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7栖先生结构型家纺:如何基于现有产品发现创新点?
摘要:当我们在一家企业里边做了很多年,在同一个行业耕耘多年,你会发现我们所有人都会变得越来越专家。
“我们不是没有可创新的机会,我们是根本没有办法发现创新的点,因为我们回不到小白状态。”
当我们在一家企业里边做了很多年,在同一个行业耕耘多年,你会发现我们所有人都会变得越来越专家。实际上我们越来越专家的时候,就会让我们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专家的对面是一无所知,当你越来越专家的时候,你便是离小白的状态越来越远的一个状态。
打个比方,现在的年轻人都爱拍照晒图,于是便有很多企业相继去做手机的拍照功能,可是我们手机是干什么用的?是用来通信和社交的,拍照只是这里面一个小小的功能点。现在,手机拍照功能越做越复杂,越做越专业,在市场上也获得了一些好评,很多设计研发者便觉得这就是一种创新方法,慢慢的开始习惯用这种“惯性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但实际上,创新在于变革,而不只是“锦上添花”!随着惯性思维给你带来的思维困局,你能在原有产品的功能上想到的东西只会越来越少,你会很难跳脱出来。
我们需要突破,我们需要归零。各专业领域的专家也许已经在行业内做了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专家,但是是不是真正地理解现在正在使用产品的用户呢?可能未必。所以我们说的解决办法的第一个办法就是让自己归零,以一个空杯的心态让自己变身为小白,重新放下所谓的专家角色。当你进入对产品一无所知的状态,你才能真正发现原来你的产品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方面和可以创新的点,这个时候你才能“破旧立新”!
“怎样能尽快回到小白状态?首先要能够做到去观察,接着是成为用户,最后是超越用户。”
事实上,绝对部分的企业都会要求部门定期对市场进行调研,但绝大部分人调研回来,还是该干嘛干嘛。所有人都知道那样不对,但是,却没有几个人真正能够跳脱出来,去每时每刻地观察用户他们现在到底在怎么使用我们的产品。
那么,怎样尽快的回到小白状态?
首先是要成为用户,当你成为了该产品的用户,你才能想他人之所想,痛他人之所痛。随后,作为该行业的研发者,仅是成为用户还不够,还必须超越用户!如何能够站在比用户更了解自己的情况下,这个就体现出了我们对人性的把握。
举个例子,“微信朋友圈”这款产品刚刚出来的时候,很多人认为它在模仿微博,同时加入了一些类似QQ空间的功能,甚至有人断言“微信朋友圈”绝对成功不了,然而出乎了所有的意料,“微信朋友圈”大受欢迎,使用频次非常高。
为什么会这么高?就是因为他对每一个细节把握很准。以前好友评论点赞所有人都可以看到,根本没有考虑到隐私性的问题,但是微信进行了这样的一个机制设计,聪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只有两三个人之间同时是好友的情况下,他们才能够看到彼此的信息。这样的机制做了一个非常好的隔离,而且是智能的,这种体验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交友的方式、社交的方式进行过深刻的理解和洞察以后才能做出来的选择。
“当我们真正能够让自己变身为小白,回归到用户,我们就有可能发现出来很多的问题。”
在我们从变成用户到超越用户的阶段之后,我们就可以发现用户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下一阶段就是发现用户的痛点。生活中,这些痛点通常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
就拿人们睡觉的被子来说,传统的被子一般都是四四方方的,尽管现在不同的品牌为了复购也会做一些特殊的尺寸,但你会发现这些改变似乎已经形成了行业的习惯方式,但实际上这种尺寸的改变,在使用场景中其实还是存在很多使用上的不便。
举个例子,当一对夫妻在睡眠中,只要一个人侧卧或者翻身,就会带走另外一个人的被子,如果另外一个人睡觉也不老实,那么“抢被子大战”便一触即发,最后导致失眠、肩颈受凉或感冒不说,严重的还会影响夫妻的感情。
所以痛点在惯性思维、在大家已经成为专家的情况下,其实是很难发现的,你会觉得这么设计就是天经地义。四方形的被子历经几千年,你已经习惯使用它了,便不会感觉睡觉的那些“小问题”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但是当你真正能够跳脱出来,回到用户的场景之下,其实是可以发现这些问题,也是可以在产品本身的功能和特性上做创新的。比如说Mr.7栖先生结构型家纺研发的“引力被”,它改变了被子的四方形态,在被头部分研发了一个60度的扇面结构,它还在扇形结构上设计了一个中心引力点,不管两人怎么翻身,被头部分都会自然垂搭在肩颈处,很好地解决了被子漏风导致的肩颈酸痛、感冒等问题。
当我们在进行传统的现有产品去找寻机创新机会点的时候,核心的突破点是让自己从专家变成小白,然后让自己回到用户的身边,让自己每天都能够了解和观察用户,包括自己使用产品,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去发现用户在各种各样的场景下使用的细节,在这个真实的场景下找寻什么是用户真正的痛点,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接下来只要解决这个痛点就是你的创新机会点。这就是我们在现有产品基础上做创新的一个思路。
标签:
全套装修效果图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