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征x郑铮x邓丽司对谈:让精神高潮的性冷淡美学

icon 2017-08-27 18:40:42
icon 0

摘要:物质逐渐丰盛,审美却趋向简单、内敛,近几年“性冷淡美学”从时尚领域蔓延到建筑、室内、产品。每种潮流的形成和风行皆非一朝一夕,美学的定调和流传,也是在历史的演进中逐渐成形。创造美学的潮流的设计师们,怎么定义“性冷淡美学”?这个美学思潮是如何形...

 

物质逐渐丰盛,审美却趋向简单、内敛近几年“性冷淡风美学”从时尚领域蔓延到建筑、室内、产品。这种美学的视觉表象背后,倡导从众多无谓的欲望中解放出来关注内心真实的需要代表远离热情、张扬,简单、安静、节制、疏离、独立的生活态度。每种潮流的形成和风行皆非一朝一夕,美学的定调和流传,也是在历史的演进中逐渐成形。创造美学的潮流的设计师们,怎么定义“性冷淡风”?这个美学思潮是如何形成的?新浪家居联合安华瓷砖,和设计师彭征、郑铮、邓丽司展开了对话讨论。


 

对话嘉宾

彭征

广州共生形态设计集团董事、设计总监

广州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硕士,曾任教于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现为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客座讲师、实践导师,CIID广州专委会理事

 

郑铮

立品设计联合创始人、设计总监

跨界设计师,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现为CIID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广州专委会副会长、“七+5公益设计组织”执行会长。

 

邓丽司

C&C壹挚设计集团创始人

C&C卡络思琪陈设艺术机构艺术总监

C&C玲珑堂家居品牌设计总监

广州美术学院陈设设计教研组特邀导师

 

 

夏木:这是新浪家居第一档还没有名字的脱口秀节目,我是对话的主持人夏木。今天我们和广州几位设计师聊聊“性冷淡风美学这个话题。今天广州非常非常热,可能是今年夏天最热的一天,很适合去聊这个冷冷的话题。几位对话嘉宾先自我介绍下吧。  

邓丽司:我是壹挚设计的邓丽司。

郑铮:我是立品设计的郑铮。

彭征:我是共生形态的彭征。

夏木:你们的介绍要不要这么简单。

邓丽司:冷淡风嘛,点到即止就好。

夏木:你们这么快就进入主题了……它的英文名是Normcore,而国人对“冷淡风”这个词的印象主要来自日本,提起“冷淡风美学”我们一般都会想到无印良品。你们觉得什么是“性冷淡风美学”?从彭征开始吧,那天我们在群里说开吹水大会的时候,你说丽司是一个典型的冷淡风美女。


彭征:这个是开玩笑的……Normcore的范畴比较大,包括文学、艺术、设计等等,我们聊的可能会有侧重,偏向传统艺术、设计。说起这个我们言必称日本、北欧,无印良品、宜家,其实这个美学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中在很多节点都出现过,比如说长达一千年的中世纪,它算不算呢?

 

肯定是。老公跟老婆行不可言喻之事的时候,不能开灯不能脱衣不能笑,如果笑了可能要去教会举报你,这已经上升到宗教信仰层面了。在中国南宋时期,艺术达到了极致的理性时期。朱熹提出的理学“去人欲,存天理”,徽宗的字画、马远的山水,都非常清雅枯寂,这些都是冷淡风美学。到明代,明式家具非常简洁,甚至牺牲部分舒适性的功能,追求结构的美感,也是冷淡风美学。明代的饮食文化也很清淡,《长物志》里说简单的才是雅的,装饰的都是俗的,已经把这种美学上升到了道德层面。唐宋时期宴会是铺张浪费的,明代吃饭非常简洁,没有夸张的场景。性冷谈美学在历史上各个时期都出现

夏木:你这头开得好高,不好接啊。

彭征:心理学讲,头脑复杂的人喜欢简单的环境,思想简单的人喜欢把周遭的环境搞得很浮夸,很复杂。(郑铮:彭总这东西摆得还挺多啊……)性冷谈美学可以理解是人类欲望节制的反向投影。


郑铮:Normcore这是一个网络用词,是一种特定的审美喜好,一个时代的符号,媒体为了传播方便而提出的一个更适用于大众接受的词汇。我们设计师通常认为,“性冷淡风美学”是极简的空间、环境、视觉效果,看起来没有什么欲望。


邓丽司:我们回想什么时候出现这个词,首先跳出来的是日本,还有北欧,但严格意义上来讲北欧并不是这种美学的一个代表,日式跟北欧有本质的差别。从远一点来看,日本从古代已经延续开这种审美偏好,枯山水,再到饮食,比如清水豆腐、怀石料理,都是很禁欲的代表。无论是中国传统的冷淡风的一些文化符号,或者是日本,都有其历史渊源,而不是当代才出现的。日本推行这朴素的美学风格可能是从二战之后,其实跟战败后的国情有关系。那个时候他必须要表明一种姿态,既要向世人去传播它的傲气,也表明他跟这个世界没有纷争的。这种美学恰恰跟禅宗美学表现出来孤傲、与世无争的姿态相吻合,上层阶级通过国民教育把这种美学传播到了民众去,就渐渐形成了这样的一个风潮。


夏木:Normcore2014年谷歌搜索量最高的一个时尚词汇。像复古风一样,它是一种时尚潮流的表述,但是每一种趋势其实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背后都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冷淡风的生活态度我们会想到简单、安静、淡漠、节制,一种更为超脱的物质态度,甚至会和更高级的禅境联系起来。

 

彭征: 就是禁欲主义嘛。欧洲有些服装品牌也提出这种理念,比如女权主义,环保、节制的物欲态度。

 

郑铮:也可以说是消除性别之间的差异,男装女装之间已经没有太多的界限。


夏木: Normcore已经吹了几年,你会发现中国设计界越来越多这样的案子,大白墙、裸露的水泥墙、灰色调的瓷砖,今年的佛山陶博会,灰色调的瓷砖非常多。而这几年新开的星级酒店都是简约风,以往那种硕大的水晶灯、富丽堂皇的装饰越来越少。作为设计师你们怎么看这种现象?

 

彭征: 站在历史的角度看,这种性冷谈美学其实是等级社会向平民社会过渡的产物,如果是站在生活体验的角度来说,这种简素的美学其实是我们经过喧嚣与繁华以后回归朴素的一种诉求。

 

郑铮:我觉得“Normcore”更高级的层面就是极简主义,就像彭征讲的一样,可能在某个阶段代表一种更高级的情趣。乔布斯当年在美国的家,他房间里面连把椅子都没有,他就坐在地上,因为他找不到好看的家具。他信奉禅宗,在平时的着装上也反映出他的这种审美趣味,还有苹果的产品,产品追求极简,有禅宗意味。我觉得酒店并不是在往极简方向走,只是这种审美取向慢慢进入到主流的审美意识里面来,它是其中一个代表,这个时代审美还是蛮多元的。

 

邓丽司:我觉得审美是一个轮回,每个年代有不同的诉求。有的时代可能会倾向于皇权那种热闹的、富丽堂皇的审美,Normcore”我觉得是克制的、规律化的,不一定是极简的,但它一定是强调一种秩序感。


夏木:它一定是低欲望的吗?

 

邓丽司:对,低欲望。它其实也在表达一种权威,它要产生一种距离感。

 

彭征:郑铮谈到了等级,丽司也谈到了阶级,都谈到了极简主义,这就有意思了。极简主义当然是简素美学,如果我们用这个逻辑概括的话,极简主义其实是什么呢? 站在学术的立场上来看,它其实是为现代主义画上句号。现代主义从阿道夫提出“装饰即罪恶”,密斯·凡·德罗说“少即是多”开始,就是排他性的,排斥一切装饰的,它最初的理想是平民化,它是在工业化浪潮下一种标准化的审美延伸。空间做得跟医院一样简洁,一个日本设计师把白油漆往她的家里倒,整个空间都是白的,然后拿了个设计大奖。

 

但是极简主义在设计上往下发展是什么情况,就是康德的二律背反。就是它本身是排他的,它反对一切形式,但是无形中它又形成一种形式主义,而且这种形式主义比以往的形式主义更加霸道,直接形成一种国际主义风格,在地化、地域化的东西都在国际化的浪潮中被冲刷掉了,我们都在潜移默化的西化过程中接受了极简主义。这是我们要警示的。但是从生活美学上来看,极简主义是对生活本质的回归,这个我觉得是非常正能量的。

 

夏木:之前我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叫《日本的情人旅馆为何纷纷破产》,为什么会这样? 日本年轻的一代不想结婚,不想谈恋爱,不想买房,不想买车,宅文化盛行,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日本是一个色情文化产业非常发达的国家,但是调查显示,在18-34岁的女性中,39%的人还是处女。这个数据让我觉得非常意外。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写了一本书叫《低欲望的社会》,副标题叫“胸无大志的时代”,就像道家所说的无欲无求的状态。这可能跟日本禅宗思想的传统有关,所以冷淡风美学在日本那么流行。

 

邓丽司:你们认可日本社会低欲望这种说法吗?

 

郑铮:我不是很认可。我在英国留学的时候,班上有同学是日本人,他们跟我反馈的日本年轻人面临的问题是,社会流动性很低,普通平民没有往上走的通道,他们的职场层级关系非常森严,国家也不鼓励自主创业,而是倡导忠诚文化,把一生奉献给企业。不像中国社会,经济在蓬勃发展,年青人有很多机会。所以日本的年青人干脆也不想着赚那么多钱,赚钱少的话就更不想去养活一个家,一个人起码活得比较自在,结果就往这个方向演变了。

 

邓丽司:我觉得刚才提到的只是表象而已。我不敢说对日本文化很了解,我觉得日本文化现在是两个极端,一个是极端追求个性自我,而遵循日本传统性教育的人,欲望是被压抑的,但本质上两种人的欲望都是存在的。日本市场上那么多过剩的商品,你看日本的药妆店,没有你买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东西。有需求才有市场,证明整个社会欲望是很旺盛的,只不过教育的问题让他们觉得,需要收敛克制。

 

彭征:还有经济的问题,日本的经济低迷,老龄化,加上房地产泡沫化,年青人对未来没有太多的信心和热情。

 

郑铮:经济环境是很重要的原因。大部分中国90后还是很有欲望的,要买房买车,成家立业,他们有比较多的机会。日本的年青人,可能今天在一个餐馆打工,明天在一个服装店做导购,赚到多少钱就花多少钱,这样他们就活得蛮开心。这样的状态也不能说不好,中国年青人的压力就太大了。

 

夏木:Normcore不代表没有欲望,可能是追求更高级的欲望。就像现在大家不想住没有个性的商务酒店而选择精品酒店。所谓的性冷谈风酒店往往都挺贵的,一个房间抵得上一般的五星级酒店的套房,甚至更贵。这几年出现了很多冷淡风的精品酒店,比如上海的水舍、厦门的栖迟。看习惯了传统五星酒店水晶大吊灯、开阔大堂之后,看到这些有小趣味的酒店的图片你就很嗨,很想去住。但是有一些住了一次之后可能你不想再去住第二次,有时候会为了美感牺牲掉部分功能和舒适性。

 

彭征:上海水舍我住过,我的房间外面有日本的那种电椅做装饰,酒店的灯光很暗,那天晚上我一个人住,吓得我冷汗都出来了。我们看到很多冷淡风的酒店也好生活品牌也好,商业贴上了极简美学的标签,无印良品很多东西也不便宜,虽然比不上奢侈品,但其实跟平常的手工比起来还是贵很多,比如一条简单的板凳要卖一千多块钱。

 

夏木:无印良品第一家酒店开在深圳,典型的无印良品冷淡风,它倡导简素、反奢华,但是房价并不便宜,20004000一晚,很多人吐槽这个价格。普遍来看,冷淡风的服饰、酒店、生活用品也好,大众会有一种感觉,它很高级。

 

郑铮:把这个风格作为表象贴上标签的品牌蛮多,现在所谓的冷淡风也好,极简主义也好,更多是商业的选择。现在什么空间或者产品能够让年轻消费者觉得很时尚很个性呢,那就是Normcore。无印良品产品的开发还是有自己的哲学理念,倡导够用就好,不去做多余的装饰,但是扩展商业帝国版图的话,它在商业上的考量会多一点,不会像以前做得那么纯粹。但它还是在不断输出自己的美学观念,比如简素的生活态度,甚至它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美学的代名词,这点还是值得肯定的。但不少服装或者是小的网红酒店,更多是用一个符号语言去吸引喜欢这个美学风格的人,纯粹的商业行为。


夏木:不愧是做商业空间和品牌研究的,从商业的逻辑去思考问题。但不管怎样冷淡风怎么吹,样板房都不会冷谈。

 

邓丽司:这种风格在公共空空间或者商业空间比较容易推广,但是样板房面对的是生活化的受众,他们喜欢的是热闹的、温暖的、亲切的,这跟人的生活才是最贴切的。很多时候样板房要激起消费者的欲望,而不是压抑他们的欲望。我们接受的设计教育里,安藤忠雄或者某某大师他们都倾向于这种极简的美学,他们的美学高度和精神高度是超脱于大众的,但是面对大众的时候,你要清晰什么才是最适合他们日常需要的。

 

彭征:设计师要用他的价值观和设计实践去引导市场,通过你的设计去引导客户和用户。有些客户跟设计师说,我这个要新古典,这个要简欧,早几年还有泰式、欧式、地中海,慢慢地设计公司也被标签化,这一类公司适合做新古典,这一类公司适合做港式奢华,而我们就是适合做现代简约了。

 

郑铮:2007年回国,刚好十年过去了,我发现国内样板房的转变还是蛮明显的。从厚重的装饰甚至有点blingbling,现在变得更加温馨,也很时尚,非常贴近年青人的需求,主流审美也在改变。我们主要做品牌设计,品牌遇到的最大的难点是,过去十几年都很成功,但是现在突然卖不动了,不是因为产品不行,也不是形象不好,而是买它产品的这个群体老了,他们的审美发生变化了,而新一代年青人他不认这个风格。这也是设计比较好玩的一点,永远面对的是一个不断变化,多元取向的社会。

 

夏木:讨论下来发现所有的美学风潮都是基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审美是由上而下的,也就决定了文化、艺术、美学的潮向。冷淡风美学最喜欢用的三种颜色是黑白灰,我想聊一个蛮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设计师都喜欢穿黑白色? 去年11月新浪家居在杭州举办一个颁奖礼,嘉宾合照的时候发现清一色穿黑色,夏天可能穿白色多一些,而建筑师就更喜欢穿黑色了。今天我们的着装也蛮统一的,都是黑白色系。

 

彭征:建筑师他的逻辑思维和协调能力比较强,但是只要超过五种颜色或者五种材料,建筑师就犯晕了,他没有室内设计师那么细腻和感性。黑色看起来更理性、更冷静一些。

 

郑铮:不是因为大家加班都很多,没时间换其它颜色吗?

 

邓丽司:我认同彭征的话,思想复杂的人就特别喜欢简单(郑铮:丽司太复杂了……)

 

邓丽司:我们都很复杂,平时操心太多了,就不想在自己身上或者空间里添加更多的色彩,让氛围简单一些。

 

彭征:黑色和白色是非常两个极端的颜色,它的包容性最强,中国顶级的书法绘画都是黑白的。很多宗教里把颜色都等同于欲望,色即是空,不能太缤纷。而且,起码穿黑的显瘦啊。

 

郑铮:设计师他的审美是趋于相同的,审美可以被训练出来,比如受包豪斯简约主义、功能主义训练的一代设计师,自然而然在设计的时候会更倾向这种美学。早一辈受古典主义教育熏陶多一点的话,对各种纹饰会更有研究。设计师都穿黑色的话,有时候也会觉得比较沉闷啊,尤其是设计师开大会,乌压压的一片黑。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意大利建筑师都是穿黑色西装,像牧师一样。


夏木:设计师的审美是被教育训练出来的,这个深有同感。去年看深港建筑双年展,我发现学生也是穿得一身黑,就是山本耀司那种风格。学生们在模仿他们崇拜的建筑师的着装。


郑铮:我们管理公司团队的话,怎么让新来的员工融入到你的审美体系呢,你就要不断输出统一的审美,给他们看相同的杂志、相同的设计师的案例,潜移默化。

 

邓丽司:相同的人群需要认同感,比如我们参加公司的聚会,年青人比较多,就不会刻意选择黑白灰的衣服。如果是参加设计师的行业聚会,为了有团体认同感,我们会穿黑白灰。

彭征:大家都穿黑白灰,突然你穿红的……

郑铮:小心机啊。

 

夏木:中国过去经历了一个浮华的审美时期,性冷谈风估计在中国还会流行一段时间的,但是国际上已经出现了另一股潮流,预测一下,下几年的流行ICON会是什么呢?

 

邓丽司:素久必晕,晕久必素。我觉得这是一个循环,很难说两年三年后这种美学是否还流行,每一种美学风格都有存在的意义。现在已经我能感受到色彩感在萌芽,至少在米兰设计周上全面爆发,所有品牌都有一种趋同性在里面,都喜欢缤纷的,尤其是粉调系。当然这种审美取向它也会一直存在。

 

郑铮:研究趋势背后的东西其实蛮好玩的,我经常想,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个潮流变成设计趋势然后被用到商业进入千家万户。有时候可能是政治的变化,比如说美国特朗普上台引发白人至上这种主义,多元化的社团肯定要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可能一些小众文化素材会被拿出来用,可能从艺术家开始,到服装界再到建筑界,慢慢延伸到其它领域。你冷静去看趋势的话,发现它们是一环扣一环,你不知道从哪一环开始,源头在哪里,但是你知道每个环节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的。

 

彭征:今年我们公司和丽司一起去看米兰设计周,这几年我们都有去,确实发现这两年色彩在复兴,很多以前极简高冷的品牌都玩起了色彩。从现代主义提出“少即是多”,到后来极简形成新的主义,到了后现代社会极简本身变成了意义本身,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或者说自己都开始否定自己了。极简在社会的进步中扮演了一种角色,这个角色跟时代一起共谋或者反驳,促进了时代的发展。时代永远都是螺旋式上升的,这个社会需要多元,时尚永远都是在制造消费。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

申请免费量房验房

icon

请输入1000以内的建筑面积

icon

请输入您的姓名

icon

输入您正确的手机号码

icon
获取动态密码

请输入验证码

icon
5
恭喜您预约91装修服务已成功
稍后会有客服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