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群谈如何结缘RSS国际传媒(图)
主持人:是他找的您,还是您找的他?
孙群:我们因为别的事情在意大利见的面,因为别的事情,我们三个月的时间没有见过,后来因为其他的事,我去意大利,我们见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在国内做一个小的杂志,怎么从做一个小的设计杂志状态里走出来,能够有一个眼光去观察我们每天接触到的设计和产品背后的现象。而且用一个大的传媒集团的背景去做,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所以我非常高兴能够加入到他们这个大家庭。
主持人:在MAUTTEO NOVELLO的介绍里,他说有20年的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经验,我想问一下,在你们眼中,你们怎么看待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
MAUTTEO NOVELLO:最大的期望,就是未来我们不要再去多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因为我们觉得他就是媒体,可能存在的方式不一样,他之间的界限要越来越弱才好。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需要很长的时间,特别是对于人才的培养方面。妍玲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一方面要从事一本杂志的运营工作,还要做一个网站。一个人才真正的跨媒体,这方面是最重要的,如果人能够做到跨媒体,产品的跨媒体之间的界限才会消失。我们在中国做纸媒,中国是发明造纸的国家,可能这个国家的人不希望纸媒就没了,但是纸媒现在为止所传递感性和读者之间亲密的方式还是现在互联网做不到的,互联网的互动性和丰富的数据库是传统媒体做不到的,这两点我认为未来有很长的时间是互补的状态存在下去。
段妍玲:举个例子吧,原来我们的一篇文章在新浪推荐了以后,两天有20万的点击量。刚才我们谈了设计消费者在中国,我觉得更形象化地形容就是城市贵族,他们用非常国际化的视野,有非常丰富的人生经验,他会做到不动声色,就是低调,他的设计非常感性,需要杂志这种媒体,这种亲密感是无法抵御的。但是网友都会发现,这种互动性,我当时可以看到有多少人看过我的作品,至少是一个原本的理念上出来的,只是我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我尊重了网友的观看习惯,还有我尊重了一个杂志的体量和表现方式的要求。两个媒体的互补是非常非常现实的。
主持人:在中国,平媒之所以不注重网站的建设,网站只是帮他宣传和介绍杂志,之所以不做就是为了他的销量和版权考虑,所以中国的很多平媒不重视网站。那我们有没有考虑过,因为做这个网站,你杂志的销量减少了,因为你所有的内容在网上都可以看到,那我就没有必要买你的杂志了,会不会有这样的考虑?
FAUSTO TATARELLA:我认为不同的载体之间,不存在我们所谓的替代性。因为两个媒体在具体的日常运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发现这一点,因为网站的更新速度远远超过杂志。所以信息处理的方面,如果你要每天做更新的话,你自然就意识到他根本不是一个工作。因为网上的内容量肯定超过杂志,而杂志的精挑细选,他的观点,经过一个月的凝结可能是另外一个工作方式。
所以,另外一方面,第一个是从具体的运营方面来说的,自然而然就会把差异性保持下去。第二个,他们要各自有野心成为各自领域成功的传媒的话,他们会对自己的读者或者是网友保持一个独立的互动方式。所以,我认为他们将来是互补的,可能喜欢网站的人会好奇杂志是什么样,看了杂志的人可能好奇他网站的内容会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