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00元到100亿:宜华集团刘绍喜的传奇人生
摘要:1963年12月,刘绍喜出生在广东省汕头市澄海莲下镇。当时,一家三代6口人蜗居在一间只有16平方米的旧房子里,家里穷得叮当响。
1963年12月,刘绍喜出生在广东省汕头市澄海莲下镇。当时,一家三代6口人蜗居在一间只有16平方米的旧房子里,家里穷得叮当响。
在这个世代务农的家庭里,刘绍喜没看出自己有什么前途。他跟着父亲干农活,曾想自己这辈子可能就跟父亲的一辈子差不多了。但改革开放后,他看到周围的同龄人中,能吃苦耐劳的、有技术的都出去打工了,脑瓜灵活的则做起了生意,或多或少都赚到了钱。刘绍喜的心开始躁动起来,“我不能一辈子就这样呆在这里”,他想。经过一番考虑后,刘绍喜对老实巴交的父亲说:“我要做生意,要赚钱,将来盖镇上最漂亮的楼房,让你们过上舒适日子。”尽管有些惊讶,但长辈们还是决定把赌注压在刘绍喜身上。一家人东拼西凑,终于凑到了800元。
刘绍喜当时的理想只是“盖镇上最漂亮的楼房”,家人对他的期望可能也仅止于此。谁又能想到,刘绍喜一出茅庐就显示出智慧,创造出传奇。
出奇制胜,木棚里诞生传奇“宜华”
这一年是1987年。刘绍喜决定结合自己的专长,凭自己的手艺开设一间“家具厂”。他找来了一些木料,自己搭起一个木棚,这木棚就是他后来所说的“简陋的家具厂”。他购进杉木,亲自制作家具。但由于刚开始知名度不够,他的家具销售得不理想。这时,刘绍喜善动脑、敢冒险的经商天赋开始显示出来。为了打开市场,他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请求别人免费使用他的家具,使用一年后觉得满意再付款。
“免费试用家具”造成了轰动效应,一传十,十传百,刘绍喜的家具销路迅速打开了,他本人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出奇制胜,初试身手的刘绍喜用三年时间赚得了人生第一桶金。
1990年,有了资金的刘绍喜开始图谋更大的发展。他来到汕头经济特区,租用一处厂房办起了木制品加工厂。从村办小作坊到特区企业,这一变化给刘绍喜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新的天地里,刘绍喜结识了更多的客户和朋友,机会很快来临。
1991年,刘绍喜和一位来自德国的业务朋友一起吃饭。聊天过程中,这位朋友无意间说道,以木制品为主的装修风格已成为一种国际装修趋向。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善于牢牢抓住机遇的刘绍喜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市场信息。为了确保信息的可靠性,他只身前往香港考察。在香港,细心的刘绍喜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看到了中国内地今后城市的发展趋势,且这趋势和德国朋友所言不谋而合。这实在是个商机!
“今后的城市都要建高楼,有楼就有与之配套的木制品需求。”刘绍喜喜不自禁。而恰在这时,台湾的一位朋友也建议他走多元化木制品之路,并承诺帮他负责木地板的出口销售业务。所有的信息都表明进入木材加工业是“势在必行”的事。刘绍喜果断地将他前面一点点积累下来的资金全部投入到了购置生产设备中,组建宜华装饰木制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较高档的实木地板、木墙板、实木墙角线等木制品,改变以往那种单一家具的生产格局。
这次转型相当成功,不出一年,宜华的产品就走出国门,打入了国外市场。
砍一棵树补一株苗,可持续发展需要大智慧
这一次的成功使刘绍喜深信他的“木缘”将会继续,木棚里诞生的宜华传奇将会继续。他不断注资,先后投资2亿多元,从德国、美国引进一流的生产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使木材利用率提高了20%,宜华的产品也开始成为国际市场的畅销品牌。
就在宜华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刘绍喜却隐隐地感到不安。他知道,要建立百年企业,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杀鸡取卵无异于慢性自杀。然而,就当时木材加工行业的状况而言,诸多企业的做法恰恰如此。他们不顾国内森林资源有限,大量砍伐,这势必会导致日后木材供应不上。“国内有限的林业资源不能再破坏了!”刘绍喜由衷地说。
于是,他想到了从国外引进原材料。刘绍喜来到缅甸、越南的深山沟壑,还有亚马逊的热带雨林,做了细致的调研和论证,认定这些地方可以作为宜华集团引进原材料的基地。在之后的发展中,刘绍喜还在非洲、美洲以及亚洲一些国家建立了自己的木材基地。
不仅如此,为了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物圈,即使在国外,刘绍喜也大力倡导植树造林,坚持“砍一棵树,补一株苗”的原则。他经常整座山整座山地包下来,然后根据树龄逐年开发。无论在哪里,他都坚持“砍”“补”并举的基本原则,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大智慧,一种生生不息的经营观和人生观。
2001年10月的一天,刘绍喜来到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自然条件吸引了他。考察后他毅然决定,在今后的5年内投资3600多万元,在大埔县种植10万亩产林基地,为集团的木制品生产提供质优、价廉、运输便利的原材料。“兴建自己的木材生产基地是宜华集团的重要投资项目,有了这个生物圈,相比其他竞争对手,我们就可以站在另一个高度,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为日后宜华的进一步发展积累强劲的力量。”
有了充足的木材原材料作保障,刘绍喜的信心更足了,他加大投资额度,完善各相关环节,加快在世界各地建设分支机构。在国内,刘绍喜已在20多个省级区域的大中城市均开设了专卖店;在国外,刘绍喜也有了400多个销售网络。一系列强劲有力的举措很快获得回报,宜华集团销售额节节攀升,进入了“中国企业500强”的行列。
刘绍喜乘势而上,开始进军房地产、林产、文化、投资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多元化发展格局。即使做房地产,刘绍喜也显得与众不同,显示着他的智慧。他坚持“以木为本,绿色家居”的宗旨,开发出来的商住楼成为居民理想的绿色家园。
打赢反倾销诉讼案,再攀高峰成中国木业大王
就在刘绍喜鼓足劲准备再攀高峰的时候,中国木质家具出口行业迎来了最严峻的一次考验。2003年7月,美国14个州的27家家具公司对从中国进口的木制卧室家具提起反倾销诉讼。同年12月,美国商务部开始立案调查。2004年1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初裁认为,美国同类行业因中国家具进口受到实质性损害。刘绍喜得知消息后十分气愤,却仍保持着理智,显示着智慧。他一方面带领宜华木业积极应诉,另一方面还协助国内其他家具企业与美国政府反倾销调查展开周旋。最终,让刘绍喜自豪、高兴的是,宜华木业出口美国被征的关税,不但没有增加,还从8.64%降低到了6.65%,其他与他联合应诉维权的企业也都得益。
诉讼胜利为2004年的宜华画上了精彩的一笔,也为中国企业打赢WTO框架下的贸易壁垒战提供了成功经验。
多年的企业管理经验让刘绍喜明白,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到了一个瓶颈。企业要突破瓶颈再次获得跨越式发展,就要获得所需发展资金,而上市是最好的选择。但上市对于一家企业而言,绝不仅仅是融资这么简单,也不仅仅是承担提高公司透明度的义务,而是为了企业更长远的发展,为股东、员工谋福利。2004年,刘绍喜如愿以偿,“宜华木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2004年是宜华整体提升最显著的一年”,刘绍喜在接受采访时说。
宜华木业成功上市,不仅改写了汕头民营企业没有上市公司的历史,也使宜华登上了国内实木地板第一股的宝座。从此,宜华事业如虎添翼。资本运作的成功,带动了一批大项目相继上马。
2004年10月20日,国内乃至世界最大规模的木制品加工基地“宜华木业城”开工建设。
2006年,宜华木业的自有品牌产品畅销美洲、澳洲和欧洲,实现产值达50亿元,上缴国家税收1.5亿元,出口创汇2亿美元。
2007年3月28日,宜华木业成功增发一亿新股,筹资12.1亿元。以当年4月初的股价计算,宜华集团市值近80亿元。
2011年,宜华集团创产值10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木材加工企业和全国出口创汇500强企业,同时也成为广东民营企业100强。
2013年4月的时候,刘绍喜已做“中国木业大王”好几年。他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传奇,但他毫不固步自封,依旧雄心勃勃。
2015年,宜华木业刘绍喜获评“广东家具行业杰出贡献人物”…
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