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能马桶盖看广东如何迈向质量时代
摘要:2015年,财经作家吴晓波的一篇《去日本买只马桶盖》的文章,引发了国人对“中国制造”的思考。一个小小的马桶盖,备受热议,与其说触及了“中国制造”的痛点,不如说触碰了“中国质量”“中国品牌”的短板。
2015年,财经作家吴晓波的一篇《去日本买只马桶盖》的文章,引发了国人对“中国制造”的思考。一个小小的马桶盖,备受热议,与其说触及了“中国制造”的痛点,不如说触碰了“中国质量”“中国品牌”的短板。2016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6%,但境外消费超过1.7万亿元,至少8000亿元以上用于境外购物,“消费外溢”现象十分突出。
“并非是国内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广东省质监局局长任小铁坦言,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
今年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对全面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破除质量提升瓶颈等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这在我国质量发展史上尚属首次。
中央有部署,广东有行动。去年,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强省战略的决定》(粤发〔2016〕9号),成为首个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用“决定”的形式,将质量强省建设上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战略进行部署的省份。
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质量”一词出现高达32次,质量导向、质量要求、质量元素体现得淋漓尽致,从产品质量、农产品质量、出口质量、环境质量等具体质量部署,到教育发展质量、脱贫攻坚质量、司法质量、发展党员质量,无疑都凸显出质量在广东当前和未来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以质取胜,有质量,才有市场!从智能马桶盖、空气净化器、电饭煲、智能手机这些重点生活消费品,到智能装备、机器人、无人机、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医疗与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都已成为广东制造迈向“质量时代”的主战场。
夯实四大质量技术基础
多项质量指标稳居全国首位
加强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助推“广东制造”向“广东质造”升级,是我省扎实推进质量强省战略的基础性工作。
“十二五”以来,我省着力推进计量基准和标准建设,建立高水平的量值溯源和保证体系,进一步加大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建设一批国家级质检中心和省级授权质检机构,大力发展自愿性认证,引导和规范发展联盟认证、区域认证,更好地服务广东企业“走出去”。
2014年至2016年,省财政投入3亿元专项资金,带动地方和部门资金投入14.8亿元,分三批在高新区、产业园、专业镇和产业集群新建64个公共检测服务平台,总数达到110个。
目前,全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等,建设了76个国家质检中心、214个省质检站,国家质检中心数居全国首位,形成了产业基础牢固、优势特色明显的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检验检测、创新研发、标准制修订、检测技术研究、高端人才集聚、专业人员培训等六大平台作用,服务企业、科研机构创新研发测试20万次,节约试验成本11亿元。
在提升计量建设水平上,我省着力推进国家智能控制系统制造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批准筹建轻工机械、轨道交通车辆2个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2016年新建328个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总数达4035个,产业计量技术和管理基础进一步夯实。
在加强认证认可体系建设方面,截至2016年底,全省共有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三大体系”认证证书9万张,我省各级检验检测技术机构与133家境外知名检验检测机构实现检验能力互认。
为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我省还完成云计算、生物医学工程等29个领域的专利分析及预警报告50多份。珠海横琴新区成立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联盟,打造“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拉美”知识产权保护新平台。
据统计,2016年全省专利申请受理量50.6万件,同比增长42.1%;专利授权量25.9万件,同比增长7.4%;PCT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23574件,同比增长55.2%。
目前,我省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数、标准联盟和联盟标准数、中国驰名商标数、有效发明专利量和PCT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等质量指标稳居全国首位。
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启动“广东优质”品牌认证
为助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我省在全国率先以省政府名义部署质量提升活动,推动各级政府、各部门共同提升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助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
“十二五”时期,全省制造业产品质量平均合格率为95.4%,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平均合格率为95.3%,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平均合格率为99.6%,水产品检测合格率为97.1%,未发生区域性、系统性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2016年,我省围绕智能马桶盖、电饭煲等15类重点消费品,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开展民生产品质量比对研究,推进“同线同标同质”。当年,我省智能座便器、电饭煲、空气净化器等产品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发现率低于全国平均数10个百分点以上,智能座便器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发现率为6.2%,比行动前下降25个百分点。
今年9月,“广东优质”品牌认证工作启动,认证工作将按照“企业申请+第三方认证+政府监管+社会认可”的原则,采取国际通行的“抽样型式试验+初始企业现场检查+获证后监督”认证模式,以先进质量水平为标杆,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标准作为认证标准,对符合高标准、高品质要求的广东产品和服务进行认证,通过持续性和整体化培育,形成集质量、技术、服务、信誉于一体,市场与社会公认的区域综合认证品牌。
“广东优质”认证产品和服务100%采用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标准,100%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今年在制造业先行试点,首批试点认证产品定为电饭煲、陶瓷砖、家用燃气灶和家用空调四类。明年将扩展到制造业其他产品,并推广到服务业。计划到2020年,“广东优质”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机制进一步健全,从而提升“广东制造”和品牌的国际认可度。
构建多方参与广东质量工作格局
3年3亿元建百家省级质检中心
广东省委、省政府把质量放到了战略层面,提出了实施质量强省战略,着力加强党对质量工作领导,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目前,全省所有地级以上市都召开了质量工作会议,珠海、东莞、中山、阳江、揭阳等地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文件,部署质量强市工作。
广东省质监局局长任小铁表示,质量提升是我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目标和有力抓手,关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在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广东正全面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以质量提升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经济质量优势,着力建设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助力广东实现“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
开展抓质量提升行动
质量提升行动涉及各行各业,质量提升的主体是企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必须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其中一个重要抓手,就是大力推动企业开展质量创新。质量创新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普适性路径,大型企业可以用,缺乏技术创新资源和能力的小微型企业更加适用;处于价值链终端的企业可以用,数量更为庞大的零部件生产企业、OEM和ODM企业更加适用。
因此,必须推动企业普遍开展质量创新,应用卓越绩效、精益生产、质量诊断、质量功能展开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推广质量管理小组等质量管理活动。通过一系列质量手段,增强实体经济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提高盈利能力、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和潜在增长率。
抓基础设施建设质量
质量基础设施是转型升级的支撑所在,是科技进步的基础所在,是质量发展的动力所在。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地方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从2014年开始,我省连续3年每年由省财政安排1亿元(共3亿元,由省质监局负责统筹),在我省产业园、专业镇和产业集群所在地再建一批国家、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或检验站,3年内总数达到100家。
据统计,近两年来,各级公共检测服务平台通过共享仪器设备等方式,与企业、科研机构联合研发产品118台/套,获得专利80项,产生经济效益3.18亿元;与133个境外实验室实现互认,出具国际互认的检验检测报告45万份,帮助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1693项,涉及产品产值405亿元。
抓现代监管体系改革
质量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更是市场机制“逼”出来的。必须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强社会监督和综合治理,形成以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为核心,消费者权益维护为监督基础,保险救济和社会救助为保障,市场技术基础建设为支撑,政府依法监管的现代质量监管体系。
首先要明确首负责任,构建企业主体责任体系,将与消费者或权利人构成直接利益关系的企业明确为首负责任者,形成对上把关、对下负责的清晰责任链条。其次,强化消费者权益维护,构建社会监督体系。必须切实强化对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构建起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以赔付为手段的监督运行机制。再者,要建立责任险制度,构建社会救助体系。必须发挥保险救济机制在分散赔付风险,共担赔付责任,及时提供高额赔偿,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第四,加强市场技术基础建设,构建市场技术权益保护支撑体系。第五,要强化系统性风险防范,完善政府规制建设。(来源:南方日报)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