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首批个体户到驰名家具品牌董事长

icon 2009-09-16 09:54:12
icon 0

  张福才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企业家创富人生的缩影,更折射出共和国60年风雨历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那群白手起家,追随国家繁荣的脚步不断成长、壮大,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人群的精彩人生。

  中国有上万个家具企业,在北京也有数百家。在林林总总的家具牌子中,能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屈指可数,“强力”便是其中之一。

  北京强力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福才,是有着将近40年家具从业经历、20年品牌运作经验的家具“老江湖”,是一个在改革开放洪流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企业家代表。第一批辞职下海做个体户、给企业穿上集体或合资的外衣、将品牌广告植入电视剧中间、将产品推销进人民大会堂,许多如今看起来很寻常的举措,在当年可显得“极不寻常”。

  1971年 私自做家具卖属投机倒把

  8岁当学徒

  “父亲用巴掌打出好手艺”

  如今老师是否有权批评学生都成了争论焦点,在现在一些稍微上了些年纪的人看来,当年老师对学生的训诫,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哪怕是开口就骂、动手就打,也是对孩子好。那个时代,很多人开始学本事都是父母打骂出来的,张福才也不例外。

  张福才1963年出生在北京通县(今通州区)t县镇苏庄村,在他之前,家中已有4个哥哥。国家刚刚经历过“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家中又多了一张嘴,父亲张德润有些心焦。为了养活几个孩子,他不得不偷偷地干起了祖传的木匠活儿。

  1971年,张福才8岁,正是“文化大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村革委会的大墙上,到处贴着张德润的大字报,什么“投机倒把的典型”、什么“死不改悔的走资派代表”、什么“资产阶级的孝子贤孙”等等,张福才看不懂,却感觉到一种肃杀之气。张德润不理会这些,依然在家里偷偷地锯呀刨的,用木纹刨花板给村里人做家具,特别是给那些刚结婚的家庭做衣柜,那手艺活儿是人见人爱。不仅如此,张德润认为8岁的儿子已经不小了,该是干活儿的时候了,不能闲吃干饭,让他放学后做下手活儿,和自己一起拉锯下木料。

  那时打家具的工具也就一把斧子、一把锯子、两把刨子、一把弯尺和一个墨线盒。木头锯多长多宽多厚,都用墨线绷一下,按照线条下锯。父亲在右上,张福才在左下,正把一根木头按墨线锯成两截,小家伙忽然起了歪心思,把锯故意往外一别,“咔嚓”一声锯路离开墨线,差点把锯子给折了。看着好好一根木头瞬间成了废料,父亲气不打一处来,一个大耳刮子直接掴向张福才的后脑勺,又一脚踢得他翻了两个滚儿。“不许哭,继续拉锯,要是歪了,我剁了你的手!”父亲吼着。张福才抹了两把泪,乖乖地把锯拉直。

  回忆起这段往事,张福才感叹不已:“我当时只是想,把锯拉歪了父亲就不会让我拉了,我就可以去玩儿了,不想父亲早就看透了我的心思,把我的懒劲儿给打掉了。”虽然张福才认为父亲下手太重,但从那以后,他学木匠活儿就认真多了。“如果不是从小把做家具的手艺学得扎实了,后来创业做家具买卖是不可能的。”张福才一辈子感谢父亲的严格要求。

  1984年 北京出现首批个体户

  立志干个体

  “好汉不挣有数的钱”

  如今的个体经营者满街都是,尤其是服装城、家具城里那些展位,大多是个体经营模式。但在20多年前,敢做个体户可是件稀奇事儿。敢想敢做的张福才成了北京的首批个体户。

  “父亲说,好话长在嘴上,好马长在腿上,好汉不挣有数的钱。我觉得自己是一匹好马,是一条好汉,挣工分永远是有数的。”张福才说,从8岁开始拉锯,后来又打砂纸、推刨子,再组装高低柜、椅子,他从父亲那儿学到了全套木工技艺。但是他1981年高中毕业时并没做成木匠,因为此前四哥已经接了父亲的衣钵做起专职木匠,给村里打犁杖、手推车,盖房子时做个木工活儿什么的,几百人的村子哪容得下两个木匠。

  张福才于是转做工人,第一份工作是在村里的三产玉器厂里磨玉,干了三年觉得没出息,经亲戚介绍,到镇上的雨刷厂做业务员。虽然只有比玉器厂还要少的46元月薪,他却很开心,因为能到处跑,见不少世面。外面流行什么,他就追求什么,那时流行穿喇叭裤,他也去买了一条穿在身上招摇过市,领导批评他“有伤风化”他也当耳旁风。

  如果不是《北京日报》上一条爆炸性新闻激起了张福才心中潜藏着的“不挣有数的钱”那根神经,也许就没有今天的企业家张福才和中国驰名商标强力。那是1984年,中国大地上到处吹拂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北京日报》有一天在头版刊登的一条新闻说,即日起“个体户可以申请营业执照”。此前很多年,农民在家里种点菜、栽点果树是“资本主义尾巴”,打个家具变卖、倒腾点服装是“投机倒把”,对于农村人来说,只有天天跟着队长出工挣工分才是“正业”。“看到这个消息后,我心里像开满了鲜花儿一样,每一朵都在提醒我: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张福才说,在雨刷厂刚干了8个月,等不到满一年拿奖金,他就迫不及待地向厂长请辞:“我要当个体户!”

  那个年代,鼓舞人心的政策还真是执行力很强。张福才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弄来一个盖了钢印的个体户营业执照,取名叫“兴工木器加工铺”。

  几年工作下来积攒的1100元钱成了他的全部创业基金,从北京木材厂买回刨花板,把自己家的前院当工厂,敲敲打打弄出几个写字台,再用手推车推到镇供销社去代销,一个月内,5个写字台全部卖光,一算账,净挣100元,比做推销员时的收入增加了一倍多。“那感觉,就跟喝了蜜似的。”对第一次给自己打工的月收入,张福才怎么也忘不掉。

  1990年 北京兴起乡镇企业

  挂靠村集体

  “成了人才,合作上门”

  如今“下海”、“创业”这些字眼早已不新鲜,张福才当年的勇气仍然值得称道。之所以敢“下海”当个体老板,张福才倚仗的是从父亲那儿学来的木工技艺。“在父亲生活的那个年代,老百姓没钱,家具也是紧缺商品,到处都买不到,如今改革开放了,好多人有钱了,家具的需求量大增,不卖疯才怪呢!”张福才说,就算做不了什么大事儿,靠一身手艺活儿,也比上班挣“有数的工资”强很多。

  看到张福才打的家具好卖,开拖拉机的二哥和做生产队木匠的四哥通通撂了挑子,加入小弟张福才鼓捣家具的“个体事业”中,老百姓有什么需求,他们就做什么产品:1986年做组合柜,1987年做沙发,1988年做床垫,火啥做啥,做啥火啥。自家院里加工场地不够使了,就租生产队的闲置房;闲置房小了,就在村里盖起1500平方米的厂房,“这在当时,算大厂了”。销售地点也从镇里扩大到当时的通县,又进入了北京市区的大华、菜百、西单等家具零售店。到1987年,张福才的厂子年产值达到120万元,“那时这可是个天文数字”。

  从1984年辞职当个体户到1988年的5年间,张福才投入的1100元赚回的净利润是15万元,增值了100多倍,在全国出一个万元户就可以上报刊当新闻的年代,数着那么多的票子,张福才觉得父亲真是有真知灼见。“这会赚钱的人,赚起钱来真是无限啊!”张福才的两个哥哥看着这么多钱更是花了眼,认为这是一辈子也花不完的,于是和他算清账,三个人平分,兄弟俩各拿着5万元喜滋滋地回大队过小日子去了。

  张福才不愿评价哥哥的“眼光”如何,但哥哥“撤资”留给他的是一段难熬的日子。好在人才总归有被发现的时候,几年下来张福才做家具的名声已名扬通县,远播京城,通县城关镇果园大队书记专程找到他,请他去县城边开厂。这下张福才成了“人才”,对方开出的条件优厚得很:大队提供3000平方米的厂房,你可以用大队的营业执照。于是张福才的个体经营部摇身一变成为了集体生产厂,这在当年来说也是一种“创新”,张福才觉得戴上个“红帽子”,买卖会更好做,何况人家给予那么大的支持呢!

  张福才就这样把厂子从苏庄村搬到了果园村,把“兴工木器加工铺”改成了“北京市强力家具厂”,原来的“游击队”摇身一变成了“正规军”。“强力”,取的是“强大有力”的意思,强力家具厂当年的产值达到360万元,比在苏庄村时最高产值120万元增长了两倍。获得税收收入的果园大队书记觉得自己的决策颇为英明,向张福才直竖大拇指:人才啊!

 [1] [2] [下一页]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

申请免费量房验房

icon

请输入1000以内的建筑面积

icon

请输入您的姓名

icon

输入您正确的手机号码

icon
获取动态密码

请输入验证码

icon
5
恭喜您预约91装修服务已成功
稍后会有客服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