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宣言 | 杜心月: 探索社交本源,回归真实本我

icon 2019-06-10 09:46:07
icon 0

摘要:第一次听到“新天地设计节”这个名字是在2017年,作为“设计上海”首次打造的偏公共商业环境的内容介入,从伦敦回国第一年便担任主策展人之一的杜心月有压力也有动力。

       社交,Social,源自拉丁语的“Socius”,意思是“同伴,合伙人” 。当虚拟社交占据了我们越来越多的生活,甚至让我们对此开始认为是理所应当,然而其所造就的种种“不在场性“,却似乎已经开始与社交的本源性意义,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产生冲突。

杜心月

装置艺术家,体验设计师

设计上海@新天地设计节主策展人

上禾美创文化创始人兼创意总监

擅长试验性的创新作品,尤以材料和媒介的使用见长

作品跨界艺术,设计与空间

专注用创意助力商业与当代美学的联姻


 策 展 人 & 设 计 师



▲2017年新天地设计节主策展人宋涛、侯正光、杜心月

杜心月第一次听到“新天地设计节”这个名字是在2017年,作为“设计上海”首次打造的偏公共商业环境的内容介入,从伦敦回国第一年便担任主策展人之一的杜心月有压力也有动力,“当时距离开展只剩下两个月的时间,除了与侯老师、宋老师迅速搜罗梳理了合适的创意内容,整理思路以及对首届新天地设计节的呈现可能进行了精准的思路定位就显得格外重要。“


Year 1:In Future

▲2017“新天地设计节”

 “第一年”意味着很多的不可参照性及不确定性,而这种“空白“也让具有前卫国际视野的杜心月得以充分展开对于新天地设计节落地可能性的设想。并且考虑到首届落地的客观困难,她给出了一个关于未来的想法,也是对首届设计节可能介入内容的适度主题放宽,以促成设计节的迅速有效推进,好将抽象思路设想迅速以实际落地的方式,为大家打出一个艺术设计内容商业介入的优质样板案例

其实为了实现增进公共场域交互性与对话性的尝试,杜心月对内容和场地的要求十分苛刻,“在中国,其实众多品牌都有希望借助艺术创意内容迅速增进公众参与度以及品牌影响力的诉求,但并不见得每一种组合方式都是有效的”,但所幸“设计节”落地的新天地广场是匹配杜心月所预设的空间场景的,在内容介入可能性的诉求上十分契合,所以正如杜心月所说,能跟新天地完成这次合作,是一种荣幸,也是一种幸运。

“新天地设计节”邀请国内外知名设计师在上海新天地各个区域精心策划一系列互动装置及作品聚落,通过不同细分主题的展品为公众带来独特和交融的设计文化体验,共同激发设计体验和推广理解推广

而让大众惊喜的是,第一年的“新天地设计节”就已经涌现出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意设计,从创意突破,到具体的色彩、光线甚至形式、材质,艺术家设计师们用自己的思考交上了一份对于主题“In future”的答卷。也让设计节像杜心月设想的那样,实现了品牌方,艺术家设计师,公众等的多方共赢,并开始逐渐促成上海新天地实现shopping mall 到culture centre的转型。

▲龙树Dragon Tree,运用立体光雕技术将设计上海2017主视觉形象-“龙”生动呈现,两台高功率镭射激光投影仪将画面精准地投射于新天地地标的树木上呈现令人炫目的3D 效果。

▲Malleus锤骨,德国设计师Arnd Christian Mueller用两只手做出T型动作是表示暂停的常见手势,意在让大家进行反思和调整。

毯言织造“万物生长”空间装置,设计师杜心月,通过体验和沉浸的方式实现对自然,色彩,手作的理解和感动。


Year 2:界上社交时代

“新天地设计节”第二年时,由于准备时间变得充裕,杜心月对于策展的主题思路定义也变得不再那么保守,而是更想偏向专业化的视角,以发起更加充分的议题细分内容的探讨。所以第二年主题定为了“界上社交时代”。对于公共场域来说,社交是一直长盛不衰的话题,杜心月思考“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通过设计或者艺术概念的出发点,去促成公共环境里更有意义的社交方式。

现实里所在的“虚拟社交时代”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更愿意去一些可选择性高的地点,而购物商场就变成了一个不得不去的地方。“我们最希望的依旧是能够帮助商场实现从单一的购物中心到综合文化消费体验空间的逐渐转型”,基于这一点考虑,杜心月决定聚焦在社交上面,所以选择的设计作品也是以引发思考和体验性的新媒体跨媒体为主,折射的更多的是人们在社交中的多重社交方式和可能。

▲悬浮,设计师杨明洁,探讨设计在时空维度上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会产生的无限可能性,唤醒人们去面对内心渴望的真正的感动和真正可以触摸的东西。

▲Love is Free,设计师杜心月,通过参与者与感官体验路径的戏剧性沉浸互动,去思考爱的定义和规则,以及在这个时代对爱有一种什么样的认知,反向强化和唤醒观众的认知记忆。


Year 3:相知遇见——回归社交本源

步入第三年的时候,杜心月发现无论现代科技多么发达,但是人类似乎活得越来越慌张了,社交渠道越来越丰富,但似乎更感受不到真正想要的东西,所以是时候需要回归到社交回归的诉求,所以2019年的“新天地设计节”概念定档为“相知 遇见”。杜心月与另外两位主策展人老师侯正光以及孙信喜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用真实的面貌面对公众,而在这样的诉求下,让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去创造一些在交互层面实现人与人之间真实对话与深度体验的项目。

▲树之密语,Kokaistudios设计事务所,悬挂的透明管道如同柳枝低垂,让人们彼此倾诉。

▲漂流舞台,mur mur lab建筑工作室建筑师夏慕蓉,通过彩色氢气球、白色灯泡和简洁的钢框架,搭建成一个边界灵活、白天轻盈、晚上自发光的漂浮舞台,用诗意点亮人们的梦想。

▲坛城,设计师庄子玉,摄影师张辉、苏圣亮,关于迷宫的隐喻,直径五米的圆形迷宫,在其中会让人错过,也会让人相遇。


Year 4/5/6……:?

在提到未来的“新天地设计节”时,杜心月更愿意以一个跨媒介艺术家和体验设计师的角度来解读,“我在做创作的时候,往往是以人的心理和感官为出发点的,而使用的媒介或者知识依托其实也是跨界和无上限的,它可能牵扯相对常态的艺术设计理论,比如空间,产品,材料,也可能会牵扯到种种跨学科内容的引入和思考研究,比如数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或者生物学”,对于未来,杜心月表示她会将探讨社交语境下的真实真诚问题作为重要的研究和表达方向,并以跨媒介的表现手法去传递和传播概念,以促成公众以物理体验的方式反观自身的社交面貌。


 “I’m here”&“where r u”


 作为三年一直在跟“新天地设计节”直面接触的新生代策展人代表,除了整体的策展概念定调,杜心月都还会以艺术家的身份,精准的为其量身定制一件作品,“侯正光老师今年做了巨型的3米高竹椅,而我做了一个6米5高的巨型屏幕装置”

“I ’m here”PART A 概念雕塑装置 -杜心月

“I ’m here”PART B 互动影像装置 -杜心月

I’m here,给出的是一个明确的社交态度,我在这儿,不回避;我是真我,不伪装。意在对于社交中的诚信现状抛出问题。”I’mhere”的概念雕塑装置,以直观纯粹的创意语态,引导每一位观众以拍摄分享的方式进行社交态度共享,联动新天地新里展区的互动影像装置,共同传播社交正向能量。

——杜心月

巨型屏幕装置其实是一个实时采集、实时运算、实时生成社交画像的装置。屏幕呈现的正是属于每个人的社交画像,而这种不确定社交干预基因的体现则来自于在此之前所有参与者的面部数据,社交画像的生成,则是当下参与者与这些积累并生长着的却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众多面部数据的终极融合。所以当人们看到这张脸的时候会觉得“这好像不是我,但又好像我”,因为它的基因受到了此前所有基因的干扰,反映的是人在客观的社交语境中,所受到的直接或间接的人事物的影响。

“其实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甚至充满人格反差的,虽然可能扮演了完美的人设,或者画了精致的妆容”,所以杜心月想通过这样一个无情感干涉的数据化运算过程,去生成一张张不可抵抗的客观社交画像,以促成公众直面真实自我,以及正视社交环境中多重因素对每个人人格或特质潜移默化的影响,思辨哪个才是真实的自己。并以主动和不逃避的方式在这里,再次激活非过虚拟化的当下社交方式。

其实杜心月也设想过,这样一个“有点儿前卫大胆“的装置可能并不是所有公众都敢于来主动体验的,所以除了这个位于新天地南北里区域的主装置,作为呼应式拉动新天地设计节两大主片区的另一部分即位于新天地广场门口的“I’m here”概念雕塑则对公众来说更容易接受,可以促成公众以明确明朗的方式输出自己的社交正向态度。

从伦敦回国三年多时间里,杜心月也逐渐感受到复杂社交关系中所隐藏的种种逃避、欺骗和伪装,由此产生了一连串思考,她希望在新天地广场这样的都市人流中心引导公众以最轻松的方式与“I’m here”互动合影,从而借助社交媒体良性传播社交正能量。


 奇 妙 的 巧 合 

  

    在给出“I m here”这个概念的时候,杜心月考虑更多的是基于自身经历对于“相知遇见”主题的概念性回应。但随即侯正光老师的一个提醒,即新天地广场正对面的K11艺术购物中心后侧有一句“where r u”。让她瞬间意识到另一个更加有趣可能的存在。站在策展人的角度,这在她的脑海中俨然已是一个十分难得的都市级公共艺术对话大事件,这让她甚是欢喜。

▲上海K11“Where R U”

我要做一个都市级的对话项目,对于整个都市文化氛围营造来说,它会对全上海都产生高度性的艺术趣味渗透”。对于杜心月来说,这种对话能够增长公众对于公共文化艺术的理解,如果城市长期在这种耳濡目染下,文化的氛围也会越来越好。


 中 国 原 创 设 计 1.5 时 代


       作为回国发展的“海归”艺术家设计师,杜心月难免会将中国原创设计放在国际视角上来进行认知和思考,从三届“新天地设计节”上涌现出的一大批具有前沿理念的中国设计师和中国原创作品,也让她看到了整个中国原创设计的进步,那么二者的差距究竟存在哪里?

“中国或者外国的原创作品都有非常有趣的研究方向和设计智慧,但不同的是二者目前所处的阶段不同。如果说现在世界平均原创设计水平是处于3.0时代的话,现在中国语境下的原创设计水准大概是处于1.0-1.5之间的状态”,杜心月对于中国原创设计的评价非常客观,但她并不认为差距是一种负面信息,“ 即便世界水平现在状态到了3.0,但不能忽略的是它也是从1.0版本逐渐过来的,中国会有本土文化沉淀和发展的自身生长节奏”。

▲杜心月与小浪合影

同时杜心月提到,欧陆所体现出的相对更优质的美学修养和审美力是靠逐渐沉淀和积累以及耳濡目染的熏陶得来,那么关于“美“的消费刚需也显得明确而广阔。而国人对于文化、艺术、设计的认知和美学判断大多还处于相对基础的认知阶段,自然也就导致了对于“美”的消费意识过于保守,那么市场条件对于设计师来说也就成了一个巨大的客观挑战。但这样的情况也还是在众多创意人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得以改善着。

她也看到了中国一些优秀的原创品牌开始进入世界舞台,与世界一流设计品牌并驾齐驱并产生深度对话,而且在中国原创设计高速发展的同时,信息的高速互通以及交流也会促成中国原创设计的迅速成长,那么今后中国原创之路从“荆棘”变为“坦途”不只是遥远的梦想。

采访 |紫寒

撰文 |珮瑾

图片 |网络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

申请免费量房验房

icon

请输入1000以内的建筑面积

icon

请输入您的姓名

icon

输入您正确的手机号码

icon
获取动态密码

请输入验证码

icon
5
恭喜您预约91装修服务已成功
稍后会有客服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