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鸿彬:创造空间的戏剧性
摘要:潘鸿彬在一个多元的文化环境下成长,他总是不停地行走,游走在不同的文化间。他有着香港设计师与生俱来的对商业的敏感,还喜欢研究社会学,涉猎甚广。“设计-商业-社会”的综合,同时他还担任香港室内设计协会副会长,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潘鸿彬喜欢这种...
【新浪家居】你有三重身份,设计公司创办人,香港室内设计师协会副会长,香港理工大学教师,几种身份的融合给你带来什么?
【潘鸿彬】这三重身份有点像乔布斯所说的,将这些点联在一起就变成一件事,我们做项目每天都输出商业项目,一个接一个,很需要积累一些理念上的东西,反过来推动设计实践。我在大学的研究就是推动室内设计专业化,也在协会推动这些事情。我的工作、项目可以跟我的学生一起分享,而我很多灵感来自学生和理论研究。我希望可以将这几种不同环境下的经验结合在一起,引发意想不到的东西。
【新浪家居】室内设计专业化,具体怎么做?
【潘鸿彬】近年协会在致力推动室内设计专业化,目前推动了几个教育改革,会做一份教材给香港所有的设计院系做参考,设立一个公开的考证制度,室内设计系的学生毕业后也像建筑师一样有两年的实习,然后参加统一的考试,考到证书后成为注册室内设计师。在欧洲室内设计都是大学课程,彼此之间相互信任承认学历,所以他们没有特设考证制度,香港目前也还有很多短期课程,内地这边从业人员的素质就更参差不齐了。
没考到证书并不是不可以执业,一些高端客户或者是大项目,比如涉及到建筑改动、公共安全一些条例的项目,比如商场、酒店,业主可能更想选择拥有资质的设计师。交给市场去选择设计师,这样就可以分流。
我们参考了很多欧美的教育系统后,选了一个比较合适香港的系统,现在已经开始试验了。等业界看到推行这些有成果之后,协会可能会变成学会,提高学术性会,政府和市场会更加尊重我们这个专业,保障行业从业人员有一个专业的地位。
【新浪家居】对年轻设计师的成长有什么建议?
【潘鸿彬】多做项目很锻炼人,一年做5个项目和一年做20个项目是不一样的。大陆的青年设计师有很多做项目的机会,不足也在于他们走得太快了,没有时间思考,不断在重复以往的东西。他们没有时间到外面走走,只是通过互联网学习,一定要多去国外看一些大师的作品,感受真实的空间。
在成为一个大师之前,一定要经历这个多行走多磨练的阶段,我其实也处在这个阶段,在不断地学习当中。我在印尼出生,在香港长大和居住,但是我在香港时觉得自己是一个外人,去到内地又觉得不是100%的中国人;在印尼也觉得我不是印尼人,因为我不在那里生活。经常觉得自己处在各种文化的边缘。所以我就到处行走,经常一两个星期我就要去一个地方,无论是旅行还是出差,我都尽量离开香港。这些行走,对不同文化的感受,给了我很多设计的想法。
【新浪家居】最近在做什么有意思的项目?
【潘鸿彬】有几个项目挺好玩的。我们在香港九龙将一个工厂改造成精品酒店,把香港五六十年代工业时代最辉煌的时期的文化和遗迹呈现在一个现代的酒店上。会保留当时的很多历史和物件,家具都是我们设计的,比如用以前的工业产品改造成桌子、灯具。这种项目类型香港目前还没有,我们第一个用这样的手法来做。项目正在施工中,明年会做好。
以前我们很少做住宅,最近刚做好一栋1500平方米的别墅,有5层楼,布局像四合院,中庭打造为游泳池,里面的功能非常多元像一个小型的酒店。做完这个项目之后很多人找我们做豪宅设计。我们还在做家具设计,会推出一个系列,可能明年3月份就会在深圳家具展展出。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