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绘意杯”儿童绘画大赛中意评审专家
摘要:7月14日,首届“绘意杯”儿童绘画大赛终评工作在意大利驻中国大使馆顺利举办。此次大赛,由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主办,筑巢投资集团、意大利IMOLA陶瓷(中国区)承办,作为中意双方文化艺术合作项目之一,旨在让孩子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心中的意大利,通过中意儿童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感情。
意大利驻华文化参赞史芬娜女士、IMOLA陶瓷(中国区)总裁张有利先生等出席并参加了评审会。来自中意两国的专家共同担任了终评评委工作,由意大利驻华文化参赞史芬娜担任评委会主席,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郑曙旸、意大利著名画家Marco Nereo Rotelli以及都灵阿尔贝托学院研究员CristinaGiudie来担任评委。媒体记者也来到现场,见证了严谨的评审过程并对评审专家进行了现场采访。
(左到右:意大利著名画家Marco Nereo Rotelli、都灵阿尔贝托学院研究员CristinaGiudie、意大利驻华文化参赞史芬娜女士、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郑曙旸、IMOLA陶瓷(中国区)总裁张有利先生)
记者:史芬娜女士,您好!历时大半年,“绘意杯”儿童绘画大赛经过启动仪式、作品征集、初评、复评几个阶段,终于在今天走到了一个关键节点——终评,在这个过程中,您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和辛苦,对于此次大赛,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史芬娜:首先是孩子们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在色彩的运用上,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其次有点小的遗憾,就是中国的孩子们对意大利的认知可能还是相对比较局限,比如说我们在很多作品里看到了比萨斜塔,看到了罗马,也许还看到了一点威尼斯,而在孩子们的心目中,米兰好像并不是那么地深入人心。当然,如果我们在意大利举办同样的比赛,让意大利的小朋友来画中国,那么孩子们能画出来的中国可能是更有限的,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可能还不如中国的孩子们对意大利的了解那么多。所以,这次我们举办这个活动也是希望通过我们的比赛能够让中国更多的小朋友来了解意大利。
意大利驻华文化参赞史芬娜女士正在评审“绘意杯”作品
记者:我想问一下郑曙旸老师,因为我们今天一共有150幅儿童绘画作品,从您的专业角度上来讲,您在评审这些作品的时候,您的标准是什么?
郑曙旸:美术作品可以通过对图像的视图来反映人的一种联想能力,也就是你的创意能力,这同时也是美术最基本的能力。所以基于这一点,我们主要是看孩子们有没有想法和创意,有了创意以后又有没有把它很大胆地表现出来,而不是刻意地去临摹一些城市化的画面,或者是他在接受这些图像的幻影的概念。看完100多副作品以后,让我非常高兴的是,有一些儿童的思维是完全跳出来的,而不是拘于惯性思维。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很概念化的。什么叫做概念化?就是他的作品是从平时看到的图画里直接照搬过来,这一点与我们中国现在的教育有关。所以我认为这是好的开端,至少已经出现了一部分敢于大胆想像的作品。在当代,我们能看到大量这样的现象正在出现,所以其实这次比赛非常有益,非常特别。因为在生活当中我们看到的(意大利)只是一些更加概念化的东西,因为真正的(意大利)是要到现场去看、去感受,而这些在生活当中不能实现。所以说,这次比赛最后评审出来的结果很重要,如果大家能看到最后评审出来的是这样一种完全跳出了概念化的画作,那么这对今后中、意两国儿童都很有好处。
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郑曙旸
记者:想问一下Cristana。通过本次大赛对中国小朋友绘画作品的评审,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从您个人的角度来讲,您最喜欢的作品是什么样子的?
Cristana:首先,我非常同意刚才郑曙旸教授的一个观点,就是说在作品中有创意的表达而不是城市化的东西,是非常重要的。我今天也是第一次看到中国小朋友的作品,它们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我并不方便说哪几幅我是最喜欢的,但是有一些作品,特别是有一些年龄很小的孩子的作品,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手中的笔描绘出来,也能带我们进行一种他想象中的去往意大利的旅行,这让我看到了很多新鲜的事物。总之,有些作品我感到非常喜欢。
都灵阿尔贝托学院研究员Cristina Giudie
记者:通过今天对小朋友们150幅作品的评审,您认为意大利小朋友的绘画作品和中国小朋友的绘画作品,有什么样不同?作为职业画家,您对这些喜欢绘画的这些小朋友有什么建议?谢谢。
Marco Nereo Rotelli:中国的小朋友和意大利小朋友在绘画过程中最大的不同可能还是源于他们文化中文化底蕴的不同,来自不同的文化,他们的方式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孩子们在创作中又有相同的地方,首先他们都是他,他们是儿童,是孩子,他们有着一种纯净的心灵,他们所有的绘画、感觉、灵感都来自这种纯净的心灵。他们对于色彩的运用都是非常丰富的,他们通过纯净心灵来的灵感以及色彩的运用,来描述整个我们周围的社会现实,这个是共通的地方。对于孩子们来说,如果能够采用一种诗意的方法来处理绘画作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诗意本身能对外部有一种艺术的描绘,又能表达内心的一种哲学的感觉。对于我来说我们作为大人,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上,从孩子的角度来欣赏他们的作品,来学习他们。因为成人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之后,才能看到孩子们的心灵,看到孩子们的头脑,才能看到他们心中的纯净。
意大利著名画家Marco Nereo Rotelli
记者:我想问一下张总,“绘意杯”这个项目是在今年一月份IMOLA 140周年庆的时候和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签署,这半年时间下来,您觉得有没有达到您当时预期的那种效果?另外一个问题,IMOLA作为意大利的品牌,它的责任和使命是传播艺术生活,那么在中国和意大利文化沟通这方面,除了今天这样的活动以外,接下来还将有哪些举措?谢谢。
张有利:预期的话,我觉得应该是一个过程。举办这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刚才艺术专家们都已经谈到了,正是因为孩子的想像力,让他们有这种创意,这种创造,这种思维的解放。听完专家们的发言后,我觉得完全达到了这个预期,整个过程确实出人意料,我们也没有预料到这次会协助使馆举办类似的活动,我们也是举全国IMOLA之力协办这个活动。在组织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大家感觉到了这种全国各地家长和孩子积极参与的过程和对这次活动的认同。从作品数量上也达到了我们的预期。原来预估的数量也只是在1000幅左右,没想到后来已经达到6000幅,我觉得这应该是超预期的。对于接下来的活动,刚才文化参赞提到了遗憾,也就是我们中国的儿童对意大利的文化了解的还少,尤其是对米兰了解的更少,尤其是一些文化深程度的对比知道的少。然后参赞又说了一点,可能意大利的孩子对中国了解的更少,我觉得这是一种遗憾。作为我们这家企业,我们定下了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就是传播艺术和生活,传播艺术生活首先就是他背后的一种文化内涵,也是对一种美的追求,对艺术的理解。所以我希望我们能够把这种使命和责任最终落实到行动上,从小事做起,把儿童绘画这件事干好,这样就真正传播了艺术和生活。接下来,在儿童领域之外,我们会在设计师领域开展一系列活动,因为设计师们对这些艺术文化的感触比较有说服力。目前开展的项目有正在举办的世博游,米兰游学,国际的对华的研究展等等的,都是一些对生活方式和艺术生活的传播,这也是设计师的一种责任。
IMOLA陶瓷(中国区)总裁张有利先生
记者:郑曙旸老师,从绘画的角度来讲,作为一个专业人士,您怎么看待绘画对于孩子审美培养等方面的作用?作为一个美术的教育工作者,您认为应该怎么让更多的中国儿童热爱绘画热爱美术?
郑曙旸:在学龄前包括是小学阶段,艺术教育其实主要是靠两个手段,一个是音乐,一个是美术。美术主要是扩展人视觉的一种视图能力,通过这种能力来提升人对生活认识,通过平常的视图来提高人绘画的能力。在中国,由于我们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对这一点的认识存在偏差,我们过早地让儿童进入一种专业性的训练。而美术不是要从小建立这种专业训练,而是要让他自发地去感悟。事实是在10岁之前,孩子在绘画上没有任何技巧,这个时候关键是要启发他敢于去表现,这才是最核心的点。当然往往10岁以后,他形成一个非常固定的认知,他就会想画出来的东西和我看到的像与不像。以前美术教育对这个问题并没有认识得太清楚,所以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我认为在学龄前也好,小学阶段也好,不能刻意地强调美术重要,音乐重要或者数学重要,语文重要,不是这样的,它应该是很全面的很均衡的。而且作为家长,不能把美术作为一个功利的工具,你学了这个你未来就一定能干,这样想就麻烦了。所以如果说我们整个社会都明白这一点,就是艺术教育也好,其他科学知识教育也好,应该都是平常的心态。所以这不是说学这个重要,那个不重要,不能是这样,从小就应该是一个全面的教育,这样他的人格才能健全,应该是这样的。
记者:我这边还有一个问题。我想问就是史芬娜女士,在采访的时候,您也说到通过这次评审这些孩子的作品,你也觉得由于中国的孩子可能对米兰或者是意大利还是了解不多,意大利的孩子可能更加不了解中国,除了这次”绘意杯“以外,今后在中意文化交流方面,大使馆文化处还将有哪些安排?接下来会不会有第二届”绘意杯“?
史芬娜:如果张总愿意和我们继续合作的话,我们有积极的合作意向。我也非常同意张总的观点,就是我们要从一些小的事情做起,把我们文化的交流进一步的推进。对意大利使馆文化处来说,艺术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我们也希望我们的一些文化交流活动,不一定是非常大型的吸引人眼球的活动,能够做到长久的留在参与这些活动的孩子们的心里,能够在他们的成长路上留下一个印记,这也达到了我们举办活动的目的。
记者:谢谢。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