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璟专栏 | 建筑,被误读的城市灵魂——写在中国设计公开课之前。
摘要:城市灵魂是个很大的命题,也是这座城市回望、前瞻的原点。
这个话题,要从2008年我第一次去北京说起。
2008年,也是北京举办奥运会那一年,在那个炽热而激情的夏季过后的秋日里,我第一次踏上了北京这片土地。
耳机里循环播放着陈升的《北京一夜》,坐着那种带转盘的、摇摇晃晃的老式公交车,用一整天的时间,走遍紫禁城、后海、鼓楼、圆明园、天坛、大小四合院……
却没想过去看鸟巢、水立方,总觉得那代表的不是北京这座城市,而是奥运会这个国际连锁项目在当地的一站,也没想去西单、王府井,总觉得那些大商场,和其他大城市也都差不多。
但那个时候,只是路上给你指路的老大爷,那纯正的京片子,都能让我兴奋不已。
因为在我心里,这才是北京的味道,是的,是我眼里能代表北京这座城市的所在。
历史、人文、市井、民生。
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开始频繁去北京。开始都会找机会,甚至半夜跑去故宫、后海、哪怕只是走一走,也想找寻关于老北京的记忆。
再后来,节奏越来越快,时间越来越紧张,这种执着也变得越来越淡。
最近,新浪家居联合亚细亚瓷砖做了中国设计公开课的项目,今年的主题和城市灵魂有关,这种感觉突然又涌上心头。
究竟什么是能够代表城市灵魂的东西?
建筑?人文?特产?美食?
知乎上有人说,一个城的灵魂,是这个城的人。有人回答,一个城市的灵魂是这个城市的博物馆,不需要多大的地方,但是内容丰富,让外乡人都能在极短的时间熟悉、了解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也有人说,是这座城市的父母官、执政者,因为关系城市命脉的资源、权力、信息、资料都需要依托他们。还有人说,一个城市不应该只是人、楼、街道和公园的集合,精神层面上让一座城市与众不同的东西只能是它的历史,就像北京的吆喝,南京的沧桑变迁,西安的古都与人文……一座城市因为它特有的文化氛围,特有的经历和印记而独立在所有城市中。
看来,城市灵魂真的是个很大的命题,也是这座城市回望、前瞻的原点。
这一次,新浪家居联合亚细亚瓷砖所做的中国设计公开课,从建筑及设计触发,辐射有关艺术、文化的探讨,并从在地设计师X的视角,共同寻找城市灵魂,我以为是一次极好的探索。
不仅因为王小波那句“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也不仅因为“一座城市的历史落到实际上就是它的建筑”,更是于浮躁之中让人们能停留一下脚步的思考。
实际,放眼当下发展中的中国城市,会发现当代中国城市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千城一面”是对城市发展的肯定,却又极具讽刺意味。许多城市,无论坐公共汽车还是出租车,窗外的景色都难以使人联想到任何历史甚至独特之感,因为不论哪里看起来都是如此相似:同样的步行街、同样的商场、同样的连锁超市、同样的公寓楼。有人曾统计过,中国目前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有43个,到2025年将达到221个。但这些大城市如果一眼看去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那将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
就像最近国外一家网站,爆火的一篇热帖:“ Can You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Fake ‘Paris’and the Real One? ” (你能辨别中国的山寨巴黎,跟真的巴黎的不同吗?)
说的是杭州某个高档社区,完全复制了巴黎的景点,唯一差的只是一条塞纳河了。巴黎铁塔、雕塑建筑、园林路灯……规划师、建筑师竟然将这些全部拷贝了过来。你或许能轻易模仿一座城市的势与形,但那背后的文化积淀,真正代表城市灵魂的东西,你也能抄袭来吗?
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说过: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地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
显然,大都会不仅仅是一堆建筑物聚集在一起,它的基础也并非单纯的水泥混凝土。中华上下5000年,注定每座城都具有漫长、曲折、不断演变的历史。因此,新浪家居联合亚细亚瓷砖做了中国设计公开课,这一年定位中国几大城市探寻城市新地标,正是在现代与历史之间,力图对城市名片的再塑造。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及其居民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这里说的其实是城市的灵魂。既然称作灵魂,那它就不是物化的一切,而是物化背后的文化生命。文化建设说到底是人的建设。文化塑造人,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
那么,让我们一同期待,这些城市灵魂的回归,也一同等待,这些人、这些建筑、这些城市名片被揭开面纱。
今天,距离2018年4月25日中国设计公开课首场深圳站活动还有10天。(文/陈婉璟)
△深圳活动场地: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设计互联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