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乡 | 何崴:爷爷家青年旅社(组图)
那是2013年的冬天,中南海发出这样一个声音:“城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一词瞬间火了,各地的乡村重建如火如荼的进行,更有许多人开始研究民宿的经营。当然,我们设计师们也不甘落后,开始对乡村环境改造、民宿设计等课题进行一系列研究调研。由此,新浪家居推出特别策划——“还乡|设计与乡村再造”,为大家收集了一系列乡村再造的精品案例,看看各位设计师是如何理解乡愁,如何用设计勾勒出一个淳朴、宁静,让人心神向往的乡愁梦。
本期乡改成功案例——何崴:爷爷家青年旅社
设计师介绍>>>
何崴:1973年生于北京 出身艺术世家,建筑师、资深媒体人、跨界艺术家,199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1997年赴德国留学,先后就读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 (RWTH Aachen)和斯图加特大学,并取得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硕士学位;2003年归国后曾就职于国内外多家建筑、城市规划设计事务所.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任数字空间与虚拟现实实验室主任,并兼任德国Professional Lighting Design杂志中文版《照明设计》执行主编。
案例赏析>>>
建筑设计:何崴
地址:松阳县四都乡平田村
设计团队:陈龙、李强、陈煌杰
照明设计团队:张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韩晓伟、周轩宇
业主:江斌龙(平田村农民)
建筑面积:270.0 sqm
项目年份:2015
摄影师:何崴
原建筑和环境概括
“爷爷家青年旅社”位于浙江省松阳县四平乡平田村。平田村是一个群山中的传统村落,周边风景优美,村落结构和建筑外观保持较为完整和良好,现存建筑以夯土建筑为主,瓦顶。爷爷家青年旅社是一个民居改造项目,是整个村落再生计划的一部分,其核心理论是通过对原有闲置民居的改造,赋予原民居新的功能,使其复活,并拉动整个村落的产业复兴和再生。
项目改造的对象为当地业主——江斌龙的爷爷所有,因此得名“爷爷家”。爷爷家位于平田村上平田部分的核心位置,毗邻村庄中现状的公共区域——“三角地”,是村民和游客歇息的主要场所。爷爷家由主体建筑和附属厨房组成,建筑为夯土和木梁柱结构,二层、三开间;主要居住空间位于一层,二层主要用于囤房粮食和杂物。建筑保存状况基本良好,但已经闲置。
设计理念及具体措施
本设计旨在对原建筑进行功能的重置,建筑的改造,从而使建筑重新复活,并成为村庄未来的产业中有效的一环。经过和业主、政府及当地村民的讨论,建筑最终的功能定位为:青年旅社,即服务于年轻人群的短期住宿和交流空间。
设计将原建筑的一楼改造为公共交流空间,用于青年人的交流和休憩。根据新的功能,原建筑的木制隔板被移除,三开间的建筑从原来的隔离模式变为大空间;将主体建筑与厨房之间的墙开门,并增设吧台和休息用桌椅、书架等家具,一个轻松、富于活力的青年旅社交流空间就这样产生了。为了保持室内外空间的联系(这本就是农村建筑和环境关系中最吸引人的模式),设计将房屋前后的环境也纳入改造的范围中,在爷爷家正面对原有环境进行美化,提供摆放桌椅的位置;在爷爷家背后的宅基地范围内,平整土地,建立一个小的室外平台,供居住者休息和眺望风景。
二楼的改造是此项目的重点。原有空间的开敞性赋予爷爷家不同于周边传统民居的特性,设计希望保留这个开敞的空间,并加以利用,使之成为一个可以灵活使用,甚至是可以变化的空间。没有使用常规的固定式隔墙来分割空间,一种由木构和轻质半透明材料构成的,可移动和拆卸的“房中房”系统成为了最后的选择。“房中房”是青旅高低床的单元,一个单元中可以容纳4-6人,在爷爷家二层共设置了三组这样的单元。独特之处在于,这些居住单元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要在原有建筑中水平移动,不同的组合方式建构了一个可以改变空间形态的新的传统民居室内环境。同时,设计也在照明上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每组房中房会被暖白和彩色光照亮,从而营造一种年轻的气氛。
原有建筑的土墙被保留下来,只在二楼面向村落和远山的一侧开设了长窗,把风景引入室内,同时也满足了通风和采光的功能需求。在室外看,新的爷爷家还保持着它的原貌,和周边环境保持一贯的良好关系,在室内则是另一番气息,新旧的对比赋予爷爷家新的气场,历史和未来在这里交汇。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