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爱设计公益计划 张家界九天洞苗圃希望小学整体设计方案解读
摘要:设计不只是简单的图纸样式,更应该是一场视觉的艺术,带给人们幸福感,从最初的简单设想,到最终的开花结果,拥爱设计公益计划让我们都经历了,一场无与伦比的、关于爱的设计之旅。
用心浇灌希望
设计不仅在当下
更在未来
走过漫长岁月
始终屹立在山河之中的
是我们智慧的结晶
2016年11月14日,拥爱设计公益计划团队第一次到达湖南九天洞苗圃希望小学,在希望小学当地考察、访谈、测量、探访了整整两天,设计师们希望从实际出发,真正通过设计改变学生们的学习环境并创造一个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通过该项目的设计过程探索出一种由设计直接牵线,集合各方资源的可持续、可复制的公益新模式,并且通过希望小学改造方案的解读,提炼出一套可适用于不同学校环境需求的设计理念。
2016年11月第一次探访整体学校外观(实景图)
2017年10月底,学校的一期改造全部完成。从第一次探访起历时一年,在这一年中,我们拥爱团队通过身体力行地参与,对整体设计理念从多种设计角度进行总结讨论,汇总多方意见后提炼出几个具有参考价值的设计要点。本文将主要通过空间分级的重要性、方案的可持续性、设计的引导性以及整体环境的综合考虑性四个部分进行分析。
2017年10月学校一期改造全部完成整体学校外观(实景图)
第一部分 空间分级
“空间叙事就是如何用空间去讲故事。
我一直觉得学校的规划和设计很重要的要点,就是做空间分级。
空间分级其实是空间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块。
我们设计师其实很多情况下更像是魔术师。”
拥爱设计公益计划 理事 梁靖
空间分级的设计理念主要从三方面着手理解,分别为:功能性、人性以及关联性(人与空间、空间与空间),三者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
功能性
学校的学生成员主要是学前班和一、二年级的学生,学生们的身高和身体状况并不适合在满是坑洼的老旧水泥地上打篮球,因此首先在户外区域划分上,将篮球场改造成迷你足球场、儿童游戏区以及户外教学区共三个区域,此举为学生们创造多元的户外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将篮球场从长方形改成半椭圆形并在场地上铺上了沙坑、人工草坪和塑胶安全地坪,不但保障学生们游戏时的安全,也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
学校改造前后整体(效果图)
儿童游戏区改造前后(效果图)
迷你足球场改造前后(效果图)
通过动线的设计和空间规划引导学生们能和空间产生互动并创造自由学习的空间,根据不同的功能性做分级和串联,对学校进行整体性规划。创造出来的半户外空间作为串联和过度室内和室外空间的桥梁之外,也是校园内串联所有空间最重要的动线。半户外走廊东侧改建原废弃自行车棚为家长等候区,作为家长接送学生的等待、休息空间;半户外的走廊作为连接整个校园的主要动线,改变原有回廊无遮蔽、过道狭小的问题,提供师生们在面对恶劣气候下通往各个室内空间一个遮风挡雨的安全通道;教师楼的一楼为半户外教学区,可作为学校临时上课的场所,学生们在户外天气状况不佳时的一个游玩区域。
校园内串联所有空间最重要的动线
改建原废弃自行车棚为家长等候区(实景图)
半户外的走廊改造前后(实景图)
半户外教学区改造后(效果图)
室内空间的配置上,图书馆、教室、教务室、食堂、厨房和学生男女卫生间作为一个整体空间被紧密连接在一起。西侧的教师楼二楼为老师宿舍,改造后的学生临时宿舍位于校园的东侧和老师宿舍保持距离以示区隔。
学校空间配置改造前后(平面图)
教师宿舍改造后(效果图)
学生临时宿舍改造后(效果图)
人性
设计是需要从人性的角度去思考。
主要体现在必须实地体验勘探才能真正体验真实的生活,如果只是每天坐在大城市的事务所里做设计的话,可能永远不会知道使用者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所以我们在改造希望小学的时候,将这些设计理念植入其中,建造一个真正能满足学生们需求的空间。
我们力求在这次希望小学的改造项目上树立一个设计理念,将空间分级作为理念之一。设计不是“一刀切”的做法,不考虑学生们(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只是将整体空间切块做成不同的空间。这样的做法对于这所学校来说,只是将整个校园环境变成很多不同的分散建筑。这样,空间之间就没有互相的关系,违背设计的初衷。
关联性
人与空间的关联:教师楼的二楼是老师宿舍,平时老师们在二楼休息,并且透过室内落地玻璃移门和走道镂空的扶手栏杆直接观察到整个户外空间和教学楼室内空间,可以确保学生们活动的安全性。如此通过人行动线和视线将空间与空间串联,也产生了人与空间的对话。
教师楼改造后(实景图)
空间与空间的关联:教师楼的一楼是学生们的男女卫生间和半户外教学区域,二楼是教师宿舍,学生和老师的空间透过垂直向度的分级产生动态和静态、开放和私密空间的分级关系;将校园东侧废弃的自行车棚改造成一个等待学生们放学的家长等候区,和西侧的教师楼遥相呼应并包围着教学楼,空间的配置让学生们可以安心无虑地在教室里上课、食堂里用餐和在户外空间游戏、奔跑;原本室内空间基本上只是一个没有实质使用率的篮球场,我们将篮球场改建成了迷你足球场、儿童游乐区和户外教学区结合的一个多功能场所。用这几种手法,将半户外、户外还有室内空间完全融合在一体,形成一个流程的动线,体现空间分集的关联性。
利用半户外走廊连接整个校园(实景图)
另外,在操场矮墙的设计上,整体灵感来自巴勃罗•毕加索的抽象和色彩撞击,融合了山峦和水形的曲线设计,图案从右往左体现了自然环境到都市生活的融合,象征着世界之大,学生们对这世界应该有着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而城市和乡村的学生们在同一片蓝天下,皆能享受到同等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操场矮墙(实景图)
通过“空间分级”这个概念,改变现有乡村学校传统单一的建筑模式,从建筑的本身出发,将校园空间从功能性,人性和关联性等三方面进行划分,改变乡村学生们的学习环境,将设计的多样性渗透到校园。
第二部分 方案的可持续性
方案可持续性的设计要点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为:创新、人文和生态。
“创新”的可持续性
对于这座建筑功能的创新定义,不仅是局限于学校这么简单。由于学校身处山区,学生生源及老师的不稳定性是不可避免的。在当地,留守老人的数量非常庞大,于是在学校规划中,我们加入老人也能使用的机能空间。在学生数量减少的时候,这个学校完全可以成为这块地区的小型养老院或社区活动中心。建筑采用大量的落地玻璃设计,增加采光之外也让整个校园建筑更加透明化,减少安全上的死角,无论老人或小孩使用这些室内区域,安全性上都能会得到很好的保障。
落地玻璃设计改造前后(效果图)
“人文”的可持续性
在开始着手准备设计方案之初,我们考虑过很多不同的设计方案,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最为困难的改建。在前期的考察了解中得知这个学校不是那么的普通,这栋建筑本身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的。学校的建筑最早是由1992年香港苗圃计划援建而成,是苗圃行动在国内14个省239县重建超过1000所学校之一,本就具有特殊的公益和教育意义。
在经历了多年风雨后,它自身在建筑本体上也已经有了极其浓厚的历史印记。改造方案在不破外原本建筑形态及平面布局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性改建,至今大家仍可以在全新的学校建筑上找到当年苗圃行动的公益痕迹和设计想法。
从可持续利用的角度,主体建筑的保留也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资源的浪费。把旧的或是不符合机能的东西,加以适当的改造并对其充分的利用,完全可以达到与重新建造新建筑相同的效果,所以也是“拥爱”选择改造而不是重建的原因之一。
学校基本布局改造前后(效果图)
“生态”的可持续
从长期使用的角度,能源的可持续利用也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方面。以当地的经济水平而言,学校无法承受正常改造后所产生的昂贵水电费开支。所以我们力图通过设施、设备的建造,达到能源的循环持续利用。
学校厨房改造前后(实景图)
在用电方面,决定采用光伏发电的设备。这样一来,学校无需担心国家对山区供电的支持能力,也能保证到学校日常的电力需要。我们分析了所有可能放置光伏发电的位置后,最终将这些设备安装在学生的临时宿舍房顶上。这样既保证学校整体的美观性,也使得这方面的成本开支降到最低。有了电力的保证,学校的学生可以不再受到外部天气的影响,专心地进行课堂学习,享受学校美好读书的生活。
学生宿舍楼顶的光伏发电装置(实景图)
还有一点不能绕开的是水,为什么山里的孩子就不能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干净的水源呢?为此我们想到山上的泉水,决定在山上建造一座水塔,积蓄山泉水并将水引流至学校再进行水过滤和水循环,这样学生能直接饮用到干净的水源。这个想法的产生与实行完美解决了当地缺水问题给学校带来的困扰以及学校师生们的健康隐患。
改造后的水过滤和水循环装置
在做学校整体规划时,我们通过多各方面来呈现可持续性,不仅仅能明确改变目的性,同时也定下了整体结构合纵发展的基本前提;考虑建筑的人文意义,能最大程度做到历史的传承,让后人也能知晓与加入;考虑到环境的变化,坚定改造节约资源的想法,做出使用绿色环保能源的决定。
第三部分 设计的引导性
设计的引导性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分别是:创造、选择、规范及培养。
第一,创造一个有引导功能的环境,例如,原本的卫生间在学校的东北角,是一个很不安全的地方。将新的卫生间设计在教学楼与教室之间,一个公共的空间中,这样孩子们在休息时间随时能够去卫生间,这样他们的卫生习惯慢慢就会养成。
卫生间位置改造前后(效果图)
第二,选择性是非常重要的,不需要强迫孩子们改变,而是给予他们选择的权利。原本的卫生间全部是蹲坑,而且是旱厕,现在除保留一个蹲坑外,其他全部设立成坐便器。这样可以让孩子们适应两种如厕方式。
卫生间内部改造前后(实景图)
第三以及第四点,规范及习惯培养的相辅相成。例如,小朋友在5-7岁阶段可以用玩乐的方式享受读书,所以我们将整个图书室的书架设计成阶梯状。首先,这种设计可以增加图书的储存量;其次,孩子们可以很开心地在里面玩耍;最后,可以通过阶梯的设计方式将图书进行归类,规范孩子们以后在使用图书后,能够很方便地将图书物归原处。通过这样的设计,引导孩子们培养阅读的习惯,规范他们的图书使用习惯。
图书室改造前后(实景图)
另外,原本学校的走廊非常狭窄,在不改变整个学校的建筑结构下,将半户外的空间做成曲线的矮墙。曲线矮墙有两种作用,第一,让整个空间看起来更自然,即呼应整个环境的曲线;第二,空间因曲线变得有张力,变得有趣。它不只是一个走廊,而是孩子们可以玩耍、甚至阅读的一个空间。第三,设置矮墙,引导孩子们通过多点的方式,从教室进入操场,在安全方面也起到疏导作用。
曲线设计增加空间张力(效果图)
多点方式疏导作用(平面图)
类似上述很多空间的引导性设计,是本次设计的亮点,目的是让孩子们生活过得更轻松,更舒适,更美好,即所谓的人性化设计。设计的引导,是为了规范使用人的行为。一般设计师在植入一个设计的时候,都会对空间进行无形的引导设计。人可以创造环境、而环境可以改变人。用设计的手法,让孩子们有更好的习惯、更好的生活方式以及更安全的环境。
第四部分 整体环境的综合考虑性
“阳光、空气和水
所有的美好都想送给你
你是希望
也是未来
带给你们快乐的设计
才是我们的目的”
拥爱设计公益计划理事 王平仲
整体环境的设计要点分别从这三个要素考虑:阳光、空气和水。
阳光的环境
因为学校处于一个山谷之中,原本的教室常年饱受西晒的困扰,所以在确定新的教师宿舍楼位置时,我们特意将其定在整个学校的最西面。不仅可以一定程度上阻挡西晒,同时整体的建筑将形成围合,使整个校园免遭冷风的正面侵袭,达到保温的效果。
学校航拍图示
教师宿舍楼改造前后(效果图)
在改造教学楼南面的墙面时,这面墙只是开了一些比较小的窗户,室内采光较差,作为尚处成长期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学习环境极为不利。最终决定尽可能扩张窗户并建造成落地窗,不仅仅为了孩子们的安全考虑,更多的还是希望室内能有着更充裕的阳光,让孩子们的日常学习更明亮、温暖。
教学楼墙面改造前后(效果图)
在改造完的教室里,我们还设置了一些小书架,用来放置学生的书籍或是书包。这些小书架的高度是经过测试的,小朋友平时完全可以坐在上面阅读书籍,通过落地窗的采光,让他们在学习空闲时也有良好的阅读环境。
教室改造后 (效果图)
水的防范
学校原来的建筑已经有非常久的年头,早已饱受风吹雨淋的考验。加之当时建造是使用木头作为天花板的原材料,因为水汽进入屋内形成夹层,木质天花板早已潮湿腐烂。在教室内,孩子们也身处一个极为潮湿的环境中。不管是出于安全考虑还是环境舒适性,改造都需要直接将天花板全部移除重新建造。同时,将地平适当架高并且做好防水工作,最大程度避免教室潮湿的可能。
教室天花板改造前后(实景图)
地面的选择上,我们也将早已坑洼的水泥地全部替换成防滑的地砖。这样小朋友不管在室内读书或者是在半户外空间蹦跑时,都不再会有因地面潮湿滑倒受伤的安全隐患。甚至在非教学活动区域的厨房,也未雨绸缪得全部采用同样的原材料,为的只是希望孩子们能真正的安心在校园随意奔跑。
学校地面改造前后(实景图)
空气的清新安全
众所周知,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一直是教育的首要前提,首当其冲便是空气问题。于是这一次我们将书桌、桌椅全部换成了全新环保的新品,不会是学生因为产品的质量不达标而受到有毒物质的侵害。即使是墙上的墙纸,也采用安全无污染的可擦写墙纸供孩子们发挥想象力随意涂写。
教室墙纸改造后(实景图)
整体环境的综合考虑,其实可以总结为三点:如何防止西晒,如何防潮以及如何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空间。这样既能让整个环境变自然,也能和整个人造空间完美地融合。同时还能增加小朋友读书时候的安全性、趣味性和幸福感。在未来,不管在任何建筑的配置上或是设计上,设计都需要有物理环境的平衡及其标准,达到人、环境与建筑的三者和谐统一。
整体学校日景改造后(实景图)
整体学校夜景改造后(实景图)
设计不只是简单的图纸样式,更应该是一场视觉的艺术,带给人们幸福感,从最初的简单设想,到最终的开花结果,拥爱设计公益计划让我们都经历了,一场无与伦比的、关于爱的设计之旅。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