素,外化为一种灯具造型,那也并非照明系统承担起的文化重任,充其量只是让照明系统不至于游离在载体特征之外。

  当照明载体具有强烈文化特征时,对照明的文化期待往往就成为照明之重。在颇为流行的仿古建筑群落中,照明方案是否具有文化意味成为业主和设计师共同的追求。绝大部分的照明厂家和照明设计师都不是雕塑家,却因为文化之重,把精力都放在搞出一款有文化的灯具来。因为一款灯具被赋予(渲染、包装)历史、地域的表象而在竞争中胜出的例子比比皆是。人们试图从照明中挖掘出“皇家的气度”、“历史的厚重”、“古典的雍容”……可惜照明手段中能够采用的语汇往往指向简单的技术指标——色温。凡尔赛宫与故宫,拿什么来分别各自的文化特征呢?在照明的用光上难有指征鲜明的手段,只好拿水晶吊灯与宫灯来宣示自己的存在。

  赋予照明沉重的文化负担,某种意义上是为了隐藏对光的把握的无力感。在一些仿古街区,过度喧闹的灯笼背后,是灯光整体感的茫然,甚至照明基本功能的缺失。

  反之,如果卸去照明的文化之重,让照明从属于它的对象,反而使空间更加纯粹。

  卢浮宫,贝聿铭的金字塔起初背负了多少文化之重?建筑是现代的,用光语汇也是现代的,这还是不是集萃无数艺术宝藏的卢浮宫?如今没人质疑。

  如果背负文化之重,国家大剧院会不会被做成一个灯笼?

  照明载体的文化属性是明确的,表现载体的手段——光——本身却是中性的。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是风格化的建筑空间,什么样的照明才是适合这个载体的文化属性呢?天花带有明显的藻井元素,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极为明显的特征,那么灯光本身呢?我们看到照明的手段很中性,藻井中央的灯箱提供基础照明,而悬挑的金卤灯提供增强照明,丝毫没有刻意中国化的元素。

  以灯具作为表现对象的艺术,正如服装表演,强调服装本身的民族特色,但旗袍与西服的照明并不具有西方与东方的差异。

  在冗长的文化溯源之后,一切回到起点,至多在灯具外观上做些“文化的”修饰。这难道就是照明的文化内涵吗?

  5结论

  照明从技术层面并不具备文化的属性,从艺术表现层面会有文化的烙印,但也仅仅是照明载体和工具的风格差异,给照明赋予沉重的文化内涵,这是照明难以承载的重负。

文 | 章道波

照明难以承受的文化之重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

申请免费量房验房

icon

请输入1000以内的建筑面积

icon

请输入您的姓名

icon

输入您正确的手机号码

icon
获取动态密码

请输入验证码

icon
5
恭喜您预约91装修服务已成功
稍后会有客服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