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这一年,我们的目标是,让更多人成为生活家
摘要:传播美,传播生活的艺术。我们相信,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家。
我们生活在一个
物质极度丰盛、资讯高度发达的大时代
开始重新向内探寻
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
很多公众号都在教你如何生活得更有品质
你收藏了很多别人的生活指南
从中寻找自己的理想生活
在2017年
新浪家居、生活家地板、北京751D•PARK联合发起
“世界的生活家”设计文化交流活动
联合各国驻华大使馆及设计师
分享当代多元的设计文化和生活形态
以人为经,设计作纬
我们想呈现更多元的美好生活蓝图
让更多人对构建自己的生活充满热情
我们相信
人人都可以是生活家
在这一年里,我们在设计之都米兰展现中国制造的新形象,展望它的新未来;同样在设计之都深圳,我们从意大利设计的发展历程中窥见,百年人文积淀如何造就了今日引领世界的设计;在郑州探寻荷兰如何通过设计来获得创新发展,走在世界潮流的前端;在多彩的贵州,德国的极简主义和东方的禅境相遇,我们发现东西方对美最高层次的追求本质是一致的:用物质上的“少”去追寻精神上的“多”;中澳建交45周年庆典之际,我们在北京的寒冬里感受澳大利亚的海洋风情,这个85%的国民生活在离水源50公里的地方的国家,设计如何让城市更宜居......
这一年
“世界的生活家”走进这些城市
4月4日 米兰
4月27日 深圳
7月19日 郑州
9月19日 贵阳
12月20日 北京
我们分享过这些国家的设计文化和生活方式
意大利
人文之光
作为文艺复兴的起源地,意大利有罗马古城、佛罗伦萨,也有设计之都米兰。人文和时尚,经典和潮流在这里交汇,每年四月举行的米兰设计周是全球最大、最权威的设计盛会,是什么造就了意大利设计在全球不可撼动的影响力?
“小到一把勺子,大到一座城市,都该是经过设计的”,意大利建筑师厄内思托·罗杰斯在《从勺子到城市》一书中倡导“小到一把勺子,大到一座城市,都该是经过设计的”,意大利对设计和艺术的推崇,让他们的生活品质不凡。
意大利驻广州总领事馆文化官员eatrice Sbrollini分享意大利文化特色
荷兰
设计创新生活
荷兰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现代设计并将“设计”普及于民的国家之一,无论是产品设计、建筑设计还是平面设计,都是引领者。因国土面积狭小而且很多海拔在海平面下,有相当大的可能面临天然资源缺乏的困境,需要依靠科技及设计创新来发展,所以荷兰一直很重视设计的发展。
荷兰设计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是功能性的、人性化的,但又以独到而完整的概念取胜,它还是自由思考的、幽默的、有审视角度的、超越阶级阻碍的、非常规的。就像荷兰著名设计设计品牌Moooi,美丽、优雅、幽默、怪异、俏皮……时刻为人们的生活创造惊喜。
荷兰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 Ineke van de Pol 分享荷兰设计特点
德国
Less is More
一件完美的设计,不是没有多余的东西可以加上去,而是没有多余的部分可以被剔除。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 德罗提出的“Lessis More”是现代设计精神的精髓,这个原则影响了几代的设计师,改变了建筑的面貌,进而改变了世界城市的面貌。
“Less is More”也是德国设计精神所在。德国是现代设计运动的发起国之一,包豪斯设计学院是现代设计教育的精神高地,对世界的设计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包豪斯学院、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经典之作奠定了现代建筑的基本形态,至今仍吸引着无数的设计师去朝拜。
德国驻成都总领馆副总领事Ingrid Delfs介绍设计对德国的影响
澳大利亚
Living on the Edge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整个大陆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蓝天、白云、沙滩、悬崖、峭壁、透明的海水,构成了瑰丽的滨海景观。澳大利亚深受海洋文化的影响,85% 的澳洲人生活在靠近水边缘50公里范围内,几大城市包括悉尼、墨尔本、堪培拉、布里斯班、凯恩斯都毗邻海边。
“Living on theEdge”,澳大利亚人沿着海岸生活,游泳、冲浪、帆船是生活的日常……海洋的气息渗透到澳大利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在城市和建筑的边缘这个前提对澳洲设计来说非常重要,诸多设计尤其是建筑设计以此为出发点。
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商务参赞博涛分享澳大利亚宜居生活
9位来自建筑、室内、产品领、服装领域
知名设计师分享他们的智慧
亚历山德罗•门迪尼
意大利国宝级设计师
「在设计产品的时候,我更注重使用者心灵的感受,而不是功能。我的作品总是色彩缤纷,原因也是在于此。设计就像诗歌一样,表达不同的情感。我对每件事都喜欢寻根究底,这份好奇心也能让我学到更多新的东西,还有和不同的人的深度接触,谈论很多不同的事情,也会得到新的想法。」
Silvio De Ponte
意大利著名建筑师
「艺术、时尚与设计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在今天,没有美、没有文化,就不可能拥有高品质的生活。设计就是创造美的文化。而意大利设计的卓越之处在于结合了不同的学科,融合了不同的文化。无论何事都不应有壁垒,设计师与设计师之间,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都是如此。」
John van de Water
NEXT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办人
《你改变不了中国,中国改变你》作者
「建筑师总觉得自己是艺术家,在做伟大的作品。而我现在只想为真实的生活建造,这就是我的野心。从中国城市的发展体量来看将来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我们在考虑怎么去延长建筑的使用期限,已经在做一些旧建筑的改造工作,这可能是未来我们关注的一个重点。」
Binke Lenhardt
CrossboundariesArchitects 联合创办人
「我们非常注重系统性、精准性,但系统性与精准性并非是死板地遵循条规,而是用科学的方式去创造灵活和充满想象的空间。你要给使用者留出空间,让其成为空间的主人,或者是说你要为发展和成长留出空间,不要过度设计,要孕育潜能,能够适应变化,重新定义空间功能。」
Michael Rayner
澳大利亚著名建筑师,澳大利亚勋章获得者
中国国家海洋博物馆设计师
Blight Rayner Architecture 设计总监
「85%澳洲人生活在离海50公里范围内,他们喜欢沿着海边生活,这是澳大利亚设计非常要重的前提。我们的设计让澳大利亚的建筑融入到环境当中,如水、河岸,土地环境,人们从什么的地方和外界进行联系、在哪里休闲娱乐和社交、如何应对气候问题和减少边缘建筑的能源消耗、模糊建筑和景观设计的界限,这些都是我们思考的重点。」
贾伟
中国著名设计师
LKK洛可可创新设计集团创始人
洛客共享设计平台创始人
「互联网时代后是以设计师为主的想象力时代。以前的设计师是经验+灵感,未来的设计师一定是靠技术平台、新工具、人工智能、大数据,打造超级设计师平台。而未来也是人人都是设计师的时代」
李晓东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
李晓东工作室主持设计师
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士
「当你能很清晰定义你的身份认同的时候,你的设计的身份认同就有了,你就自在了,你的设计就能打动人了。当你的身份认同最清晰的时候,你喜欢做的事情跟你能做的事情高度吻合的时候,你的幸福指数一定高。如果你能做的事情远远低于你所期待的时候,幸福指数一定低。」
赖亚楠
DOMO nature 创办人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价值观决定文化观、审美观和设计观,我们应该好好梳理一下,强化影响未来的信念,我们应该为这个世界上所有人提供最有价值的参考。好的设计应该真诚地体现对当下的思考,对昨天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一个民族如果不能仰望星空,只关注脚下是没有希望的——不可能有失去灵魂的卓越。」
孙云
内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设计总监
服装品牌HYSSOP及Cornerstone创办人
「我是一个行走的边缘人,很多人是说我跨界的设计师,跨界的艺术家。我没有跨界这个概念,因为设计本身是互通的。可能不同行业之间有一道鸿沟,这个鸿沟就是技术,但是我认为所有鸿沟里面唯独技术是可以逾越的。」
在2018年“世界的生活家”
继续携手各国驻华使馆,设计师、生活美学家、艺术家
传播美,传播生活的艺术
期待你的参与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