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设计月坛:如何确保企业设计出来的产品能畅销
摘要:8月10日,《中国家具设计月坛》第13期正式开讲,由许柏鸣主持。
8月10日,《中国家具设计月坛》第13期正式开讲,由许柏鸣主持。
陈宝光 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
我们的网上论坛在休息了两个月以后于本月9日重新拉开帷幕,这一炮是由许柏鸣老师领衔打响的。许老师做为这期论坛的主持人提出题目,做了预热,当天及第二天大家讨论热烈,即便这样亦大有意犹未尽之感。我因外出没有参加,是后来看的讨论整理材料,很有感触。
2014年4月,由黄群森先生提议,我主持开始了我们这个网上微论坛的第一期。第一次讨论内容是关于中国传统家具设计的议题,到2015年5月“中国家居原创设计品牌的电商之路”的讨论,基本每月一期,一共进行了十四场讨论。十四场讨论内容深度越来越深,形式越来越新,大家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讨论的问题涉及广泛,现实意义强,创造了中国家具设计界的佳话,成为一个非常好的“互联网+”。
间歇也是必要的,有点像一个暑假,再次开始又像下一个轮回,每一次的轮回都是一次向更高一个层面的进阶。我从大家的发言中明显地看到再次开始的论坛少了些许浮躁多了沉稳,对问题的思考深入了。也说明我们的设计师在今年这样一个比较特殊的年景里思考的东西有所不同。
对于“如何确保企业设计出来的产品能畅销”这样一个题目,或者许柏鸣老师从一开始就不仅仅对设计师提出,更多是想对企业家言。因为产品的畅销往往在生产销售环节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成本的控制、工艺制作水平的高低、销售的推广等,都是很具决定走向的权重。当然,不能排除设计师的关键因素。设计师是从一开始就介入的,对一件产品的成功与否处于决定性的地位。难就难在,我们所指的“家具产品”不是一件单纯的艺术品,是在一个有相当工业化的过程中制造完成的工业产品,这就要求设计师不仅仅熟悉设计和艺术,还要了解工艺过程,了解材料属性,了解结构要求,了解企业定位等等。
不管怎样,第二轮的《中国家具设计月坛》由许柏鸣老师开了一个好头,没有虚的都是实货干货,直捣黄龙。在家具设计领域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的地方,希望微论坛继续起到不“微”的作用。(2015年8月14日于北京)
许柏鸣 深圳家具研发院(本期主持人)
与纯粹的概念设计与艺术创作不同,在市场上获得成功是商业化设计的首要目标,然而,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却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长期以来,很多人都是单凭自己的感觉在行事,对于处在买方市场的今天而言,靠“赌”的方式来做无疑是危险的。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做?背后隐藏着哪些道理?
题目中的“畅销”是一个定性的概念,以保持必要的模糊和弹性空间,从而聚焦于思维要素,以免陷入枝节性的泥潭。
题目似乎是产品设计,但恰恰与企业家才是“强相关”,与设计师反而是“弱相关”。
企业和设计师对消费者内在需求的捕捉与对他们的教化同等重要。主流市场的形成是消费者和供应商共同作用的结果。
技术驱动、市场拉动与设计驱动,是迄今为止可以提炼出的三种不同方针。其中的主要引擎和企业的商业模式都不相同。
群主提出的是两个问题:1、品牌基因;2、怎样打动消费者。第一个问题,无论是苹果、无印良品还是优衣库,大凡国际性著名品牌都有自己独特的品牌基因,因此,即使把它们的logo去掉依然能够识别出它们,这就需要进行品牌基因的编码和解码,这个问题非常复杂,目前国内还没见到有哪家家具企业做到了,只说产品设计中的两点基础,即“与价值同步、与风格同步;第二个问题,消费群必须先行细分,因为他们的诉求和消费能力都是不同的,如:谁都喜欢设计得非常漂亮的,但要让他们为好设计额外支付高额费用时,有些消费者宁可放弃。
迪信的产品之所以有生命力,在于有清晰、明确的定位,所有的运作标准都与这个定位相匹配,而且能够不受诱惑而分心、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因为梁总自身血液里流的就是这种基因,改不了,也不屑去改。
许多企业主喜欢习惯性地对理论摆出一副不屑一顾的神态,这一方面是因为当代中国发展主要靠摸着石头过河,理论滞后于实践,有些理论尚未健全,感觉没用;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理论在成熟,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人越来越多,发达经济体的理论和实践也已经在引入。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引,单凭企业主个人的经验和聪明才智是不可能真正辉煌的,至少是不可持续的。
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论坛,虽然今天的论坛貌似不如以往那么热闹,却很有质量。显然发言者都是用心深入思考过的,不仅有独到的见解,而且都很切题,没有淡得太散。对各自发言的价值点简要提炼如下:刘晓红与马博提醒要关注消费者的痛点和产品的生命力;朱小杰归纳了市场、设计与生产等三个方面的组织,并犀利地点出了消费者的价值取向与文化背景;青木堂、写意森林关注的是设计的土壤与种子,柴晓东有深切体会;王明亮呼吁发挥设计师的独特作用;厉建伟和陈志军认为品牌与创始人直接相关,并要接受市场洗礼;梁少禧分享了自己的成功经验,并给设计师指出了尖锐直率的问题;牛晓霆倡导品质、诚信与品格;盛夫梳理了设计师与消费者、中国与欧美的关系,并指出了目前国内审美教育的不足,陈志军、蒙亮深入诠释了设计师与消费者的交互关系;菲利普叶总结了时代变迁对设计职能的深刻影响;阿信把企业战略分成了理论、方法和刻划三个方面;李虹瑶点出了国家品牌与现实妥协的问题;祝伟华在品牌与企业运作的多个方面带来了新的思想;周旭恩描述了当今企业的五点现状;钟海舟形象比喻了企业中各种职业的各自角色;侯正光强调了价值认同、角色位置与专注坚持的重要性;高一强以谦卑之心向企业学习,等等。还有其它人士参与了讨论,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感谢宝光理事长的支持与鼓励,远在青海仍予以关心和指导,感谢群主黄群森的辛苦努力,感谢各位的积极参与!也有劳并感谢新浪等媒体帮助传播我们的正能量。遗憾的是企业家的参与依然不足,尽管今天的议题对他们更加重要,大伙儿实际上是为他们在出谋划策,但还是尊重他们的选择。现在宣布本次论坛圆满完成!论坛虽然结束,但这个议题还刚刚开始,希望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同舟共济,创造中国家具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朱小杰
学习了许老师的论坛提纲,我想设计能够“畅销”与设计师无关,那是企业家的本分。因为做品牌必须具备基础条件:
1.首先是组织市场(你是谁哲学范筹);
2.然后才组织设计(强调组织是因为工厂绝无适合设计师的土壤);
3.最后才是组织生产(极其重要沒有品质就沒有品牌工厂是工匠聚集的地方)。
中国的洋房里都住著厚扑的农民。
林作新
我山东工厂,生产的家具是1924年设计的,以英国都铎王朝的时代的纹饰为主,九十多年了,依旧在卖。我们的市场上的设计,半年、一年一换,那是为什么?原因无非:设计师水平不够、所设计的,和他本身的文化没有关系。现在我们所谓的设计师,设计美式、法式、什么什么式,但这都不是他们自己的文化,怎能设计好?一组设计,卖好多家人,那些老板拿起来就做,因此今年深圳展,多少所谓小美式的?撇开文化讲设计,是扯蛋!
我认为中国人如果不是设计中国的东西,就只能是半年、一年的产品,绝出不了经典,最多只能𣈱销一阵子。
温浩
设计师、品牌运营者、产品制造者、市场营销者如何共同融入在一个明确的品牌战略与定位系统中的是个基本问题。有系统的“畅”,才有组织的“销”。当我们看到失败或成功,都会放大设计师的责任与作用。事实上,设计师是在品牌组织系统中的贯穿者,也是战略和战术的实施者,设计师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局部的。像企业家一样思考,像艺术家一样想像,像科学家一样推敲,就是设计师职业的苦逼写照。
行业发展历史短,老板与设计师知识结构都一样有短板。今天的现实对老板要求更高,更需要老板整合资源,协调组织,构建体系,更新知识,凭老板经验取胜的时代过去了。
王明亮 上海博华展览董事长
每一个畅销的品牌背后都有一个或一群设计师。而且, 这些设计师数年,数十年如一日专注于品牌/产品的设计。Antonio Ceterio 对于B&B是如此, RodolfDodoni对于Minotti也是如此。设计犹如基因,基因不好....?
梁少禧 迪信家具董事长
迪信产品的设计一直是我自己操刀,每年几件逐年增加,通几十年累积才形成今天完整的体系。我也曾试过请过国内或国外设计师帮协助,但往往这些“有些水平”的设计师/设计公司都把自己放得很高,很少愿意由一件产品开始为中国企业服务。要么一做就一大系列,客厅、餐厅、睡房、家品……还同一时间为多个企做设计。他们不会用心地去了解企过去未来及企业真正需要,设计出来的“系列”大都在外国品牌里左抄右拼,既不能与企业之产品风格一致,又不适应企业设备,生产流程,员工工艺技术。
未能成为真正品牌企业,很难用到好的设计师,因其产品附加值未能承担得起这些设计成本,往往品牌初期,企业主既老板又是设计师。
祝伟华 利豪家具董事长
家具行业发展三十年至今为止,还都是行业品牌,还没有深得民心的消费品牌,这就是家具行业为数不多企业的机会。近期我们希望和设计师形成合伙制的合作模式,否则像我们这些企业走不远,而设计师也会把一稿作品改改,卖三家,终有同质化。
沙发作为时尚家具产品,产品周期不长,不宜走所谓长销款;因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上涨快,产品快速迭代是弥补同质竞争的方法。用产品线的包装,配套,陈列及品质,品味,形成品牌的壁垒,而非一朝鲜吃遍天的时代了。
时尚产品不适合做长销款,ZARA没有原创设计师,只做快速反应者,做微创新。
对中国家具行业发展应是多元的,多层次的,每个企业的DNA不同,所走的发展路径,商业模式都应不尽相同,千万别跟风,要走自己的路!坚持走下去,走通了,品牌也铸就了,品牌不是设计师设计出来的,设计师只是企业品牌的灵魂,是大脑。企业家要有和优秀能人合作的能力!不仅仅是设计师。
电影界有三个案例:
1.陈佩斯小品演员,后来去创办话剧,因人缘好,至今开着桑塔纳;
2.赵本山,创办刘老根,开着商务机,他死了之后他的公司可以传承吗?
3.冯小刚,打造了中国一线名星及华谊兄弟,成就了王中磊二兄弟,他们任何人死了,华谊继续发展。
大家再想想品牌吧,想想设计师及设计师品牌吧,用品牌的九个定义来鉴定什么是品牌吧。
周旭恩 华日家具董事长
1.因为我们过去高速发展的三十年,使我们各个行业全面进入买方市场,这是个大背景!我们处在最坏的时代,我们也是处在最好的时代!
2.设计师迎来最好的春天,人们更加尊重设计师们的成果,但并不是市场需要很多设计师品牌!你也许是行业内的知名设计师,但你离大众的熟悉还有距离!
3.设计师的天性是向个体行为偏一些,企业管理者角度要稍微广一些!
4.把握市场、顾客、竞争伙伴是设计师和企业共同的职责!
5.再提一些关于现在的认知:迭代快,功能强,品质第一,信息对称迅速,柔性和标准化相结合!
陈志军 挪亚家总经理
企业基因或者说品牌基因,肯定是企业决策者审美偏好密不可分,因此某种程度上说,产品的设计风格就是老板的风格,这和“风格即人格”一个道理。对于有审美偏好的人,说他“坚持”只是国人习惯于用道德类思维来评价成功者而已。对于个人来说,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本来是最容易的事。
但作为设计师承,当你作为一个以盈利为本质使命的企业领导者,难的是你常常要偏离你的审美偏好,背离你内心的呼唤,用更理性的方式满足大众的审美心理。没有这种能力你就无法引导一个可能会畅销的产品在市场上的成功。
厉建伟 HC28执行总裁
一个品牌风格的形成,和它的创始人的认知和审美密不可分。敢于坚持,在市场的洗礼中不断完善,才有可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刘晓红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看到这个题目,我首先想到了畅销世界的四把椅子,索耐特的14号椅,韦格纳的孔雀椅,中国明式圈椅等,都是过百或近百年来长盛不衰,一直在生产和大量销售的家具,它们如庙宇和教堂一样活在世界。回顾中国现代家具历程,就我所知,只有“联邦椅”被广为流行,几乎家喻户晓,至今去很多农村,依然可以看到“联邦椅”生活在人们的生活中。那么,几万企业,几百万从业者,至少几十万的设计人员的中国家具行业,几十年来,再创造了什么样的畅销产品?其实,好卖的产品也不少,但生命周期往往比较短。若只昙花一现,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是有限的。因此,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是否要界定什么样的产品叫畅销产品?产品的生命周期和销售量如何定义?是否评估它的利润率?产品畅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企业推出的产品往往不畅销,或好卖但持续不长,周期太短?谁最终决定着产品是否畅销的结果?老板,设计师,消费者?等一系列问题。
我认为,畅销,而且持久畅销才能成就经典。每个设计师和老板,都希望自己设计和生产的家具畅销,一是好卖,二是卖的数量多,三是卖的时间久。这是我理解的畅销的含义。尤其是为大众设计和服务的企业,畅销一定是他追求的目标。其实,每个企业都会有1、2件或系列是畅销的,成为企业赚钱赚名的武器。怎么放大它,或扩展更多一些畅销品,也是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