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生活家|John van de Water:构筑在两种文化之上
摘要:“世界的生活家”设计文化交流活动第三站7月19日在郑州举行,来自河南各地的设计师参与了此次盛会。荷兰著名建筑事务所NEXTArchitects联合创办人 John van de Water和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李晓东发表演讲并进行对话...
继米兰站、深圳站之后,“世界的生活家”设计文化交流活动第三站7月19日在郑州举行,来自河南各地的设计师参与了此次盛会。“世界的生活家”由新浪家居、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生活家地板共同发起,联合各国驻华大使馆共同举办,邀请各国知名设计师演讲、对话,以“设计”为出发点,从不同的文化视角解读当代多元的文化和生活形态。在4月我们与深圳设计师们领略了意大利设计的人文之光,此次联合荷兰驻华大使馆共同举办,一同来分享荷兰设计的魅力。
荷兰著名建筑事务所NEXTArchitects联合创办人 John van de Water和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李晓东发表演讲并进行对话,为大家奉上一场关于中荷设计文化的精彩思想激荡。
John van de Water
NEXT建筑事务所阿姆斯特丹/北京公司联合创办人
《你改变不了中国,中国改变你》作者
John van de Water上世纪90年代在阿姆斯特和几位荷兰建筑师创立了NEXT建筑事务所,作品涵盖从产品设计到建筑到城市规划的广泛领域。2004年因为一个北京奥运会的项目,John van de Water来到北京,后来他和中国建筑师蒋晓飞成立NEXT北京公司,同时在荷兰和中国进行批判性建筑实践。
NEXT建筑事务所荣获了赫赫有名的“明日之星”、“欧洲规划奖”、“荷兰年度最佳建筑设计机构”等奖项,设计作品多次参加如“纽约MOMA设计展”等知名建筑作品展览活动。而NEXT北京建筑事务所是荷兰在中国最大的一个建筑事务所。John van de Water被荷兰政府视为“荷兰文化传播角色里关键的一个人”,并担任荷兰政府顾问团成员。他的半自传体著作《你改变不了中国,中国改变你》译为荷兰、英文、中文出版发行。
以下是John van de Water演讲内容的整理。
我演讲的主题是《构筑在两种文化之上》,这两种文化指的是荷兰文化和中国文化。我是来自荷兰的建筑师,作为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工作和生活十多年,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经历和对中国的一些看法。
我在中国已经生活了4745天,也就是说1/3人生是在中国度过的,平时在中国时间是荷兰的4倍。我常常问自己,在中国已经工作和生活这么长时间,我的体验是什么样的呢?我把我对中国的感受总结成十点。
第一点:我2004年第一次来到中国,途径洛阳,打开指南发现在唐代就有人生活在洛阳,我作为一个西方建筑师,在中国这个历史如此悠久的国家能够做什么呢?我必须要学习。
第二点:这是我在中国做的第一个项目。这是非常小的一个建筑,我们希望人们进到这个建筑之后能够感受周围的环境。后面有一座山,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把不同功能组建在一起,人们可以通过屋顶走过去,看到观景台。当我向中国的朋友提出我的创意,他们觉得在中国开展这样的项目非常困难。
第三点:我花了一个月时间发现在中国开展项目很困难,所以很快我就有点迷失了,特别是客户他们很难理解我的设计理念。我在荷兰开展项目通常会有一个项目任务书,非常详细描述客户的要求是什么,他希望建筑长什么样子,不管是地标建筑还是一个小建筑。西方建筑师习惯这样的工作方式。
第四点:我很快对中国的一些情况着迷了,我用2个小时完成了一个建筑的立面图,当时客户只给我2个小时时间。很多建筑师说,他们在中国待了十年才开始设计。
第五点:发现我作为一个西方设计师受到了重视。我们在北京做了一个室内设计项目,完成这个项目之后我到另外一家公司的办公室,发现我的设计被抄袭应用在这里。我很惊讶,我的设计被抄袭了,这意味着什么?我的合伙人说,你要是被抄袭就意味着你是大师。
第六点:这是让我觉得非常惊奇的项目,它是一个销售中心。竣工之后我们和客户一起参观,他们非常满意。这个建筑非常有趣,我看到它的时候,对作为西方设计师的我来说,它的外形就像一只在吃草的羊。
第七点:这个项目2004年建成,2005年就被拆除了。有趣的一点就是,有个项目在荷兰2004年开始建,2015年才开放。这两个项目进展时间不一样,规模也不一样的,设计它们会有不同收获。
第八点:我有个项目也是销售中心,我的中国合伙人蒋晓飞跟我说这个项目背后的一些创意,说是丹麦一个非常有名的建筑师的作品——其实是我的作品,我还曾扮演一个加拿大的建筑师。
第九点:我在中国待了没多久长后就有机会做项目,我常常问自己我能够给中国带来什么,如何跟中国文化结合形成创意。我写了一本书,《你改变不了中国,中国改变你》来阐述我的理念。
第十点:我对在中国进行建筑设计有越来越多的担忧。这是香港的CBD很,一个中国排名前十的公司委托我们来设计。我们和这家公司领导层开展一些对话和交流,他们跟我说你们可以自由设计,我们从不同方案中选择。我们可以向老板展示了110多个设计,同时我们知道还有很多其它公司在进行这个项目的方案设计。
这十点我是在中国工作的一些感受的总结。
设计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呢?有时候我们的速度赶不上变化,我们不仅仅是想着画图纸,必须要有不同的角色和能力,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思维和方法去做设计,我们在办公室里研究世界。开展项目前,要想好我们要做一些什么事情,我们的角色是什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和工具,我们要达成的结果是什么?
荷兰和中国相比是非常非常小的国家,但是荷兰非常注重创意,作为一名建筑师,我觉得我的工作不仅仅是设计房子,我会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包括设计椅子、做城市规划都一样,我们要有不同的视野,把设计的能力进行扩展。
这是我们在阿姆斯特丹做的一些设计。第一个项目是一把椅子,这个椅子实际上是用打印机做出来的物料,我们和一些专家合作用特殊的胶水把这些物料粘起来。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面料,通过设计可以变成真正的椅子。同时我们设计了一盏灯,这个灯一个小时后颜色会变化,亮度也会变化,我们尝试通过设计改变灯的亮度。
在大学时我写了一篇论文,建筑游戏,这个论文最后做成了一本书。我们设计了一个游戏,这几位先生虽然并不住在同一个地方,但是我们通过游戏让他们一起去做一些东西。我们设计了一些小物品,引用了很多建筑师的名言,设置了一些问题,根据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分成不同的小组。这个游戏让很多观众可以参与,很多都是喜欢建筑的朋友,我们也举办一些建筑竞赛,让一些学生参与,也吸引了荷兰著名的建筑师们的参与。
现在我们想谈做设计的第二个层次。我们要更深入地去了解,去做一些预测,我们也是科学家,我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软件去做一些探索。作为设计师我们要了解世界的情况,现在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全球化对我们意味这什么?你可以在其它国家买到中国的产品,或者欧洲的产品可以卖到中国来。不管你是在华盛顿还是在伦敦还是在上海,很多城市是很相似的,而且城市变得越来越相似。刚毕业的时候我和几个同学花了四个月时间考察了很多世界的都市,我们了解每一个城市气候、文化、民众的喜好等等,进行了一些水平的比较,通过这些比较我们得到了一些指标,也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虽然城市好像越来越相似,但是仔细看每个城市还是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可持续设计时候我很关注的课题。全球在逐渐变暖,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有些岛国已经被淹没了。很多人移民,必须搬到其她国家进行生活,也许未来没有国界了,我们甚至在考虑未来移民其它星球,如何在别的星球上造房子。荷兰是一个低地国家,很多土地在海平面下,如果我们不采取任何行动,未来荷兰将会被淹没。我们希望通过一些设计解决海平面上升的问题。荷兰一直与大海抗争,当海平面上升就会建很多堤坝,堤坝越建越高,我们必须有新的方法去应对。海平面上升不仅仅是会影响到城市,也会影响城市景观,这是1974年荷兰的城市景观,我们非常喜欢和海水进行嬉戏。
我们这个项目是一座桥,设计这座桥的想法是使得它和当地的景观融合在一起。人们可以非常自由在上面骑自行车,我们让这座桥成为了城市公共空间,举办比如像马拉松这样的公共活动,很多小孩子在这里嬉戏。有时候海水会漫过这所桥,人们可以在桥上玩水。很多人觉得这座桥非常漂亮,之前从来没有人把桥设计成这个样子。
作为建筑师,每天都在设计很多房子,有没有什么样办法可以延长这些建筑的寿命?我相信中国也面临这样的问题。中国在过去三十年使用的水泥超过了美国整个20世纪使用的量。现在我们生活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觉得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延长建筑的生命,而不是随意拆除。我们和十个中国师一起开展了一个项目,希望能够向市场当中推出一款建筑产品,减少污染,延长建筑的寿命。
我们生活的环境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怎么设计以及如何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是设计师的社会责任。
接下来来看一下我们如何构筑两种文化。建筑师不仅仅是画图,得出一些解决方案,我们也得出很多潜在的解决方案。我和大学同学一起开展了叫做“动态密度”的项目研究。这是阿姆斯特丹的城市景观,有一些是七八十年代的建筑,也有十六世纪的建筑,这个城市和世界上其它不断发展的城市没有什么不同。阿姆斯特丹就这么大,随着时间推移,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生活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比如从低密度向高密度发展,从低层建筑到高层密度发展。这个当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数据,非常有趣的一点就是,不同数据会有不同设计,我们可以通过数据来控制建筑密度、城市的发展,就像学术研究一样来解读数据,而在设计实践中我们经常需要运用这些数据来开展项目。
接下来我向大家介绍一些我们做的可持续方案。这是十个中国的建筑师和十个国外建筑师一起来做的项目《未来理想家》。我们设计的是50平米的公寓。现在年轻人在城市买房很困难,在未来的五年中国还要再建3600多万套的房子,我们希望房地产企业能够给一些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群体买房的机会,就是所谓的经适房。这个项目我们希望能够创造比较亲密的空间,有空中花园,像居住在胡同一样大家可以轻松交流,年轻人一定喜欢这种空间。我们要尽量利用好室内空间,满足居住、做饭、休闲等日常生活的功能。
这是我们去年完成的项目,在北京的月季博物馆。一方面我们要有国际视野,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保持本土文化的特色。我们模仿了中国的剪纸艺术来做博物馆的外形,但是用了不锈钢来做外立面,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用不锈钢做的建筑外墙,墙是镂空的,晚上灯光亮起来看起来像个很漂亮的灯笼。
这个项目是在北京的创意办公室,有五层楼,每层楼是不同的部门。我们要让不同的部门有更好的联接,以前各个部门之间是没有联接的。所以我们设置了一些共同的区间,比如设置了一些阶梯,你可以在这里阅读,也可以跟其它同事交流。对建筑师来说做出这种产品其实是很难得的成就。我们非常注重沟通功能,包括设计家具也考虑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你坐的椅子可以朝这边也可以那边,可以朝着不同方面工作,而不是对着一堵墙。
关于创造联系我们还有一个经典的案例,长沙梅溪湖步行桥。当时政府不是要在湖上设计一座桥梁,而是要在山上建这个桥,跟山头联系在一起,而且不是设计一座桥,而是设计三座桥梁。这给我们带来很大挑战,到底是设计一座桥还是三座桥,同时不同桥之间如何产生联系,或者说怎样的一座桥能够使得我们快速从甲地到乙地。
这是我们的成果,大家可以看到是非常奇特的体验,这座桥融合在一点,从这个点换到另外一座桥,又可以通过联接到达另外一座桥,看起来更像是融会贯通的公共建筑。建设过程中也有一定难度,但最终效果非常好,看起来非常漂亮,尤其是白天在阳光照射下。这座桥营造了沟通和交流的空间,大家可以在桥上做很多不同的事情,人们很喜欢在桥上漫步。国际媒体认为中国把创新、历史和建筑融合在这一座桥当中,这座桥得到了很多媒体的关注,获得了很多奖,比如在2016年被CNN评为世界上十大最性感的桥。
通过以上这些分享,我想跟各位说,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思维固于设计领域,仅仅只是作为一个建筑师来进行项目,要扮演不同角色,要像一个侦查员、科学家、魔术师、引导者等等,要能够融合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这是对设计师更大的挑战。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