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智贤专栏 | 谈修养前先聊聊设计本来是干什么的
摘要:设计的本质是为了更有效地解决人类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将什么视为问题、用什么方式解决、解决得如何,都是设计要回答的问题。
| 张永和:为了好生活,选择好设计
【嘉宾简介】
建筑设计师,非常建筑主持建筑师,哈佛大学“丹下健三”荣誉讲席教授,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同济大学教授。2011年至2017年担任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曾获日本《新建筑》国际设计竞赛一等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贡献奖、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建筑学院奖、中国建筑传媒奖实践成就大奖。
【访谈背景】
人性的本质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在这种稳定性的基础上,设计怎么解决时代性的问题?今天中国很多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标准以及手段,都还处在一种价值观不是很清晰、标准不是很稳定、成果也良莠不齐的状况。今天流行板材家具,学学北欧,明天新中式流行了,又改追新中式,包豪斯、巴洛克都被作为理想生活范本追求过,这种选择的逻辑显然是因为没想清楚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今天中国的问题是什么,自然也不能从深层解决我们当下的问题。
设计的本质是为了更有效地解决人类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将什么视为问题、用什么方式解决、解决得如何,都是设计要回答的问题。
但大众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常常需要一个启发的过程,正如iPhone手机诞生前,没有人认为自己需要这样一台手机。所谓公众的设计修养,大多数时候并不在于设计诞生前的预期能力,而在于诞生后的理解力和接受力。
全社会提高设计修养的意义正在于减少某种偏执或短视带来的物质及精神上的损失。提高修养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多方交流,使各自的判断方式和标准日趋成熟,这有助于我们对多样化的设计有更深入更丰富的理解和更大的包容,也会使我们对那些还在成长中的设计探索更有耐心。
与此同时,对于好设计的标准达成符合公共利益的共识,才有可能摒除劣质的设计,从而为真正的好设计留出足够大的存在空间。
有些人觉得好生活只属于有钱人,但很多人有了钱也仍然过着低品质的生活,因为真要去享受,需要意愿、见识和功夫。
选择什么样的器物陪伴在侧,如同选择什么样的伴侣共度此生,这其中个人的价值观、心性的修养、学识的积累及生活经验的沉淀,桩桩都比钱来得重要。
如何真正了解自己的需要,如何真正认出好设计,在浏览过大量信息后,最终还是要自己勤加修炼,独立思考。多一些维度审视某个对象,会使我们和这个器物之间的关系不那么表面、肤浅和单调,使用这些器物的眼光可以更为长远,这些器物适用的情境也可以更多元。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设计的修养,是人对生活品质整体的理解和想象。张永和对设计之于生活的解读撇去了各种浮泛的泡沫,直接切入本质。从他的阐释中我们会看到设计如何形塑我们和我们的生活,我们若对这种关联了解充分,就知道要邀请什么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才会让我们实现生活的理想。
【设计作品】
北京雍和宫京兆尹餐厅,这是一个由四合院改造的素食餐厅,2012年作品。(舒赫摄)
Alessi品牌的托盘。经典的不锈钢材质,但却用荷叶的柔软突破钢材的坚硬,以制造一种有趣的反差。
话剧《竹林七贤》舞美及服装,作品试图打造一个高度抽象的时空,所有布景都被吊装在脚手架上方,随剧情发展升降。服装全部采用空气棉制作,更具现代感、雕塑感。2016年作品。
| 王澍:设计是用来是成全生活的
【嘉宾简介】
建筑设计师,普利兹克建筑奖首位中国籍得主,哈佛大学“丹下健三” 荣誉讲席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曾获法国科学院建筑学院金奖、威尼斯双年展建筑大奖。曾入选《时代周刊》“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
【访谈背景】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房屋建造量,历史上各种风格的建筑在中国几乎都能找到对应的作品:从古罗马的柱式建筑到解构主义的折线建筑、未来主义的曲线建筑,从中国明式建筑到法国的巴洛克式建筑,从美国乡间别墅到德国包豪斯公寓,一些当代的、先锋的甚至实验性很强的设计也都在中国纷纷落地。这些形态迥异的建筑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直接参与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审美、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我们尝试过在各种建筑形式下的生活方式,从对自己的文化没有什么自信到开始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中国人用快速建造、快速体验、快速更迭来寻找属于自己的当下建筑形态。
我们要走向现代化,但现代化是什么?对现代化的理解决定了我们将什么样的成果定义为现代性设计。我们怎么知道自己全力以赴追赶的列车真的驶向现代?如果我们对现代性的理解来自奇诡的造型和未有先例的建筑实验,我们就可能选择住在能耗高、维护成本高、居住环境差甚至危险但能博人眼球的建筑里;如果我们唯恐自己搭不上欧美设计建造的现代化列车,而全面效仿他们的居住方式,可能会忽视土地等自然资源与人口的紧张关系给设计带来的严峻挑战;如果我们认为美国的住宅品质代表着先进和优良,那么以中国现有资源与人口配比的现状,我们除了抱怨生错了地方,可能就是用牺牲自然环境的质量来换取现代住宅的品质。
首先,一个设计究竟符合谁的意志才是合乎公共道德和长久利益的?一个设计好不好究竟需要经过什么评判程序?以什么评测标准才能确认它的合理性?其次,这些程序和标准的设定究竟如何消弭专业权威和公众认知的差距?再次,在当今社会,评价一个设计的价值是以投资者获得的回报还是以使用者享受到的利益为重?最后,当一个设计被认为是错误的设计,怎样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
所以一个成熟的社会,在关于建筑设计的选择上应该是有基本共识的,这些共识生成的维度和达成的过程会兼顾各个阶层各种面向的需求。而设计的修养则体现在各方对于共同利益的认可及维护上,包括自然资源消耗的方式和标准、社会资源分配的原则和标准等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有设计的修养是各个社会群体能就设计展开有质量的对话的基础,也是所有这些矗立在大地上的建筑不会成为伤害而是成为庇护的前提。
王澍对目前建筑设计中的某些理念和作为的担忧是其对建筑在时间-历史和空间-地域双重维度下可能付出的代价的忧虑,而我们真的无法漠视这两个维度上的损失带给我们当下和未来的影响。从他多年的教学、设计和建造实践中沉淀下来的思考与经验,也映射出中国改革开放40年里建筑领域所触及的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我们公共生活的品质和方向。
【设计作品】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建筑采用厚墙厚屋顶的设计,且走廊没有大窗户,意在让整个建筑本身发挥保温隔热的功能,减少空调的使用。
宁波历史博物馆。采用新乡土主义的理念,除了建筑材料大量使用回收的旧砖瓦外,还使用了毛竹等当地元素。王澍将这幢建筑当作一座人工山体来设计,想让城市恢复关于乡土社会的记忆。
各位嘉宾的独到见解在书中精彩呈现,
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按钮 ,与他们链接。
购书链接: https://item.jd.com/12582936.html?dist=jd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