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康:商业设计的未来趋势|中国设计公开课演讲实录
摘要:他发现了商业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更让空间与商品合理结合,创造出复合式的空间层次,他让成都方所书店获得了“世界最美书店”的美誉外,也成为了“成功的商业空间”的代名词。
2018CDOC中国设计公开课西安站于12月17日圆满举办,本站特邀3位设计大咖论道设计,深入探寻城市灵魂。作为本场活动的设计主题讲师,来自台湾的著名设计师朱志康带来了他最新的商业空间设计心得,他发现了商业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更让空间与商品合理结合,创造出复合式的空间层次,他让成都方所书店获得了“世界最美书店”的美誉外,也成为了“成功的商业空间”的代名词。
朱志康 台湾著名设计师、朱志康空间规划创办人
早在2008年朱志康便以板凳‘咚咚锵’拿下德国iF及reddot的肯定,之后更是以优秀的设计作品获得了德国、日本、香港、美国、中国各地最具权威的设计奖项,AD安邸杂志封他为AD100中国百大最具影响力设计菁英,国际版AD杂志将他的设计作品成都“方所书店”评为世界最美书店之一。
演讲实录
演讲主题:《商业设计的未来趋势》
演讲嘉宾:朱志康
朱志康:大家好!我是台湾的朱志康。刚才听了刘克成老师的演讲,他是讨论关于5000年前的商业板块如何保留下来,而我正好是做现代商业空间的设计,但是我讨论的更多是商业空间的设计思路以及未来的发展,与刘克成老师的方向形成了一个时间轴的连接,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
不为了比赛而设计
我曾经以成都方所书店的设计获得了许多奖项,但是我现在不再想去参加比赛,这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些奖项从商业角度来说并没有给我更多的加分。作为设计师来说,一开始确实可以去比赛,但不能一直沉迷在比赛中,参加比赛获奖可以给自己一些认可和肯定,以及国际的眼光和高度,会知道什么样的作品会被世界认可,但不能把比赛变成个人宣传的一种工具,这就背离了设计比赛的初衷。
一般国际比赛的评选标准会比较特别,获奖可能不是因为作品设计的好坏,而是设计者尝试从设计领域做出突破,只有想要对未来有所贡献的作品才会比较容易被评审认同。国际比赛的价值是寻求新鲜的设计,而不是好与坏的设计,所以很多设计师会为了拿国际奖项,去刻意创作一些东西,这在设计界是不太道德的行为。设计师做商业设计的出发点是解决问题,用新的设计手法解决商业问题,从而创造更好的设计方法,而不是比赛、获奖、荣誉这些。这是我拿奖之后的一些心得,不一定对或者错,各位可以保持怀疑的态度来思考。
书店是未来的设计趋势
成都方所书店确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欧洲三个趋势公司向我们要过资料。什么是趋势公司?比如像服装品牌、电脑品牌在推出新品之前,需要购买行业趋势的资料对未来的行业发展进行分析,而趋势公司就是掌握这些资料的人,他们知道未来人类要走的方向、产品未来的材质、颜值、性能,所以趋势公司来向我们收集“成都方所书店”的资料是一件很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这说明他们已经认定了成都方所书店的设计可能是未来的某种设计趋势,后来证明确实如此,在成都方所之后,中国各个城市就开始疯狂地涌现各种书店。
商业空间的设计思路
01
设计定位
做商业空间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思考设计的书店定位是什么,方所书店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一直在盈利,目前市场上体量这么大还能盈利的书店只有方所一家,可能很多人都认为“书店是赔钱的生意,一定不赚钱”,但其实不一定,定位决定了商业空间成败的一半。
在设计“成都方所书店”之前我做了一些思考,我们联想到唐玄奘西天取经后经书都藏在藏经阁里面,而古代藏经一般都藏在寺庙下面的洞穴里,其实中外寺庙都会有这个洞穴的设定,只是中国的寺庙里藏的是重要的文物和经书,而国外的教堂里藏的是教宗的骨头和文物,所以如果要做藏经阁的话,应该是以“山洞”的概念形式。之后我就设定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唐玄奘出发取经,但是经书没有全部上缴到长安,而是把一部分留在他出家的寺庙里,而且画了个十字作为标记,当时我就是用这样的故事向业主提了案。
但是业主思考更多的是“广州方所书店的设计对全中国的书店已经是一次震撼了,现在成都方所又该如何提高”,所以业主提出想要走上国际的高度,因为成都方所书店的楼上全部都是国际品牌,而作为跟国际一线品牌并立的书店,如何才能达到自己的高度?这看来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业主当时找了很多设计师共同提案,最后我提出“山洞”的概念,做一个地下宫殿式的藏经阁,再创造一个情感故事去触动人们,然后产生这样书店的空间,最终获得了业主的认可。
很多人进入成都方所书店之后感觉环境非常安静,其实这是用了教堂和庙的空间设计手法,让空间先压缩再释放,而纵向空间能够打造出一个殿堂式的空间感,人们能够体验到从暗的地方穿梭而来,然后被整个地下空间震撼的感觉。
成都方所书店的定位很清楚,就是“情境式的转换”,这其实是对知识的一种“渴望”。举个有关“渴望”的简单例子,在场很多设计师去星巴克是否真的是去喝纯咖啡的呢?相关调查发现,在星巴克喝咖啡加奶的比例非常高,而真正纯咖啡的非常少,顾客喝的不是咖啡,而是对国外的憧憬。
成都方所书店在有了震撼感之后,装修和设计就更要合理,现在很多书店都是为了设计而设计,没有考虑人在里面怎么看书,商品怎么卖。我在成都方所里设置了一个叫‘咚咚锵’的板凳,这其实也是一个“情境的转换”,板凳除了可以坐以外,也可以联想到小时候庙会上舞龙舞狮的记忆,在这种原本就有的文化记忆面前,设计师所做的不过是重新找出记忆元素提炼出来,拿本来的东西做回该做的事情,这是最简单、最真实的文化的表现。
这个‘咚咚锵’板凳的设计曾经被收录进台湾的教科书,也曾在2008年获得德国iF及reddot奖,但是它最令人感动的部分其实不是能让人怀旧的造型,而是它所产生的声音,很多人已经很久没有听到在家里拖板凳的声音,而这个实木板凳其实就是一个记忆的承载,所以才会被很多人认同,因为这是把大家的共同记忆找回来。所以,做设计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设计师要考虑的是如何把记忆、情境拿回来转化为设计,商业空间也是这样。
02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广州方所书店的空间有2000平米,而成都方所书店是5000平米,作为成都方所的设计师,我要思考的是如何在这么大的空间里把人留下来?商业空间设计最重要的就是“有人可以留下来”,而书店盈利的首要因素也是让人留下来,每个人至少留4个小时。
所以我们就要考虑空间的动线,但其实真正关系着空间动线的元素是人,设计师需要考虑的是不同的人的关系,还有他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其实很多人去逛书店并不是为了买书,但是很多去成都方所书店的人最后都会买书,这就是设计的妙处所在。
在书店设计中,有两个东西很重要,一个是存在感,一个是回忆的联系。商业空间的空间定位是回忆,再者是存在感,也就是所谓的“偷窥感”。举一个有关“偷窥感”的例子,现在大家都玩微信,如果别人发了朋友圈你会帮他点赞,那么同样的,你发朋友圈也希望别人能够看到,希望得到别人的点赞,这种社群的关系也可以利用在商业空间中,关注与被关注,偷窥与被偷窥,这是现代生活中人与人直接微妙的关系。
设计师需要保持疑问,保持思考,比如人们去咖啡店真的是为了喝咖啡吗?去书店真的是想去买书吗?书店真正卖的是什么?不是书,而是环境,体验,做各种商业空间就是让空间被体验到,而体验的核心价值就是上面所说的“偷窥感”。很多人去图书馆里不是为了读书,而是为了跟朋友约在图书馆聊天、社交、看他人,咖啡店也是一样,成都方所书店有两个咖啡店,一个非常通亮,一个非常暗,但是很多人都去透光的咖啡店,因为这里可以社交,这就是商业空间的魅力。
“看与被看”
很多人觉得成都方所书店的廊桥很舒服,在上面视野很好,其实这个廊桥没有任何意义,就是希望创造一个“看与被看”的空间,其实书店里很多的最佳拍照点不止是为了拍空间,也创造了很多人与人对话的关系。
我们一开始也会担心二楼的廊桥不会有人,担心很多人怕被观察、观看,因为台湾诚品书店的二楼就没有人上去,但后来我们发现这个廊桥的设置是对的,很多人会在二楼看别人,很多人一半时间都不是在看书,而是通过看别人来满足自我的存在感,他们希望观察别人,也让别人来观察到自己,就像在朋友圈里给别人点赞一样希望得到回馈。这些所谓的偷窥也好,存在感也好,会让人非常喜欢来到这里,留在这里。廊桥能够让人在这个群居空间里寻找到优越感和存在感,而这个空间也在慢慢创造他消费的可能性。
如何了解存在感?商业空间有很多要创造存在感的空间,不仅是为了交流,还为了满足人这种群居动物的习性。在设计成都方所书店时我们故意做了很多非常不合理的极窄的动线,因为大家都知道成都有一条街叫宽窄巷,很多人都会去里面逛,人越多就越往里面走,这是大部分人围观的心态,也是人类的群居性和趋光性的必然结果。
“你就是主角”
成都方所书店还创造了互相关注的关系,书店内一共有十多个楼梯,但是那些楼梯不是用来走的,而是用来坐的,因为这个空间场景里面缺了一个主角,而坐在楼梯上就会成为那个主角,我们创造了很多空间关系,就是为了让人变成主角,空间只是背景,人才是最大的亮点,而如果人想要成为主角,他就会自动站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很多人站在书架前、书堆里拍照觉得很过瘾,还有人在书店里面拍微电影。这样看来,书店真正卖的不是书,而是可以一直逛,一直玩,能够产生乐趣的空间而已。
“如何卖商品”
在几年前就有人问“如何在书店里把书与其他商品结合”,其实设计师只要把空间里的人留下来就已经完成自己的任务了,但现在很多设计公司的老板或者做书店的设计师还会想知道开书店怎么可以盈利,从而做出更好的设计,然而事实是设计师并不需要思考如何让书店赚钱,而是需要思考这个空间怎么布局可以让商业活起来,在这一点上,我用了“需求的整合”。
03
商业模式
我之前在英国的市场上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市场楼下是卖蔬菜的,而楼上就是餐厅,或者市场前面在卖火腿肉,后面就直接开了一个汉堡店,又或者市场前面在杀鱼,后面就是海鲜产品批发,所以结合到书店的思考上,是不是可以前面书店在卖什么书,后面就可以直接卖什么商品呢?
我研究过台湾的“上引水产”市场,这只是台北市农产市场的其中一块,所以前面要先穿过一个蔬菜市场,才可以到这个市场,这里还保留了原来市场里养殖海产的地方,但是让人没有想象到的是,它不是一个普通的海产市场,而是跟后面的一系列空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联性。
打个比方,一个人来到这个市场买生鲜,如果需要配料的话,市场里有最适合配海鲜的白酒酒吧;如果想要直接食用的话,市场里还也有提供热炒的地方,如果想要选择更高档的日式料理吃法,这里还有可以提供生切的店铺;除此之外,如果邀请朋友来吃海鲜,市场里还可以直接买到鲜花赠与朋友;如果想回家品尝,可以直接在市场里买一瓶香槟或者白葡萄酒,再买一些花,就可以在家里制造一个浪漫的“海鲜大餐”。所以这个水产市场从进门一开始就在引导人们的消费习惯,并且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习惯。
运营这个市场的人思考的是如何把生活变得更美好,从联想到发展再到创造,从买生鲜这个原点开始让人的生活变得不一样,很多人一开始只是想看看这个市场,结果去了以后每个人都消费了,因为购买了新鲜的海货之后这个市场也在一直推动着人不自觉的消费,而商业空间设计就是如何让人快乐消费的事情。
“体验式营销”
从水产市场回归书店也会让人产生一些思考,人们去成都方所书店买的是书吗?还是更多的想在成都方所书店感受文化氛围,喝杯咖啡,再买一些咖啡器皿带回家,让生活更有品味。能够将商业空间的商品与空间结合起来,既满足了消费者的心理诉求,也满足了消费者的购物欲望,还能让他的生活变得更加有品质,这才是我认为的真正的“体验式营销”方式。
在设计重庆方所书店时,我们思考了更多,因为读者在看书时可能需要饮料,有饮料就得有点心,所以书店就开始卖相关的产品,这其实也是一个空间的连接性,如果卖的是食品书,后面就可以直接售卖餐厅和厨具,因为书是一个媒介,会让人产生很多的联想。而商业空间的摆设其实与之前讲到的台湾水产市场是一样的,只是比水产市场多了一些体验和一点点生活更美好的希望,这就是要所谓的“定位空间情境”。
以上这些就是我在设计方所书店时候的一些思考和分享。
商业空间案例分析
“像美术馆的工厂”
我们曾经用一个还没完工时的工厂设计拿到了美国的设计奖,这是一个看起来像美术馆的工厂,楼下是可以参观的工厂,我们参考了商场的夹层设计,从上面的屋顶花园可以往下看,从而打造了一个空间对话的关系。这个工厂是一个化妆品牌企业的,前面是化妆品生产厂房,后面就是办公场所,而下订单的厂商站在会议室里就可以看到工厂和研发中心,这个关系就是由设计师在创造。
“石窟书店”
我最近在做云岡石窟书院的设计,这个书店是整个藏在石窟里的,书店的框架全部消失,书柜纵向排列,书店空间都绕着原有的树来规划,这对消费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体验。而且这是一个全透明的书店,所以与其说设计书店,不如说是创造一个在松树林里看书的空间。我想让人们坐在这里,平静内心,享受自然的环境,我想满足大家在石窟里阅读的心态,而不是满足我自己想做一个书店的概念。所以在做空间设计的时候,我们要先把属于设计师的思维拿掉,把自己当做普通人去思考如何享受空间,然后再思考如何让这个空间变得更美好。
“民国酒店”
这是成都宽窄巷里一个民国风格的酒店,经过与业主的沟通,我做了一些缅怀民国领袖的装饰,用了很多当年的黑白照片,而整个空间因为用纪念民国的方式去设计,所以自然而然也就变成了一个黑白的空间,也成为了一家很有自己的特点的酒店。
“内蒙古冰雪试驾基地”
“内蒙古冰雪试驾基地”是我做设计以来最系统的一个案例,而且目前面临的挑战非常大。这里的牧民常年在蒙古包居住,而且每三个月要迁徙一次换另一个新的地方,所以我坐飞机从呼伦贝尔大草原飞过来的时候,往下看到了很多白色圆顶的蒙古包,还有一种黄色圆顶的是羊圈,因为草原是牧民们的家,所以对草原上居住的牧民来讲,这个草原只能留下两个颜色,就是黄色的羊圈圆点和白色的蒙古包圆点,他们不能接受在草原上盖任何东西,不然都是破坏了他们的家,因为在他们看来,天就是天花板,草原就是地板。
因为这种原因,我只能做一个把“内蒙古冰雪试驾基地”整栋建筑藏在草原下面的概念,制作一种表面看起来平坦,但其实地下内藏巨大建筑的感觉,这样冬天白雪覆盖,试驾司机会像从冰雪里出来走一样。我们还联想到了“军事战斗机”的概念,就是把所有的战斗机和军事设备都藏在草原下面,铺满草来伪装隐形。利用这样的概念,我说服了甲方,也说服了旅游局局长,但是这个项目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现在的问题是草地铺不上去,雪也盖不上去,而且两、三公里外都可以看到这栋建筑,并没有很好地隐藏好,今天我将这个案例分析给大家,是想让大家看到什么是设计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希望未来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这就是我今天的分享,谢谢大家!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