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改革创新也是一种新思潮的代表

icon 2009-06-26 23:15:05
icon 0

  段妍玲:我觉得作为媒体人,我们虽然是比较小的声音,的确一直希望有一个以社会学的角度看设计,人文学角度看媒体,我觉得可能目前来说这样的声音相对还新鲜一点,并不是为了求新鲜,但是我觉得这样的声音比较真诚一点,所以也希望,听众听起来,就是这也是一种回潮,其实媒体的本身力量应该是说第一,是一个传播,第二我要说媒人,就是把双方的声音都解读了,让大家听明白了,像宫先生说,所谓的普通人接触的环境,思想,新项目,大形势,能够得到一点消息,我觉得这是媒体人一点责任。宫先生说的很对,就是说很多社区要建立的不仅仅要注意居家环境,也要注重社区环境。其实大家说的话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人的共同点,我们为什么考虑要有一个广场,为什么没有一个舒服的广场,为什么我们要求一个小环境,我觉得这个其实从人本的思想来说是非常苟且的,其实是非常非常屈居的,不是安居了,我觉得安居从城市的建设从大家人本思想开始的。如果说中国人以前的交际方式是比较平和的与人为善的话,这样一种回潮可能是我们更想看到的。我们还回到硬件的讨论,我们听听万科王经理从您这个方面发表一下意见。

  王:我刚来的时候,杨主编问我一些万科的事情,我其实来万科才三个礼拜,我很惭愧。我刚刚回国差不多三个礼拜的时间,所以我今天来以前也是忐忑不安,因为讲国内的事我都不太熟,但是从另一方面讲,我也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我从出生一直到23岁一直都在北京长大的,所以我觉得对于北京这个来讲,我的前面这个骨子里是一个居住者,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来感受这个城市。另一方面后来这个十年在外面漂泊,基本上每年有四五次回来的机会,所以我又以这种参观者或者说访问者的形式来看待这个城市。所以这两种情结在我心里比较矛盾。我觉得就是说到回潮的事情,前面几个嘉宾也解读了一下回潮,我觉得从一个城市的居住者或者一个规划者来讲,我更想说是一个延续性而不是一个回潮。我觉得这是一个规划师或者一个居住者想看到的一种现象。我想举一个例子,我觉得我特别喜欢鼓楼东大街的那条路,原来那条路就是居住的路,后来经过发展变成了一个商业的,可以看到商业的人和居住的人很融洽地在这个街道存在,而街道的尺度也非常宜人,所以我托这个例子来表达我的一个延续性,就是说它在这个街道的容器里从他原来到现在的生活方式,到现在延续下来的转变,我觉得这些东西是一些作为居住者感受特别深,因为我也不想我每次回家家门口都变了样,就是感觉这种特突兀,所以我觉得这种感受和我对比在鼓楼东大街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另外我想说的就是回潮或者说城市的建设,我觉得是不拘于形式的,我总觉得以居住者去看这些东西,比如上海的新天地,这是大家谈的很多的一个话题了,新天地就是一个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种回潮,就是它把原来的里弄的建筑重新复兴,把建筑休整以后重新赋予它新的意义。而且从规划的形式上也赋予了新的意义,因为沿着它的周边性的酒店,办公楼,所以我觉得新天地是这种把原来的形式待到现在重新利用的一种方式。我觉得这个是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回潮或者复兴。但我觉得,其实我前两天第一次去三里屯新建的商业,我觉得那个其实也是一种回潮,我觉得我走到那个,它不是像我们比如说东方广场,或者说华贸中心,一个大盒子的商业,所有人装在里面,它做了一个比较小的体量,人是在街道里穿行的,虽然我们看三里屯这个形式是现代的,就是有点让人目眩的感觉,但是我觉得我走到很小的胡同里又让我回到了小时候的感觉,这其实也是对原来城市的小尺度的一种思路,一种探索。所以我觉得其实北京变化也蛮大的,大家的想法,我觉得现在是一些好想法,就是大家在想会出现问题的,但是我发现每个行业其实都对原来的自己的行业的发展态度其实是不一样的,我这次来觉得挺有意思的,因为有不同的专业人来,我倒是想听一听以,比如说妍玲或者说储老师她们以她们的专业怎么看回潮这个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

申请免费量房验房

icon

请输入1000以内的建筑面积

icon

请输入您的姓名

icon

输入您正确的手机号码

icon
获取动态密码

请输入验证码

icon
5
恭喜您预约91装修服务已成功
稍后会有客服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