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爱十年,让爱放心”嘉宝莉助学发展研讨会

icon 2014-08-15 16:37:13
icon 0

摘要:8月8日下午,“微爱十年,让爱放心”嘉宝莉助学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当代MOMA云阶行馆举行。

  主持人:

  非常感谢仇启明先生,他的心和我们在一起。接下来,我们要邀请今天活动的东道主之一、南方周末市场部执行总监向涤坤先生致辞。南方周末是家喻户晓的知名媒体,多年来在中国倡导社会责任,做了大量的公益事业,而且开掘和拓展了嘉宝莉这样有责任的企业共同合作,开拓了创新公益的新模式。有请向涤坤先生。

“微爱十年,让爱放心”嘉宝莉助学发展研讨会
南方周末市场部执行总监向涤坤致辞

  向涤坤:

  各位公益界的新老朋友,嘉宝莉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站在这里,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因为一家有责任感的企业能够将公正、透明、公开的公益项目进行十年之久,这在当下的中国是一件非常难能可贵的事。我们南方周末有幸在这十年中参与了其中四年的历程,确实是非常值得高兴和欣慰的事。为什么觉得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与有荣焉,因为我们南方周末曾经接触了太多企业,他们声称做公益,但他们对如何利用公益做营销的兴趣,远远大于他们对于公益模式本身的兴趣。

  从刚才大家看到的专题片,我们可以感受到,嘉宝莉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在最初想要做助学和扶贫助困这样一个行为的时候,可能在最初的模式和理念上,跟现在大家所见到的一些企业并没有太大区别。但是我们觉得比较可贵的是,她在十年的历程中,会逐渐对它的公益模式进行优化和探索。这当中引入探望、回访、第三方模式,引入与任何相关方不会有利益瓜葛的大学生,作为探访需要帮助群体的主体,同时引入南方周末还有其它机构,作为第三方陪同监督。这样一种模式,是他们自己探索出来的,而且在我们见证的这四年里,我们认为它足够有效,同时也是足够有说服力的一个模式。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觉得它是一个可以信任的合作伙伴。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嘉宝莉展现出来的这种坦荡跟自信,也是我们愿意加入跟支持这个公益活动的初心。今天是关于助学活动的探讨,接下来会听到嘉宝莉自己的一些总结跟分享,也会有一些志愿者和受助学生,对他们的经历进行讲述。

  今天这个场合,我们南方周末更看重的是在座的、同样从事教育的NGO跟我们进行的探讨。为什么?因为我们南方周末前不久刚做过一份2014年度中国公益基金会的舆情调查报告,这里面有一些很有趣的结果。我们调查发现,目前全国共有公益基金会3480家,其中从事教育援助类的公益基金会有1652家,占整个公益基金会数量的43%。其次是扶贫类的公益基金会,仅有335家,在数量上,这两种基金会数量非常悬殊。这是第一个结果。

  第二个结果,全国所有公益基金会里,仅有384家被媒体报导过。在过去一年中,通过纸媒传播、受到公众关注的公益基金会有384家,只是所有公益基金会的零头。被报导50次以上的公益基金会有12家,其中只有上海真爱基金会一家属于教育类的公益基金会。作为拥有绝对数量优势的教育类公益基金会,受到的关注以及通过媒体传播出去的理念跟行为,都是远远跟数量不相匹配的。

  由此,我们能够得到什么样的信息呢?我们认为因为目前教育类活动同质化的现象比较严重,缺乏创意跟传播亮点,缺乏一些积极主动跟外界沟通的行为。南方周末不光跟嘉宝莉合作,自己也在做一些与助学相关的公益行动,作为一个行为方跟参与方,我们能够怎样去做、去改变这样一个局面,怎样才能让占到绝对数量优势的公益基金会获得相应的公众关注和支持,这也是我们在今天接下来的研讨中,非常迫切地想要跟各位公益界朋友探讨的话题。我想,这也是嘉宝莉想要跟各位展开研讨的,希望能得到一个结论。

  接下来,我们把时间交给嘉宝莉的朋友们,以及非常期待接下来将要进行的探讨。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向涤坤先生。不长的致词,但是非常扎实,并且充满了思辨的意味。今天会场上不光有孩子的笑脸,还有深深的思考。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一些感受?最近一些年,我们真正考虑做一件事情,实现一个目标的时候,常常可能钱不是问题。对于助学而言,最开始,我们中国人的概念往往是资助贫困生,资助如何分配,资助是否精确抵达,资助的分配是否公正,以及由此延伸的更多问题,以及对于它的理化学科不同的素养培育,还有心理成长是否平衡,爱心的传达是否会起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等,可能都是从事助学的人所面临的困扰。当我们今天提到十年两个字,说出口来是轻飘飘的,但是真正扎扎实实做助学的基金会,十年的行动后面肯定有他们一步一步的思考和心得,和现实中被推动的策略改变和模式的生成,接下来,很荣幸有请嘉宝莉助学基金会秘书长周长怀先生跟我们分享嘉宝莉在助学实践中的思考。

“微爱十年,让爱放心”嘉宝莉助学发展研讨会
嘉宝莉助学基金会秘书长周长怀模式分享

  周长怀:

  谢谢主持人!

  因为今天我们仇总和基金会其他领导、理事长都没有过来,我在这里代表他们,一并向在座的各位基金会、各位公益界的朋友、老师表示感谢!同时热烈欢迎各位媒介朋友,以及嘉宝莉十年助学的倾力者,以及志愿者、基金会人员,还有河北嘉宝莉的敖总。真诚感谢大家莅临“微爱十年,让爱放心”研讨会现场,谢谢大家!

  十年前的今天,2004年的8月8日,嘉宝莉在北京启动了助学项目,今天刚好是整整十年。这次我们准备在8月做这个活动的时候,也没有想过一定要凑这个日子,刚好我们和各位公益组织的人士沟通的时候,大家最后定了这个时间,刚好是我们助学整整十年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特别感谢大家。我们再次相聚北京,这既是对嘉宝莉助学十年坚守的记录和见证,更是对嘉宝莉十年助学的回顾和总结,展望和探讨下一个十年的助学前行之路,探讨企业这种自主的公益助学之路,如何去开展,如何更好地前行。等一下,我们也特别希望能听到各位公益界的老师、前辈,给我们更多的指导意见和支持。

  十年前,嘉宝莉的助学启动仪式是放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当时我们还是比较高调的,那个年代刚刚介入公益的时候,大家都会有想法去做一些宣传。但是十年做下来之后,我们觉得越做越平淡,越觉得自己能做的事情很少,能做的东西很有限。所以,我们今天选择了云阶行馆这个比较平实、比较有蕴味的地方,来举行这个十年见证。

  特别说明一点,刚才主持也说了,我们仇总没有来到现场,其实,我们仇总已经有差不多五年没有出席过任何基金会的公开活动了,任何官方活动或者公开活动都很少参加,除非一些跟学生、受资助的学生、志愿者见面,其他时间已经很少参与一线的任何公开工作。其实,我们只是想踏踏实实地把我们这些事情做下去。

  作为企业创办的基金会,我们是国内涂料行业首家非公募性质的基金会。嘉宝莉助学走过了十年,这中间不仅仅留下了一些坚守,也进行了一些尝试,我们也希望做一些总结,希望这些总结对公益路上的同行者,特别是一些自主做公益的企业公益组织,有更多的借鉴作用和帮助。

  希望我的总结和初步分享,能够为下一步研讨会抛砖,希望大家能就嘉宝莉基金会所做的一些东西,以及针对这些东西结合各自的一些经验,提出一些指导意见。

  简单回顾一下嘉宝莉十年的助学之路。嘉宝莉助学基金会虽然成立于2010年,但是助学是开始于十年前,而我们仇总从2001年开始,就已经在关注助学。这个源于他是老师出身,他从事过教育,也特别关注教育问题,同时还有他一个很个人化的观点。他十几年前就认为教育和民族问题有着高度的相关性,他认为中国很多民族问题都和教育息息相关,他希望够通过自己的一些努力,关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去改变一些教育状况,让一些民族问题得到缓解和解决,这是当时做公益的一个缘起。他作为老师,也是作家,作为文人出身的企业家,本身有一种“取利于民,还利于善”的纯朴的企业观念,这也是我们企业的一个信念,在助学过程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基于这两点,我们在2004年8月8日,和国家民委合作,启动了这样一个“兴边富民”助学工程。助学前期,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初中阶段,因为仇总一直认为,解决中学阶段的失学问题会比解决大学阶段的失学问题,对这个国家、民族的迫切性会更强,所以当时我们更多的是资助初中阶段。

  嘉宝莉十年助学大体上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04年到2007年,主要针对小学升初中的贫困生,以三年为资助周期。第二个阶段,因为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我们把资助对象调整为高中生,资助金额也进行了适度调整。2007年到2010年,每人每年一千元。第三个阶段,嘉宝莉助学基金会成立至今,我们这个基金会归属于广东省民政厅,是非公募性质的基金会,当时就是为了让助学走向正规化,走向更强的独立性和专业化。目前资助标准调整为两千元一年,虽然根据现有的资助对象,高中阶段的学业两千元仍比较有限,但是我们能力有限,我们只希望尽自己最大的所能做一些事情。

  十年来,我们资助的民族有50个,学生6745名。同时,参与过我们活动的志愿者有482名,来源于20多所院校。整体上来说,回顾我们的助学历程,十年间,捐助的总金额不算太高,特别是早期数量很有限,现在虽然逐渐在加大,但是即使到现在,我们整个十年加起来的资助金额也只有两千万元左右,数量肯定是有限的,但是我们还是觉得我们十年坚守下来之后,进行的一些有力的尝试非常有意义。刚才我们看到的VCR中,很多我们的合作方,或者参与方、倾力方,在给我们的评价中也谈到了,十年的坚守,包括跟高校合作和各种外围机构合作,都提供了很好的范本。我们这种实实在在的帮助,也凝聚了一些大学生、媒体的参与,这都是我们被大家认可的一些地方。十年坚守下来之后,我们既把助学当作了一项事业,我们还以坚守为基础,总结出了自己助学的两大特质,这是我们自认为做的相对会比较好的地方。

  第一个特质是独立性。作为企业办的基金会,或者是早期还是企业内部基金的一个助学项目,我们从一开始,就保证了很强的独立性,这在自主做公益的企业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相对比较难得。我们从2004年开始,就有独立的部门、独立的人来做这些事,虽然早期只有两三个工作人员,但是至少保证了机构独立,运作独立。基金会成立之后,规范化上更进了一步,财务上有更强的独立性,每年有独立的财报独立使用。在我们企业内部,都是两套独立的账号。所以,从这种独立性来说,保证了我们在做事时,不会有像很多企业那样的很强商业性的压力。钱花了,不能保证企业内部所有人认同感都是一致的,因人而异。独立性是保证我们开展好工作的重要基础。

  另一个重要的特质,就是我们十年坚持的专注性。在过程中抵住了很多诱惑,因为我们接触到的这些受资助的学生,或者企业接触的各方面的群体,需要做公益的地方很多,这也是社会的现状。我们作为一个企业,规模不是特别大,力量也有限,所以一定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才能做得更好。所以,专业性这一块,我们认为坚守比较好,包括助学对象的专注,始终坚持资助中学阶段,从一开始就很明确。区域也是坚持助学老、少、边、穷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在时间上也从来没有间断过。

  就是这种独立性和专注性,保证了我们助学的专业化运作。没有这两个方面,恐怕很难有所作为。我进入嘉宝莉的时间不算很久,也就一两年时间,之前也有很多经历,我觉得嘉宝莉助学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是她有自己的特点,也取得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成果,嘉宝莉的助学模式就是在专注、独立基础上形成了比较专业化的运作。

  而嘉宝莉助学的专业化可以从三个方面的纬度来解读。第一,就是整体上拓展了助学的宽度,形成了一套嘉宝莉的助学体系。这个体系里面既有传统的企业运作体系内的力量,包括我们的经销商、供应商和员工,也有体系外的,特别是后面会提到的大学生志愿者。以及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关注支持我们的一些媒体,还有外部的一些公益人士、组织。当然,我们在这一块才刚刚开始,跟外部的一些合作和外联还会进一步拓宽。

  第二,依赖于助学力量上的拓展,就是我们不断地在延长、延展我们整个助学的长度。不是简单把钱发下去,就结束了,而是希望这只是一个开始。在这个基础上,共同践行“资助不止于捐助”的基金会理念,丰富拓展项目。我们不断地开展大学生回访、高考帮扶等方方面面的帮助。

  第三个纬度,是有了长度保证,在总体深度上不断地进行优化。表现在几个方面,基金会本身工作上尽量减少中间环节。早期我们也是通过民委、政府发放过助学款,当时我们也很传统,跟所有早期的基金会一样。经过逐渐运作,觉得中间过程问题比较多,最近几年,开始尽量精简中间环节,直接面对学校和学生。当然,仅依靠嘉宝莉的力量和助学部几个人力量肯定做不到这一点,所以我们引入一些志愿者和外面合作人。

  工作流程标准化,保证整个运作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在提高经费的同时,重点关注他们的生活、学习,特别是心理状况。最近几年,我们资助的对象是高中阶段的学生,这属于成长比较关键的一个心里微妙时期,特别是对家庭比较贫困的受资助对象来说,这方面关注会更多。为传递正能量,我们开放了助学体系,让嘉宝莉班的学生,让曾经经历过的身边人,传递爱的循环,让公益不断地传承,让有公益热情、有时间也有能力的人更多地参与进来。这是整体上的嘉宝莉助学模式。

  十年中,我们曾联合供应商一起参加过助学活动,因为我们很多供应商都是一些国际性大公司,他们的公益意识比中国的很多企业都要成熟,都要早。陶氏、杜邦和巴斯夫都跟我们的活动有结合。

  在员工和经销商方面,特别是经销商这一块,都是在助学方面能够扎扎实实前行的一个很重要的支柱性力量。因为我们很多助学,包括我们的志愿者走到各地的时候,都有赖于我们经销商在当地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支持,跟学校进行对接,跟走访学生日常对接,他们是扎根市场的一线人员,所以我们会充分发挥他们的一些力量,尽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更有热情参与其中。我们公司的员工也经常成为我们的志愿者,他们以个人的名义、个人的意愿、个人的能力参与这种调研,参与对贫困学生一对一的帮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是鼓励的,但我们不做硬性要求,因为我们觉得个人之外的一些资助,属于个人意愿,但是可以传递一些信息。

  在志愿者这一块,有几张照片要特别说明一下。李恩超,是嘉宝莉班学生,也是两届志愿者,参加过三次志愿者的活动。这次活动他本来要来参加,但是因为毕业了,来不了。四川大学的班兵,也是嘉宝莉班的学生,2011年我们“走吧 微爱”志愿者活动走进四川大学招募志愿者的时候,他在现场还做了一些支持,他当年也是志愿者。希望我们的大学志志愿者能够亲身参与其中,能让公益和爱循环起来。

  整体上来说,让大学生志愿者做很多跟助学相关的工作,志愿者在日常工作中,有两个大任务要求,一是完成基金会的基础工作,学校会提供一个基础的资助学生名单,按照目前运作,每个学校会提供38个名额,每个学校最后资助25人,所以,从38到25,如何选择、评判、筛选和审核,全部放给基金会大学生志愿者来做。他们会以三到四个人为一个团队,依靠集体投票去判断,这些到底是不是符合要求,这是志愿者走访最基础日常工作。还有一种针对老的受资助对象,有一个复核监督问题,包括这些受资助对象经济条件、家庭状况是不是有一些变化,是不是仍符合资助要求,或者原来在获取资助资格的时候,是不是有造假,他们都会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一些审核。在这个工作之外,大学生志愿者,包括员工志愿者,社会志愿者,他们有能力的话,同时还要传递关爱。我们希望能够形成一对一或者几对一的针对性帮扶,因为依靠我们基金会几个人的力量,要针对每年五百名受资助对象,把要筛选的群体再加上去的话,可能会更多,所以我们的能力做不好这一点,所以我们希望每年能够招募一百名左右的志愿者,让他们形成一对一的帮扶,他们自己判断这个过程当中,哪些人需要重点关注,包括心理上、经济上,让他们提供更长期的日常帮扶。

  当然,在宽度这一块,还联合了刚才谈到的公益媒体,特别是南周,给过我们很多支持。“走吧  微爱”活动是整个助学活动过程中最大、最有影响力、最能体现我们助学基金会理念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南周不断地给我们活动以支持,包括走访、宣讲会支持,更重要的还有隐性的、背后的支持。

  我们志愿者在走访过程中会碰到很多问题,因为嘉宝莉并不是一个特别大的企业,并且企业出身的话,在运作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很多非议,别人认为你有很多商业目的,所以有一个有公信力、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媒体合作的话,对于整个助学走访和志愿者运作有很强的支撑力量,对于我们实际工作的隐性支持会更大。

  我们刚才也谈到,宽度面还会联合外部社会公益人士和组织,但我们目前开展得还比较零碎,不够系统。所以我们下一步包括今天这个会开始,我们也想逐步强化这方面的一些工作,希望我们的助学工作能够走得更深入,与外部多一些交流,包括很多我们在助学过程中发现的、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也希望有能力的其它公益组织或公益人士能够帮助我们一起解决。

  有了宽度,让我们从力量上来说,已经不是一个人在行走,而是一群人共同地为公益在前行。以这个为基础,不断地延展助学的长度,不只是捐钱,或者保证把钱最有效地给到最需要的人群,更多的我们还是希望对高中阶段的受资助对象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提供他们更需要的一些帮扶。具体包括从早期的母校推荐、多背一公斤、高考帮扶,一对一的日常沟通联络,针对性帮扶,下半年的“你好,新生”圆梦活动等。

  嘉宝莉助学基金会每年下半年会做一次比较大的活动,每年10月份举行,叫“你好,新生”圆梦活动。参加人群相对比较多,每年都有几十人的规模,主要包括当年考入大学的嘉宝莉班的学生。我们希望他们在完成高中学业、获取大学入门的资格的时候,能够与比较优秀的人走到一起,和他们原来经常沟通的一些志愿者们有进一步的沟通,寻找一些共同的声音,这个活动,每年都会在不同的地方举办。

  刚才谈到的长度上的一些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减少中间环节,直接面对学校。每年3到5月,我们会面向内外部进行助学点征召,每年更新一部分助学点和受资助对象。我们希望这些每年更换的学校,能有代表性,所以,我们不仅在内部通过经销商和员工推荐,我们还会在高校活动中征集,也会面对社会征集,我们做的一个活动叫“推荐你的母校”,这个活动整体反响也不错,特别是高校学生,他会很清楚,哪些学校贫困学生比较多,然后推荐他们的学校,我们再进行审核。

  每年5月进行助学点确认,7、8月确定资助名单。学校提供推荐名单之后,志愿者会在8月初进行实际走访,走访每一个家庭,包括预审核的38个家庭。9月上学的时候,举办助学点启动仪式,发放助学金,10月通过沟通以及考核举办刚才提到的圆梦活动。

  除了对内部系统的优化之外,十年走下来之后,我们感受最明显的,就是我们的经销商和员工公益心比很多企业都会高,特别是我们很多经销商,还会自主做公益。我们的兰州总代理朱仁爱先生捐助70多万,以个人名义捐助希望小学,自己每年还会做一些公益的事情,这也是对嘉宝莉助学的传承。当然还有其他地区的经销商,陆续在参与,以他们切身的能力所及,做一些公益上的事情。我们的员工也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我们有很多员工在默默地支持一些受贫困的学生,在基金会正常的资助之外,他们还会对个别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延续资助,包括对他们高中毕业后的大学生活进行资助。

  最后一个活动是“走吧  微爱”志愿者活动,等一下志愿者也会分享这方面的经验、感受和成果。从我们的感受来看,“走吧  微爱”活动过程中有几个方面的收获,一是可提升志愿者本身的素质,因为我们招募的对象多是大一大二的新生,他们在助学这一块有热情,但不一定完全具备这种能力,我们会尽量在短时间给他们一些指导,让他们在公益热情的基础上有一些能力去做一些事情。二是志愿者本身也会有收获。根据志愿者的反馈,他们都说在走访的过程中,很多志愿者收获的比付出的还多,他们会经历一些精神上的洗礼。志愿者会与受资助学生会继续保持长期联络,一对一或者几对几、一对多地沟通,嘉宝莉也会参加志愿者活动,形成爱的循环。因为志愿者的加入,大大拓宽了我们的活动内容,“多背一公斤”是志愿者们募集一部分物资带去山区,包括高考帮扶,还有一个夏令营的活动,以及“你好,新生”圆梦活动。三是希望志愿者传播公益行为和理念。这个没有太多商业目的,不是希望他们传播嘉宝莉,而是希望有更多人参与公益、做公益,才能把公益做得更好。我们希望能在高校里唤起更多人的公益意识,开展公益活动。

  优化助学深度主要体现在我们的助学文化,展现人文关怀的一面。我们一直在提,我们的助学会遵守两个原则,去商业化、去慈善化。去商业化很容易理解,我们很少做宣传,包括我们今天的会议也是围绕公益本身,比较少请媒体参与,到会的人也仅限一部分。企业领导即使参加这种活动,也不愿意发言。这是去商业化的一个表现。去慈善化则显而易见,我们之所以一直强化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就因为我们的资助对象是高中阶段,是心里很敏感的阶段。我们希望志愿者和学生面对面地平等沟通,不要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因为这部分人群很敏感,也是一个心理上很脆弱的时期,所以,我们希望既能够帮到他,又不要破坏他原来对整个世界观的一些认识,千万别去了之后反而带来更负面的东西,所以我们希望把去慈善化坚守下去。我们助学,并不代表我们比别人强多少,只是说,我们比别人领先了一步。我们一直认为,贫穷只是一种状态,而非姿态。

  微爱虽小,也可汇聚成河,嘉宝莉十年助学不是结束,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微爱路上,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力量一起同行,引领中国公益事业走上一个新台阶。

  谢谢大家!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

申请免费量房验房

icon

请输入1000以内的建筑面积

icon

请输入您的姓名

icon

输入您正确的手机号码

icon
获取动态密码

请输入验证码

icon
5
恭喜您预约91装修服务已成功
稍后会有客服联系您