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直播:苏丹&谢英凯 “高校公开课”在南昌大学开讲!
一年一度中国室内设计界大型学术盛会——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第27届中国室内设计(江西)年会将于2017年11月8日在南昌大学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设计师及行业媒体等汇聚一堂,共同参与这一年度盛会,并围绕年会主题“源起”开展各项学术活动。
开幕当天上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苏丹和汤物臣·肯文创意集团 执行董事、设计总监谢英凯,在南昌大学法学院模拟法庭针对学生的“高校公开课”。
新浪家居作为战略合作媒体将全程直播报道。
高校公开课
直播进行时
时间:2017年11月8日9:00—12:00
地点:南昌大学前湖校区人文楼(模拟法庭)
主讲人:谢英凯、苏丹
主持人徐梓铭
徐梓铭: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老师和同学,大家上午好。高校公开课在这里正式开始,我是今天的主持人徐梓铭,也是中国室内设计界眼睛最小的老师,人送外号“一线”。今天的公开课非常值得,看主持人的配置就知道了。我们很多同学听说是从这个城市的东面赶到这,我们对求知的渴望都是充满热情的,对这些远道而来的同学来点热烈的掌声。
也要对我们远道而来的老师、嘉宾致以热烈的感谢!
现在我为大家介绍一下今天到场的嘉宾。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陈佳文院长;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尹洪主任、吴永红教授、廖恬副教授、陈进文教授、周立新教授。南昌航空大学黎庆主任,江西师范大学方强华主任。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汤物臣·肯文创意集团执行董事/设计总监,法国国立工艺学院工程与设计项目管理硕士谢英凯先生;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部重点实验室)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实验室主任苏丹先生。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大家有没有发现今天的公开课有什么不同?这个特点就是没有铃声,所以大家少喝水,因为等下精彩的课程可能让你不舍得走出这个教室。我们言归正传,讲到公开课,要介绍一下中国室内设计分会。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1989年成立至今已20余年,是中国室内设计界唯一的学术团体。室内目前已有会员两万余名,均是经过严格资格评审的精英室内设计师,遍布中国各地。室内每年举办各式各样的学术交流活动,在行业内享有盛誉,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高校公开课是室内分会近年来特别开设的学术活动,是室内分会推动室内设计教育的新举措。室内分会力邀国内有影响力的一线设计师从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设计概念及方法各方面为师生开设第二课堂,目的在于精英设计师为设计教育作出实质性的贡献,为室内设计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今天苏丹老师和谢英凯老师,将为我们带精彩的演讲。我相信,他们的演讲会对同学们的设计生涯,带来很多启迪和帮助。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今天的第一位演讲嘉宾,谢英凯老师。
谢英凯老师是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汤物臣·肯文创意集团执行董事/设计总监,法国国立工艺学院工程预设计项目管理硕士。他今天的演讲题目是《80%生活,20%设计》,掌声有请谢英凯老师!
谢英凯
80%生活,20%设计
谢英凯:大家早上好!老掉牙的话题是设计来源生活,我会换一个角度,我们经常说设计来源于生活。但是我们却往往生活的时间只有20%,特别是设计师,很多的设计反而占了80%,而且80%的时间里80%都在加班。生活没有真正意义上在里面好好思考我们设计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而且更加少的想设计跟未来有什么关系。所以我们很多时候在做设计的时候,在想未来。我们先从不同的角度去想,而不是从室内设计或者空间设计,甚至建筑设计的角度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通常每天都是吃饭、睡觉,没有打豆豆,就是打游戏机。你每天这样过,你会发现你人生缺失了很多东西。我拿我们公司一个“小麻”的同事休假的一天,他会怎么做。小麻是个小文青,他希望的工作不是天天加班,如果我告诉你们未来的工作面临加班,你就不想做设计了。他们休假的时候,宁愿早上晚一点起床。他不一定认真吃中餐,吃完中餐以后会跑到书店或者文青最喜欢的地方,然后享受他的下午时光。接着买一些好玩的东西,包括健康的食品,然后跟一帮朋友跑去做餐食,我不知道年轻人喜欢不喜欢这样。到了晚上七点半,到了他的欢乐时光,就喝一点小酒,一直到晚上。年轻人就喜欢更加开放式,更加无拘无束这样的生活方式。其实像小麻这样的人非常多,我记得在上海无印良品开的旗舰店,你会发现很多人排队。很多人不是去买东西,而是我先喜欢这些生活形态的东西,包括喜欢里面的餐食,喜欢各种生活形态的东西,最后结果就是买买买。为什么很多人那么作?其实有很多的数据可以告诉我们,我们现在新中产阶级,现在人数是全球第一的。这种人怎么叫新中产,他们不止是财产拥有多少,而是钱用在什么地方,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更多的在做一些新的零售项目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精神和精神层面,跟心理状态的一些状态。然后再想空间或者是里面的业态应该怎么做,或者招什么商?
现在人喜欢什么?我记得小年轻周一上班的时候会收到鲜花,其实就是99元钱。他们会找更好的咖啡,还跟你讨论这是南美还是南非的。然后他们开始喜欢做一些精酿的啤酒,然后吃上百元的拉面。这是耕挖自己生活需求的一种方式。我们自己的团队更多的是想如何实现未来式生活,我们到底要为他们做什么?未来的商业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呢?我们也看到很多商业公司还是以房地产开发的方式,把这个铺租出去就好了,但是往往都做得不好。因为只提供了一个空间,没有提供让这些消费者愿意来的机会。我希望我们成为未来生活方式的洞察者,我们每天有一帮同事天天观察别人怎么生活,然后偷窥别人每天干什么事,有一些是网上可以找到的。我们做一些研究、分析,再把这个导入前策。
未来是什么?我觉得大家说不清楚,我也说不清楚。现实和不确实性对未来是一个启发,怎么说呢?限制和不确定性。我觉得万能淘宝有很厉害的东西,我看了一个数据,像俄罗斯商年的快运翻了一倍,就是那种运货,快递的服务翻了一倍。为什么?以前我们的产品要进入国外,要这个检,那个检,进入国外以后还是卖给中国人。在国外还要做宣传、传播,其实现在不用了,他们很多产品直接卖到国外。通过淘宝以后,他们有很大的提升,就是不需要经过很多的障碍而进入未来的市场。包括沃尔沃汽车行业,他们号称是2019年不再生产传统意义上的汽车,他们只会生产电动车。包括美国很多时候都在研究海水净化这样的东西。其实我觉得往往来自于限制,因为很多不可持续的东西会慢慢淘汰,很多新的产品会进入一种新的方式。我们以前在说每个银行彼此之间在竞争,往往他们不知道现在微信、淘宝才是他们最大的敌人。我们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往往需要再打开一些。可能将你消灭的那个人,永远都不会出现在你自己的竞争名单里。我们的思维是不是展开一些,我们自己也成立了一些研发中心,当然我们研发有几个层面:市场的导向,包括未来的人工智能,包括创意价值,包括一些网红,从不同的层面,从社会层面到经济层面的结合。
我觉得我们想要做的,就算分析出结果,我们还希望做得有意思一些,不是图书馆里面放书的,图书馆里面能不能有咖啡呢?能不能有别的东西加入呢?其实这种可能性还是蛮多的。所以我们希望它可以通过一些创新设计,打造一些好玩、有意思的空间。我们一直在说公共性、开放性、趣味性,我觉得未来无论是团队和团队之间、商业之间都是需要这种打开的状态,而不是说你有绝世武功。我们有一个项目,事实上智慧城,原来要做20000多平的家居用品店和建材用品店,再加一个办公室,他要做成一个地标,我觉得不搭的感觉。我们思考的时候是从建筑开始,一直到室内,后来到要说服他的招商,还做招商的前策,然后告诉要招什么样的客户。这个项目20000平很难做成高大上的东西,我们说地标,要不就是世界之最,要不就是体量超大,要不有很多历史文化人脉的东西,我觉得这种地标会作为文化地标,如果要把建材、办公加起来,应该怎么去做?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我们去到石家庄考察,就是几百米看不见的状态。石家庄人们是这样的(PPT),每天都是打太极,拨开云雾要看,还是看不见。我们的运动能不能不在室外,因为我们改变不了。我们石家庄的家具城都是这样,在石家庄里面,红星美凯龙都没看到一个家品开在一个地方。大家看这个图案,这个图案大家都秒懂,我们跟石家庄距离还是蛮远的,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家具店。我们在一个新区里面,产生也是最高的。我们在这个新高里面,都有传统意义快销品的直营店,然后有很多品牌,卖马桶的你在门人口都知道,因为摆了一堆马桶。卖砖里面都是砖,就没有其他可能性。然后我们就会分析,整个地块都是他的。然后他的那个地块就在城市中间,然后叫“东南智慧城”。未来这里面有吃喝拉撒,什么东西都会有,而且是未来式的城市,包括垃圾系统都是直接冲压式的。我们希望空间结构或者整个商业业态都是趋于未来性的作品。然后要做这种建材、家居、厨卫、办公这些,我们想能不能不像材料市场,也不像家品店,而是一个大聚会的空间。我们统计了一下,5公里以内有41个材料店和家品店,超过100万平米,我们这个店面有关20000平米。我们在想,如果20000平米和100万平米怎么竞争?我们把100万平米的店多变成我们的店,我们只做展示,然后他们都变成“物流+”的概念,我就跟他忽悠了一下。后来想挺好的,我们不用仓库,我们就做展示,然后我们招有生活品质的,有生活状态的这些家品店进入我们的空间里面。
然后红星.美凯龙,包括宜家这些店,他们不装修你不会去,有时候周末可能会去,我觉得还是比较老了。怎么把家居市场和未来进行一个PP,我们要做未来家居体验中心。然后搞成18米的门,从顶上到下面一个大玻璃,18米的门,我们希望里面的地面和外面的地面融合在一起,很容易就进去。上面的体量就是联合办公,然后下面有很多扶梯,就是一个开放式的空间。然后我们在建筑上面做了一些想法,就是把它变成三个大体块,然后不断旋转,组合,然后把中间的体块变成花园。这是入门口,我们把它的名字做成雨棚,静悄悄的就可以进去,有一个扶梯是直接上到顶楼的。这是另外一个角度。
里面做了很多不同的层次,我们的家具店可以喝东西,又可以做餐,又可以自己用,你做的每一个家具都是可以买卖的。外面的联合办公,也可以使用这些空间。底下有很大的楼梯,为了可以做各种不同的活动而去做的。我们新的空间并不是说只是为了要一个中空就好了,其实是为了这种好玩的东西,让更多的人彼此看到或者关注到,所以我们做了一些空间的退台,让更多的人可以看到这个环境。所以每一层都是错位的退台,然后那边是联合办公路演的空间,他们在那路演的时候,可以把玻璃变成(屏幕),整个雾化掉之后就变成屏幕。已经经过了超限的审查,这个还是比较难过的,鸟巢的结构大师要做很多超限的审查,我们经过几轮之后过了。
我们在里面给招商也做了一些小图案,就是未来要招什么商?一开始招商招什么?就是在中庭的区域,就是很好玩的空间,结果他招了一些电板,就是手控的空调机,还有传统意义上大床的厂家。我们觉得放在大厅上就很奇怪,我说要不我们做一些分析,我们说空间面是有立体林落,立体花园,中间的是绿岛,我用简单把它剪开,就是这样一个状态。我觉得在里面办公的人,不要待在办公室,不要待在蓝色的部分,而是办公就在绿岛里办公,因为坐在中间。然后把绿岛放开以后,我希望是游走的空间,然后把大体量的店变成小型店,然后做一个小的阻力店,其他的都是小铺,把人放在里面。为什么要这样?如果要买材料才会去材料城,如果是去喝咖啡,如果是看艺术展,我就不是这样了,我是去到那里看东西,以后才去买这些东西。我们就会用这些连廊把每一层的空间联系起来,然后把整个人群调动在整个空间里,而不是人都在里面。我们希望一楼也可以做表演,不同的餐,然后可以在这里采购东西,可以在这边展示车,展示我们各种艺术活动。顶层可以办公,甚至可以在这里搞婚礼。
这是联合办公的空间,很多人现在办公不愿意待在办公室。我们的活动里面比如说有一些Solo的表演,有一些发布会,有一些婚宴,我们可以在这里。我们这个舞台可以打开,整个底板可以伸出来,然后做一些中国有嘻哈,就可以在里面做。然后我们会有一些灯光设置,这是一楼,一楼也有一些美女厨房,刚好那个地方的设计成为卖橱柜,我不希望做成纯粹卖橱柜的地方,而是大的LED屏可以打开,美女厨房就整个推出来了,然后打上光。包括整个中空,也加入了一些家居的买手店。
你的空间、艺术品可以这样做(PPT),整个可以做到空间里面,所以我们也在找艺术家合作。我们甚至在地上可以做一些可以露营的感觉。我们希望空间里有更多的想象力,如果纯粹突出商业,我觉得这不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这个老板也很好的让我们尽情的做这个项目,因为这个事情我们也接了好几个小镇,也是未来小镇的方式,因为小镇并不只是住,因为需要未来的可能性。另外一块我们希望做什么呢?我们希望做成社会型的企业,我们希望我们的设计和社会之间有一些关联性。所以我们想要做的是社会共创者。我们希望把商业和文化影响到基层、基础建设的东西。
打个比方,这是我们在德国看到的一个过马路的装置。我觉得有有意思的是,这个桩子在电线杆的两边,过马路要等一分钟。这边的人和那边的人在打乒乓球,你想想一下,如果你跟对面的人是两个陌生人,打完乒乓球,当绿灯可以通过的时候,两个人目光交叉的时候,你会感觉他们是很陌生,但是又很熟悉的两个人。他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调动起来,我们觉得这个很适合我们的方向。另外一个是我们在泰国看到的项目,在泰国的贫民窟里面,很多人玩的地方、学习的地方都没有,他们的房子和房子之间就形成了不知道是什么形状的位置。很多设计师就在想,能不能可以做一些可以娱乐、可以玩的空间呢?结果出来的感觉是这样的,就做一些L型的足球场,我觉得这个创意非常好。我们的设计不是循规蹈矩的,我要做一个完整的足球场。因为生活上没有太多的竞技,反而需要生活。所以我觉得他们做成这样的空间,对贫民窟里面的人的生活,对他们的期待还是非常好的。所以我觉得我们想要干这样的事情,我们后来就参加了《梦想改造家》,连续参加三年,我们今年是最后一年,我们说顶不住了,太累了。因为怎么做?还有很多人在后面骂。我觉得《梦想改造家》虽然是一个很小的项目,但是我们做了第二年、第三年,我们会跟家里人一直保持联络,甚至三年以内,包括广州所有参与过的叔叔阿姨,这些人我们经常聚在一起。今天去这个家吃饭,过了几个星期又去别家吃饭,但是我们多少拿东西的,我觉得人情味很重要。我们从一个点去想,会影响什么?很多人觉得你们的房子很奇葩,然后又帮不到很多人。我们一开始很很郁闷,后来一想不要郁闷,因为我们在做一些可能性的时候,没有想着可以解放全世界,我们就想认认真真做好一个。然后他们旁边的邻居也会看到他们家怎么做,他说我没想到要改那么大,我没想加那么多楼板,我只是要翻新一下,只是不知道老房子怎么翻新。所以他们找到另外的可能性,我们做的时候就想,我们要做一个点,然后让旁边的居民都受惠。
2016年的时候,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梦想改造家》,然后这是《球迷之家》,他的题目就叫“不能忘记的家”,这个家也是有100年的历史,我们有一条小视频,可以看看他们怎么说自己的家。
他们家曾经塌过。
我们也没有经验,跑去看附近的邻居怎么做。
这是当时他们的一个片头,就是讲这个房子的问题。逢源西街是一个老房子,100年前盖的老房子,开满了窗,有很多洞,没有一面墙是他们家独用的。原来再一个冲积平原里面,所以他很多的墙是共墙,共墙关系就是所有这一条街的房子,大家都用两面共用的墙体。这样的话,你家动的时候,旁边的家就很可怕。我记得这个房子不是为了他们家先去改造,而是为了解决邻里纠纷,左边的伯伯就跟我说,小弟弟,我在这里生活了70年,如果塌下来砸到我的脑袋怎么样,你给我签一个“生死保命协议”。我只是帮旁边邻居改造,我们要很花时间跟他们做工作。旁边的梁姨也是很紧张,因为她老是装耳朵听不见,关键词她全部听到了,不关键的她全听不到。她的窗开到我们家里面,说这个窗不能关,关了怎么办?我说窗开到我们家里了,她说不管,50年前就是这样的,为什么50年前不跟我说,我们先处理这些情况。其实后来我们还是很完美的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天叔我们为他也粉刷了墙,为他漏雨的事也解决好。梁姨我们为她改了很多图纸,建筑外面的竹子,后来也给她晒衣服用了,我们还是用了很多小手段把他们摆平了。这个墙除了开裂以外,已经倾斜了,我们跟天叔说,不改不行,因为房子要塌下来,是塌到你们家,他马上觉得要整了。然后可以看到地砖,里面可以看到很多小柱子,有钢柱、有木头柱子,全部给白蚁蛀掉了。这是他们老人家睡的房子,是朝西的,所以西晒特别严重。两个老人家都有病,一个是心脏病,一个是老人痴呆。开始有老人痴呆的前兆,后来查了一些医书,就是太热了,火气太大了,他们周边是没有通风的,就像没电生活在蒸笼里面。这个是顶楼,顶楼是老人家的书房,其实也挺可怜的,他是号称“中国字典”,中国足球字典那个字全是他写的,然后后来他做了恒大队医,他对足球也是很热爱的,因为这样的原因,我们准备帮他。一个那么热爱足球的人,我觉得是不是我们也要帮他一下。
我们做了一个外墙,找了咨询公司去检测外墙,外墙都是剥落很严重。我去现场看的时候,一个手指插到墙里面,我觉得我太厉害了,是不是我的功夫练得挺好,其实他的墙体已经全部粉化掉了,而且日晒雨淋。包括这个小阳台,原来设计的时候可以占600公斤的东西,后来慢慢只能上去一个人,到就放空调机,你可以看到放空调机的盖子在那,后来空调机也不敢放上去,连水桶也不敢放进去,后来连门也锁了。后来我们把它重新改造了,用了一个鸟笼的结构,因为我们要保护宫墙,做了一些保护,原来要做那些桩,要打30平米的地面,每个桩超过20平米,光地基基础要花60万。后来我们把所有的重量全部传导到我们的基础上面,然后墙面,我们做这个PPT是给旁边的老人看的,告诉他其实就做一个鸟笼,所有的力都传导到基础上面。然后这个房子还蛮辛苦,每一根柱子,168根钢柱,一条一条运进去,一条一条焊接。原来阳台部分是把结构做好,然后倒挂下来。在通风、采光方面我们也考虑了一些遮挡或者隔离的方式。前面做了一个很大的阳台,把它拉高了,然后形成一个隔层,中间还做了一些小调空,就是往东面靠,不是往西面。有3个挑空,然后做机械排气,因为两边墙都不是自己用的,这样脱离整个空气。我们做完建筑以外,最终要考虑的是一家人的感情。我跟老爷子说,我自己就是一个孤独的守门员,他说怎么理解?我说你那么喜欢中国足球,或者那么喜欢足球,他们家整家人都很反对,因为每次看球都是跺脚、咬牙切齿,整家人都不喜欢足球,他就把一个人锁在房间里,两点钟还在写足球的东西。你们家可以不喜欢,但是不能没有人不知道你没有坚持,所以我们把这个东西融合到家里面,我们设计的时候考虑,你的爱好和他的爱好是隔离的,老年人的生活节奏和年轻人的生活节奏也是隔离的,老房子的文化跟现代住宅审美也是隔离的。因为老人家老想把老的东西留下来,年轻人又想去掉,怎么结合?我们做了一个装置,把各种爱好做成有机的整合,我们叫时间胶囊,就是给他一个好听的名字,就是各种柜子。这个柜子都是体系的,有些是悬挂的,有些是屏风的,把他们家所有的,老爷子喜欢的足球都放在墙上,孙女喜欢跳舞的东西也放在墙上。他妈妈说老人家女儿的东西也放在空间里面,互相可以知道彼此的爱好是什么。然后把原来的屏风,过去的墙,全部都收纳在里面。
我们有一个“二代居”的设计,中间粉红色部分,是另外一个家庭的客厅。下面一起吃饭,吃完饭然后另外家庭八点钟开始营业,就在粉红色区域里面,作为他们的家庭厅。我们希望中空,除了通风透气以外,很重要的是彼此可以照顾到,彼此可以关注到,作为家里面的交流。然后我们把这个图全部搞出来以后,就开始做整体的装修了。这是结果出来的样子,你可以看到西墙下面有四根柱子,里面也有四根柱子,八根柱子结合一个框架把它架起来。这个有十几米高的阳台,原来只有一层,我们把它拉通了,这个作为西墙的保护,这个是从上面挂下来的。然后这个窗也是有八米高的窗,是用海佛乐特别定制的产品,可以防台风,因为广州有台风。然后我们做在外墙里面,做完以后,我觉得天叔比以前更惨了,就是对比太强烈。现在天叔也搬走了,他还是觉得有点惨,虽然里面不漏水了,看到旁边的邻居这样子。
这是客厅,我们把它尽量打开,客厅,包括中空,这个中空挺有意思,你进屋的时候可以看到两层的高度,虽然很少,只有一米多的空间。那个墙体是可以打下来的,睡觉的时候,房间就变大。睡完觉之后,房间的地面就会打上去,这样变得客厅就有一个小中空,挺有意思的。左下角的楼盘是墙体,睡觉的时候把它打下去,窗也打上去,你可以看到这个旗子,全球世界各地,然后把它做成这样。
这是他们的家庭厅,这个时间胶囊,这个柜子是从上面悬挂下来,我们希望他坐在凳子上的时候可以望得很远,这个书桌的面其实是整体的版面,有一套排风系统,他又是一个书桌,人走上去的时候,那块板又是他们喝茶的底板。这边是餐厅,也可以组合成小餐厅。走上来是夫妻和女儿的房间,用玻璃墙搞的。然后旁边是那个阿姨的窗。这是小女孩荡秋千的地方,因为他的愿望清单了,从小就希望有一个荡秋千的地方。最后我们给他画一本东西,我希望把他们家从最早,100多年前的东西画下来,然后把整个平面分析的过程画下来,我担心他们过两年以后,忘记了一百年前的记忆。所以我觉得,因为有爱,所以有家的味道,是我们写给他封面那个字,我们告诉他,家最重要的是有爱。今年2017这个项目还没有结束,但是做一些剧透,今年更难做,因为他是艺术之家。这是一家人,后来我查了一下,他们家还蛮有底蕴的。他们一家爸爸是中山大学工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就是在解放前。他爸爸原来是庚子赔款,送到日本去学工程,也学日本话,后来通过庚子赔款去学工程管理和艺术。这样的话,他们整家人从最小的60岁,最大的98岁,全部都是写字、画画的,都很特别。他妈妈原来是马来西亚的一个有钱人,在1929年的时候就来到广州,他们家是那条街的第一栋房子,有了他们的家才有了那条街。这是文艺老太太,爱喝咖啡,爱画笔,经常这样看,我们突然给她拍了一张照片。这是他的儿子,60岁,这家人都是老人,他是电子工程男,平常不说话,一说话就是跟书画有关系的,喜欢写书法。还有一个老爷爷,就是他们的爸爸,就是他们家的精神领袖,已经过世了。原来他也是闽南画派很重要的一个人物。他们家是艺术范的家庭。
我去到他们家量尺寸的时候,给我一个很大的感触,一进门的小花园里有一棵这样的树,栽种好几十年了,现在变成这条街的景观了,他们想不要美化家,还要梅花街道的感觉。他们上下楼梯的时候,有一些防滑的藤条,他们对生活要求还是蛮高的。他们家放了这些小布,很有感觉。所以我叫温柔地和这个世界相处,这是我对他们家的定义。中午他请我吃饭,这是他们的小餐桌,最可怕的是什么?整个饭局里面没有说一句话,工程男的家里面都是这样的,不说话。他什么时候说话呢?就是妈妈跟他们在讨论,整家人在讨论画的时候,全部霹雳啪啦在说,他们是这样相处的。他们家有很多这样的字画,又有电子设备,又有很多藏书,有很多字画,我发现他们家很特别。我们中国现在没有这样的家庭,为什么?因为我们在读高中的时候都文理分科,要不读文科、要么读理科,他们家不是,他们是文理双科,他们家三个儿子每人都会自己装电视机。我说如果20年前,你们家装电视机就发财了。他们每个人都会做印象,然后他们自己画画,就很特别的家庭。他们花了一辈子的时间在认真生活,只是这些画作存储空间,他们对空间的理解还是不够的。放了100年的东西在里面,显得很局促,把他们很多精神的东西就锁在柜子里面。
我们另外一个体验是什么?去他们家特别多门,从一楼走到厅面,开了八个门,每一个门都有一把钥匙,这样开过去,把自己锁在里面,太可怕了。所也的门都是开着、关着,去厕所还要跑三楼,因为不想开门,在一楼要跑去三楼上厕所,门太多。我们在思考,门也决定了一个东西,是什么?家的空间都是隔绝的,每个空间都隔绝,成为一个一个开间。因为小时候,那么多人住在一起还好,现在只剩下4个人还这样,我觉得有点难受。老人家也是两点成一线,经常她在自己的区域走,然后我们希望把这个房子打开,可以在里面穿梭。他们是马来西亚,我就跟他们说,你们家就像双子塔一样,因为他们家就是两栋楼,独栋的,外墙不能改,因为是历史保护建筑,但是内部不要像马来西亚这种,只有一个连廊连接,因为家的关系不是大体量的关系,是要融合的。所以我们把主力墙都拆了,然后做了很大的工程,再慢慢拆。所以在一楼的平面,我们把整个若干个区分的区块完全打开,只剩下前后花园,前后花园是完全打开的。这是我们剧透的第一个空间,我们希望做出来除了家以外,还是一个美术馆之家,就是像艺术馆一样,然后把老家具保留下来。为他们家做了一个精神空间,就是展示他爸爸画作的地方,我们是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把屏幕降下来,大家可以坐在楼梯上面看到爸爸的剧作。
我们是8月22日开工,工地一片狼藉,我昨天晚上还在发微信要怎么做。然后导演说不能说太多,希望卖个小广告,11月28日十点钟,《梦想改造家》小项目,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看一下。
我们做了三年,从第一年的基层之家,我们原来就像碉堡楼,就只有55平米,有6层,我们觉得怎么这个导演老找我们做盖房子的事情。每一年其实面积越来越大,但是难度也越来越大。我们就想,不止是给他能住下来,还能赋予他们家更多的东西,是属于他们个性的东西。最后我们还有一些公共的项目,我们叫W Tree,像一个大树的厕所。我们又有一些工艺设计的组织,是自我做的,是一些NGO,做完以后我们拍一些这样男生去厕所的照片。然后我们这个海报做出来以后,放在广告设计周的外面,很多人就站在它前面拍照。我们原来想怎么做呢?出发点和落地不一样。出发点是要做一些城市的厕所,结果我们做成城市的居住空间的一种新的思考。原来我们到处去看,其实这个老城区里面不止有厕所,最大的问题公共设施配套不足。所以我们不希望他是独立的厕所,也不希望厕所建造的数量,是因为便便的数量增加而建一个厕所,这个量变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希望做一个爱视觉化的空间,因为我们的老城区里面,厕所通常都在巷子尾端,我们找厕所不是靠眼睛去找,而是靠鼻子,所以我们希望做一个装置性的东西,小地方小坐,大地方大坐,搞成一个树型的结构,让很多人都可以看到。而且我们的厕所,最后做成社区社交场所,让更多的人可以在这里发电子邮件。这个是还没有摩拜的时候就做出来的项目。未来我们想,如果无人公交系统、无人单车也可以放在这里,就是一个公共设施提供的地方。然后我们在右边门口做了“公共厕所”四个字,然后做了一个展馆,拿他做一个外立面,结果把公共厕所四个字挡了,所以我们在挡之前拍下来,他说你们在高大上的地方搞那么丑的东西。其实我们是做了公共厕所的装置,然后很认真的拍了视频,就是告诉大家我们的厕所是怎么想的。我们做的厕所都不像厕所,包括地铁里面的厕所是怎么样的?也是每个人做的一个方式,形成一个社区,后来那个区的区长也想把这个落地。
最后我总结一下,我们现在干的事情,我们希望做以三维空间为方向,然后从洞察未来生活方式,做一些有意思的空间,跟商业、文化合作结合在一起,最后做社会共创者。我今天就说到这里,谢谢!
徐梓铭:下面还有精彩,持续不断的精彩。接下来为大家带来演讲的是苏丹老师,苏丹老师是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部重点实验室)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实验室主任。让我们掌声有请苏丹老师。
苏丹:刚才谢英凯讲得非常精彩,我觉得他还是一个建筑师的思维。其实室内设计师和建筑师都往前走了半步,室内设计师是从商业的角度,他们往社会学又走了半步。所以各走了半步以后,真正交叉出一个新的职业,就是室内设计师。所以CIB这个组织,牵扯出一个专业发展的方向。我看过美国罗得岛的室内设计的课程,里面关于结构的课时,64课时,讲得非常深入。这个教育我认为是未来的方向。前两天看荷兰的,他指出了人类的问题。如果大家关注,大家看10月份出的杂志,我和意大利设计学家有一个对话,最后谈到的一个问题,我觉得很有意思,第一个讲座给我很多的启发。
我的设计是讲《设计中的环境艺术》,先从一个作品开始,2017年10月15日开幕。这个展览都是建筑体系的人做的,叫了一个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季,叫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这么一个题目。后来策展人要我做一个作品,我做了几个月,作品因为各种原因改变。因为审查,第一个方案审查遇到问题。因为十九大之前,都希望听到比较正面的东西,我希望用大粮仓拼出一个“饿”字,说十九大前期,不能有“饿”的声音,后来又变了。变了以后又改,最后方案都完成了以后又改,改了没办法,继续调。但是这个作品,最终在几百件作品里面变成了展览比较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一个作品。这是一个小视频,大家看一下。两个合作者,一个是北京环铁艺术家,还有一个是作曲家张健,去年是金马奖的提名。最后地面上没写“饿”,写了一个“饱”,这个“饱”做了一个通道,就把“饱”打破了。后来我说这是吃饱撑着的作品,粮仓转化了功能,变成了艺术博物馆,表达了衣食富足以后的状态。
我记得几个月之前,5个月还是6个月,我到现场看场地的时候,大粮仓,面粉的厂,下面有一个岛,我觉得像乳房,一片“乳房”,我觉得站在工业的巨乳之下,我们多少对工业的展示,然后展望未来。这是当时布展的情况,普拉德基金会在上海收了一个老宅子,普拉德今年秋装季,我参加了那个晚宴,我听了发声,当时工业在干活,很嘈杂。后来用了700多个太阳能的音响,只要给阳光发声,营造的声音还是挺大的。所以现在在这个项目里面,他们策展人一定要看这个,也是追着这个作品。这是从作品的角度来观赏,参观者观赏空间,作品是有语言、有生命的。这个作品经历了这么多波折,最后还能成功,得益于我受环境艺术设计长期以来的思考和训练,机动灵活,条件再怎么变,我能找到方法,已经是屡试不爽的方法。2005年当时中日韩有一个展览,当时布展的老师进去以后让我看,我一看有一些问题,那回做的是关于节水的,中日韩三个大学。后来我让他们买了100个大红的塑料水桶,从空间里倒扣,放在每一个作品的上方,一下语言有了。结合这个空间,出现了跟主题有关的语言。我觉得至少在方法上,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强的帮助,让我们会利用环境中一切有利于我们的因素,表达的因素,把它综合利用起来。但是最终要有空间的意识,空间的语言。这个是我要感谢这个专业的。设计中是需要环境的意识,这种意识的启蒙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1981年当时办了一个学校,在河北曲阳办了工业美术学校,后来经历了对艺术界的影响,回到了建筑界,1981年建立的环境艺术设计,现在变成环境艺术。这里面的思维是具有环境艺术的一种艺术性思维,艺术性思维这里面话题就很多,不完全是设计师。
我从一个一个事讲,今年4月,我的工作室突然出现了新的景观,我发现有人在我墙上装绿化。这是怎么回事呢?我的一个学生毕业两年以后,这个学生创造了“光和未来”这么一个机构,这个学生当时已经拿到了瑞典皇家理工的博士入学通知书,他没有去,他受到了李克强总理的接见,在创业大赛上,作为美院的学生居然拿到了第二名,这是很难得的,因为清华还是工程教育最强大的,全世界排名第一。美院的学生能够拿到第二名这么一个成绩,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这个学生现在做了一个“光和未来”的机构,实际上他把绿植产品和空间建设结合起来了,我认为他也是找到了时代的痛点、机会。他现在得到了很多资助,已经有4笔天使基金对他扶持,各地也给他项目资金配套的支持。我的学生在一年前,大概身价已经1亿了。原来我以为是概念,实际上他在技术上已经处理得很好,对苗木习性的认知,对土壤的这一套体系他已经很熟悉了,然后又懂空间,我觉得现在发展的机会很多。这是我的工作室,除了有大量的艺术品,有一整面的绿墙,我的工作室是最动人的,不信的可以去看一下。
意大利有一个品牌找我,帮他们进行项目,不能说推广,觉得我对他们的设计作品的理解很到位,讲得非常细致。这是今年5月份,在苏州的时候,和他们首席设计师在一起。老布林宁(音)当时表现得非常谦虚,他觉得我在老布林宁身边就是小孩子一样。他们做产品设计,4月份,我们在苏州有一个对话,旁边这位是北外的老师,学的不是意大利语,但是他非常热爱意大利语,跑去给我们做翻译,这是我听到意大利语翻译最精准的。刚才讲的,他的品牌里面用了一个电影的叙事,里面已经透露出生态、环保的意识。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未来的一个趋势,我上个月听说,谷企(音)这个品牌要发布最新的战略,未来奢侈品的面料要有40%可以回收的面料。比如说羊绒,能回收,循环利用的材料占到40%,这个对未来的消费有很大的影响。2016年3月,当时荷兰馆的建筑师考美林到我的工作室,我们有一个对话,后来他的讲座,我们在现场有一个对话。他的作品给我也有很多启发,是建筑师里非常边缘的情况,有很多人认为他是艺术家,但他的确是建筑师。他做建筑的方式,折射出荷兰这个地域所造成的人们的思维定式习惯,总是要把房子造得像汽车、船。因为荷兰这个国土有可能被淹掉,总有那种忧患意识,另外对建造他有一些哲学的思考。
再给大家讲一个艺术界发生的事情,这个是2014年年底,在纽约的一个银行做的。我的一个学生正好参与了这个活动,有一个基金会,这个基金会是从纽约基金会分支出来的,主要是科技对艺术发展的影响。这个机构里面分出一支,产生了美国的硅谷。艺术对技术反过来的触动也是很大的,第一个入住的艺术家是我的学生,过去跟我读硕士的学生,后来他们都觉得很震惊。我的学生是多样化的,有的做设计服务,有做产品的,也有做艺术家的。这个艺术活动是结合一个空间进行的,在一个老的银行里,其实为了做一个宴会,是为了做老的银行的庆典,他运用的手段是食品、服装、灯光、家具以及每一道菜,赞誉感很强,有一些暗喻在里面,反映出希腊文化里面按《丰饶女神》在今天的一个再现。
这场宴会门票1500美金一个位置,场面很热烈。这道菜就是我的学生做的,叫垂死的橡皮鸡,底下是鸡蛋,所有的宾客要敲打鸡,胡椒撒下来。这是服务生,选的都是男模,很漂亮,穿的服装适度暴露了,饮食的过程中和神话有关系,和性的暗示有关系,和暴力有关系。中间有一道菜挺有意思,就是橄榄,最后大家寻找食物,让人寻找到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一种感觉。这是宴会的活动。我们看到今天艺术创作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也有环境的观念在里面,这是要给大家讲的几个。我们看到环境艺术,在艺术里面,在产品设计里,在空间设计里都得到了表现,甚至在服装设计里。
下面我谈一下环境意识,时间紧张,我简要谈一下。我想环境意识应该是涉及三个层面进行体现:其中有一个,刚才谢英凯谈到,他主要在社会学方面的思考和研究,这是一个层面。还有一个是个人,个人的事情就更复杂一些。更人并不是讲的个体,个人有一个独立意识的个体才叫个人。第三个层面是契合到自然,实际上我讲的是三个层面:个人、社会、自然。因为社会和自然是一个很古老、很久远的概念。自然可能是最早的,然后出现社会,但个人是新的。环境意识除了三个层面解读以外,还要让三者达成统一,要构成可循环的模型,这就有意识了。这就是意大利的伟大艺术家倡导的,就是第三天堂。太空站里面,所有对世界真相的研究里,背后有一个符号,就是那老爷子的符号,最后结束的时候会给大家看。
环境意识它的启蒙应该在上个世纪70年代,过去伴随着人类一直有,但是到了工业时期经历了一个转折。这个问题就是说我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以后,人可以在建造里面创造出一个社会,甚至创造出自然,这个时候伦理就发生了变化,需要新的调整手段,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激动人心的项目。富勒他的思考,是不是应该建一个大的罩的东西,阻止气候的变化,甚至阻止核弹。
这是华人艺术家古人达(谐音)最新的作品,就是把24节气刻到太湖石上的作品。这是吴高宗的作品,他们做的作品就是一幅画,画面的内容已经没有了,都集中在画风上。艺术的东西是内容还是外围?在挑战这个东西。后来我在林天苗的工作室也看到类似的东西。这是吴高宗的作品,他把多余的东西减少,然后让它产生形式。环境的认知,尤其对自然来讲,一定是通过身体和思想,单纯的光靠理论也不行。所以大艺术家张丁先生,我们的老院长,对写生有论述,写生的过程实际是打开各人身体和自然的通道,写生并不是单纯为了描摹的物象。
英国有一个艺术家叫安迪.戈兹沃西。1980年,1981年在伦敦蛇形画廊外面挖了一个洞,1984年在里面又挖了一个洞,这个传达出人类的共识,他们怀疑眼睛看到的东西,他们去寻找世界的真相,这就是我们对环境的好奇。这是用石棺来做的,埃及法老的尸体会放在里面,肉体放进去没了及他们认为这个实现了肉体和精神的转化,陶艺,这个东西没了。他把这种观念用到了大自然里面,放进去,一个像石棺一样的东西,放了树,他们希望生命能复苏,招魂。这个艺术家在野外做了很多东西,他的作品都是做完了以后用图片保存下来,但很快就消失了。他们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短暂的,这个我是深信不疑的,就是不可对抗。
我们看到在他环境的作品里,也有很多洞,人的这种意识实际上是在潜意识的,我们都是从母亲的子宫里孕育,然后从产道里出来,是不是我们没有视觉的时候,对那个东西就没有任何的认知和记忆,未必,很可能存在潜意识里。很多艺术品,在他的速写本里能看到痕迹。这就是他的作品。
在2013年的时候,我给一个农民艺术家做展览的时候,看到了艺术品库用了这个概念。而且我认为德梅隆.赫尔佐格受到启示,艺术品对一个人来讲是不是这样?大量资金的累计变成负担的时候,投都没地方投,整个不足以兑换资金的时候,艺术品出现了,精神的方式把这些东西消灭掉了。所有的资本,所有的金融到了顶端的时候,关注艺术的原因,因此德梅隆.赫尔佐格运用了这种方式。
在语言上,空间可能是一种技术,这次策展人来了,Maurizie Bortolotti他也是我很好的朋友,这次在展览上做他的介绍。2013年他在威尼斯做了一个展览,他利用了空间场所的特点,把这个展览做到教堂里,另外是两个展览一块儿做,一个是文本性的,离这个教堂很远,坐游艇过去,到岛上去盘。先做这个,再做那个。这两个展览互文的关系,在时间逻辑上是有联系的。还有一个这个展览里,比如一个大教堂里出现了几个钢板一样的盒子,这个是威尼斯的习惯。有一天教堂里聚集了很多人,我很好奇,旁边的们告诉我要走侧面,我突然发现那里放了一个棺材,棺材出来以后,大家都鼓掌,然后目送他走。这种展览的方式,实际上结合了地域的一种文化习俗。看完这个展览,我们坐着游艇到岛上看另外一个展览,那个时候我儿子正青春期,我把他带到欧洲跟我去看展览。
这是在岛上的另外一个展厅。1995年4月20日,都灵大学请我到都灵做了一个演讲,然后讲座之前,孔子学院意大利方的院长陪了我一天,先看了都灵博物馆,是改造的一个建筑。里面揭示了一下意大利汽车发展的脉络,很有意思,最后预测绿色和汽车的关系,和环境的关系。然后没几天以后,在米兰开了一个会,开会的时候,都灵汽车博物馆的馆长也去了,他说我们现在正在考虑共享汽车的问题。他说变成了一种财富的炫耀才造成了问题,人们买那么多车,汽车只是一种交通工具的时候就不存在问题了,欧洲在探讨这个问题,这个绝对是欧洲人绝对先想到的,但是中国人动作快,满街的共享电动车出现了。这是中国高速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决策也快。当然也有一定危险,一旦走错了路会很麻烦。我们看到今天中国共享电动车也很多。
2015年世博会的时候,有一个馆我特别喜欢,就是奥地利馆,这个建筑里面有一个自然,建筑是一层皮,里面是从山体上取下来的乔木、灌木,所有整个植被取下来,运到这里面。通过这样一个馆让人们认知奥地利的森林,然后告诉人们森林的生产能力,对人类的重要性,这是让我们看到非常感动的。
第二个环境意识是在自我的层面。其实人有自我意识,是一个新的事物原始社会的人都是从整体部落去考虑,整个部落的利益,族群的利益出发。因此人怎么从整体里分化出来,这并不是很早的事情。整体上的人类,是跟马丁路德的宗教是有关系的。因为马丁路德讲过一句话,人可以不通过上帝实现自我的救赎,就告诉你们是主动的,可以自己拯救自己,摆脱了单纯信仰的依赖感。
经过了工业革命,这种意识就逐渐加强,到了信息时代,今天每个人都拥有了一种自我的意识。这个时候既好也不好,又出现了很多问题,每个人的世界观都是独立的,当世界观和世界观在有限的空间里对峙的时候,出现冲突的时候如何解决,就变成了今天面临的一个问题。同时这个时候因为人的出现,人和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我还是通过一个案例来讲,这是今年3月份,这是你们江西的骄傲,一个著名的摄影师冯海,他是江西人,90年代中后期,服装设计毕业,然后从事摄影,他应该是1994年毕业的。在90年代末,是当时最好的时尚摄影和肖像摄影。冯海的展览,我从去年开始酝酿,跟他谈展览,这个展览也给了我很多启发。他是一个非常关注自己内心变化的人,就是很爱自己的一个人。90年代末期,当时他的片酬已经3万,当时是天文数字。但是今天的情况又变了,今天某某已经到了80万。冯海的作品分为几块,一个是给时尚杂志,明星拍,技术是非常好的。我要讲的是第三个部分,这是他第一个部分,他的个展开幕的时候,每个大牌都要来。每个大牌VIP室都不能放在一块儿,都存在竞争,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保安系统,没法协调,后来干脆说谁都别来了。开展以后,谁愿意来谁来。照片的质量相当好,这种照片的尺寸长度到了6米左右,高度3米到4米。这部分厉害,这部分我去年的时候,在冬天我就找冯海商量展览的时候他跟我说,苏老师我还有一个系列,我不知道你感兴趣不感兴趣,我说什么系列?他说我从来没有给人看过,他说你要感兴趣就看一下。这个东西让我惊住了,他拍了大概十几年,利用没什么事的时候搞这方面的创作。这批创作我叫“面具”,因为每个人都带了面具,首先技术上是最好的,他用了铂金纸,纯白色的,一般都会偏黄,另外他利用造型的能力很强,这个是他第一流的。这批作品我当时看完,我说这批作品会让人感到震惊,非常好,一定要拿出来展。当时已经排完版了,我说等两天,我给你写一篇东西,后来用了半个多月时间写了一篇东西。我还把个别片子发到加拿大,我让他看完以后,说说他的感受,给了我很多启发。我觉得这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很隐秘的东西,但今天能打开,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后来做展览的时候,做了三段,一部分是肖像,一部分是创作,表现他的造型和技法,第三部分是内心的。那个作品叫“面具”,他说不同意。拍了这么多明星,明星跟我急,后来我说那就改吧,叫冯海的工作。我说太普通了,他说苏老师,我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我还是感觉“面具”这个很好。展览完以后,那次展览的东西全买了,好在我收藏了一张,现在在我工作室挂着。
前两天接到了一个电话,冯海三个月的展览,后来杨澜专门给我打了一次电话,杨澜也是他过去拍摄的对象,看完了以后说谢谢苏老师,给冯海的展览做得很好,尤其是第三部分,看了很感动。这是个人的一个叙事。每个人在社会上,有的时候是社会的部分,有的是真实的自己。我想每个人的角色都是在社会性和自我之间不断的转化。
2005年的时候,当时有一个艺术家叫也夫,他当时做了一个装置,就是做了一个像鸟笼,巢穴一样的东西,在里面住了一个星期。后来在上海、常州,最长的时候住过一个月,后来邀请一个女艺术家在公共的视野里住。这些作品都是在表达一个比较时刻的问题,就是人和社会的关系,个人和社会,个人首先要从芸芸众生里分离出来,产生自我意识,就是我是谁,这是普遍性的概念。为什么放两个人呢?这是一个尝试。产生了个体以后,如果跟社会发生关联。谢德庆一辈子就做了7个作品,其中一个作品就是把他跟一个女艺术家拴到一起,然后两个人形影不离,解开绳子的过后两个人各奔东西,头也不会。李安拍的电影,我认为也是对这个精准的概念。这就是谢德庆那个作品,谢德庆现在在纽约,以给人做室内装修,搞装修工程为生,跟另外一个不熟悉的人捆一年。
这是我大学的一个同学,这个同学这些年搞健身、马拉松这些东西,他回退到了自己本身。同学聚会的时候,大家突然意识到他过得是最幸福的人生,过去大家都会认为神经病,不务正业,现在社会对这种东西接纳了。我这个同学上学的时候就挺奇怪,那个时候老师做色彩表情,他画了脏乎乎的话,写了一句话,我得了重感冒,我们大三的时候,画得这么难看,写得这么深奥,实际上这人就是他自己。过去的教育里是排斥这种东西的,表现出和集体的东西不一样的时候,大家觉得你有问题。我觉得今天的教育应该关注这个,这是最独特的,这是他的特点,而不是跟别人一样,我认为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东西。
石大宇是做产品设计的,冯满天学过西洋乐,学过爵士,学过蓝调,技术好得无以附加。可以做到出神入化的地位。在今年8月份的时候,主流媒体开始关注冯满天。我带我儿上飞机飞美国,我一看飞机上都有报纸介绍冯满天,他开始逐渐被主流人知道。这也是一个很有性格的人,我当时请石大宇给冯满天做一把椅子,做一种有中国文化,这把椅子能折叠,当时石大宇很认真的进行了设计,两个人沟通得也很好,一个喜欢他的设计,一个喜欢他的音乐。这个作品在2015年,在米兰进行了亮相。他的设计,最后张总把这个版权买下来,当时资助了30万给他做,这个椅子在2015年5月6日第一次亮相。后来中央电视台为这个椅子拍摄乐观一个片子,你们可以去查阅一下。当时冯满天讲了一句话,电视台架好机子以后,一打开盖,冯满天先吻了一下这个椅子,冯满天说,我相信这是第一把为艺术家量身订作的椅子,过去的椅子是通用的,这一把是针对一个人的身体和演奏习惯做的,这是不是代表着设计发展的方式和个人是不是有更多的关系呢?除了审美,文化喜好,还有具体的身体,个人有这么一个丰富的内涵。
最后一个部分是讲社会性,社会性,我们建筑学的教育,艺术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已经广泛接受了社会学的思想,因此产生了新的一些审美。在课堂讲课经常遇到一个问题,苏老师,你给我们看的东西,我们看着都不美,我自己的学生说,最可悲的是,我带的一个博士后,在我这做博士后的,我说我听到这个话特可悲,你怎么能问这个问题,什么叫美?美是最脆弱的事。今天实验性的建筑,包括空间,更多的是社会学的研究,社会学研究,解决社会问题的一个研究成果,它不是美学。刚才谢英凯做的那些东西,其实他是对微观社会学的研究,一个家庭研究,这个家庭又和左邻右舍的关系,最后完成的一个结果。美学的东西怎么套?用现在的东西套,那个东西不是最好。
今天的设计也好,艺术也好,本体价值发生了变化,无论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到室内设计,走的都是比较快的,风景园林稍微弱一点。因为风景园林还是停留在传统,实际上现实的东西,有的时候必须应对现实的复杂性。今天社会学的东西,我们必须要进一步的理解。什么是社会性?社会性就是群性,反社会性就是己性。有社会性就有反社会性。
李安拍了一个电影,告诉你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结构。一个船,当一个人的时候,圣经里面,一个是两个人构成了社会关系。李安往前走了一步,一个人的时候怎么办?一个人想生活下来怎么办?社会学是人类的属性,李安就挑战这个极性,一个人的社会出现了一只老虎,老虎不是人,是把人的东西投射到他身上,面对老虎的人就得到了社会性,获得了社会性,实际上自己的影子投射进去。通过这个论证,还真是社会性。电影里有一句台词讲,他祈求神给我力量,让我重返社会。人类社会是一个很温暖的东西,但是事实里面又有很多隐居的人,独处的人,这个就是反社会性。所以我们说不要用二元对立的东西,实际在人的身上,在社会里面这两个人都有,一定要得到重视。曾经中国美院有一个人,我提到反社会性,他认为是反流行,我觉得是无知,对这个东西不了解。他不是负能量,这是一种客观的事实。我特别配合李安,李安把社会学的研究能够推到极致,这是大多数导演,华人导演很难做的。另外超越了信仰和宗教,这是亚洲导演普遍缺乏的。韩国导演再牛,还是停留在社会层面。
2016年我专门派会了李安的导师,第一个华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导演。她说李安现在是重要人物了,她也很骄傲。这是电影里面的一些台词。
接下来给大家谈一下,我这些年一直纠缠对人的认识,对自然的认识,这三者的关系。2015年,世博会从全球请了11位首选演员,从全球各大最重要的艺术团聘过来的。在意大利集训了仅仅3个月,但是这个想法是2013年我在巴黎产生这个想法,当时跟舞蹈的导演在一块儿商量要做这么一场表演。后来终于把人聚齐了,在米兰进行演出。这是训练的场景,作曲请的是冯满天和张健,张健上国际最重要的电子音乐的音乐人。
大家看一下这个视频。60分钟的表演,我这辈子觉得这完美的是这个,没有什么瑕疵,强大的团队,舞美是欧洲的第一名,服装是意大利人,一个华人,中国大陆现在开始认识到他,在欧洲职业的一个华人。这个片子主要叙事讲的就是人是什么,所以是“我意味着什么?”然后社会性怎么建立。
2015年4月30日搞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当时各媒体对我有一个采访,为什么要用现代芭蕾这种东西表达,你要表达什么?我说现代芭蕾是生命的一种形式,2013年10月份,我盘了现代芭蕾舞团的表演,尤其是第三场,是用瓦格纳著名曲目演的,没有叙事,只有节奏,只有生命的律动,太棒了,舞者跳得几乎虚脱,这是真正的艺术。那次陪汪洋副总理,看了所谓的全世界最好的芭蕾,那还是叙事。我认为艺术最感人的已经不是叙事,而是找到更有生命感的东西,人的生命的状态到底是什么,生命的形态是什么?这个东西既抽象又很具体。排演的过程也有很多问题,每个舞者有他的独有习惯和表演的方法。11位演员来自9个国家。这是谢幕时候的场景。旁边我们看到冯满天在那,我们一块儿飞回北京。这场表演应该是我这一辈子觉得很完美的东西,其他东西太复杂,整个制造体系,这个相对来讲大家是为了把这个东西做好,比较单纯,里面也有一些冲突,冲突是为了艺术本身。
今年4月,在威尼斯,他们基金会的主席,威尼斯建筑学院的老校长马琳诺请我去看斯卡帕的东西,传达的是人性和社会性。斯卡帕做的是威尼斯之中的小威尼斯,威尼斯所有的东西会在这个空间里得到反射,得到镜像。斯卡帕是伟大的建筑师,但是他不是学建筑学的,他在威尼斯建筑学院执教了很多年。作为我来讲,我跟艺术保持这么多联系,最终还是要回到设计。很多人不理解,觉得我这个人是瞎胡闹。前两天我一个学生,年龄比我大的,苏老师,我们希望你不要离开设计,现在我听到一些传说。我说什么传说?可能觉得我剑走偏锋,不是的,我是走完了以后想回归设计,我知道我的本色,我最终的使命感还是要解决设计的问题。这是今年看的达明.赫斯特的展览,我也拿到了开幕式的请柬。
这个作品的华丽感背后也有一种预示,告诉自然是不可战胜的,所有的雕塑,爬满了珊瑚虫。最终所有文明的痕迹,随着时间都会被掩盖掉,自然就是这么伟大。这个作品花了50000万欧元,这是全球奢侈品最大的一个集团,开元集团支持的。我们对自然的认识,自然的情感,一方面走向环保,另一方面自然的美学,希望在我们的设计里进行融合,一直出现了很多具有挑战性的建筑。这是黄建华2015年组织的展览,叫“鲨鱼计划”。
艺术家王鲁言,在路口做了一个大网,我跟王鲁言过去也不认识,2004、2005年看过他的作品。后来见面他跟我讲他的作品,我一下把他作品最重要的东西就点出来了,实现了把人转换,他说苏老师你太厉害了,一下就看出来了。现在这个作品,16-18号又办了一个展览。
这部分是关于雾霾的,雾霾有很多作品,在我的《迷途与知返》里面有。祈求蓝天,那天是米兰世博会签约,我去签约,那天是我生日,所以我发了一个世博的微信,他是为社会抗争的。后来出现了“柴静”这个事。今天我们关注自然,是因为环境出现了问题,环境里面的自然属性出现了问题。
这个人过两天来中国,是非常强悍的设计师,他在意大利是传奇人物,Italo rota,我不在场,基本上95%的人听不懂。有一次在清华的演讲,我给大家做一个解读,就好很多。他是一个没有被中国社会目前注意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他现在的很多工作就是关注可持续,关注自然。
这个老爷子自己登过珠峰,世界有一个组织,就是500公里给你发一个勋章,他戴了一肩膀。去年意大利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他们在意大利南部做过一个展览,来表述人类社会未来的模型。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场景呢?这种表现方式也很棒,就是通过一个模型,通过微摄影拍的,告诉你未来的生产方式。他跟我解释,未来的社会实际上就是发动全社会的人,用自己的才华共同塑造社会,这句话一下子回到了,就是60年代讲过的社会雕塑。一个大弯又回来了,这是理想里一个闭合的圈子。在这个社会里所有的人有才华,通过职业设计师的辅导,变成了自己的生产空间,也变成了色彩。这就跟刚刚谢英凯讲的,未来你的职业是什么?并不是做其他人的代言,而是通过你的职业的方法,通过他要的现实,这是一个未来。我把这个未来说完了以后,很多保守的力量都觉得我悲观,我是积极,根本不是悲观。我觉得这样所有普通人都有建造的现实,这是我们设计的未来,真是这样的。所以在2013年,韩国空间事务所倒闭、破产,我从那天就看出这个发展趋势,只是说今天因为中国是一片热土。中国的问题是什么呢?中国的问题,前30年建的东西垃圾太多,要重新来。当一个社会走向良性以后,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了。意大利的品牌生产,开工率不足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说过去生产的东西太好了,用了100年、50年不舍得扔,新的市场就低迷。中国有蓬勃的力量,是因为我们第一轮建设是垃圾,第二轮还是垃圾,有可能第三轮会变成一种稳定的方式。但是人类社会的状态就是起伏不定,岁岁枯荣,这是很难解的东西,寻求经典,最后就把自己全灭掉了。社会就是这么一种方式。
你看那个建筑很有意思,建筑的墙体是从原来的建筑商翻下来的,这是一个反建筑的概念,这就是符号,他们是建筑学的建筑学。反是反经典,反样式主义。2016年,我做了一个半年的展览,我请了年轻的艺术家参与了一下,就是任日,他2015年获得了凯撒林年轻,他父亲是很严肃的一个艺术家。孩子也很优秀,他孩子在我们那读完硕士想读博士,他是学雕塑的,一直想跟我,我现在特别不愿意别人提博导的事,后来我是博导也不愿意别人提这事。我觉得很多东西我更看重本质的一些东西。任日的作品是用蜜蜂来建造,第二期就让蜜蜂在自己的身体筑巢。
这个了不起,我最近在做一个片子,原来计划是圣诞节前,在全国38个机场放第一集《艺术与社会》,这个可能要打折扣了,时间要往后推迟,邀请了全球的艺术家,他(任日)算一个。这个作品看完以后,大家觉得太生猛了。2014年我出的《迷途与知返》,封面用了这个。因为蜜蜂、蚂蚁都是社会性很强的。他的造型过程中,一个是社会性的锋芒,还有一个是物理,人和蜜蜂要对抗,最后妥协,最后友好,最后会在他身上造蜂巢。
这是我现在在做的一个项目,和丁肇中做的一个项目。月底可能跟丁肇中先生有一个见面。他的研究的方式对我启发很多,去年的时候他来中国,早上在钓鱼台我们一块儿吃的早饭,进行了交流。他在做展览的这些人,反正一聊,跟他聊不到一块儿,因为做设计的人,对科学没有那么浓厚,我又把我这个关系一讲出来,要做展览的人就退掉了,无法胜任。丁先生希望我跟他合作做这个,他要把实验模器1比1要做。
皮雷托雷托,我们在意大利的小城见过一面,他给我展示了他的作品。他的作品里告诉什么是我,什么是自然,这几块都有。
这部分不多说了,去年的一个展览,这个展览全球都报道,真正的国际化。英文和意大利文都报导175篇。
一个“八”字,现在他发明一个符号,像一个花生一样,三个圈,中间大的是个人,小的是社会和自然,在社会和自然之间,要重新考虑。他做了很多艺术作品解释这个东西,在全世界各地最重要的空间去展览。我现在做的新媒体艺术展,就是在全国38个机场要做的东西,我要让做这个,那天我很激动,让一个朋友去请他,没有任何费用,给艺术家没有任何费用,我们也没有任何费用,艺术家欣然答应,他会来参与这个项目。结果第二天更令人高兴的消息出现了,太空站上的宇航员的团队,每个月要和全球一个重要的人物,总统、宗教领袖要开一个会,第二天是和教皇开会,又被宇航员拍成一排,后来他们给我拍了照片,就是那个符号就在背后。这种通过科学的合作,实际上发现了很多东西,发现了自然,真相到底是什么?发现了人。然后希望构建出一个人类未来的模型以后,科学家沿着这种指引和启发,他们继续做他们的科学实验。我认为这就是我今天讲课的一个结论,环境意识要有,分成几个层次,但是要变成一种方法、规则的时候,要考虑社会、个人、自然三者之间,这才能去解决问题。
我今天的讲座就到这,谢谢!
徐梓铭:好,感谢苏丹老师。
苏丹老师请留步,也把谢英凯老师请上台,特别无私的跟我们分享了这么多内容。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两位老师。
首先我受学会委托,向两位嘉宾颁发今天的演讲证书,感谢两位老师的辛苦付出。我借这个机会和两位老师合个影。
在刚才的过程当中,我们老师作为中国的顶级设计师,他讲到通过洞察和研究的事情,刚才苏丹老师跟我们分享到深层思维层面,对环境的理解。刚才大家吸收了这么多知识,肯定会有一些“消化不良”,“消化不良”的问题,我们就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问,向同学们要一些福利。现场哪位同学有“消化不良”的部分要继续追问的,现在可以抓紧机会。我们不开放多的名额,今天确实时间比较晚了,问三个问题。
提问1:刚刚听完苏丹老师的分享,我有一个问题,您说我们设计中的环境意识要结合个人社会自然,让它做到统一、可持续、可循环。对于现在的本科生来讲,比较简单易懂的规律性可求。
苏丹:这个问题挺难回答,环境意识说白了,首先是综合性的,不要轻易的排斥这个东西,不是我领域的,过去学科又没有。我觉得环境意识是非常开放的,综合性的。这个综合性,你处理复杂问题,都把复杂问题变成你的能力这就可以了。其实这个专业训练主要是这个方面,你做室内设计,可能除了工程的东西,肯定要有一些艺术的手段。这个艺术,不是完全是传统的艺术,可能要有当代的艺术。当代艺术就是几个纬度的关照,就是这个特点。
徐梓铭:谢谢苏老师的精彩解答,还有哪位同学有疑问,抓紧机会,今天特别难得的机会。我们苏丹老师是学术领域里的顶级代表,我们谢英凯老师来自一线,不断的和新的项目产生关系,最直接的这种表达。今天有这种机会,我希望大家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我知道今天除了有高校的学生,还有偷偷溜进来的设计师朋友,因为今天是高校公开课,但是我知道有设计师朋友出于对知识的追求,今天也进来了。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