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特辑|二十三位设计师眼中的贝聿铭

icon 2019-05-22 14:44:51
icon 0

摘要:据美国《赫芬顿邮报》消息,著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于当地时间5月16日去世,享年102岁。


  新浪家居:许多人都说老先生是“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摆渡者”,您觉得老先生在建筑历史的发展中有哪些推动作用?  

       “More than being chinese, he is a great architect who is beyond cultural boundaries. He made modern architecture a part of our everyday life, in the US, europe, and asia.

       There are many projects by IM Pei that we admire but one of our favorite IM Pei building is the Herbert F. Johnson Museum of Art. It is located on the northwest corner of the Arts Quad on the main campus of Cornell University in Ithaca New York .

       Considered his second significant art museum , the Johnson museum has strong structural qualities without sacrificing the spatial quality of the interiors.

       他是一个跨文化界限的建筑师,他不仅仅是中国的。在美国、欧洲、亚洲,他把现代建筑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贝聿铭有很多建筑我都很喜欢,最喜欢的是赫伯特·约翰逊艺术博物馆。坐落于纽约康奈尔大学主校区艺术区的西北角。这是他设计的第二个意义非凡的博物馆,约翰逊博物馆结构空间坚挺但是没有浪费任何室内空间,非常精彩。”

       “他最简化的现代设计语言,现代建筑史上应该没有比他更简练了,再早点有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密斯·凡·德·罗),后来在形体多样性的情况下,在简单,从空间视角去看设计贝聿铭大师应该是一个重要人物。”


“我认为贝聿铭先生在几何形的应用上,玻璃和石材的细节处理上都具有启发意义。”

       “因为其中国背景和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关注和探索,贝先生是最为普通中国人熟知的一位西方主流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的身份和作品都受到了广泛关注。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他一次又一次掀起东西文化比较的讨论,也激发了我们重新探讨现代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在建筑界,他的言说不多,但作品影响力巨大,特别是在中国建筑界迷茫而焦虑地面向西方的八九十年代,他不断提醒中国建筑师要关注自身文化和传统。尽管他将现代主义建筑和中国传统相结合的许多作品存在争议,但这种努力精神的影响力绵长而有力。自五四运动起的百年间,贝先生大概是除梁思成之外,探讨在西方主流思潮中如何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最大贡献者。”

       “我觉得贝聿铭先生是个世界公民,他的建筑作品里包容的是世界的文化,如果说贝先生的作品里有苏州园林或者苏州文化的融入,那其实是他对于苏州园林时间的一个观念。苏州园林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每一个园林都将通过时间发生演变。把时间作为一种材料应用,在贝聿铭的项目特别是他重要项目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不管是罗浮宫还是在华盛顿国家博物馆东馆。他对旧建筑的改造,其实不是改造,也不是加减,而是对时光的延伸。这个可能跟他对苏州的、中国的时间和历史感的敏感度有关。所以我觉得他也是一个了解世界文化的世界公民。

       谈到贝先生对于建筑历史的推动,有一些西方学者,觉得贝先生的建筑不够革命性,没有起到一个开辟新天地的作用,不像路易斯康或者扎哈,我觉得他们说的不在点上。因为我觉得不是每一个建筑师都是要重新发明一种新的风格。不管是他的美术馆还是纪念馆甚至是商业项目,其实是把公共性、功能性以及历史的延续性、风格等完全考虑周到地融合在一起,建筑师们很少能做到,在这一点上他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师。

       而且在他作为建筑师之前,他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他对于人文,历史,对于传承,对于使用者,包括建筑本身的生命如何健康延续,都非常重视,这个超过了他作为纯建筑设计师身份的成就,这也是我对他最敬佩的和认为值得学习的地方。”

       “To my knowledge, IM Pei was one of the first architects to exploi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 in such a profound architectural way. It resulted in a new architecture, not completely East but not completely West either. But still, respecting both. Somehow he paved the way for several new generations of architects to follow, working with simlular East-West relationship design questions.

       就是我所知,贝聿铭是最早在建中领域深入挖掘中西方关系的建筑师之一。他用新的方式在表达建筑,不是纯粹东方也不是纯粹西方,但是也充分尊重了两种文化。他从一定程度上为之后的建筑师开拓了新道路,继续追随他的脚步探究中西建筑设计。”

       “当然,“东西方建筑文化的摆渡者”这个命题其实是没有问题的,贝老先生在做的事情其实是基于现代主义的一个基本框架,去搭建、产生类型学上、结构上的创新。

       贝先生本身也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潮流的推进者,将许多传统文化符号和当代建筑相结合,这种融合下的作品在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贝老先生的这些创新在建筑史上也是具有历史性意义。”

       “关于“中西方文化的摆渡者”的这个角色,我认为这可能就是贝先生并不是主动要做这样一个摆渡者,它是特定的时期,还有老先生的背景,决定了他既有东方文化的传承,是从小生活的一种习惯,同时又是接受了一个完全西式的现代建筑的教育。

       在这样的历史阶段,可能是给他赋予了这样一种摆渡者的角色。但是我觉得他的作品里面并没有故意的去表露某种文化的倾向,而是一种自身想法的非常自然的流露。

       所以我认为这也是他的建筑,最感人的地方,他并不是一个主动去迎合某种文化形象,而是表达了自己的一种深刻认知,浮现在外部的一种自然的表达。”

       “贝大师通过自己的实践,向世界展示了中西文化结合的设计成果,这些精彩作品打动了很多人,让我们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拥有了共鸣点,发现了共享的情感激发点。”

       “贝聿铭先生一直以来是用着西方的建筑语汇,简单讲就是现代几何等比较简练的手法,持续探索着有关中华文化的部分,内涵本质其实或多或少都是跟中国相关的。

       当我们谈到罗浮宫的时候,最受人争议的就是,他把一个非常现代的几何金字塔放到了一个法国国宝级宫殿的前面,一开始曾经受到很多法国人民的反对声浪,但久而久之,法国人开始逐渐接受他,而且发现他还融合得不错。

       他这种试着通过「对立」来表达出「互补」或「融合」的观念,其实恰巧跟中国《易经》所讲的「阴阳相生、互相调和」的哲学是不谋而合的。所以中国人讲的「对立」或「冲突」,倒不是形式上的「对立」或「冲突」,反而是更深的本质上的空间内涵逻辑的不一样。

       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或对话之后,可能我们会逐渐发现,这样的「对立」到后来反而逐渐产生了一些丰富性,或者说和谐感。这跟西方所讲的结构主义(做很多歪斜或者爆炸式语汇,例如所谓的结构建筑风格,只是在形式上做出猛爆的感觉),其实是两种很不一样的逻辑。相对来说,我觉得贝老的手法高明许多。”

       “I.M Pei was truly a hero to the Asian Architects. He was the first Chinese to receiv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He was the superstar architect before the “starchitects”. All his commissions including, The Louvre, JFK library, Bank Of China Building, Christian Science Center etcetera are all landmark buildings in its city. He was the master of master architects; I do not think any other architects would surpass him in terms of his oeuvre. 

       The style of his design was uniquely Pei, and it cannot be imitated. He was able to utilize the most simplistic geometric forms and transform it into a building with such elegance and intelligence. 

       He was truly an inspiring architect not only to the Chinese architects, but to all architects today and the future. ”

       “还有一个项目是日本美秀美术馆,太叹为观止了,以及后来的苏州博物馆等等,其实应用的手法是一样的,但是最极致的还是美秀美术馆,非常简约,没有任何符号,但是表现出了东方的精神。用中国精神的一个抽象概念把它具象化,没有加任何一点多余的装饰,但是却把文化植入进去,这就是他厉害的地方,他把文化抽象化、哲学化之后又具象化,非常朴实的表现,可以融入进全世界的地方。

       他没有可以的将所谓的符号,所谓的语言在里面,他的作品超越了文化的哲学,现在许多设计师做的新中式等等,其实符号的因素还是太强烈,表现力度太弱。这就是我对贝聿铭先生的理解,他的作品也是影响我一生对设计的理解。”

       “在建筑史的发展历程中,贝老始终是一个现代主义的推行者。他对历史、环境的理解是超前的,而我认为这两点也是建筑设计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每个时代都应该尊重历史和文化,用新的科技和材料去超越当下的现状和困境,用现代的手法去回应当下和历史,这不仅是建筑的精神,也是建筑师的精神。”

       “贝聿铭先生被称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大师”,也是第一位在西方出名的中国建筑师,在他这么多年的建筑生涯中,实现了非常多的突破与创新,他始终坚持着现代主义风格,在现代建筑的简洁与线条之间为其注入东方的情愫。推动了中国文化在世界建筑、设计领域中的发展和影响力。”

       “建筑设计史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贝先生超越了设计风格的界限,他的建筑充满了“时间感”与“成长感”,具有独特的时间属性的魅力。”

       “贝先生将东方文化中温良之美和情境之美推向了世界,其作品更接近建筑的本质。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在其思辨过程中得以统一,超越了时空限制,构建了独特的建筑语言,散发着迷人而恒久的光芒。”

       “推动了东方的思考与哲学在建筑空间的运用,不管是他的成名做美国现代美术馆东楼,还是卢浮宫改建,还是苏州博物馆等等!他把东方的隐晦与含蓄,节奏等发挥的淋漓尽致……”

       贝聿铭老先生的作品及设计语言影响了几代年轻建筑师、设计师,老先生将一生奉献给建筑事业,全球许多地方也都留下了贝老的经典之作,这也将成为世界建筑史的宝贵财富。

       重新来回顾一下贝老的建筑设计历程以及著名代表作品。

贝氏全家福(前排左一为贝聿铭)贝氏全家福(前排左一为贝聿铭)

贝聿铭全家福贝聿铭全家福

代表作品(按时间顺序)

路思义教堂,台湾东海大学

1956-1963年

路思义教堂是一座教堂,贝聿铭起初想用砖砌哥德式的建筑,但因台湾多地震而取消此意,后来由陈其宽以六角形底座像“倒船底”的形状,逐布修正形成现在的教堂造形。


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1961-1967年

       研究中心在科罗拉多州海拔6200尺的岩石台地上。由当地印第安人残留的塔楼启发,与附近地形浑然天成的糅合在一起,以配合岩石台地的几何图形来设计“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仿佛从科罗拉多山地上长出来的建筑。


美国纽约州雪城埃弗森艺术馆

1968年

       这座建筑的设计颠覆了传统的博物馆建筑类型,同时,创新的外形使其自身成为独具特色的现代艺术品。贝聿铭将该博物馆设计成一个开放的结构,游客从各个裸露的面都能进入建筑内部。


克莱奥罗杰斯纪念图书馆

1969年

       主要建造材料是红砖和混凝土。面向哥伦布市的一个公共广场,建筑立面朴实而严肃;内部空间的风格较为稳重,自然光通过建筑中央倾斜的天窗进入室内。


肯尼迪图书馆

1964-1979年

       肯尼迪总统图书馆是一座倚海矗立,黑白分明的现代化建筑。是一套几何图形的组合,一个圆台形体,一个似长方形,似三角形的竖体,一个横长条体。建筑主体上有一块大面积突出的黑色玻璃幕墙,镶嵌在全白建筑正面上,整座建筑造型独特简洁,反差分明。


保罗·梅隆艺术中心

1972年

康奈尔大学约翰逊艺术馆

1973年

罗彻斯特大学

Wilson Commons学生活动中心

1976年

汉考克大厦

1977年

       它的外墙全部用浅兰色的镜面玻璃,大厦宛如一面巨大的明镜,耸立在城市的中心,阳光在镜面上折射反照,时移景异,变幻无穷,呈现出一派奇妙的景观。这是现代建筑成功地应用玻璃墙的一个范例。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1978年

       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以几何图形和三角构成的建筑,成为他建筑作品中,一个非常经典的成功案例。造型新颖独特,平面为三角形。既与周围环境和谐一致,又造成醒目的效果。内部设计丰富多彩,采光与展出效果很好。


纽约市贾维茨会展中心

1979年

波士顿美术馆(MFA)

1981年

       Fenway入口是一座漂亮的带廊柱的门廊,福斯特事务所的改造工程包括扩大楼梯的宽度,在两边增加坡道,利用鹿岛花岗岩来配合现有立面的色彩和纹理。


香山饭店

1982年

       著名的香山饭店,贝聿铭用简洁朴素的、具有亲和力的江南民居为外部造型,将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营造手法,巧妙地融合成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1989年

       卢浮宫,尤其是其中的玻璃金字塔,世人盛赞这是“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也是贝老先生享誉盛名的著作。贝聿铭设计建造了玻璃金字塔,普通的几何形态,用了玻璃材料,金字塔不仅表面积小,可以反映巴黎不断变化的天空,还能为地下设施提供良好的采光,创造性地解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的一系列难题,取得了极大成功。


香港中银大厦

1982-1990年

  


       中银大厦是中银香港的总部,位于香港中西区中环花园道1号。

       香港地标中银大厦,灵感源于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征着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也寓意中国银行(香港)未来继续蓬勃发展。大厦由四个不同高度结晶体般的三角柱身组成,呈多面棱形,好比璀璨生辉的水晶体,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不同色彩。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

1990年

       贝聿铭说:“我设计的楼梯塔是有些好奇,但是它应该是这样的。”“它应该引诱人们在这个大楼里走动,充满好奇与享受。”事实正是如此,每走一步就展开了明亮大厅的新景色,向外看,展现的又是柏林市中心的建筑。楼梯塔内的阶梯平坦,完全可以安心地从地面观赏到外面的天空,或者欣赏近在几米之外的雄伟的巴洛克建筑“军械库”。


日本美秀博物馆

1996-1997年

       贝聿铭联同日本纪萌馆设计室设计的日本美秀美术馆,每一部分均体现了建筑家打破传统的创新风格,由外型崭新的铝质框架及玻璃天幕,再配上Magny Dori石灰石,及专门开发的染色混凝土等暖色物料;还有展览形式及存放装置,都充分表现出设计者匠心独运的智慧。


中国驻美大使馆

2004年

       新办公楼外墙采用的是色泽淡雅、质地细腻的法国石灰石,与华盛顿地区众多的石灰石联邦建筑相协调。


苏州博物馆

1999-2006年

       一直被外界称为贝老先生的“小女儿”苏州博物馆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他为世人打造出一座恬淡的苏州博物馆,灰白色、带有姑苏轻软气质,它朴素却很美,有世外桃源的空灵,又有人间烟火的温度。


澳门科学馆

2006年

       澳门科学馆主体由一个倾斜的圆锥体、一个半球体和一个菱形的基座组成,这三部分的功能分别是展览厅、天文馆和会议中心。建筑物的外墙以银灰色的金属铝板饰面,辅以深色的花岗岩。从远处眺望,外形科学味甚浓,贯彻贝氏喜爱几何图案的建筑风格。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2006年

       为了表现伊斯兰建筑的本质,博物馆外墙用白色石灰石堆叠而成,折射在蔚蓝的海面上,形成一种慑人的宏伟力量。而再看建筑的细部,典型的伊斯兰风格几何图案和阿拉伯传统拱形窗,又为这座庞然大物增添几分柔和,稍稍中和了它的英武之气。博物馆中庭偌大的银色穹顶之下,150英尺高的玻璃幕墙装饰四壁,人们可以透过它望见碧海金沙。


上一页12下一页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

申请免费量房验房

icon

请输入1000以内的建筑面积

icon

请输入您的姓名

icon

输入您正确的手机号码

icon
获取动态密码

请输入验证码

icon
5
恭喜您预约91装修服务已成功
稍后会有客服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