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智贤专栏 | 设计如何重塑国民气质

icon 2018-04-28 10:36:36
icon 0

摘要:在今天探讨重塑国民气质,并不是我们要有一个多么光鲜靓丽的外表,而是如何完成对当下国人一个自我身份的认知。

怎么理解国民气质?

  探讨重塑国民气质,并不是我们要有一个多么光鲜靓丽的外表,而是如何完成对当下国人一个自我身份的认知。当大多数国人在解决了温饱,疗愈了饥饿创伤之后,人们势必要趋向于对更高需求的追求。比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归属需求乃至自我实现。

  以往谈到中国人,留给全世界的印象乃至于我们的记忆中更多是礼乐文明支持下的中国人形象,中国人如果说被人问及怎么来概括中国文化,在过去的2000年多里我们可以用礼乐文化来概括自己,但现在我们很难概括自己的文化核心,可能现在存在一个需要重建的过程。

  所以,当我们说到国民气质的时候,礼乐文化下的国民气质是非常清晰的,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找到既往的价值观、符号系统以及器物代表,但当今天我们说如何重塑国民气质的时候,就存在着非常大的模糊性。

  今天我们想到生活方式,会发现从价值观到我们的外在形象,乃至我们的器物支持,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西方文化系统,很难来自于我们的农耕文化,这是由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到今天带来的。

  西方人他们的传承并没有中断,而我们在辛亥革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非常激烈地要努力打断我们的文化传承。

  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通过推广普世价值,试图消灭由原来的区域差异带来的文化发展和贸易壁垒带来的矛盾。

  今天我们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用什么来消灭差异、寻找共同价值,就成了摆在我们所有国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谈国际化市场,看起来大家可以共享的东西非常多,从产品乃至审美都在共享,例如今天服装的符号系统已经被工业化文明高度统一了,这其实已经不完全是产品在统一,审美也在统一。我们认为一套搭配非常漂亮,这个审美的原则不是来自农耕文化的中国。

  但我们也要知道,在有一些方面是很难统一的,即“精神领域”,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不是简单的由器物塑造的,而是经过漫长的时间积累全方位塑造的。所以,今天我们在积极的现代化,我们也向西方文化再度敞开了100年,在过去的40面里,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的热情和努力超过了全球任何一个国家对于外来文化的热情。

  经过这样长时间的积累之后,到底要如何重新认知我们当下的国人气质,如何重建我们的精神乃至日常生活,我今天只截取其中一个很小的片段跟大家分享我的思考。


什么是生活方式?

  最近几年,中国所有的商业领域都在说我要做生活方式,但没有多少品牌真正做到的原因是对生活方式的理解比较表面和片面,我个人给出的生活方式定义包含四个维度:

  一、价值观

  二、评价标准

  三、行为方式

  四、器物配置

  目前我们纵观个品牌对于生活方式的商业努力,最大多数是在后面两个维度上用功,或者说在第二个和第四个方面做努力,我几乎没有看到多少本土品牌在四个维度上做过全方位努力的。

  为什么生活方式必须包含生活态度或曰价值观?因为生活态度决定了你做出所有选择的核心价值,你信奉道家、信奉儒家和信奉佛家,你选择的生活方式是绝对不同的,如果没有生活态度做前提的话,你所有的选择一定不会来自于你真实的内心或需求,一定是被他人影响的,这个选择的理由会非常不稳定,也不会清晰,几乎靠不住。

  第二,如果我们谈生活方式必须有评价标准,我们今天看到的有些人他出国一定要带辣椒酱,有的人甚至还要带豆腐乳,走到哪里得要带着茶具,但他有可能穿的非常时尚,而且是欧洲时尚,我们会看到这些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今天中国出现的评价标准是非常多元的,但里面也有很多的模糊和混乱。

  所以,如果我们谈生活方式评价标准不清晰,对生活方式的建设也很难说我有没有到位。如果前两条清楚了,将会决定这个人的行为方式。

  比如断舍离这两年很流行,我去年出了一本书《整理家,整理亲密关系》,有人就问我说:断舍离的收纳方式或生活态度你认可不认可?我说我很认可,但不适合当下中国,因为当下中国刚刚解决了财富的原始积累问题,还没到断舍离的时候,一方面是心态没有完全达到那个阶段,另一方面你的生活经验不够,今天断舍离了,三个月之后又买回来了,我们跟日本人在生活经验上差距非常大,所以你学习人家的断舍离基本上是自讨苦吃。但是,断舍离的态度非常好,不鼓励人们过度消费、任由自己的物欲膨胀。所以,从行为方式来讲我们会看到,一旦生活态度和评价标准明确了,一定会催生某套成体系的生活方式。

  最后是器物配置,今天以制造业发家的中国企业非常焦虑,他焦虑的是他未来的市场怎么保持,他聚焦的层面更多是在器物层面,他老想怎么卖东西,可是作为器物的消费就是有极限。

  所以,未来市场的突破绝不可能是靠增加产品的数量来实现,器物配置不能只是靠增长器物的数量来谈配置的问题,配置什么品位、什么品级的器物是未来生活方式要去积极探索和努力调整的一个方向。

  如果你不能改变器物配置的内涵与方式,你只是想刺激人们购买器物的数量,这种营销方式在将来不会有太大收益。


今天的消费趋势下怎样理解“新零售”?

  在今天,全球语境下的生活方式存在着相互借鉴、相互启发的明确趋势,年轻的一代他们有越来越多共享的价值观,例如在政治话语的范畴里,无论各国政府愿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依托互联网搭建的平台,全球性的普世话语就是在逐渐建立过程中,但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知道不可能完全雷同,大家会寻找一些共同的东西,也仍然会存在本土性的差异。

  随着媒体的发达,审美评价标准和范式也都一直在相互影响,这种传播的方式和价值观的相互融合,也会打破原来的一些时空壁垒,原来由区域制造的文化隔离在今天越来越被弱化了,人们在重构自身生活方式的时候,可以获得多种渠道的思想来源。

  另外,全球化的市场体系的成熟会使器物的交易非常便捷,今天大家都在谈新零售,但我不喜欢这样思想偷懒地创造一个语词,好像加了一个“新”,既有的问题就找到解决方案了,大家就有方向了。什么叫新零售?线下、线上打通了就一定叫新零售吗?人类的技术一直都在进步,每一天都可以用新技术替代旧技术,到底哪一款算新零售?我觉得大家对于未来新零售的属性要有一个精准的认识。

  新零售不是简单的技术革新,也不是简单的平台融合,而是我们对于消费需求的一个革命性的重新认识。线上、线下打通是未来零售业的标配,就跟你今天出门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一样,没有任何的个性可言。

  我们需要沉下心来能够更深入地去理解所谓的新零售到底诞生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而不是听到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在那随便给你发明一个词,好像你就有出路了,那个真不是答案。

  比如最近有个词很火,叫“佛系”。我是常年研究流行文化的,看到这个词的流行,我知道一个新的消费趋势升级到来了。什么意思?佛系的特点是:有,很好;没有,也无所谓。有些人把这种文化称为丧文化,认为它消极,不积极进取,不利于社会发展。但我不这么看。我认为这些佛系青年是一群解决了物质匮乏的焦虑感的人,他们的消费热情不会被物质强烈地触动,如果只会卖物质的商家在他们面前会绝望,因为刺激不成功。但如果你能了解人在解决生存的基本需要后,还有安全需要、尊重需要、归属需要乃至自我实现等多层次的需要要被满足,你就应该去想怎么满足佛系青年物质需要之上的其他层次的需要。而在商业规律里,满足高层次需要的产品及服务固然难度提高,可是获益也大。

  我们今天谈“新零售”就意味着要重新认识满足市场高层次需求的内涵和方式都必须做革命性的改变,用卖货的方式卖精神是不可能吸引新一代消费者的。所以打通线上线下平台只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升级,并非产业升级。


什么是国民气质?

  国民气质的意义为什么非常大?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来讲,它代表了整个国家价值观导向以及整个未来发展的驱动力,从商家的层面来讲,它意味着需求的方向将会朝什么方向转型。

  当我们说国民气质的时候,我还是给出四个维度。

  维度一:清晰的价值观。

  中国人的国民气质注定和日本人不一样是因为两个族群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这个价值观包括你核心信奉的是什么,信奉的意思就是即使外在环境发生了很多改变,你也不会轻易放弃,这才叫信奉。

  维度二:有体系的美学主张。

  我们今天所有的网红都去整容把自己修成了锥子脸,这种审美标准的改变背后,大家其实可以去深入探索一下,我们父母那一代还是以胖为美的,因为你瘦的话承担不了这么重的生活负担。

  今天不需要承担沉重的生活负担,大家修成锥子脸看起来有更好的社会发展机会,所以任何一场审美标准转型的背后其实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但为什么锥子脸在今天看起来会比一个大圆脸更好生存下去?这个背后的心理是什么?我觉得是非常多值得探讨的,但今天我没有时间去解读它。

  维度三:系统的表达方式。

  当然我们应该非常有耐心,毕竟中国走出贫困也才短短的几十年,但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自己没落的地方,我们今天面向整个世界所做出的表达是不系统的,当人家去识别你中国人的时候是很难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比如我们今天识别一个日本人非常清楚。今天如果我们谈建立中国的国民气质的话,我们的系统表达方式有没有建设得很完整?尚未,好处是在于尚未,尚未建成就意味着还有很多的发展机会,当然这是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自己不足的一面。

  维度四:独具个性的器物呈现。

  今天在世界设计界还没有公认的、可以称为中国设计群的一个群体出现,就是因为我们还没有一个成体系的表达方式,和足够体量的中国原创设计产品出现在世界消费市场,所以各位任重而道远。

  我先举几个古代的例子。年轻的一代尤其是设计师最喜欢的是宋代美学,这是被不少人称为乡土中国的美学巅峰,这是一个集体富裕的年代,所有的日常器物都相当考究。

  这个是礼器,中国过去的日常生活中一定会有礼器,这是中国人生活方式里是包含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有学者概括过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祭祀文明的演进。

  礼器的丧失或说祭祀文化的全面退场是我们进入现代化以后的重要损失,中国是祭祀文化非常繁盛的文化,祭祀文化源自于中国古人对自然的崇拜,它的背后是对天地的敬畏。当我们失去了对天地的敬畏,我们就忘记了存在一个超越人的力量,因为忘记了有这样一个力量存在,我们认识生命的整个时空维度迅速缩小,只在三维世界里。这种维度的缩小使我们的生命视野缩小了非常多,因为你只有一个三维的框架,只有一个当下的时空,这个格局太小了!

  大家都很熟悉星巴克的标识

  星巴克的标识原型来自希腊神话,这是西方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承,到今天希腊神话依然影响着西方方方面面,从文学、艺术到设计,他们没有丢掉这个传承。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格局是超越人类社会的,它有这个维度。我们放弃了礼器所象征的、所勾勒的格局的时候,我们的设计对象只能是从器物到器物,没有可能从器物到神,从人到神,这是我们现代化的一个巨大损失。

  这是宋代的茶具

  菊瓣纹银盏

  瓜棱形银执壶

  日常器物,喝茶不仅仅是为了喝茶,也不仅仅是为了养生,还包括了审美、社交等非常复杂需求的时候。新零售如果只是线上线下平台打通,这是极其粗浅的认识,它不能仅仅停留在工具层面,必须要追求更高附加值的创造。宋代所有的器物只要被我们今天拿到的都视若珍宝的原因,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器物,而是承载着非常多的精神价值。

  这是《听琴图》。

  画的是宋徽宗弹琴,蔡京和王黼两位大臣在听琴,看人家皇上听琴都不讲这么大排场,一个鼎,一个瓶花就可以了,两位大臣也就选一个很简单的坐具。

  今日中国新一代富豪阶层对于如何创造美学价值和如何创造精神价值都亟需接受更好的教育。一个人没有能力创造精神价值和美学价值,就不能说他受过良好的教育!

  所以当我们谈国民气质,这不是在谈面皮的事情,首先要解决的是精神素养的问题,是对生命和世界的认知问题。

什么样的因素正在影响当下国人的生活方式?

  一方面,国民气质是生活方式打磨出来的,另一方面,对某种气质的追求会影响人们选择某种相应的生活方式,两者互为因果。

  什么样的因素正在影响当下国人的生活方式?

  第一,人口老龄化!中国劳动力人口负增长2013年已经出现了,人口出生的负增长几年前也已经出现了,所以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大的趋势,我们注定在10年到15年内大家都要生活在这个老龄化社会,即使你很年轻,你身边也会围绕着一堆老人。

  这个趋势意味着整个消费结构、消费力、消费方式、消费的产品、消费的需求、提供的消费服务将发生全方位的转型,市场只给你10到15年的机会,转得了就转,转不了,下一轮就和你没有什么关系了。不要认为10年很长,一点都不长,一个产业的开创和稳定,十年是基本周期。

  第二,独生子女一代的价值观的代际差异将全面否定之前的很多方式和支点。蔡老师在分享“洞见”的报告里,列出了一些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像我父母那一代根本就听不懂,他们听了会觉得跟外星人语言一样,但这个就是未来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就是在这样一个语境下生活的。研究语言学的学者一直认为世界是由语言构成的,为什么呢?作为客观存在的世界本无需贴标签,但这个世界对于你是什么意义,都是被语言引导和命名的。所以,像蔡老师提炼的那些关键词仅仅是文字吗?不是的,它是这一代人感知到的世界。

  这背后折射的是我们养育下一代的方式,今天没有时间多解释了,我只是提示大家怎么做市场研究,一张全国压岁钱地图会告诉我们下一代成长的环境和方式,这将影响他们成年后的价值观、取舍标准、行为方式和审美修养。

  我只是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察和思考的方式,每一人都只能站在自己这个位置上看见世界,所以我们每个人看见的世界都不一样,全国各个省份都有他们自己心目中的地图,比如广东人认为除了广东其它地方都叫“北方人”,上海人认为除了上海其它地方都叫“乡巴佬”。你如此解读这个世界,你就会有某种生活态度,你也会用这种态度去回应这个世界。

  今天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很多人会自娱自乐,政府在公共设施的建设方面对他们体谅得不够,老人们会用河边的栏杆墩子作为他们的棋盘,他们不抱怨,他们只是找到自己的娱乐方式,这是中国人的精神特质,能忍就忍。这是好的一面,但坏的一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不够。从政府管理方面来讲,好的一面是人民安居乐业,但不好的一面真的是对这些普通百姓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怀。

图片来源:何志森

  当我们说这个社会是不是良善社会的时候,这是一个观察的指标,作为一个设计师,其实不应该是别人要付你很多钱,你才会用心为你的受众去着想,做一个公共设施的设计,同样的设计费如果你愿意替使用者着想,你可以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案,重要是你对你的职业责任有多重视。

  这些人和我们共同在使用这一个城市,有被城管天天驱赶的外来移民商贩,有在城市里苦苦打拼的家政服务人员,有追逐这张照片里的小鲜肉的都市时尚青少年,一个公共区域的设计到底应该照顾到多少阶层,这是大家要去关注的。

  说到社交,我们总认为星巴克和COSTA为代表的才能算社交场所,但对于普通百姓,生活在胡同里的人他们的社交就是这样,两个人在胡同里站着聊家长里短,这是他们的社交场所及社交方式。

图片来源:何志森

  这是我们共同使用的城市,今天当我们设计一个城市、设计一个社区的时候,我们为人们基本的社交需求创造了什么样的环境?

  这是河南某地祭祀黄帝大典上的图片,礼仪小姐穿的是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点圣火的服装,放的是基督教诺亚方舟故事里象征和平的鸽子,这是我们今天的国人气质,主办方一定认为这个代表时尚、代表国际化,可那是祭祀黄帝,背景的文字还打的是“宋韵”。当下国民气质在今天的中国,就像我们正在探索文化如何转型一样是如此的复杂、多元,也常常如这般不伦不类。

  这个电视剧播出的时候是全网播放量第一、收视率也是第一,《欢乐颂》,描述的是一个准现实的都市白领女性的生活,诸位女主被认为五种都市白领的典型代表,他们的着装及生活环境被视为我们现代生活尤其是时尚生活的范本。

  这个是Uma Wang的设计和上官喆的设计,他们的设计今天都被国际上认为是代表中国新锐时尚的作品。

  以国母为代表的中国形象,这是中国最美的一张名片,只是大多数人无法效仿,因为国母的高度太高了。

  所以你们可以看到这些人群都生活在当下中国,都是共处在同一个世界,今天中国就这么大跨度,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社会现实。


都市中产的现实与梦想

  《小时代》系列前些年特别火,从小说到电影全方位地受到年轻一代中向往都市时尚生活的人群的追捧,《小时代》拍的时尚生活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非常的不真实,但它满足了非时尚界对时尚的各种想象。

  《小时代》契合了当时流行的一种价值观,就是向往纸醉金迷的奢侈消费,希望快速致富,快速成功,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极其年轻,轻易就能获得巨大财富,大家没有耐心等到40岁之后才取得成就,都觉得二十多岁就要进入“上流社会”。

  所以,以《小时代》为象征的国民气质背后的价值观是拜物的,而一个人越物质基本上就意味着精神越空虚。《小时代》最后一部票房不像之前那么理想是因为这种价值观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就像没有一个人能够容忍自己精神一直空虚下去一样,一个社会也不可能接受一直狂热拜物下去。

  《我的前半生》非常励志。罗子君开始的身份是全职主妇,这就意味着他们家没有什么财务负担,没有财务负担理论上这个女性应该会更多关注自我,这个背后是有逻辑关系的,人们不需要担忧衣食温饱后,就需要获得尊敬。在今天这个社会获得尊敬也没那么难,你只要买够多少东西,一定是该品牌的VIP。像你这样的顾客一进店,销售一定能叫出你的名字,对你非常殷勤,你被尊重的需要立刻就会得到满足,定期他们都会给你发各种短信,你的生日人家都记得,你老公不记得,各个品牌一定会记得你的生日,所以你的归属感也很容易得到满足,最后就剩自我实现了。

  《我的前半生》鼓舞了很多女性,也包括一些还在奋斗中的青年,让你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这样一种鼓舞好不好?非常好!如果中国停留在一个阶层固化、不给年轻人机会的时代,我们这个社会就不会有活力,所以它展示这样一种希望也意味着我们这个社会是开放的、有活力的。但为什么我又说像我这种在职场苦苦打拼这么多年的,我就认为它是编了一个甜蜜的谎话,职场打拼哪有那么容易,挣钱多难啊!你前夫带着现任的太太到你这买鞋,你三言两语就让人家买下8000块钱的鞋,哪有那么容易!要那么容易,那些大牌就不关店了。所以,把生活写的又太轻巧了。

  关于《我的前半生》我再多解读一点,即当下人际关系的变化。今天这个社会其实对于人际关系变化带来的消费影响我觉得解读的不够,事实上,中国从乡土社会进入工业文明的现代社会非常大的一个变革的面向就是人际关系的变化,中国在乡土社会里是家庭本位,我们没有像西方一样经历过以基督教教会为代表的团体本位,直接跨入了个体本位的价值社会,直接从家庭本位进入个体本位的价值社会,各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你个人成长无法再依赖于家庭。

  乡土社会你脱离家庭和家族是没有办法生存下去的,在今天我们有多少人还能指望自己的父辈给自己创造发展机会,权贵另说,绝大多数年轻人没有可能再依赖家庭本位获得社会发展机会了,那么你将依赖什么?罗子君能够所谓东山再起、重返职场靠的是朋友,友群这种社会关系不是由家庭关系催生出来的,它是在契约社会、在城市文明中催生出来的,中国乡土社会里上的江湖朋友和我们现在契约社会下的友朋关系不是一个概念。所以,各位在做传播的时候,你们觉得应该影响谁?

  《欢乐颂》展示了五位女性的爱情和职场生活,但也有一些虚幻的成分。《欢乐颂》里这五个女性代表的是不同阶层,不同阶层的女性能够形成这样友谊的难度非常高,今天的阶层壁垒,在人与人之间交往上制造的壁垒,跟过去乡土中国由门第带来的壁垒一点都不少。所以,五美能够成为朋友的神话只有在剧里,在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发生,这也就意味着当各位做产品设计的时候,阶层是一个维度,那么你怎么能够应用好这个维度,你能突破吗?如果不能突破,你知道怎么服务于定向的阶层吗?

  一个有现任的社会说明这个社会足够自由,人们有选择的机会,否则你就不会有前任,盖头一蒙就直接嫁了,所以《前任3》票房还这么好,就意味着大家都有共鸣,有共鸣就意味着它描述的是我们的日常生活。

  今天年轻一代的价值观追求的是小确幸,是“再靠近一点点我们就分手”,这种价值观的生成传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原来结婚是为了创造一个经济共同体,今天即使你们在法律上成为婚姻共同体,也不意味着你们将来能成为经济共同体,财产都进行婚前财产公正了。所以人类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在当下中国发生这么大的社会转型,对于我们每一个设计师要完成的设计任务意味着什么?大家不觉得这里的信息量非常大吗?

新中式能是国民气质的底色吗?

  设计如何塑造国民气质?

  优秀的设计师会在价值观层面对国民有所引领,比如你能不能提出更具社会责任感的诉求和主张?你能不能给予更具人性关怀的设计?你有没有环境意识?你对个体价值到底理解到什么程度?如何给予尊重?

  在审美层面,传统的审美和现在的审美、西方的审美都共处于我们的当下生活,你如何融汇、如何实现它的本土化、产品化,从而实现它的商业价值?

  行为方式层面,一个好的设计会让人真的变得优美、优雅,一个糟糕的设计会让人变得粗俗。

  器物层面。我们从原来只解决衣食住行的基本功能,到今天我们对审美是有要求的,对于安全性、便捷性是有要求的,对于耐久性是有要求的......这里说的耐久性不是说我们父母那一代因为缺钱而主球物品的耐久性,今天说的耐久性是说对于这个产品审美价值的稳定性、性能的稳定性、可持续这些价值的诉求。

  所以,虽然都叫耐久性,但背后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

  中式这两年有一个比较大的回升热潮,中国过去谈的一代一冠服,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形象,它一定要传递本朝的价值观,而且要解决资源配置的问题。比如在唐朝只有一品官可以穿紫色的衣服,是因为紫色衣服生产成本最高,从国家层面来讲,它不能鼓励大多数人消费这种颜色的服装。过去一个礼官要非常有智慧的知道如何去通过这些外在器物——包括建筑、服装、各种器具、车马规格的设计来解决资源配置的问题,如果一个国家的礼官没有这种智慧的话,这个国家一定会出乱子。所以,那时候孔子的弟子问孔子说:卫国国君无道,为什么他们国家还没有灭亡?孔子说因为他们治庙、治乐、治礼的都是贤人,所以这个国家不会灭亡。

  今天中国的礼官要怎么来确定国民形象?我前一阵采访了梁子,我说你天天设计中式服装,这个能不能成为国民形象?她说我没有办法回答你。

  家居领域,曲美万物前两年推出了这样一个中式的系列,大概从10年前新中式的家具设计就已经陆续出来了,大概在2015年的时候达到了一个高峰,有几十个品牌都在做新中式,但我不乐观的原因是,目前所有新中式参考的样子都是明式,明式这个体系本身就不属于原生性的美学样式,它是复兴汉族美学的一种努力。但我们今天只要一谈中式,全部是明式,这就意味着这个美学资源将会很快被耗尽,这种所谓的新中式也走不了太远,因为支撑明式的价值观在今天很难延续,可能作为多种价值观的选择之一存在是没问题的,现在填补了某种市场空白,但很难成为我们未来最终的设计发展出路。可是一个企业一个品牌不能干三五年就转向,这样无论就生产及营销成本还是品牌价值积累都很难有好的回报。

  这个是日用之道的设计,它的美学资源是非常复杂的,它的风格诞生呈现了中国近代美学发展的一个路径——北欧的风格基因在400年大航海时代辗转到了美国,二战后经由美国又将这个极简风引入了日本,日本就跟它的和式做了一个结合,催生出了日本当代的极简设计。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后,希望发展自己新中式的时候,又从日本的极简里借鉴了若干资源,所以这个基本上算是个混血儿。

  今天一个设计师的美学来源或说思想资源势必如此复杂,不是一个一脉相承的传统下诞生的,一脉相承的传统下来就是时下对明式的直接借鉴,但这种创作方式显然无法支撑如此庞大的市场,也无法承载多元化的价值观。

 所以当我们想去塑造国民气质时,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遵循什么样的传承。不同的传承将会培育不同的物种,新中式能否成为当下国民气质的底色需要先解决价值观能否支撑当下生活的问题,其次就是目前新中式的设计和现在人们的行为方式能契合吗?能成全人们的身体表达方式吗?等等。

设计如何能量最大化?

  我真心觉得未来能够推动中国设计实现最大化价值和能量的是企业家,因为这是一个资本的时代,没有资本,改造社会现实的愿望没有实现的机会。

  所以企业家责任重大,需要有远见和非常大的魄力,也需要有很大的格局。现在很多老板都在取悦消费者,没有几个人能像乔布斯一样有足够的自信和领导力来引领消费者。在苹果诞生之前谁知道苹果长什么样子,但万众期待,这个是引领;大家都知道这个东西长什么样了,你只不过给生产出来了,这叫取悦。有本质的差别。

  什么才是痛点?我们的设计真的会让幸福吗?我一直在问这个问题,但很多设计师不回答我,企业家也不回答我,大家一直说什么是痛点,卖得出去是痛点,这句话一点都没有错,但人家凭什么买你的东西?

  我们今天大量的企业放在对“果”上的追逐,而没有落在对“因”的研究,这是一个本末倒置的市场观察和市场分析。所以,我觉得什么才是痛点?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去研究,什么样的设计会令人感受到幸福,可能能够找到答案。

  我们怎么知道这个设计到底能量有没有最大化?我一般评价任何事都用这三条标准,我认为评价设计也一样可以用到,就叫做简单、容易、效果好。

  你的设计不简单肯定没有什么人用,像我这种科技盲,原来很多小家电都不用,因为不会操作,现在的小家电变得像我这种人都会用了,那销量自然会增加。今天一个中产之家里有四五台小家电是起码的,如果对生活品质有要求,有八九台的也比比皆是。小家电满足的是生活趋向精细化的需求。

  什么叫容易?获得产品不需要支付更高的代价和经历更麻烦的程序,线上、线下打通是让消费行为变得更容易。

  效果好的标准就是我刚才说的能否因为使用了这个产品或设施而带给人幸福感、安全感、价值感等精神层面的满足。

  在今天,我们在设计城市、设计社区、乃至设计产品的时候,对别人的尊敬有没有作为一个必要的维度?对于不同阶层的相互融入有没有作为一个必要的维度?对于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成长经历的人他们能不能成功地共处于一个社区,我们的设计能不能创造一个兼容不同特质、不同需求的环境?这样的设计意味着我们可能会节约很多的自然资源,让不同的人之间减少矛盾创造更多的共享机会。

  如果我们可以塑造一种更知道如何分享而不是如何争抢、沉稳而不是浮躁、内敛而非张狂、优雅而非粗鄙的国民气质,改变的不止是这个国家的外在世界,更会深刻地影响整体国民内在的精神品质,所以设计虽然是个手段或技术,但它是有灵魂的手段或技术,需要我们对之心存敬惜。

此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洞见2018——中国中产型生活方式与设计研究论坛”发言节选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

申请免费量房验房

icon

请输入1000以内的建筑面积

icon

请输入您的姓名

icon

输入您正确的手机号码

icon
获取动态密码

请输入验证码

icon
5
恭喜您预约91装修服务已成功
稍后会有客服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