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中国建筑学会2011年学术论坛
摘要:12月14日,中国建筑学会举办以“树立文化自信、繁荣建筑文化”为主题的2011年学术论坛,作为中国建筑学会第12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业界老中青知名专家将围绕论坛主题做学术报告。新浪家居对此次论坛进行了现场直播。
12月14日,中国建筑学会举办以“树立文化自信、繁荣建筑文化”为主题的2011年学术论坛,作为中国建筑学会第12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业界老中青知名专家将围绕论坛主题做学术报告。新浪家居对此次论坛进行了现场直播。
时间:2012年12月14日
地点:中国 北京
主持人:中国建筑学会 朱文一先生
以下为现场图文直播>>>
主持人:我们下面开始开会,我们下面有请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原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先生,大家欢迎。他报告的题目是贯彻文化强国战略,繁荣建筑设计创作。
宋春华:各位好,今天这一次作为学习心得跟大家做一个交流,因为每个人半个小时,我事先跟主席说了一下,可能会超过三、五分钟。我基本上照着稿子念,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六中全会的决定我认为是我们国家文化建设的一个行动纲领,也是我们繁荣建筑创作,指导建筑设计发展的一个指针。在学习这个决定的中间,业界普遍感觉到我们建筑文化是国家大文化体系的重要的一支,建筑创作是文化软实力中间很给力的部分,我们建筑形象也是国家形象中间的一幅鲜活的面孔。我看到了在会议期间人民日报发表了任重平(音)的文章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文章结尾的时候有一段话,他讲在很长的时期内东方文化只是一国情调的装饰物,尘封在西方的历史记忆中,几个世纪过去当中纽约广场的孔子动画和北京奥运会绚烂的大脚印,上海世博会鲜红的东方之冠,以及无数中国人在构筑了中国文化图景,为世界重新书写中国文化的印象。
我看到以后觉得很感动,我觉得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它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可以提供2.7万平方米展览面积的一个展览场所,同时它也在诠释着中国文化,成了展示华夏文明的形象大使。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镇化的加快使我们的建设用地急剧的扩张,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使得巨量的资金物化为高楼大厦,我们城市的人均住房面积已经有改革开放初期的人均6.7平方米,增加到去年31.6平方米,当前又掀起了各类公共建筑的建设热潮。为此我们的建筑业每年要消耗混凝土16亿立方米,其中建设用钢超过一亿吨,水泥的产量占全球总量的45%以上,可见中国不可不为是一个建筑大国,我们的建设量在这呢。但是如果要用建筑强国的要求来审视我们的建筑活动和设计实践,就必须承认离强国我们差之远离。看看那些带有标志性意义的大型公共建筑,也包括高端住宅,往往都是出自境外建筑师的创意。在设计交流中存在着巨大的逆差,我们出去的少,进来的多,几乎是单向的输入,我们方案决策的随意和设计过程中的草率,这是习以为常的,建筑意向的浮浅,建筑品质的缺陷和工程事故时有发生,能耗和排污之高也是令人咋舌,富有特色的短命建筑更是屡见不鲜,建筑的生命周期被打折。至少要用50年,我们不少建筑二、三十年就被拆掉了。
看看我们的城市,富有特色的传统街区和建筑被当做破烂一拆了之,新区趋同的模式走四方,大家越来越一样,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个性,这种情况我们可能不情愿提及,但是又是不得不正实的现实,我们广大建筑同仁也为此焦虑、迷惑和不安。学习六中全会我认为我们一定要结合这些实际,以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视角思辨我们的建筑设计,如何在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解开发展中的症结,扫出我们创新中障碍,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抓住和用好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不断的改革,坚持创新,提高我们中国设计的竞争实力和影响力。下面我讲四点体会:
第一,要以核心价值观的高度研究新时期的建筑方针。昨天在大会上我谈到了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先进文化的精髓,所以决定了讲要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各个领域,体现精神文化的创作、生产、传播的各个方面,当前我们规划设计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我认为归根到底是指导思想,是价值取向,是业务宗旨方面出现了偏差。因为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种创作活动你不论是在哪个空间唯独还是时间节点上,无不以一定的价值体系作为指导和引领,作品和成果也都是一定的价值观,一定的政治主张,一定的利益诉求,一定的审美取向的反映。对于规划设计来讲,这一切就更集中的体现在一定时期的建筑方针,政策和制度上。建国初期我们提出实用经济的建筑美观,后来形势变了,我们提出了三闪动这样的规划布局的原则,在特定的经济恢复时期我们也提出过先生产,后生活这样的建设方针。这些方针在一定的时期里面都起过重要的指导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建设事业成就巨大,但是积累的问题也不少,应该看到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转型期,改革不断的在深入,社会的活力在大大的被激发出来,在这个背景下社会的价值观念,现在多元性,差异性选择性自主行在不断增强,不同的社会价值观,群众的消费观,大众的审美观,官员的政绩观在相互撞击,而且处在一种纠结的状态,我们如果缺乏顶层设计,这个滞后,缺乏鲜明的导向、规范和约束就有可能出现价值的扭曲我们背离底线必然要导致行为的释放,最终是使得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要受到伤害。
我们建筑学会曾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在我们学会内部组织过讨论,不少会员发表过很有建地的意见,现在中央再次强调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问题,并且要求强话引导增进共识,创新方法,健全体制,所以我认为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重提研究新时期的建筑方针确实有必要,这应该是对经典建筑原则,就是实用,兼顾美观,最经典的原则的一个传承。这是我们对建国初期实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适用美观这个方针的完善,特别是在当前我们要根据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总的目标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和谐社会这样一个新的时代的要求,我们提出简明、全面、有时代感和针对性的新时期建筑方针。这个方针我觉得对于在建设和设计领域里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统一各方主体,这个主体包括政府,包括业主,包括设计,营造、监理、开发商,供应商,消费者各方面都应该统一到这样一个方针的理念上来,端正我们的设计思想,矫正我们建筑评论的标准,什么是好建筑,这个标准要矫正的,我觉得现在扭了。另外最终是要切实提高我们的效益,三个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第二,以文化自觉的高度,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什么叫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对自己文化的自知之明,最早是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大家看他的著作,文化的生与死,最早是费先生提出来的。就是对我们文化的历程,特征发展趋势要有一个发展趋势,以增加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也就是要对动我们中国文化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文化的自觉意识,这就是文化自觉。决定里面在这个方面也有明确的要求,就是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觉得这个决定本身的产生就是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难看出文化自觉的核心在于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能够有主动而有称职的担当。从而使自己的文化能面对新的形势,新的环境,新的时代不断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对于什么是发展,费先生也有精彩的论述,他说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识,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者全盘他化。我觉得这种文化自觉对于指导我们在建筑创作中间如何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在东方建筑和木构建筑重影响过许多国家特别是日本和韩国,中国建筑这种独特的构造能力和因此而形成鲜明的特色的造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物质空间,也营造了精神家园,让我们产生一种认同感,归宿感和自豪感,我们出国看到一个中国建筑就是感到很自豪。优秀的建筑文化传统是我们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凝聚了历久人心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建筑创作深厚的基础和支撑。所以注重从传统里面吸取营养,我们的创作就富有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这一点从我们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建筑创作大奖赛获奖的作品中间可以得到印证。我们不少的获奖作品都是在传承和创新的结合上处理的比较好,这些获奖作品他们虽然规模和体量差的很大,有的很小有的很大,材料和质感也完全不一样,建筑造型也是百花齐放。但是他们都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有独特的文化韵味,成为黑格尔所讲的是这个,而不是别人,我觉得这就做对了。你弄了半天,人家说你这是谁谁,是那个,那就错位了。我想这样的作品就一定能够得到社会和用户的认可,也会得到专家和业界的好评,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经受住时间的经验成为传世的经典,要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我认为要把握好三点:第1,传承不是简单的啃老,我们传承就是去啃老,不是这样的。传承要善于区分传统中的精华和糟粕,传统的东西不是什么都要传承的,创新实践中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传承优秀的传统。第2,我们传承不是拷贝人家,现在大量的复制,也不是克隆符号,我们要对假古董说不,因为你这种复制、拷贝、克隆是假古董它就是一种重复和模仿,这是体力活,这不是创新,这不是创作,这不是精神活动,这是体力活动。第3,传承也要讲个性化原则。我们这么多民族,我们这么大的地域,气侯变化这么大,这就造就了各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很个性化的建筑,所以传承和创新应该传承这种文脉,在传承中展示文化的个性,在创新中实现传承。这就是讲的自信要把我们的好的东西传承下来,但是这种传承应该是一种创新的传承。
第三,以文化自信的高度,正确对待市场开放和吸收外来文化。文化自信两个含义,一个是对自身的文化价值要认同肯定,对自身文化的生命力要有坚定的信心,有人就说中国传统的东西部行了,这是你对他的生命力没有信心的,也就是说要坚持文化的主体性,这是自信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对世界文化要有一个包容的心态,开放交流的勇气和大胆吸收借鉴的能力。
我觉得三个问题,一个是心态的问题要包容,另外要开放,要有这个勇气,还有一个是能力。也就是说要大胆的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的成果,也就是说坚持文化的开放性。所以我认为自信第一主体性,第二开放性。当前提出文化自信的这个命题,我觉得非常有针对性,近代以来国力的弱势造成文化的自卑,文化的主体意识单薄,总认为自己不如人家,而真正接触外面世界的时候又有文化防御的心态,缺乏一种全球的视野和开放包容的胸怀。我觉得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不就盲目的排内,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要不就是盲目的排外,认为外面的什么都不好,我觉得都不对。其实这都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在建筑界这种现象也近有显现。比如说在设计招标里面,不是洋人莫进来,到现在还有。我们最近有一些大型公共建筑还是不让中国建筑师参与,我真是不理解,你这个自信在那儿呀,你这个文化自信。把本土的建筑师排斥在外,只允许外国建筑师参与投标,自暴自弃,这显然是没有自信的。相反的也有人主张洋人一律莫进来,一个洋人都不要,对洋设计不以为然,而嗤之以鼻,甚至喊出来要警惕殖民文化这样高调。这两种思潮本意可能都没有错,但是走向了极端就难免偏颇,真理在向前迈一步就是谬误。其实改革开放战略本身就是我们自信的一种表现,看看改革开放以后三十年来特别是入市WTO,十年来我们的快速发展说明了这一点,只有走向世界,融入全球,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会使我们发展的更好,对于设计市场的开放,境外建筑师的进入,中外设计的交流合作,我们同样应该有高度的自信,那种盲目的自我贬损显然是缺乏文化自信的,但是盲目的自大一味的自我感觉良好,把自己封闭起来,必然导致僵化和落后,我们因此已经丧失不少的机遇,严重滞后了我们现代化的进程,难道教训还不深刻吗,不能代封闭了,必须要打开我们这个市场。
我认为中国建筑市场的开放主流是健康的,效果也是积极的,先进的设计理念,现代的技术方法,对我们是大有好处,我们可以自信的说我们一方面要坚守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同时又注重借鉴和吸收国外优秀文化的成果,对外来文化采取有分析,有比较,有鉴别的辩证取舍,传善而从。一种全新的中国主流建筑文化正在构架和形成之中,这种主流的中国现代的建筑文化既不是传统建筑的复制和翻版,也不是对西方建筑的拷贝和山寨,它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它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既具有本土化的特征,又具有国际化的水平,我认为这就是我们主流的新时代的中国建筑文化的特点。
第四,以深化改革的高度加快我们的体制创新和增强建筑创作的活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入市以后我们的设计体制改革步伐在加快,我们全面完成了企业化经营,现在设计单位几乎没有事业了,另外在组织结构,业务结构,管理经营结构也进行了大胆的整合,突破了地域界限,条块风格,优势的资源得到了联合,极大的调动了设计人员的积极性,设计的业绩和企业的效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是必须看到WTO后过渡期结束以后,国外的设计机构它不但拿到了中国的国民待遇,而且它依然还执行着某些国际惯例,结果就造成了本土设计与境外设计是处在同一个市场,确实不是一套游戏规则,玩法不一样,结果使我们本土设计机构缺乏活力和动力。另外也要看到我们内部的旧机制还在运行,新的制度又没有建立起来,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是一条路,深化改革,没有别的办法。加快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这里我有三点建议:
第一,设计费制度要调整和完善。我们现在对国内设计机构基本上还是执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收费规则,总造价多少,百分之几,你就这个设计费。设计是一种智力和技术活动,是一种精神劳动,设计作品的优劣决定着你服务的水平,也决定着你的回报。你这种创造性的劳动,创意性的产品,你很难用一个量化的方式去衡量。同样提出来一个方案,他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可以一天做十个方案,我也可能十天做不出一个方案。你一个方案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出来一个精品和为了揽活或者为了吃饭,给你吓糊弄也是一个方案,这是非常悬殊的。所以你单纯的按照造价,按照工程量来取费制度有重大的缺陷,不利于调动设计人员在优化设计上下功夫,你设计水平很难提高,精品的机率就大为减少。我想特别是方案这个阶段,所以你至少在方案这个阶段恐怕要做一些大的改革,我建议对设计取费制度做深入的调研,从有利于提高设计水平,激发创新活力,体现优质优价的原则提出改革和完善的具体的方案。不能按照计划经济那个东西,那么简单化的去计费。
第二,我认为要建立后评估制度,后评估在国外已经几十年了,应该讲是趋于成熟的一项制度,我们国内学届也有研究和推荐,但是这个制度在我们国家没有推荐起来了,现在设计界的浮躁是不容回避的,为了夺得设计权可以把自己的方案说得很好,可以标榜自己的方案对接的天一无缝,甚至拔高、戴帽,甚至胡言乱语,在偷换概念,在忽悠业主,我参加的评标也不少,有不少人就干这个事。但是建成以后大相径庭,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你的实用功能,投资控制,你的能耗指标,你的艺术效果和原来说的根本就不一样。但是你又追究不了什么责任,不了了之,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评估,没有给他一个判断。所以我觉得要吸收这样一个教训,为了鼓励能够有精心设计,多出精品,对社会负责,实事求是,所以我觉得我们影响建立后评估制度。建成投入使用以后几年评估一次,然后公布,我觉得这个制度有助于我们克服浮躁心里。
第三,建立专业性的咨询代理制度,让它去代表政府至少要代表政府投资的项目,首先是做好前期,我们现在大量的还是采用筹建处,基建办,他们对设计市场,设计人员也不太了解就去找设计单位,去搞招投标,去评标,最后缺陷很多,损失很大。所以我建议要成立这种专门的代理机构,特别是政府工程,大型工程由他来做前期,这样会减少失误,提高我们的投资效率,总的来讲当前的机遇非常好,我们关键是要提高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推动我们建筑的大繁荣,大发展,为我们文化强国的建设,建筑界做出我们的贡献,我的发言就到这了,谢谢大家。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