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光:正确认识多元文化下的中国传统家具

icon 2014-09-21 10:12:26
icon 0

摘要:我们仍然在努力向西方学习。我们没有偏见,我们也用西方人的视角看待世界。但是我们也需要在今天多元文化下,重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家具,以互联网的思维看待这些遗产。

  最近,有人对中国传统家具一再非议,大有全面否定的意思。说这些话的又都是我比较熟悉的,我以个人的经历觉得能够理解,所以想到还是就此讲上几句好。

  本人是当年中央工艺美院毕业的,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当时的轻工业部工艺美术公司。在校学习也好个人爱好也好,都是西方古典艺术现代艺术熏陶出来的,而工作所接触的都是中国最传统的那些艺术。牙雕、玉雕、木雕、石雕、刺绣、首饰、漆器、竹编等等,都是从中国最古老的根子那儿长出来的。所学与实际碰撞,反差极大,有很长一段时间的不适应,所以我很能理解许多学习现代艺术的人对红木家具的感觉。

  传统艺术是根植于我们这个民族最深的那种东西,这些东西往往又都是非文字非语言的,不见史册和经传,也不登庙堂,是老百姓生活里的那些日常琐碎。许多可能正是“封资修”里的那个“封”。如果不是当年国家建设急需外汇,这些东西在“文化大革命”尚未完全结束,“左倾”思潮盛行的年代是不可能大力发展的。我在工艺美术系统工作了近十年,就是每天的耳濡目染,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以艺人为主创造的另一类艺术有了一定认识。

  这些艺术本来也并不是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包括家具的制作。一本《天工开物》说了很多七七八八的制作方法,就是不含家具。《鲁班经匠家镜》中涉及家具的也十分有限。这些艺术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外来文化影响的因素,但总的说起来比较少,渗透的也比较慢。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它真实记录了我们祖先几千年以来的生活情趣和点点滴滴的爱好。是从我们这个民族最深最古老的根基处生长出来的。这一点上与道教文化有些像。

陈宝光:正确认识多元文化下的中国传统家具
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陈宝光

  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一些雕刻类的工艺,包括广泛应用在建筑上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我一直也在反复思考,为什么我们这个民族这么热衷于此?其热爱程度可以说是“无以复加”。世界很多民族也有,但是决无我们这样深入。而这些正是构成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很美的东西觉得它不美了?应该是从我们挨打的那天起,是我们的文明被入侵的那个时间开始。从那时以后,我们本民族的很多东西,都与当时脑袋后面拖着的那个小辫子一起,打了落后的印记。

  后来,更多民族的精英走出去看世界,西方科技文化大量引进,中国的文化元素开始发生变化。近代这一二百年是中国巨变的时代,我们对于祖宗留下来遗产的认识,也走过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不一样。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涉及近代中国思想史,需要专门的篇幅来探讨。我只想说,从那时以来一直到现在我们都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

  我们学习了很多国外的文化,包括科学技术,但是对于本民族的文化缺少必要的认识。尤其在今天条件下,缺少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

  经济是起决定作用的,当中国的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程度,我们民族自信心也在回升。这时开始对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有了新的思考,也不再像鲁迅对待中医那样偏执了。特别是在一个民族复兴的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就义不容辞地落在我们身上。这对于当代知识分子来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同时还要把眼光向内转,转向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家具的制作技艺及风格受到世界的重视。在国际上,凡是不带偏见的艺术家、设计师对于中国传统家具都极为尊重。在近代当代知识精英的推动下,中国传统家具中的明式家具更是受到世人推崇。往者艾克、杨耀、王世襄、陈增弼等人是也。其中王世襄的作用首屈一指。在国外,中国传统家具是很多设计大师心摹手追的楷模。丹麦著名设计师汉斯•维格纳的丫形椅,是当代家具经典设计,就是从明式家具中得到启发。芬兰赫尔辛基设计学院原院长库卡波罗,对于中国传统家具也是情有独钟,亲手设计过几款中式椅子。

  早期,全国做红木家具的只有几家。改革开放以后,红木家具生产企业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起来。就连我们自己身处其中,也没有估计到会有今天这样一个局面。现在全国几大产区加起来有一万多家企业,而且仍然在发展之中。对于财富的追求是其中一个因素,但这远远不能够涵盖。这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难以抵挡需求,如果单凭好恶兴趣来判断,一定会失于偏颇。更重要的是从这种文化现象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是中国老百姓的喜闻乐见。如果用“殡仪馆”“僵尸床”这样的词汇形容,我认为是一种短浅,是作为当代知识分子的悲哀,更是一种狭窄无知!是以中国文化复兴为己任的我不能不回应的。

  我不能说今天红木家具发展没有问题。有问题,也有偏差,我们一直在矫正方向,推动进步。这需要更多的设计师和有识之士参与,共同努力。今天,很多现代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年轻设计师,对于我们自己的文化根基更是缺乏了解。所以,习大大对那些课本会有意见,我也衷心希望我们的设计教育不要“去中国化”。

  今天,我们仍然在努力向西方学习。我们没有偏见,我们也用西方人的视角看待世界。但是我们也需要在今天多元文化下,重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家具,以互联网的思维看待这些遗产。

  中国传统家具———这是一个金矿、富矿,是我们这一代人完成“中国梦”的一个部分。努力挖掘吧,付出相信不会让你失望。

  2014年9月18日 北京飞迪庆途中(作者陈宝光,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家具协会设计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大家点评:

  @许柏鸣(南京林业大学家具设计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中华5000年文化,能沉淀下来的就必定有它的道理,很多事情我们不能因自己的无知而否定。宝哥的分析是冷静的、理性的、开放的和包容的,尽管传统家具中确有需要与时俱进的一些东西,但恰是我们这些人的历史责任和义务。

  我个人认为的中国传统家具的继承与发展之路:1)原型模仿。忠实地遵循原有经典风格,但补充以前所没有的功能件;
2)原型变异。在原有风格的基础上进行造型的改动,延伸出更多的形态;
3)构筑方式。借鉴原有风格的设计方法或形态元素,进行更大程度的发挥;
4)原型趋异。摈弃原有风格的具象元素,取其神韵,创造出现代风格的全新形态。

  @林作新(亚洲家具联合会会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宝光兄这篇文章写得极是,五四之后,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向西方学习。于是产生了民国家具,在文化上徬徨造成了这种中不中西不西的设计,遗祸至今。九月初,还听到一位教授在全盘否定传统,真让人失望。

  @卢涛(深圳市名汉唐设计有限公司董事、总设计师) 讲的非常好,是一剂猛药。我不认为当代设计师对传统文化是摒弃的,而且恰恰未来对传统家具研究最深,最有继承和创新精神的是当今一批新锐设计师。

  @盛夫(家居连线总编)我早些年做过一段时间的民间物遗和非遗拯救和保护工作,我敢说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不喜欢传统事物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另一方面,不少传统艺术或是被名义的"保护",或是被商业包装的高大上,不接地气,客观上阻碍了大众的认知,也都难以维系。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

申请免费量房验房

icon

请输入1000以内的建筑面积

icon

请输入您的姓名

icon

输入您正确的手机号码

icon
获取动态密码

请输入验证码

icon
5
恭喜您预约91装修服务已成功
稍后会有客服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