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雄楼看实德质量观
实德“英雄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英雄楼”不倒的背后原因时,有一个细节不能忽略:在当时只需要25万元就可以建成一座希望小学,实德每所希望小学的援建费却在50万至70万元之间,这难道仅仅是一种巧合,还是坚持质量制胜一种必然?
我们带着思考将笔触伸向实德深处,进行了一次全方位探访,我们发现,在“实德英雄楼事件”看似巧合的背后,深植着实德人对质量的执着追求,实德质量观已经深入到实德人的骨髓,成为流淌在实德人血液里的DNA。偶然不是偶然,神话也从来不是神话,那是实德人一步一个脚印的践约。
是徐明最初质量意识的指引,逐渐演变发展形成了实德的质量观,实德质量观如同一枚种子,埋进了肥沃的土壤,经过十多年的培育、发展,当年的小树已成长为茂盛丰盈的大树,余荫实德人。
一、领导者的质量意识,实德质量观的源头
1995年8月,9名刚刚从名校毕业的大学生走进了实德,他们并不知道仅仅四个月后,就有机会走出国门,飞往理工科学生们无限向往的国度――德国,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深造。
“那时,实德刚刚转型做塑料门窗,厂房还没建完,是徐明超强的质量意识,让他在非常艰苦的情况下送我们出国学习”。作为九名大学生之一,张祥利从哈工大高分子系毕业后开始在实德工作,至今整整14年,现任集团副总裁,主管生产。他认为,是徐明的质量意识为实德日后成为“中国免检产品”、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奠定了光明的基调。
德国是塑料门窗的发源地,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实德从德国购买先进设备的同时,也要把最先进的技术引进国内,这样才能生产出一流产品,这是徐明最初的质量意识。任何一个企业的成长、发展、壮大都离不开企业领导者思想的指引,徐明的质量意识,深刻地影响了实德人对待质量的态度。
于是,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在租来的员工宿舍,大家围坐在九名大学生周围,他们有的是实德做土石方工程时的老部下,有的刚刚加入实德的新员工,条件虽然艰苦,但丝毫没有影响大家的学习劲头,德国的先进技术以及德国人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负责认真的做事态度,就这样深扎于实德第一批技术工人的心中,成为渠清如许的源头,逐渐发展和延续,十几年来,浇灌了一批又一批的实德人。
但那时实德人的质量观还没有形成,所有对质量的理解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最恰当莫过于一号厂房(也是实德最早的厂房)墙上的红字大字:“用最先进技术,创最精美产品”。
一分辛苦一分收获,市场很快就给了实德人反馈:1995年年产1.2万吨,1998年年产4万吨,1999年年产16万吨,产品质量成就了实德产量几何数字的增长,我们看到在1999年出刊的《开拓》杂志上写着徐明的名言――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这是实德人的第一次质量宣言。
经过四年的培养和浇灌,实德人的质量观于此时形成,由“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和“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组成的实德质量观,表达了实德人对质量的深刻理解,没有质量,企业就会倒闭,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只有今天专注于产品质量,明天才会拥有广阔的市场。
此时,实德迈大了饮水思源、回报社会的步伐,捐赠希望小学便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从2000年开始,实德共捐赠700万用于建希望小学。在当时,建一所希望小学需要20万到30万,而根据实德的估算,建设一座质量过硬的学校费用应该在50万到70万。徐明当即决定用高标准建设希望小学,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保证质量,有些学校实德还派专人负责监督建设,以此实现质量严控。
细数实德十几年来的发展史,这或许是一个用显微镜才看得到的细节,但就是这样一个细节,在5•12特大地震中挽救了几百个孩子、几十名老师的生命,成为安县花D的英雄楼;就是这样一个细节,用事实诠释了徐明最爱的那句“功不搪捐”;也是这样一个细节,像是偶然的巧合,却是实德人十几年来专注于质量的一种必然。
是徐明最初的质量意识的指引,是深植在实德人心中对质量的执着追求,是深入到实德人的骨髓里、流淌在实德人血液里的质量观,创造了英雄楼不倒的奇迹。
反过来,质量观作为深藏在实德人心中的一种观念,不以纸记不以墨留,通过“英雄楼”试纸得以显现,“英雄楼”是实德产品质量的一个“样板工程”,是实德坚持质量观,执着于质量的一个现实体现。
工厂兴建之初对产品定位的设计,决定了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实德质量观得以坚持、实践是建立在“产品质量是设计出来的”理念基础之上,如果没有最初徐明设计实德时的“五最”,再精彩的质量观也是一句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