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厚斌感言生活不是诗叙写历程

icon 2009-10-27 17:14:34
icon 0

  吴厚斌:大家下午好,刚才赵总、张总、李总说了很多的恭维的话,我说恭维是确确实实做得非常不够。今天是星期二,是一个非常繁忙的日子,我今天搞这个活动本身是很忐忑的,这些老总能不能来?会来多少?我这个诗集里,涉及到的人物有130个左右,今天到这里来的有七八十个,很多人因为繁忙,但是这样也发了信息来祝贺。在这里我心怀感激地说一下我的诗集。

  首先说一下为什么要出这本诗集,大家知道我是一个记者,文学不是我的本行,因为我真的没有读多少古文,更没有背多少诗,我在初中高中的时候都是理科,那个时候升学最主要。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要跳出农门,只要不考试的就不去学。那个时候历史、地理、语文都不是要求很重,因此对于诗的一些积累是没有的。

  后来开始写诗进了记者这个行业,发现不能人云亦云,我再行业里有一句话叫原创。不管写得怎么样,写得好、写得坏,一定是自己的东西我把它称为原创。逢年过节的时候看到一些新鲜的东西,总想跟朋友们发一个信息表示谢意,发现很多大家传来传去的格式化短信,没有新意,我想有一个新意,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就写一点新的。用诗的方式写,这个得到了一些人的赞赏,于是就越来越脸皮后,就继续写下去。到了去年的奥运会,因为报纸全部向奥运让路,所以没有多少事,天天看体育、看赛事,其实我不喜欢体育,但是因为是百年不遇的大事就看。

  看完以后,记者的角度就手比较快,如果不写手就会迟钝,就写一些东西发给大家。我发的这些人都是有头有脸的朋友、老板,大家都很忙,不像我这么闲他没有时间去看电视,我的诗成了他了解奥运赛事的重要途径,哪一天发得晚了一点他们还说你怎么不发了。

  这样一鼓励,奥运会16天,我写了26首诗,在这本诗集里有一个奥运板块,用我后来的感觉做了一定的修复,但是基本保持原貌。

  这样一来形成一个写诗的习惯,到奥运之后有一个习惯,每天看到什么事情都会写下来,然后跟朋友共同欣赏,有一部分人愿意欣赏,我在手机里形成一个群,写的每首诗歌发给大家。现在我的诗友群有200个比较固定的。

  形成一个习惯之后,到什么地方都写,我最多的时候到桂林一天写十首,一景一首,给大家发,他们说你每天都很闲,我说不是闲,而是每天都有感悟。时间长了我这些诗友有一个想法,能不能想个办法让手机空下来,有的人真喜欢我的打油诗。大家建议我出个诗集,我觉得作为我人生中的旅程,作为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的敢想,把它记下来也是一个好事,慢慢把诗集起来,在出版社出版,这就是我为什么会出这本书的原因。

  第二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叫“生活不是诗”出这本书的时候想了很多名字,出版商题的名字大家说太落伍了。就征集各种方案,有什么触摸生活、感悟生活等等,有一天跟一位朋友,跟一位朋友说,他说你不要说诗了,说家居行业有本书叫千万不卖家居,但是讲的全是卖家居,关键是卖的文化、卖的创意,生活不是诗,生活在你那里就是诗了。我马上有灵感,把名字定为叫生活不是诗,因为生活确实不是诗,只要有感悟、有激情的人才能写出诗。

  第三,这个诗集里写了什么,大家知道除了我们行业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有感悟、有出游、有奥运,又回到家乡看到美景,还有同学聚会的感悟,形成了十集,相对比较丰富。

  第四,诗集的特点,从原创的角度来讲,这本诗集的其他东西不重要,我觉得我有一个原创,自己给自己的诗集做注释。诗人都希望大家去猜,但是我希望我见到的东西、当时的场景全部写下来,让大家轻松地去了解。

  希望我这个生活不是诗,真正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谢谢大家!

  主持人:我想在座的嘉宾平时都会收到他发的信息,他是用手机在写诗,今天嘉宾给吴厚斌带来了一份礼物,接下来我们请这位朋友,给我们带来的一份礼物,有请。

  我们看一下他带来得是什么礼物。这是一个手机,上面有“秋之歌”这是吴厚斌刚刚创作的诵秋的诗歌。接下来我们请刘秘书长分享吴厚斌诗集的感受。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

申请免费量房验房

icon

请输入1000以内的建筑面积

icon

请输入您的姓名

icon

输入您正确的手机号码

icon
获取动态密码

请输入验证码

icon
5
恭喜您预约91装修服务已成功
稍后会有客服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