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反观建筑思想、教育与实践|NO.2:建筑教育与挑战

icon 2018-11-09 14:06:33
icon 0

摘要:国际美术教育大会建筑分论坛:《挑战:反观建筑思想、教育与实践》2018年11月2日于中央美术学院北区礼堂开幕。



- 主题论坛 | 下半场  -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And Challenges

学术主持:

李振宇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

LI Zhenyu | Professor, Dea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ongji University


特邀嘉宾:

■ 尹美珍 | 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教授,即任康奈尔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Meejin YOON | Professor, MIT Architecture(incoming Dean, Cornell Architecture, Art & Planning)

■ 迈克尔·斯佩克斯 | 雪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Michael SPEAKS | Professor, Dea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yracuse University

■ 卡尔·奥托·艾莱夫森 | 奥斯陆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Karl Otto ELLEFSEN | Professor, Oslo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 李兴钢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总建筑师

LI Xinggang | Associate Chief Architect ,China Architecture Design & Research Group

■ 王辉 | 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及主持建筑师

WANG Hui | Cofounder and Chief Architect, Urbanus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 李虎 | OPEN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及主持建筑师

LI Hu | Cofounder and Chief Architect, Open Architecture


“从MIT到康奈尔:对设计、调研、教学理念的反思”

尹美珍(Meejin YOON)


尹美珍在演讲中分享了MIT这样一个科技的研究机构是如何看待建筑的。她认为MIT一直都是她们在技术方面非常乐观的一个领域,开发新的技术、发现新的事物,并且创造新的世界。她们在工作室、实验室和论文里都会这样做,而且会使用多种多样的新技术。

 

接着尹美珍向大家分享了两个比较平行的科学案例。第一个案例是在“二战”的时候,MIT开始不断地巩固在学术以及技术教育方面的领先地位,建立了一些有关住宅的工作室,从而成为在住宅方面比较领先的学术思想机构。1954年的时候,一位教师和化学公司合作,设计了一个完全由塑料建设起来的轻量化的房子,这也是对于未来住房的一个预测。当时在学校中用了很多新的技术,尤其是计算机。随着科学技术领域不断地进步,当时建筑学科也面临着很多的束缚和挑战,这也是她们所面临的。第二个案例是MIT的媒体工作室,这一工作室现在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建筑材料以及思考未来的建筑。她认为新的技术、新的实验能够促进研究,也能促进教学法的研讨。

 

而后尹美珍分享了第三个案例:MIT的波士顿马拉松的爆炸案纪念馆。在悲剧发生之后,MIT希望通过建筑来纪念它,以这样的方式来呼吁社会团结。MIT模仿了CIA纪念牺牲的情报员的比喻手段,纪念馆变得概念化,所宣扬的思想是“坚强”。纪念馆有一些伸出来的手、星星和结构性的元素,并在建筑中使用了大量的石块,这些石块互相支撑。这个灵感是来自于一名硕士和博士生,同时有五位工程师一起在这个项目中,去探索技术和工程的可能性。为了测试建筑的耐用性,他们用车撞击这座建筑,汽车以55km/h冲向纪念馆,但是建筑没有倒塌。

 

最后她总结道,汽车冲撞是一个非常极端的测试例子,但如何测验建筑是否是耐用的,如何以谦逊的态度去思考未来,却是所有人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雪城的现在、过去和未来”

迈克尔·斯佩克斯 Michael SPEAKS

雪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迈克尔·斯佩克斯在开篇分享了为本次大会亲笔写下的一段文字,在文章中,他谈到了对于建筑教育未来的思考,并希望可以更好地应对二十一世建筑教育所面临着的挑战。 

斯佩克斯提出,建筑设计本身就是未来导向的,我们需要通过设计来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甚至是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他希望未来我们的设计都是针对当前某一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他还认为,此次会议就是我们所谓的“未来”,我们应当设计出一个原型,来共同应对我们所面对的已知和未知的问题。 


在对雪城大学建筑学院进行了基本的介绍之后,斯佩克斯提出,与传统观念相反,他们认为现在着重培养能力的专业本科学位比一般大学的本科学位意义更大。他们的教育不光只为了培养建筑师,同时也训练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和向客户营销的能力。

 

接着他提到,创建学院形象是很重要的。其中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教学大楼的设计,另一个就是学院“品牌”的创建。他以08年雪城大学建筑学院大楼改造项目为例,认为改造不仅可以树立学院“品牌”,并且能营造一个学生们都热爱的学习环境。除了大楼改造,他们还进行了学院衍生产品的设计和营销,这样学生和来学校参观的嘉宾们都能了解、认同和使用他们的衍生品,这对于学院的形象塑造非常有意义。

 

斯佩克斯还跟大家分享了他关于建筑教育上的思考。他认为对于“专家”或者“专业”这种词语的认识已经被打破,建筑师在未来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仍是未知数,对于建筑师的教育也变得更加具有争论性:部分人认为建筑师应当是普世的,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建筑师应当是专业的。

 

在最后,斯佩克斯总结了他们的教学活动,一方面他们致力于培养专业的硕士、本科学生,让他们在未来成为专业的工作人员,此外,他们也在不断拓展许多跨学科的学术教育,以及与世界各地的教学合作和研究。


“没有全球通用的教程——关于欧洲建筑教育的反思”

卡尔·奥托·艾莱夫森 Karl Otto ELLEFSEN

艾莱夫森从欧洲的背景出发探讨了一些实践问题。他总结道,欧洲建筑教育的第一个特点便是学科间的合作。例如传统的建筑与景观相互关联,传统的中国园林、建筑和欧洲的建筑都在强调雅致。

 

欧洲教育的第二个特点是工作室的氛围。艾莱夫森向大家展示了画室,即studio的图片。学生在北美教授的带领下作图,学期结束评完图清理以后这个空间就准备下一学期的设计课。他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最为重要,教学环境又比学校本身更重要。

 

第三个特点是,教育和国家政策、生产系统有密切的关系。欧洲建筑教育体系相较于70年代、80年代已经进行了非常大的改革。新型的课程体系可以帮助他们以现代的思想和精神真正地去传授建筑方面的理论和知识。

 

同时艾莱夫森还提出,欧洲教育的趋向是多样化和专业性。一方面,他认为需要将建筑领域和其他领域的知识进行联系,不能仅仅专注于以职业为导向性的这种建筑学的知识传授。另一方面,进行专业的建筑教育培训,也是产业所需要的,即所培养的建筑师应当接地气。

 

艾莱夫森还列举了一些欧洲建筑院校的人类学统计,比如建筑专业的国际学生比例、男女学生比例等。他认为学校是知识和思想交流的平台,应该走在职业发展机制的前沿。很多思想浪潮和文化都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欧洲的建筑教育,包括全球化、欧盟等等。实际上在过去十年里,整个欧洲的建筑产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全球的教育产业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国际留学生参与这些建筑教育的学习,而且欧洲建筑教育变得越来越标准化,其模式也变得更加具有配饰性。

 

艾莱夫森认为没有新的普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每个学院仍需寻找一种特殊性。理想的趋势应该是培养专才而不是建筑师。在新的时代,建筑师要承担更广泛领域中的新角色,譬如可持续发展、建筑学域的拓宽、多方向的职业发展走向等等。当然有些学校仍坚持传统,也做得很好。但是他们学院希望可以把二者结合,使保持传统的教育研究和与时俱进的设计并存。

圆桌发言

王辉、李兴钢、李虎

[ 王辉]

今天的论坛聚焦在教育上,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两方面:一方面建筑行业的劳动力来自教育界,教育是实践的基础。另一方面实践建筑师也在教学中向学生学习。

 

王辉提出了一个普遍的误区:受教育和学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情,受教育只是人生过程中的一站,而不是终极的目标,但学术追求可能是学科的终极目标,人们很容易混淆这两个概念。教育只是一个阶段,而不是终点。你就是自己的舞台,不应该变成别人的听众,学生时代是最好的发展兴趣的时间,所以在座的学生和老师都应该珍惜这段时间,尤其是老师应让学生释放自我。

 

王辉认为在“恣意妄为”的学生阶段有非常重要的三个事:第一是要有乌托邦的理想,第二是要有异托邦的情怀,第三是要把教育变成一个实践邦。从异托邦开始说起,昨天王澍提出不能让他的学校被独裁。在教育这个领地里应是百花齐放,接纳各种各样的东西的。异托邦是对现实的颠覆,这种颠覆存在于现实之中。所以教育是要培养学生颠覆现实并且能够存在于现实的能力。颠覆现实同时又能够制造现实,这是重要的。反向说,在异托邦世界里头,不仅需要有学习知识的能力,还要有制造能被别人接受的知识的能力。

 

学校是一个拓展未来不定性的实验室。王辉强调他特别为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当时在座的老师大多是从红色时代过来的,有颠覆未来现实的乌托邦理想。由于中国现在的学生和上一代建筑师之间存在巨大的代沟,所以必然是他们的异托邦。


[李振宇]

李振宇不同意学习只是一站的观点,他认为更应该是终生学习、终生教育。

[ 李兴钢]

李兴钢强调他不是直接的教育工作者,但也和建筑教育有关系。一方面他们也局部地参加一些建筑教育的工作,同时他们的建筑事务所是接收建筑学生的地方。另一方面,从传统上讲,建筑事务所的老板和员工之间也是某种师徒关系。所以从这种角度,李兴刚提出他的三个观察结果。在全球化、互联网的时代,很多东西都是多样的、变化的。特别是学生在进入职业环境之后,更是会感受到这样一种多样性。建筑教育不仅是去追随这样的变化和多样,还应回归一些不变的东西,使学生不管面对怎样的变化,都能够保持一个对建筑的基本态度。比如说坚固、实用、美观、空间、场地,比如昨天库哈斯出版的书里面建筑的基本元素,比如说人和自然的关系等等。李兴钢认为应在建筑教育里去强调这些基本的东西,学院应成为去应对未来变化世界的一种基础。


第二个观察是在目前大学的教育越来越强调建筑的本体性的内容,在结构、空间、形式之外,李兴钢认为不应该忽视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对意象的捕捉能力的培养。在美院的环境里面,建筑教育是有着自己特色的,他认为传统的理工院校的建筑教育也应弥补这个方面,不应走向一种偏颇。

[ 李虎]

教育的精髓是给世界创造更好的建筑师。


首先,李虎认为迈克尔·斯佩克斯教授提到的专业性是现在大大缺失的。第二点,建筑学实际上是自由的艺术,建筑师应掌握多种多样的知识,充分了解现在的生活背景,不仅通过在网上获取知识,还要读书、理解。其次,李虎强调了想象力的重要性,学生不仅需要以建筑师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不能失去想象力。最后,李虎提出要保持好奇心和强烈的动机,追寻建筑的真谛,不能仅仅随大流,或只注重一些表面的问题。要保持谦虚心和耐心,现在很多人已经失去了耐心,想迅速成名,他们并不知道作为一个建筑师一定要有耐心,建筑学本身就是一项耐心的研究。

圆桌讨论

李振宇、尹美珍、迈克尔·斯佩克斯、卡尔·奥托·艾莱夫森、王辉、李兴钢、李虎

迈克尔·斯佩克斯:

我赞同刚才李振宇教授终身教育的说法,我不确定建筑教育现在的目标到底是训练建筑师还是去培养一些以建筑师的角度看待世界的专业人士,我觉得我们善于培养建筑工作者,虽然很多学生并不会直接进入到工作室或办公室里工作,但建筑教育可能是他们接受过的教育中最好的。我觉得建筑学本身就是一个跨学科的学科。

 

卡尔·奥托·艾莱夫森:

我觉得中国大部分的建筑学院缺乏自己的特点,而欧洲各个学校会选择自己的道路。其实我们面临的选择是不同的。我们的建筑学院实际上是为了培养专家或建筑师,我也希望这些专业的建筑师尊重其他学科并且可以与进行合作。

 

王辉:

我刚才的表达造成了一些误解,实际上我所说的是,不管什么时候回到学校都像是一个新的起点一样,但我们可能会受到一些教授的误导,因为有一些教授希望控制学生的学习方式。我认为我们需要重新把舞台还给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抱负,因为他们面临这个时代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需要去寻找一种方法来帮助他们应对这种不确定性。

 

另外,我想把迈克尔·斯佩克斯和卡尔·奥托·艾莱夫森的观点整合一下:实际上建筑教育是一种博雅艺术,因为建筑师往往需要是某一些方面的领先人士,我认为这是建筑教育所取得的一项成功。在以后,接受了建筑教育以后,我们的学生还可以做其他的事情,并不仅仅是建筑师,所以这也是我刚才所说的多个乌托邦的思想。

 

我想听大家谈谈我们如何理解创新研究以及专业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李振宇:

我认为在你们的发言里,你所说的这些内容有所不同,你提到了创新性研究,迈克尔·斯佩克斯提到的是专业教育要具有多样化以及跨学科性,艾莱夫森提到了去全球化的过程,我们需要寻找自己的方法,美珍怎么理解三个不同的研究方向的区别?

 

尹美珍:

我可以以我在MIT二十年从教的经验跟大家分享。创新也一直是我们学院所关注的一个点。当在学科内部进行交流时,大部分是基于项目和研究需要。我们会有一种焦虑,担心学科的反馈闭环会越来越小,我比较怀念建筑学和其他学科在50到60年代那种非常奇妙的交叉,有时其他学科没有邀请建筑学院,但我们会自觉加入讨论。所以建筑教育是为了培养建造世界的专业人士,并不一定是建筑的物理世界,甚至一些组织性架构,让学生学会使用建筑师的角度思考,并且拥有跨学科合作的能力。

 

卡尔·奥托·艾莱夫森:

我想探讨一下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在70年代到90年代之间,学校是处于领先位置的,比如说在数字革命开始的时候,学校要比产业领域早很多。而后出现了一个拐点,那时我们的学院更想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从事学术方面的工作。做了二十年的校长,我发现既保持传统的建筑教育,又配合当前先进思想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李兴钢:

我的感受就是很多建筑学院毕业的学生,到了事务所,是要从头开始学起的。也存在一些学生很快地转换了角色。我认为建筑学生并不是要在学院里面学到所有的东西,他们需要的是一些最基本的能力,比如对于建筑专业本身的认知和操作能力、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感知、捕捉的能力,具备这些基础能力的同学就可以很快地适应从学院到社会和职业环境的变化。


艾伦·贝斯奇(场外互动)

我们很容易陷入痴迷于技术研究的工业化的研究趋势,但我们很难达到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我们应该去研究社会关系、研究建筑的美感、研究人类……这些是建筑的基本元素,也是更为重要的。建筑不仅仅是关于工程的,工程有专业人士去解决。我关注的是,在毕业的时候,学生是否能够深入地理解建筑,他们是否有能力创造更好的未来?

 

尹美珍:

我同意艾伦的观点。我举了在波士顿的纪念建筑的例子,社会环境会影响我们的教学方式。建筑教育不仅是关于建筑物,不仅是建造一些盒子,而是要把工作室与社会联系起来,在建筑学校中预计未来社会是非常好的发展趋势,有一些前所未有的事情正在发生。

 

迈克尔·斯佩克斯:

我不同意艾伦的观点。我认为大学面临着一个挑战:我们必须与行政单位打交道,我们要向行政、向社会去解释建筑是什么。所以多年以来我们都是在做一些无用的研究,建筑研究是为了学校而不是为了大众的。

 

卡尔·奥托·艾莱夫森:

我对建筑研究的概念有一些模糊,当我们做研究时,往往与其他学科的人合作。我在想纯粹的建筑研究是否存在?

 

王辉:

我的观点比较中立,我认为技术也是建筑一个基本的元素,我们需要让学生懂得工程结构,而并非把他们培养成工程师。

 

李振宇:

这意味着建筑是开放的、多样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建筑,我们每个人都将有自己的回答。

上一页12下一页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

申请免费量房验房

icon

请输入1000以内的建筑面积

icon

请输入您的姓名

icon

输入您正确的手机号码

icon
获取动态密码

请输入验证码

icon
5
恭喜您预约91装修服务已成功
稍后会有客服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