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亚楠:DOMO是消费匮乏下应运而生的产品
摘要:11月28日,DOMO nature・2010“设计与生活”主题艺术沙龙在东辛店DOMO nature家居艺术陈设馆隆重举行,气温的持续走低,并没有阻挡住京城设计界权威及广大时尚、家居媒体在11月最后这个周日的倾巢出动。在诸多设计界权威或犀...
段妍玲:谢谢,在这里跟大家透露一个消息,赖亚楠还有柳教授都是表示非常地支持,就是我们马上作为北京设计周的运营总监,我们要打造一个北京设计周,主办城市是伦敦。今天上午我们还在谈明年的很多设想。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做成一个 “政、产、学、研、商”为一体的这样一个平台,能为更多的设计师创造一个跟厂家、消费者以及政府直接对话的路径。这是一个理想,希望在座的各位设计师和媒体多多地关注和支持。我们下面请设计师赖亚楠女士讲话。
赖亚楠:谢谢各位朋友光临DOMO。今天我作为女主人,想让大家到我这里做客和聊天。大家可能注意到我后方的主题板,我们今天就是一个对话节目,主题是“设计和生活”,主题非常地宽泛,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说一定要讨论出来一个结果,但希望能碰撞出一些有用的有价值的观点信息。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这样一种沟通方式,让在座的各位轻松地聊聊天,沟通沟通想法。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我桌子上放了一对小蚂蚁,其实我想传达的信息是:它们这种自由对话交流的状态。实际上这个蚂蚁是我的一个小产品,一个小玩物,我偶然间发现这一对有趣的小动物比较点题,就放到了今天谈话的桌面上了。蚂蚁之间有蚂蚁的语言,人类有人类的语言,我想人类语言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信息的传播和传达。
今天到场的,有些是我多年的朋友,而柳先生则是我的恩师,他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宝贵资源,他刚才对设计提出的独到观点和看法我非常认同。
在我念书的时候,柳先生的课是非常受关注的,相关专业和不相关专业的人都爱去听,我曾经也去听了几次,坦率地讲当时并没有太清晰的观念。但毕业多年后,我才真切感受到柳先生理论的宝贵之处,我回到清华再次听了柳先生的课,让我产生了很多思考,触动良多,因为他说的种种现象,在我整个的设计生涯当中一幕一幕地浮现了出来,这也更加坚定了我未来要坚持走的一体化设计路线。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我做设计的这些年里,我一直坚持从参与规划一直做到建筑,然后再做到室内。后来大家都知道我有了DOMO这个品牌,这个品牌产生的缘由,是这么多年在做项目的时候所发生的一些故事,让我决定做一个自己的品牌。
在很多项目中我们会发现一些类同问题,就是建筑说建筑的话、室内说室内的话、景观说景观的话,甚至到最后,项目的投资方或采购部出来将本应在初期概念就应该定位好的家具艺术品放在最后环节,搞个一站式的采购。填空补漏的方式现在被专业化的称为“软装”了。到现在我都对“软装”这个词感到很纠结,这个词在社会上已经很泛滥了。前几日我到天津的一个项目参加活动,去给他们做一个讲座,我的身份是著名的“软装设计师”赖亚楠小姐,对我称呼什么我无所谓,但我认为这是大家对这个行业的一种错误解读,他们不尊重专业的本质,模糊专业概念。老百姓如果不知道情有可原,但作为我们专业领域的人,抛出一些不正确的观点或术语,我觉得有悖于我作为一个设计师的责任心。
而这也是刚才主持人抛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媒体在这方面的认识,如果认识得不清晰、不明确的时候,你应该怎样去积极地引导和指正。如果你没有清醒认识的时候,是不该跟着市场去放大它的影响的。经历了这些,我更加认为空间是不应该割裂开来的。所以我们自己做产品,也是一个不情之请。
柳冠中:这就是分工造成的行业局限,实际上是小生产的概念,它是一个整体,除了软装硬装。
赖亚楠:在做完很多项目之后,我发现全世界采购的东西有时并不能完全的满足一个项目真正的需要,我们的空间需求、设计手段、功能定位等等都是有不同的对应标准的,但是目前市场中面貌类同、标准相对单一的产品面貌未必能满足一些空间的需求。
后来我想,我们可不可以针对这一块来打造一个品牌,专门来做这个事情,所以之后就下了这个决心,然后也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尝试。DOMO这个品牌我一直认为它有一个理想,肩负着一个责任,我想让中国的老百姓能够悠然生活,让他们有消费地有尊严。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某个家居卖场的地下停车场,我们看到包括奔驰和宝马在内的众多品牌的车,我不否认一个商场的车库有这么多不同品牌的车,意味着这么多不同品牌能够解决不同人的汽车消费需求。但回到家居这块,他们都来这一家卖场,他们选择的条件非常可怜,只有一个品牌去选择,只能拿着钞票到这家卖场去解决。
所以我想,如果DOMO可以做另一种不一样的,或者说是有文化的、有一些个性、面貌又好看的产品,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呢?这就是我们做DOMO的一个初衷,也是希望解决中国在当下消费匮乏的现状。我个人也希望国内的市场上出现更多品牌的声音,而且这种品牌是真正的原创,而不是一个产品出来了,我们DOMO去复制一个产品出来,这是我个人无法接受的。
刚才我把DOMO品牌的概念和想法跟大家介绍了一下,我再简单介绍一下DOMO 设计一体化的想法,以及我们行业的产业链。在中国,很多的行业已经被分割成了多个公司,我们DOMO要把这些整合到一个企业当中来做。可能做的不是很成熟,但是我们坚持在做。我个人认为,设计是一个专业,只要你对设计有认识,对生活有认识,对空间有认识,你就能做。所以刚才很多朋友来参观DOMO的时候会有感觉,觉得东西太多,空间太满。确实这个空间当中什么东西都有,只要我认为空间当中需要的,只要是我有观点和想法、有一些灵感的时候,我都会把它呈现出来。我们是从景观开始做,后来做室内,包括已经成熟的空间去做一些公共空间的艺术形象。这就是DOMO品牌。
我给大家讲一个案例,虽然时间间隔有点久。这个项目是我们为奥运会,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从建筑到室内整体翻了一遍的项目,时间很紧张。就是因为时间紧,我在这个项目当中可以做一个整体的控制。这个项目是北京的一个酒店,本身建筑的风格不适合做酒店,我首先就是把它整个的外立面、从功能到设施设备,重新树立空间。当时我们做了四版,但最终出来的效果非常好,各方非常满意。
通过这张效果图和这张完工后的实景照片我们可以对比出来,之前的创意和之后的完工后的现场效果是是非常接近的。当时这个方案里面所有的家具、艺术品、灯具,原来都是采购部计划去买,被我阻止了,我告诉他们,最后所有的物品都可以由我来设计定制,目的就是为了一体化,最后证明所有的我们量身定制和生产的东西放在这个项目里是面呈现的面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是和谐、统一、完整、有机的一体化的呈现。
我一直态度十分端正的认为设计是一个服务性的行业,我的观点是为业主负责,这并不是说我主观或自信。回到这张图片,大家会看到里面所有的家居、产品、灯具,包括很多的细节处理,都是我们根据这个空间定制的。因为这个酒店在奥运会期间是提供给各国高级武官的,所以会有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传达出来,就是希望每一位客人在若干年回忆起来时会有一个深刻温暖美好的印象就是:“我们在北京奥运期间住在一个非常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酒店中”。
再来说说样板间。中国的样板间设计面貌恰恰很大程度发的体现了我们目前国内设计的状态。什么方式?就是一个楼盘开盘之后,是不是一个样板间的标准都要复制,每一家都要照着这个样板间来装饰自己的新家?那么你家的风格面貌又在哪里呢?就像我的DOMO艺术馆得风格,我的产品风格明确,但我喜欢收藏的东西太多太丰富了,但是这是“杂”恰恰是我的风格,我的特色,而且我的产品如果你不喜欢我会欣然接受。我希望每个人家的面貌都是不一样的,是自我生活的真实反映,而不是把家打造成一个个酒店客房或样板间。我觉得我们的样板间要做得使普通的人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而不是只打造可怜的几个所谓风格和卖点。当然家居问题还只是一个小问题。大的问题,是我们的大江南北正在大搞建设的城市。未来的城市建设筑面貌,怎么去控制和表达出地方文脉和特色,还是要千篇一律的出现高大的玻璃体建筑?城市的形象有没有名片的效果,把持这一点非常关键。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因为城市已让我们的视觉和感官非常的疲惫了,经常下火车出站时的第一印象几乎都是一个广场和周围乱哄哄的商业建筑。如果这些项目的设计师不负责任的跟从这种想象的话,那我们怎样去进行改观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