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仲:创意有价应成为社会共识

icon 2009-01-22 15:04:42
icon 0

    冬日的一个下午,阳光和煦,我们来到上海著名建筑设计师刘家仲老师的办公室进行了一场关于中国的建筑设计的生动对话。刘老非常有意思,风趣睿智的谈吐经常惹得我们开怀大笑。引用大家的一句话,我觉得非常贴切:刘老真的不愧是我们上海设计界最可爱的老人。

    时间:2009年1月16日

    地点:刘家仲老师办公室

    主持人:郑佩双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刘老师195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以后,就一直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可谓是中国建筑设计史上的一部活字典,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这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这段时间中国建筑设计史的发展闪光点。

  刘家仲: 我先简单界定以下几个概念以表达我对建筑的理解:

  a 建筑(Architectural)

  1 各种土木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

  2 工程技术和艺术综合创作的过程。

  3 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

  b 建筑物(Building)

  简称“建筑”,一般指主要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它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如厂房、住宅、医院、戏院、车站、桥梁、亭、台、楼、阁、和纪念性建筑物等。

  c 建筑艺术(Art of building)

  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式样、内外空间组织、装饰、色调等方面的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d 建筑学、又称房屋建筑学(Architecture)

  研究设计建造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全部过程的一门学科,是工程技术和艺术的综合创作。主要内容为综合分析研究建筑功能、物质技术条件、建筑艺术以及三者的相互关系,研究建筑的设计方法与技巧以及如何综合和创造性地运用建筑结构、施工、材料、设备等方面的成就,其目的为建造适用、经济和美观的建筑。(以上引自1963辞海)

  e 建筑师(Architect)

  建筑师的字义是从两个希腊字根:“首席”和“建造者”合成的字,如果与以上“建筑的定义合起来,那么建筑师就是一个能综合了科学、哲学和艺术来设计建筑,以反映当代人类文化进程的、创造明日更好(或破坏现有)生活环境的城乡建设工作者。(以上引自大英百科全书)

  有了以上的五点名词定义的界定,我就可以稍为准确地来回答您的问题了。

  建筑学或称房屋建筑学,作为一门学科,从海外传入我国只有一百年不到的历史。当年庄俊、罗邦杰、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 赵琛、陈植、董大猷、吕彦直、范文照……等早一代知名建筑学者和建筑师留学归来,或在大学开设建筑学专业,或成立建筑设计事务所,于是有了我国近代建筑学科的发源。从20世纪初,在我国五口通商的口岸,也开始有了洋建筑师设计的作品。这段时期中外建筑师的作品,基本上是折中主义建筑、现代建筑和部份新民族形式建筑。如作一个断代,大致可定位为1919-1949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2年对全国大学进行了院系调整,对原有旧国立、私立、各种教会等主办的大学进行调整,记得当时全国有建筑学专业的大学为清华、天大、南工、同济、华南工学院等五所。同济的建筑学专业是由之江大学、圣约翰大学的建筑,同济、交大、大同的土木系建筑学科合并而成,这就有了同济建筑52级56届的首届毕业生(其实还有合并过来的53、55等两届毕业生)。这段时期开始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重点在工业建筑,特别是由原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业建设,其厂房设计不少也由苏联建筑师完成。由于大形势所致,解放以后,个性化的建筑设计被压抑,大型公共建筑修建不多,首都一些新建筑在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概念指引下流行起了大屋顶,此风刮到重庆,将北京天坛移植过去造了个大会场。此时从设计机制到设计理论,甚至设计风格,基本上是秉承苏联的模式。1953年上海在延安路铜仁路路口原哈同花园修建了中苏友好大厦,即现在的上海展览中心。当时苏联派来了安德烈夫建筑师和郭鹤曼结构工程师主持设计,那年我读大学二年级,被学校挑选了和其他四位同学一起在此设计中跟随苏联专家实习一段时间。1957年为庆祝建国十周年,拟在北京建造十大建筑,并在全国各大设计院和相关高等院校征集方案,此活动,大大推动我国建筑设计业的进步,应在我国建筑史上记上一大笔!

 [1] [2] [3] [4] [5] [下一页]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

申请免费量房验房

icon

请输入1000以内的建筑面积

icon

请输入您的姓名

icon

输入您正确的手机号码

icon
获取动态密码

请输入验证码

icon
5
恭喜您预约91装修服务已成功
稍后会有客服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